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義和團
重生仙途從大宅門開始 作者:陌上散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從白景杉和唐才常見過一麵之後,再未有江蘇軍中或軍中家屬被發展成為“富友會友”。唐才常受到了白景杉的警告之後,不得不把目標轉移到兩湖及安徽等地。
畢竟唐才常出身湖南,其在當地有著相當高的聲望,而且很多湖南籍學子中有很多人投身湖北新軍及安徽地方軍隊之中,而江南地區則成為唐才常募集資金的大後方。
白景杉見唐才常識趣,也沒有再管他們,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北方。
隨著這麽多年內功的修行以及一有空閑時間就讀道家經典,白景杉能感知到的東西也越來越清晰。
自從第一次聽到那聲龍吟開始,到現在的庚子年,已經過了快5年多了。即使身在江南,白景杉也能隱約的感覺到,大清的國運金龍這兩年越發虛弱了。
光緒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整個魯地先是發了大水、之後又是持續性的幹旱,糧食不能說顆粒無收,但是也收獲寥寥。魯地的百姓都想知道,為什麽上天會如此懲罰他們。之後隨著一句順口溜的興起,魯地的百姓終於覺得找到了原因。
“天無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各地百姓傳言,隻有“掃平洋人,才有下雨之期。”
之所以能傳出這些話,原因有好多。百姓無糧,洋人有糧,洋人用仁慈、善良包裝著自己,用糧食吸引百姓入教。不少無良地主、流氓地痞,一轉身就成了教民,仗著“法外治權”欺壓鄉裏魚肉百姓。
洋人的兵艦撬開了大清的國門,這更讓傳教士們有了依靠,傳教手段也不再如最開始的溫和。而各地官府要麽畏洋如虎,一味偏袒教民,要麽態度強硬,維護地方百姓。
由於官府的無作為或簡單粗暴的處理涉外事件,傳教士覺得自己吃虧了,而魯地百姓也覺得自己吃虧了,種種原因疊加,造成了魯地嚴重的排洋情緒,最後這些普通的百姓演變成了義和團。
……
原山東巡撫毓賢向端郡王載漪講過義和團的事,說這些人是忠心的、可用的。端郡王載漪也一直在慈禧太後麵前為義和團美言。
慈禧太後也給了端郡王麵子,頒布上諭,要求地方官隻需查拿滋事的匪徒,無須過問練拳的和平鄉民,承認拳會是“安分良民”、“習技藝以自衛身家”,是“守望相助”之義,而不是“邪教”,無須查拿。
而端郡王府更是在溥俊進宮之後,已經成了滿族權貴尋求一官半職的活動中心。
很多趨炎附勢的人居然向端郡王載漪提前贈送玉如意,盡管“大阿哥”的登基還要有一段時間,貴重禮品和金錢卻大量湧入端王府。滿族王公貴族對“大阿哥”何時登基早已急不可待。
庚子年的正月初一,慈禧太後帶著溥俊出現在了文武百官麵前,讓他站在最高處接受百官朝拜,並且由他前往奉先殿進行拜禮。
這本來是光緒應該幹的事,慈禧太後是準備扶持溥俊了,可是之後國內外輿論傾向都一邊倒的不支持光緒退位,而且各地督撫、各國公使、民間都不承認溥俊。
最後溥俊這位“保慶帝”隻代理了三天,慈禧太後在各方的反對聲中取消了溥俊“皇太子”的稱謂,僅承認溥俊為“大阿哥”,不過仍留宮中學習。
這期間京城的小道消息更是把溥俊的不堪講的是繪聲繪色:傳聞宮中有個宮女犯了錯,管事的太監抓住這個宮女準備懲處。可這個宮女竟然和管事太監頂撞起來,並且揚言,敢動自己,就會讓這個太監好看。
一個宮女竟然敢和管事太監囂張,這可把管事太監氣壞了。直接命人把宮女按在凳子上準備杖責,而且管事太監還讓小內侍們把宮女的下身扒光,準備好好讓這個宮女漲漲記性。
不扒褲子還好,小內侍們一扒宮女的外褲,就再也沒人敢繼續動了,因為宮女竟然穿著一條明黃色的褻褲。
這個顏色的褻褲,滿後宮就皇上能穿。可光緒還在瀛台圈著,自然不會是光緒的褻褲,管事太監直接反應過來,怪不得這個宮女這麽有底氣,感情是爬上了溥俊的床了。
此事傳開之後,也沒見有人出來辟謠,因為溥俊的親阿瑪端郡王,正忙著呢。
端郡王載漪家裏就遭了賊。不說家裏分文未留吧,可最近收的禮物和錢財大多都不翼而飛了,而且不僅自己家,剛毅家、徐桐家,還有好多王府都遭了賊。據載漪了解,剛毅家的損失就不下千八百萬兩。
現在各家都在秘密查探到底是什麽團夥能把各家都偷了,可是查來查去,也沒查出來個結果。有的王府都覺得真像傳言那樣,家裏的銀子是有人做法給搬走了。
載漪這邊查來查去,也不去查了。載漪知道隻要溥俊登基,損失再多的銀子都可以再撈迴來。可現在聚集在載漪身邊的這些王公貴族,提籠架鳥、聚賭包娼、吃喝玩樂可能樣樣精通。但是要是幹正事,載漪自己都不相信他們能幹好。
剛毅、載漪領銜的“大阿哥”黨現在看著風光,可是手上一沒軍,二沒財。國內各地督撫高官們不待見他們,各國公使更是不願意和他們接觸了。
之前各國公使也不是沒嚐試著和“大阿哥”黨裏的人接觸,可這些人一個個眼高於頂,在各國公使麵前還擺出一副天朝上國的姿態。而在實際事務中,更是一副施舍的樣子,或者幹脆就是你說的任何話,我都反對,你隻能按照我的辦法來。
對此各國公使已經達成了一致,那就是這個所謂的“大阿哥”黨是一個頑固的、目光短淺的、沒辦法交流的、愚蠢的人組成的鬆散的利益團體,是不值得各國進行政治投資的。
雙方鬧的並不愉快,甚至載漪覺得,自己的兒子沒有成為皇帝,各國的洋人是出了大力氣的。
“我大清國的皇帝,我們自己說了算,怎容你們這些外人指手畫腳!”
“大阿哥”黨這些人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溥俊推上皇位。而要想成事,就要鏟除擋在這條路上的絆腳石。而剛毅、載漪等人選擇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外國列強。
這時“大阿哥”黨再次想起來了魯地的義和團。
義和團仇視洋人,而且人數眾多,且還敢於殺洋人,這不就是天然的利刃麽!“大阿哥”黨認為義和團正好能讓其為己所用,這不正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麽。
可是盡管端郡王一個勁的鼓動慈禧太後,但是秉政多年的慈禧太後政治感覺是靈敏的,她不會輕易地讓皇室成員決定朝廷的重大政策。她的主要顧問仍然是心腹重臣榮祿、慶親王奕匡和禮親王世鐸這批老資格重臣,這些人一直強調要謹慎行事。
同時,“大阿哥”黨內部同樣仇洋的軍機大臣剛毅和大學士徐桐等人也還沒有下定決心要公開站出來支持一場農民的造反運動。
所以從庚子年正月到四月初,朝廷對付拳亂的主導方針可以說有下列三個要點:
第一公開禁止攻打教堂和教民的拳會組織;
第二對拳會施以兵威,如不從則用實力進剿;
第三對沒有參與攻打教堂和教民的拳會組織采取相對寬容的態度。
直隸總督裕祿察覺到朝廷的風向發生了變化,一改之前對義和團無論脅從一概剿滅的態度。
魯地的義和團已經被袁世凱逼的走投無路了,正好發現直隸地區竟然不像魯地這樣,各路義和團紛紛從魯省進入直隸地區,而袁世凱也樂得看到義和團離開魯省的地麵。
……
甲午之前,大多數歐洲列強對深處遠東的大清並沒有領土方麵的要求,大多采取租界軍事港口、侵奪路權和礦權以及劃分勢力範圍的形式大肆侵占中國利益。
例如英國就把長江流域及廣東地區劃分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法國看中的是大清的西南及廣西;德國則盯上了山東;美國剛開始盯上了朝鮮半島,現在也把觸角伸向了山西、陝西及河南等地。
俄國則從最開始盯著大清的西北,到西伯利亞鐵路建成之後,又盯上了大清的東北地區,日本則早早就製定了其“大陸政策”,先占朝鮮,再下滿蒙,最後圖謀中國。
隨著甲午戰爭的爆發,讓日本率先展露了其鯨吞大清的野心,而大清在戰爭中的表現也讓列強看到了大清的外強中幹。
可日本的戰略目標和俄國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列強之間在遠東的第一次衝突,最終演變成了“五國還遼”。
由於大清甲午之戰戰敗,隨後引發了後瓜分狂潮的興起。瓜分危機的一個具體體現就是,甲午戰爭以後,發生中國的政治事件從原來對列強們來說不重要的問題變成了它們深為關切的問題。
俄國在“五國還遼”之後,繼續把觸角伸向朝鮮半島,這讓英國長期以來試圖在中國建立所謂“自由貿易”帝國的野心正在受到其他列強的嚴重挑戰。
事實上,新一輪的爭奪利益的鬥爭已經開始,在這之中最重要(或者說唯一重要)的隻是他國的態度,與清廷態度又有什麽關係呢?
基於這一重要原因,各國公使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大批“中國通”被調離京城。白景杉最熟悉的是德國公使馬克斯·巴蘭德、法國公使施阿蘭和美國公使田貝。
接任馬克斯·巴蘭德的紳珂和海靖都是非洲事務專家,就是現在的德國公使克林德也隻是在上任十年前擔任過駐華使館代辦;接任施阿蘭的畢盛同樣是從非洲調過來的;美國則用國務卿海約翰的朋友、對中國事務一竅不通的康格取代駐華13年的田貝。
意大利急調駐開羅的、在非洲主力外交官馬蒂諾,結果此人在“三門灣事件”中犯下大錯,不僅成為公使團的笑柄,也讓意大利在清廷麵前丟盡了臉麵。他被撤職迴國後,接任他的是他當年在開羅的助手薩爾瓦葛。
無獨有偶,英國也派來了非洲事務專家,原駐開羅的總領事竇納樂少校也被破格提拔,派往中國。
竇納樂認為視中國為文明國家的看法大錯特錯,“中國通”赫德就曾私下和人評價他:
竇納樂的任命很值得關注,我輩之人多年來視中國為有文化和文明的民族的努力將被竇納樂擊敗,因為此人對東方一無所知,而其工作方法是基於對付尼格羅人的經驗。
這一批從非洲調過來的各國公使,都存在著兩個共同點:一是熱衷於護教;二是信奉炮艦主義。
……
各國利用傳教士和基督教信徒,作為先遣人員,挑釁清政府和民眾,激怒對方,造成矛盾四起。然後它便乘虛而入,威逼利誘,政治上屢有斬獲。
英法兩國在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但是英國是以通商為手段,法國卻以保護宗教為名,大肆斂財,最終攫取的利益也遠甚於英國。
在法國政府的精心‘照料’和庇護下,天主教在華儼然成了‘國中之國’,無視當地法律習俗,肆意淩辱百姓,罪惡滔天。
每每遇到信眾與人產生爭端,教士便會橫加幹涉,插手司法。倘若他有力所不逮之時,威懾不了當地官員,逼其屈就,他便向法國領事申訴,尋求‘保護’。而法國政府往往徇私枉法,使得這些人屢屢得逞,肆意妄為。
法國政府橫加幹涉中國內政,勢必會釀成惡果。天主教教士目無國法,為所欲為;本國信徒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恫嚇官府,施暴平民,無所不用其極。
隨著帝國主義加強入侵,就會引起人民的反抗,引起教案,而教案又成為列強進行擴張和發動戰爭的借口。
各地百姓是分不清這些洋人是哪個國家的傳教士,所以事情就逐漸演變成由單獨針對本地洋人,到針對所有的洋人。而義和團的爆發,正是這一問題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以竇納樂為首的這些各國公使,不斷的要求清政府剿滅義和團,保證傳教士及教民的安全。而總理衙門乃至於慈禧太後都覺得,我們已經尊重了你們的意見,並且已經處理了鬧事的亂民,而且還對受害的傳教士和教堂進行了賠償。
雙方可以說是雞同鴨講一樣,總理衙門以及慈禧太後對各國公使的要求越來越不耐煩,而竇納樂等人對於清政府采取的舉措也非常不滿意。
光緒二十五年相繼發生的三門灣事件和廣州灣事件,不說徹底的把總理衙門和慈禧太後惹怒了,可離讓清帝國高層們出離憤怒也為時不遠。
而竇納樂更是聯合其他幾國公使紛紛遊說各自國內,在光緒二十六年,二月在渤海集合多艘軍艦舉行恫嚇性質的軍事演習。
這一示威的舉動,讓本就對洋人煩不勝煩的慈禧太後及帝國高層更加惱怒。
慈禧太後已經下諭旨為義和團的合法性正名,潘多拉魔盒已經被慈禧親自打開,那麽再想把裏麵罪惡再重新收起來,可就沒有那麽容易了。
畢竟唐才常出身湖南,其在當地有著相當高的聲望,而且很多湖南籍學子中有很多人投身湖北新軍及安徽地方軍隊之中,而江南地區則成為唐才常募集資金的大後方。
白景杉見唐才常識趣,也沒有再管他們,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北方。
隨著這麽多年內功的修行以及一有空閑時間就讀道家經典,白景杉能感知到的東西也越來越清晰。
自從第一次聽到那聲龍吟開始,到現在的庚子年,已經過了快5年多了。即使身在江南,白景杉也能隱約的感覺到,大清的國運金龍這兩年越發虛弱了。
光緒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整個魯地先是發了大水、之後又是持續性的幹旱,糧食不能說顆粒無收,但是也收獲寥寥。魯地的百姓都想知道,為什麽上天會如此懲罰他們。之後隨著一句順口溜的興起,魯地的百姓終於覺得找到了原因。
“天無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各地百姓傳言,隻有“掃平洋人,才有下雨之期。”
之所以能傳出這些話,原因有好多。百姓無糧,洋人有糧,洋人用仁慈、善良包裝著自己,用糧食吸引百姓入教。不少無良地主、流氓地痞,一轉身就成了教民,仗著“法外治權”欺壓鄉裏魚肉百姓。
洋人的兵艦撬開了大清的國門,這更讓傳教士們有了依靠,傳教手段也不再如最開始的溫和。而各地官府要麽畏洋如虎,一味偏袒教民,要麽態度強硬,維護地方百姓。
由於官府的無作為或簡單粗暴的處理涉外事件,傳教士覺得自己吃虧了,而魯地百姓也覺得自己吃虧了,種種原因疊加,造成了魯地嚴重的排洋情緒,最後這些普通的百姓演變成了義和團。
……
原山東巡撫毓賢向端郡王載漪講過義和團的事,說這些人是忠心的、可用的。端郡王載漪也一直在慈禧太後麵前為義和團美言。
慈禧太後也給了端郡王麵子,頒布上諭,要求地方官隻需查拿滋事的匪徒,無須過問練拳的和平鄉民,承認拳會是“安分良民”、“習技藝以自衛身家”,是“守望相助”之義,而不是“邪教”,無須查拿。
而端郡王府更是在溥俊進宮之後,已經成了滿族權貴尋求一官半職的活動中心。
很多趨炎附勢的人居然向端郡王載漪提前贈送玉如意,盡管“大阿哥”的登基還要有一段時間,貴重禮品和金錢卻大量湧入端王府。滿族王公貴族對“大阿哥”何時登基早已急不可待。
庚子年的正月初一,慈禧太後帶著溥俊出現在了文武百官麵前,讓他站在最高處接受百官朝拜,並且由他前往奉先殿進行拜禮。
這本來是光緒應該幹的事,慈禧太後是準備扶持溥俊了,可是之後國內外輿論傾向都一邊倒的不支持光緒退位,而且各地督撫、各國公使、民間都不承認溥俊。
最後溥俊這位“保慶帝”隻代理了三天,慈禧太後在各方的反對聲中取消了溥俊“皇太子”的稱謂,僅承認溥俊為“大阿哥”,不過仍留宮中學習。
這期間京城的小道消息更是把溥俊的不堪講的是繪聲繪色:傳聞宮中有個宮女犯了錯,管事的太監抓住這個宮女準備懲處。可這個宮女竟然和管事太監頂撞起來,並且揚言,敢動自己,就會讓這個太監好看。
一個宮女竟然敢和管事太監囂張,這可把管事太監氣壞了。直接命人把宮女按在凳子上準備杖責,而且管事太監還讓小內侍們把宮女的下身扒光,準備好好讓這個宮女漲漲記性。
不扒褲子還好,小內侍們一扒宮女的外褲,就再也沒人敢繼續動了,因為宮女竟然穿著一條明黃色的褻褲。
這個顏色的褻褲,滿後宮就皇上能穿。可光緒還在瀛台圈著,自然不會是光緒的褻褲,管事太監直接反應過來,怪不得這個宮女這麽有底氣,感情是爬上了溥俊的床了。
此事傳開之後,也沒見有人出來辟謠,因為溥俊的親阿瑪端郡王,正忙著呢。
端郡王載漪家裏就遭了賊。不說家裏分文未留吧,可最近收的禮物和錢財大多都不翼而飛了,而且不僅自己家,剛毅家、徐桐家,還有好多王府都遭了賊。據載漪了解,剛毅家的損失就不下千八百萬兩。
現在各家都在秘密查探到底是什麽團夥能把各家都偷了,可是查來查去,也沒查出來個結果。有的王府都覺得真像傳言那樣,家裏的銀子是有人做法給搬走了。
載漪這邊查來查去,也不去查了。載漪知道隻要溥俊登基,損失再多的銀子都可以再撈迴來。可現在聚集在載漪身邊的這些王公貴族,提籠架鳥、聚賭包娼、吃喝玩樂可能樣樣精通。但是要是幹正事,載漪自己都不相信他們能幹好。
剛毅、載漪領銜的“大阿哥”黨現在看著風光,可是手上一沒軍,二沒財。國內各地督撫高官們不待見他們,各國公使更是不願意和他們接觸了。
之前各國公使也不是沒嚐試著和“大阿哥”黨裏的人接觸,可這些人一個個眼高於頂,在各國公使麵前還擺出一副天朝上國的姿態。而在實際事務中,更是一副施舍的樣子,或者幹脆就是你說的任何話,我都反對,你隻能按照我的辦法來。
對此各國公使已經達成了一致,那就是這個所謂的“大阿哥”黨是一個頑固的、目光短淺的、沒辦法交流的、愚蠢的人組成的鬆散的利益團體,是不值得各國進行政治投資的。
雙方鬧的並不愉快,甚至載漪覺得,自己的兒子沒有成為皇帝,各國的洋人是出了大力氣的。
“我大清國的皇帝,我們自己說了算,怎容你們這些外人指手畫腳!”
“大阿哥”黨這些人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溥俊推上皇位。而要想成事,就要鏟除擋在這條路上的絆腳石。而剛毅、載漪等人選擇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外國列強。
這時“大阿哥”黨再次想起來了魯地的義和團。
義和團仇視洋人,而且人數眾多,且還敢於殺洋人,這不就是天然的利刃麽!“大阿哥”黨認為義和團正好能讓其為己所用,這不正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麽。
可是盡管端郡王一個勁的鼓動慈禧太後,但是秉政多年的慈禧太後政治感覺是靈敏的,她不會輕易地讓皇室成員決定朝廷的重大政策。她的主要顧問仍然是心腹重臣榮祿、慶親王奕匡和禮親王世鐸這批老資格重臣,這些人一直強調要謹慎行事。
同時,“大阿哥”黨內部同樣仇洋的軍機大臣剛毅和大學士徐桐等人也還沒有下定決心要公開站出來支持一場農民的造反運動。
所以從庚子年正月到四月初,朝廷對付拳亂的主導方針可以說有下列三個要點:
第一公開禁止攻打教堂和教民的拳會組織;
第二對拳會施以兵威,如不從則用實力進剿;
第三對沒有參與攻打教堂和教民的拳會組織采取相對寬容的態度。
直隸總督裕祿察覺到朝廷的風向發生了變化,一改之前對義和團無論脅從一概剿滅的態度。
魯地的義和團已經被袁世凱逼的走投無路了,正好發現直隸地區竟然不像魯地這樣,各路義和團紛紛從魯省進入直隸地區,而袁世凱也樂得看到義和團離開魯省的地麵。
……
甲午之前,大多數歐洲列強對深處遠東的大清並沒有領土方麵的要求,大多采取租界軍事港口、侵奪路權和礦權以及劃分勢力範圍的形式大肆侵占中國利益。
例如英國就把長江流域及廣東地區劃分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法國看中的是大清的西南及廣西;德國則盯上了山東;美國剛開始盯上了朝鮮半島,現在也把觸角伸向了山西、陝西及河南等地。
俄國則從最開始盯著大清的西北,到西伯利亞鐵路建成之後,又盯上了大清的東北地區,日本則早早就製定了其“大陸政策”,先占朝鮮,再下滿蒙,最後圖謀中國。
隨著甲午戰爭的爆發,讓日本率先展露了其鯨吞大清的野心,而大清在戰爭中的表現也讓列強看到了大清的外強中幹。
可日本的戰略目標和俄國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列強之間在遠東的第一次衝突,最終演變成了“五國還遼”。
由於大清甲午之戰戰敗,隨後引發了後瓜分狂潮的興起。瓜分危機的一個具體體現就是,甲午戰爭以後,發生中國的政治事件從原來對列強們來說不重要的問題變成了它們深為關切的問題。
俄國在“五國還遼”之後,繼續把觸角伸向朝鮮半島,這讓英國長期以來試圖在中國建立所謂“自由貿易”帝國的野心正在受到其他列強的嚴重挑戰。
事實上,新一輪的爭奪利益的鬥爭已經開始,在這之中最重要(或者說唯一重要)的隻是他國的態度,與清廷態度又有什麽關係呢?
基於這一重要原因,各國公使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大批“中國通”被調離京城。白景杉最熟悉的是德國公使馬克斯·巴蘭德、法國公使施阿蘭和美國公使田貝。
接任馬克斯·巴蘭德的紳珂和海靖都是非洲事務專家,就是現在的德國公使克林德也隻是在上任十年前擔任過駐華使館代辦;接任施阿蘭的畢盛同樣是從非洲調過來的;美國則用國務卿海約翰的朋友、對中國事務一竅不通的康格取代駐華13年的田貝。
意大利急調駐開羅的、在非洲主力外交官馬蒂諾,結果此人在“三門灣事件”中犯下大錯,不僅成為公使團的笑柄,也讓意大利在清廷麵前丟盡了臉麵。他被撤職迴國後,接任他的是他當年在開羅的助手薩爾瓦葛。
無獨有偶,英國也派來了非洲事務專家,原駐開羅的總領事竇納樂少校也被破格提拔,派往中國。
竇納樂認為視中國為文明國家的看法大錯特錯,“中國通”赫德就曾私下和人評價他:
竇納樂的任命很值得關注,我輩之人多年來視中國為有文化和文明的民族的努力將被竇納樂擊敗,因為此人對東方一無所知,而其工作方法是基於對付尼格羅人的經驗。
這一批從非洲調過來的各國公使,都存在著兩個共同點:一是熱衷於護教;二是信奉炮艦主義。
……
各國利用傳教士和基督教信徒,作為先遣人員,挑釁清政府和民眾,激怒對方,造成矛盾四起。然後它便乘虛而入,威逼利誘,政治上屢有斬獲。
英法兩國在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但是英國是以通商為手段,法國卻以保護宗教為名,大肆斂財,最終攫取的利益也遠甚於英國。
在法國政府的精心‘照料’和庇護下,天主教在華儼然成了‘國中之國’,無視當地法律習俗,肆意淩辱百姓,罪惡滔天。
每每遇到信眾與人產生爭端,教士便會橫加幹涉,插手司法。倘若他有力所不逮之時,威懾不了當地官員,逼其屈就,他便向法國領事申訴,尋求‘保護’。而法國政府往往徇私枉法,使得這些人屢屢得逞,肆意妄為。
法國政府橫加幹涉中國內政,勢必會釀成惡果。天主教教士目無國法,為所欲為;本國信徒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恫嚇官府,施暴平民,無所不用其極。
隨著帝國主義加強入侵,就會引起人民的反抗,引起教案,而教案又成為列強進行擴張和發動戰爭的借口。
各地百姓是分不清這些洋人是哪個國家的傳教士,所以事情就逐漸演變成由單獨針對本地洋人,到針對所有的洋人。而義和團的爆發,正是這一問題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以竇納樂為首的這些各國公使,不斷的要求清政府剿滅義和團,保證傳教士及教民的安全。而總理衙門乃至於慈禧太後都覺得,我們已經尊重了你們的意見,並且已經處理了鬧事的亂民,而且還對受害的傳教士和教堂進行了賠償。
雙方可以說是雞同鴨講一樣,總理衙門以及慈禧太後對各國公使的要求越來越不耐煩,而竇納樂等人對於清政府采取的舉措也非常不滿意。
光緒二十五年相繼發生的三門灣事件和廣州灣事件,不說徹底的把總理衙門和慈禧太後惹怒了,可離讓清帝國高層們出離憤怒也為時不遠。
而竇納樂更是聯合其他幾國公使紛紛遊說各自國內,在光緒二十六年,二月在渤海集合多艘軍艦舉行恫嚇性質的軍事演習。
這一示威的舉動,讓本就對洋人煩不勝煩的慈禧太後及帝國高層更加惱怒。
慈禧太後已經下諭旨為義和團的合法性正名,潘多拉魔盒已經被慈禧親自打開,那麽再想把裏麵罪惡再重新收起來,可就沒有那麽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