褚大將記錄“雙王並存”的竹簡,小心翼翼地放進貼身書袋裏麵,唯恐不幸丟失。


    白明哲從角落拿出兩個杯子,打開水囊,為他倒了一杯水,笑著說道:“褚兄,君與吾已經交流了三天,卿還有什麽想要問的嗎?”


    褚大嚇得連忙擺手,“不敢!不敢問了。若是再這樣下去,吾非要被董師批判為離經叛道之徒不可。為兄膽小,不敢追究過多的隱秘之事。”


    再問下去,估計他都有詰問孔夫子的想法了。


    為何《春秋》中很多事情閉口不言?


    為何“雙王並存”這麽大的事情史官不書?


    他自幼就明白一個道理:史官者,不畏王權,正直書寫。


    而《春秋》作為儒家的經典,其書寫方法,竟然與這個道理相違背。


    為了儒家在心中的聖潔地位,他決定閉嘴不言。


    思想,絕對不可動搖!


    白明哲對於褚大的恐慌,也不好意思說什麽,剛才辯論了半天,他早就心神憔悴。


    為了緩解思考,他將自己麵前的杯子端起,“咕咚!咕咚!咕咚!”一飲而盡。


    也許是覺得氣氛有些尷尬,褚大忽然腦海一亮,想到了一個新的話題,“賢弟,汝尚未加冠,竟官至六百石。若是不出意外,君的官宦生涯定然會在兩千石!敢問,君之理想是什麽?”


    坐了這麽久的馬車,白明哲骨頭都快被顛散架了。


    他倚著馬車車廂,眉頭微微一緊,頹然一笑,引用了蘇洵的管仲論中的一句話來迴答這個問題,“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此乃吾之理想!”


    褚大眼前一亮,激動地拍了拍手,“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君之誌向極高也!”


    管仲何許人也?


    齊桓公的相國!


    在孔子眼中,齊桓公是仁義君主的代表、管仲是賢臣的代表!


    儒家盡管學派眾多,但他們都相信一點:若想要迴三代之治,君王大臣至少要學習齊桓公、管仲!


    況且,正是因為管仲,齊桓公才會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對北方的戎、狄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大漢一統天下近百年,但七國之亂的景象,依舊使人曆曆在目。再加上北方匈奴多次犯邊、劫掠大漢百姓。這個時候,尊王攘夷自然是文人書生希望看到的,尤其是儒家,隻恨天下沒有出現第二個管仲輔佐劉徹。


    如今白明哲提出想做管仲,直接迎合了儒家的想法,使褚大恨不得抱著親上幾口,發泄自己心中的激動。


    學管仲!忠臣!


    當然,若是學周公旦,也算是忠臣,隻不過現在不合適,因為劉徹的崽子還沒有出生。


    萬一他高唿一聲,想學周公旦,被劉徹認為這是在咒他早死怎麽辦?


    別剛升級了大招,按都沒按出來,就讓隊友給賣了。


    權衡一下,還是管仲更保險一些。


    褚大正襟危坐,然後用雙手將麵前的杯子舉了起來,對著白明哲一拜,高聲說道:“賢弟,為兄相信,以汝之才,日後定可以官至丞相!”


    語畢,以水代酒,一飲而盡,


    盡管這句話中的官至丞相很是恭維,但是,白明哲作為一個後來人,總是覺得有點怪怪的。


    他真的很想問一句:“你莫不是希望我早日見閻王?”


    給劉徹做丞相,就好比給棒子國做總統。兩個都是高危職業,不過前者更加高危。


    因為棒子國的總統也就判刑,關裏麵,而大漢丞相,那可是做不好就得死的位置。


    也就是目前處於漢武帝執政早期,大家都不了解劉徹的想法,如果到了晚年,丞相這兩個字,都會被大家嗤之以鼻,甚至“祝賀君官至丞相”都有點罵人的意思。


    劉徹做了五十四年皇帝,在他整個執政生涯裏麵,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等十三個人曾擔任過丞相一職。


    其中李蔡、莊青翟、趙周都是被迫自殺;而竇嬰、公孫賀、劉屈氂則是最終被斬殺;而最慘的是田蚡,他在與竇嬰爭鬥事件中被嚇到了,直接驚懼成病,最後發瘋而死。


    這丞相的位置,誰愛坐誰坐。為了自己的小命,白明哲是真的不敢坐上去。


    於是,他看似謙虛的迴應,“褚兄言過矣,小弟才疏學淺,不適合做丞相。如今匈奴屢次進犯大漢,吾之願望,乃將匈奴趕出漠北罷了,”


    褚大不以為然的搖搖頭,“賢弟,為兄覺得還是丞相這條路比較好走,將匈奴逐出漠北,恐怕有些困難。自大漢開國以來,在防禦階段就沒有過大的勝利,更別說主動出擊驅逐匈奴了。”


    “看來兄長信心不足啊,不如這樣,吾二人打個賭?”


    “怎麽賭?彩頭為何物?”


    白明哲嘿嘿一笑,搓搓手,有一種魚兒上鉤的興奮感,“期限一年,若是兄長贏了,吾親自將腦海中適合儒家的啟蒙之物寫出來;若是兄長輸了,吾希望……兄長欠小弟一個人情,”


    褚大不是傻子,自然知道對比彩頭的重要性,於是,他用手指玩弄著衣角,不好意思地說道:“賢弟,汝口中說的啟蒙之物,可否先……”


    念出來聽聽這幾個字他沒好意思說出來,


    他怕白明哲因為自己不信任,產生芥蒂之心。


    然而,他想多了,還沒等他開口解釋,一段朗朗上口的文字就在車廂中迴蕩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白明哲在背誦的過程中,後世之事,已經被有意識地省略,隻將一些比較押韻的句子說出來。


    背了一會兒之後,他覺得得口幹舌燥了,直接拿起水囊,喝了一口水,“兄長,此啟蒙之言共一千餘字,君可滿意?”


    “滿意!!!滿意!!!”褚大眼睛通紅,急忙伸出右手,生怕反悔似的,尖叫一聲,“事不宜遲,吾二人立刻擊掌為誓!”


    大道之言!


    多年的讀書直覺告訴他,如今那一個個依舊縈繞在耳邊的文字的經典性,絕對不弱於《春秋》!


    如果說《春秋》體現的是儒家精神,那麽剛才那一堆文字,體現的就是啟蒙的聖言!


    啊啊啊啊啊啊!褚大在心底一遍又一遍的咆哮。


    他感覺自己又一次接近大道了!


    這一趟出來,不虧!


    白明哲伸出右手之後,與褚大掌心相對。


    “啪!”


    拍完之後,見褚大興奮地手舞足蹈,他忍不住在心裏竊笑,“褚兄,切莫責怪小弟。隻因小弟出現之後,隻能預測到最近幾年的中國曆史,對於能利用的,就得趕緊利用。”


    趁著時間線還沒有變,現在可是打賭得最佳時機。


    當然,贏了以後,他還是會把千字文以儒家的名義遞交到未央宮。這樣一來,不論未來和儒家的關係如何,儒家會先欠自己一個人情。


    因為,諸子百家之中,隻有儒家重視門下子弟的識字程度。


    字不識,《春秋》不誦,大道不通。


    另外,白明哲已經決定了,哪天有空,一定要前往未央宮,同劉徹好好的賭一賭。


    不用賭別的,還賭元朔剛開始的幾次大規模戰爭的勝利就行了。


    到時候,一旦衛青帶人打贏了,劉徹一高興,自己也能落下點好處。


    正當他想入非非的時候,馮駒的聲音從外麵傳來,“大人,大人。”


    “何事?”


    “大人,吾等已經進入太原郡境內,而前往平城有兩條路,請大人決斷。”


    白明哲沉吟一聲,詢問道:“哪兩條路?”


    “一是走平陰縣一線,經過太原縣之後,接著經過馬邑,最後到達平城。此線因為山嶺較多,大型郡縣比較少,吾等需要經常在野外露宿。”


    “二是走東邊上黨一線,經過魏郡、邯鄲、常山、代郡,最後到達平城。此線雖然遠一些,但是因為大型郡縣比較多,招待更好,不需要考慮野外露宿的問題。”


    “二者相差多少?”


    “迴大人,此地距離平陰不足一百五十裏、距離上黨約兩百二十裏。若是走平陰,還剩下七百多裏的路,若是走上黨,大約還有九百三十裏。”


    聽到對比之後,白明哲嚴肅地說道:“吾等前往平城是為了同代王商量,領兵支援大農令,而不是為了在路上享一時之樂。告訴前方領路甲士,走平陰一線,行進速度越快越好!現在是未時,既然剩下的路不足一百五十裏,吾希望在明日傍晚之前,進入平陰驛!”


    頓了頓,他補充道:“另外,多日趕路,想必兄弟們也勞累許多。傳吾命令,到達平陰驛之後,每人五斤羊肉,兩壇酒,麵食敞開吃,吾請!”


    馮駒激動地拱手,高聲迴應,“謝大人!”


    隨後,他對著其他的八名甲士吆喝,“兄弟們,大人有令,火速前往平陰。進城之後,每人五斤羊肉,兩壇酒!麵食敞開吃!”


    在酒肉的獎賞下,原本已經渾身無力的中尉甲士像是打了腎上腺激素似的,瞬間來了精神。


    他們互相對視一眼,點點頭,開始加速疾馳,馬車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諾!”


    “駕!駕!”


    “駕!”


    “嘎達!嘎達!嘎達!嘎達!”


    馬車逆風而行,車軲轆“吱呀呀”的轉動,向平陰做最後的衝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滿腦子都是曆史典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衣風中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衣風中駐並收藏我滿腦子都是曆史典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