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死,餘眾驚。


    本就瀕臨士氣崩潰的魏卒,更是驚駭。


    隨著漢軍喊殺聲的不斷高漲,石陽城內的魏卒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恐懼。


    或是棄械投降,或是丟盔而逃。


    有感念文聘恩義者,即便負隅頑抗,也難擋漢軍入城的大勢。


    因驚懼趙雲而逃竄的於禁,又驚聞文聘戰死,更是嚇得臉色大變。


    主將死,城池丟。


    於禁就算是逃迴洛陽,也免不了受責罰,尤其是於禁還有被關羽生擒的過往。


    然而大勢之下,不由於禁多想。


    看著潰散而逃的石陽城魏卒,於禁咬牙恨聲,往汝南方向而走。


    若想保命。


    於禁必須效仿夏侯淵死後張郃聚攏敗兵一般,在石陽北尋險要堅守,靜待曹丕增援,以防劉封乘勝入汝南。


    及至天明。


    石陽城戰事結束。


    除逃逸和戰亡的,俘虜魏卒千餘人,及城中百姓數千家。


    出榜安民後。


    劉封又派人將大寨中的文休押入石陽城。


    見石陽城易主,文休驚得臉色慘白,又聞文聘被劉封所殺,文休又哀又怒。


    若非被繩索捆綁,文休當場就要跟劉封搏命。


    “劉賊,你言而無信!”


    見不能掙脫束縛,文休隻能恨恨的盯著劉封。


    劉封揮了揮手,令人解開束縛文休的繩索。


    文休眼神一變,喝道:“劉賊,何必虛情假意,你以為我會感恩而降嗎?”


    劉封輕輕搖頭:“別誤會。孤並非要你降,隻是不願文聘曝屍荒野。文聘雖是孤所殺,但其智勇和義烈,孤也頗為欽佩。


    孤已命人打造好棺木,又自俘虜中挑選了數人抬棺,你可護送文聘的棺木,返迴洛陽安葬,以全其名。


    至於你方才言孤‘言而無信’,嗬,都是在用詐,不外乎孤識破了文聘的詐術,而文聘未能識破孤的詐術,無關信譽。


    你若執著於此,反讓孤小覷文聘,竟教出如此器量狹隘的養子。”


    文休語噎。


    良久。


    文休又狠狠道:“劉封,即便如此,我也不會感激你,戰場相遇,我必殺你!”


    一旁的嶽舉按捺不住火氣:“燕王殿下,此賊無禮,不可輕放。不如殺了此賊,另選降卒護送文聘棺木離開,亦可全其名!”


    楊興、盧義等人,亦是忿忿。


    在眾將校眼中,劉封是敬文聘智勇和義烈,才讓文聘的養子護送棺木返迴洛陽以全其名。


    這不意味著,眾將校就能忍耐文休在此大放厥詞。


    文休昂著脖子,即便麵臨眾將校的怒火也不低頭。


    劉封示意眾將校安靜,看向文休:“孤既然說了要讓你護送文聘棺木返迴洛陽,就不會食言。你受文聘恩義,想殺孤也在情理當中,孤也不懼有人尋仇。”


    文休複雜的看了劉封一眼,咬牙轉身。


    劉封也不阻攔,隻派人將文聘的棺木轉交文休,又給了文休及抬棺的魏卒三日幹糧飲水,任其離去。


    如此施為,實為安撫人心。


    文聘在石陽多年,不論是那千餘降卒還是城內數千家百姓,有受文聘壓迫者也有受文聘恩義者。


    戰場廝殺,生死各安天命。


    廝殺結束,讓文休護送文聘棺木返迴洛陽,是劉封在向石陽城的降卒和百姓表達態度。


    畢竟。


    劉封要的不僅僅是石陽城這個戰略要地,更要江夏郡北部諸城的民心!


    “文聘雖死,於禁尚在,孤料於禁定會在石陽北的安陸聚兵固守,以待曹丕增援。”


    安陸在石陽北部,約兩百裏,扼守溳水與江漢平原交界,控禦大別山南麓通道。


    再往後四百裏,則為大別山戰略支點平春,是極為重要的屯田地。


    而在平春後方,則是大別山重鎮義陽,位居淮水上遊,史載吳魏石亭之戰後,曹魏就增設了義陽三關堡壘,即武勝關、平靖關、九裏關三大關卡。


    隻取石陽不取安陸,曹魏就能將安陸變為下一個石陽。


    這不符合劉封對江夏諸縣的戰略規劃。


    趁著文聘被斬、於禁新敗,劉封自然要趁勝追擊,將於禁攆迴淮水。


    趙雲當即請命追擊。


    關興忙給關平使眼色,讓關平也請命。


    關平本不想跟趙雲搶功,猶豫了片刻後,也出列請戰。


    趙雲需要戰功,關平同樣需要戰功。


    而攻打安陸,將會是此迴對魏進攻的最後一戰。


    劉封沒有厚此薄彼。


    當即就令趙雲和關平各引一軍攻打安陸,先破城者為頭功。


    隨後。


    劉封又將石陽城的後續官吏部署及治理都交給了關興。


    不論是石陽還是安陸,都屬於江夏,自然也得由關興這個江夏太守來負責。


    眼下已到三月。


    石陽的春耕也得提上議程。


    否則來年數千家百姓的吃喝又會給諸葛亮的財政規劃增加一大筆支出。


    真若如此。


    即便劉封將襄陽、新城和宜都三郡的錢糧賦稅都交給諸葛亮統籌了,諸葛亮也絕不會對劉封客氣。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你們這群當將軍的,就隻會打仗嗎?


    數日後。


    安陸傳迴消息。


    關平先登破城,於禁敗走。


    劉封遂令關平駐守安陸,令趙雲多執旌旗,一路向北追擊。


    同時派遣使者快馬入夏口,乘快船入柴桑,將軍情報與陸遜。


    得了諸多好處,劉封自然也得給孫權一口湯喝。


    否則真讓孫權在濡須口慘敗,那也不是劉封願意看到的。


    讓孫權在掙紮中能看到一絲保守江東的希望,才是劉封對江東戰略的核心。


    既不能讓孫權太強,又不能讓孫權太弱,才有足夠的時間去分化、瓦解,然後將江東步步蠶食,一口湯都不給曹丕喝!


    由於曹丕沒有派遣援軍支援韓綜,韓綜在丁奉和徐盛的並力圍剿下,兵敗被殺,鄱陽內的響應韓綜的大盜也被剿滅。


    陸遜順勢暫掌了鄱陽郡軍政。


    得到劉封破石陽斬文聘的軍情後,饒是陸遜早有預料也不由震驚。


    “竟連文聘都被劉封斬了!”


    劉封的強勢,令陸遜震驚的同時更感忌憚,不由想到了初時跟劉封達成的約定。


    身為江東大族核心成員,又是孫策的女婿孫權的重臣,若說陸遜真心實意的投靠了劉封,不論是劉封還陸遜自個兒都不信。


    不外乎利弊的權衡罷了。


    誰強,就依附誰。


    這是江東大族最常見的生存方式。


    昔日曹操強盛時,江東大族想投曹;後來孫權強盛,江東大族依附孫權;如今劉備強盛,選擇自然又多了一方。


    不過。


    陸遜並沒有將心底的想法表露出來,而是盡起柴桑水軍戰船,增援濡須口。


    劉封將軍情傳給陸遜,也是在給陸遜在孫權麵前表現的機會。


    錦上添易,雪中送炭難。


    當濡須口的孫權勢單力孤時,柴桑的陸遜在平叛後又率軍來援,哪怕今後有人讒言陸遜跟劉封走得很近,孫權都得重用陸遜。


    既然是合作,自然就要雙利。


    而事實上,濡須口的戰事也的確如劉封期望一般在展開。


    孫權想要保住最後的臉麵,在濡須口跟曹丕死磕不退,江東諸將為了各自在江東的利益,也不敢再保存實力。


    堪堪跟曹丕打了個平分秋色。


    而當陸遜的援軍到來後,尤其是“劉封破石陽斬文聘”的消息傳出,孫權在濡須口的戰事也終於迎來了轉機。


    “哈哈!曹丕蠢賊,這就是跟孤拚命的代價,石陽被破,文聘被斬,曹丕就隻能退守淮河上遊,無法再襲擾荊州後方了。”


    孫權笑得很開心。


    雖然孫權勢力也退出了荊州,但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看著曹丕勢力還在荊州,孫權比得不到荊州還難受。


    如今見曹丕的勢力也退出了荊州,孫權自然也就很開心。


    隨後。


    孫權令人將“劉封破石陽斬文聘”的情報抄了數十份,然後綁在箭矢上,射向曹丕軍中。


    又派使者,欲與曹丕停戰。


    忽如其來的軍情,將曹仁驚得不輕。


    “劉封破了石陽斬了文聘?這怎麽可能!”


    “石陽有文聘和於禁在,怎會被劉封攻破?”


    “莫非是孫權故意為之,想以此將我驚退?”


    曹休、滿寵、王淩、賈逵、臧霸等將校,亦是驚得不淺。


    “如今豫、徐、兗三州的兵力,幾乎都調走了,倘若石陽真的有失,劉封就能直入平春入汝南威脅許縣,若劉備再從襄陽出兵牽製宛城,我軍後路就斷了。”王淩憂心忡忡,低聲分析。


    曹仁大喝:“休得胡言!縱是關羽親至也未能拿下石陽,劉封如何能破石陽斬文聘?


    不過是孫權的疑兵之計,有何可懼?隻需並力再擊,定可拿下濡須口!”


    王淩欲言又止,低頭不再說話。


    這一戰,與其說是曹丕親征,倒不如說是曹丕在給曹仁雪恥的機會。


    堂堂大將軍被劉備生擒,這是恥辱,也是對曹丕以及曹魏現任宗室大將能力的質疑。


    曹丕自知跟劉備打,無法取得優勢。


    而選擇跟孫權打,則相對容易。


    一開始隻是惱怒孫權偷襲合肥,之後是惱恨張遼因戰病逝,到了最後就純粹是想滅了孫權來提高曹魏政權的威望。跟著曹丕的世家大族,並非都對曹丕忠誠,而是曹丕將權力進行了分配。


    采納陳群的九品中正製,就是為了拉攏北方的世家大族。


    然而任何的選官製度都有個缺陷,那就是一旦皇帝不行或者皇室的宗室不行,權力必然會被世家大族再次分配。


    宗室不行了,打仗就得依靠世家大族的良才。


    那麽到了最後,皇帝就隻能仰仗世家大族,劉協怎麽當的傀儡,曹魏的皇帝就得怎麽當傀儡。


    曹丕不知道子孫會如何,也管不了子孫。


    曹丕知道的是:即便權力會被世家大族再次分配,也不能自曹丕而始!


    曹仁也明白曹丕親征孫權的用意,故而自去歲十月到今年三月,打了近半年,也不敢有半分的鬆懈!


    如今。


    眼看孫權就要堅持不住了,忽然來個“劉封破石陽斬文聘”?


    近半年的努力,就要功虧一簣?


    別說軍情真假未定,哪怕是真的,曹仁也不會放棄!


    不過。


    曹仁想打,眾將校卻沒曹仁的決心。


    尤其是王淩、賈逵、臧霸等非曹魏宗室大將,更側重於考慮“萬一劉封斷歸路又當如何”。


    隻是礙於曹仁的威勢,不敢妄言。


    否則一個不小心,被曹仁拿來當典型明正軍法,那就太冤了。


    滿寵掃了一眼眾將校,低聲諫言:“大將軍,不如先派人將消息送與陛下。我等可在此死戰,但陛下不可有失。”


    王淩的話,曹仁可以不聽;滿寵的話,曹仁不能不考慮。


    滿寵不僅僅是曹操在兗州時就追隨的老將,還是跟著曹仁一起在樊城擋過關羽、擋過劉備。


    又屬於患難同袍,一起被劉備生擒過,自然也要賣滿寵三分情麵。


    仔細想了想,曹仁同意了滿寵的提議,一麵加緊再攻濡須口,一麵派人將消息快馬傳迴壽春。


    而在壽春。


    不同於曹仁對“劉封破石陽斬文聘”的情報有猜疑,曹丕已經得到了淮河上遊傳來的情報。


    “文聘戰亡,於禁被趙雲一路追趕到平春。劉封這是想斷朕的歸路啊!”


    曹丕將手中的竹簡輕輕放下,斜倚憑幾,招了招手。


    兩個美人蹲伏在曹丕身後,替曹丕按揉頭部。


    下方。


    劉曄和蔣濟皆是麵色凝重。


    尤其是劉曄。


    一開始劉曄就預料過,劉封極有可能去偷襲石陽。


    奈何曹丕不聽。


    劉曄欲言又止,隨後又看向蔣濟。


    顯然。


    劉曄也知道現在不是進言的時候,否則容易讓曹丕誤會。


    蔣濟斟酌了片刻,進言道:“陛下。如今戰事已持續近半年,諸郡糧草籌集艱難,兼之春耕將至,征調的民夫也得返迴。臣鬥膽,請陛下體恤士民,班師迴朝,以養民生。”


    蔣濟說得委婉。


    半個字不提劉封破石陽斬文聘的事,隻談糧草和春耕。


    換而言之:退兵,是非戰之因,而是曹丕體恤士民!


    蔣濟能跟司馬懿一樣熬到高平陵之變,這智商情商常人難以企及。


    唯一一次失了智,也就高平陵之變被司馬懿給忽悠了,本來都好好的,結果反被司馬懿的洛水違誓給氣死。


    曹丕沒有迴應。


    依舊是閉著眼睛,靜靜的享受美人的按摩。


    曹丕心中不慌嗎?


    慌,是肯定的。


    然而曹丕更清楚,慌解決不了問題。


    蔣濟的話中深意,曹丕聽明白了,不外乎是“退兵”。


    可退兵了,曹丕這近半年勞民傷財興師動眾的討伐孫權,就功虧一簣了。


    曹丕不甘心!


    可劉封的勢力都延伸到淮河上遊了,曹丕又不能不去權衡個中利弊。


    再加上。


    撤兵後如何安撫大將軍曹仁,也是個令曹丕頭疼的事。


    蔣濟的理由雖然好,但還不夠!


    “子揚有何想法?”


    良久。


    曹丕徐徐開口。


    劉曄忙道:“稟陛下,臣以為,可再與孫權議和。”


    曹丕“哦”了一聲,問道:“子揚之意,是想讓孫權再次稱臣?”


    劉曄搖頭:“孫權雖然反複,但我料其必不敢在這個時候再叛劉備。臣之意,是暫留孫權在江東,改變策略,以攻心為主,駐兵為輔。


    孫權雖說保住了濡須口,但這半年也損失慘重,再難成氣候,陛下應當將軍事重心放在西部,優先對付劉備!


    同時在淮河上遊的義陽、平春、安陽部署重兵,且在大別山增設關卡,提防劉備今後走江夏寇略汝南。”


    劉曄也繞著彎兒,將曹丕的注意力轉移到淮河防線。


    “還不夠。”


    曹丕淡淡的語氣,有著不容置疑的決定。


    劉曄和蔣濟對視一眼,不由苦思。


    曹丕口中的“還不夠”,就是讓劉曄和蔣濟,趕緊想理由。


    這個理由,必須要讓曹丕在退兵的同時還能維持大魏皇帝的威嚴。


    那就隻有“讖緯”之言了。


    劉曄和蔣濟商議了片刻,蔣濟進言道:“陛下,臣聽聞江淮之地,近日地湧醴泉,去歲又有嘉禾九穗,此乃上天嘉陛下仁德,賜豐年以安黎庶。


    兵者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今既天命示儆,地靈獻瑞,當順乾坤之意,罷兵興農。


    可取鐵器鑄為農具,分賜淮南流民;留精兵三萬屯田,餘者解甲歸鄉。


    再遣人持節入濡須口,祭告吳越山川之神,曰:陛下憫爾生靈,暫收雷霆之怒,若孫權悔罪稱臣,可赦其僭逆之罪,如若不然,天必降災禍於吳越。”


    蔣濟以“天命不可違+體恤蒼生”為核心為曹丕尋找的理由,既能規避戰敗問責,又塑造曹丕“仁德應天”的明君形象,符合漢魏之際天人感應思想傳統,維護了帝王“敬天法祖”形象。


    簡而言之:不是曹丕不能滅孫權,而是曹丕是仁君,要仁德愛民。


    這樣的理由,聽得曹丕身心大悅。


    曹丕直起身,徐徐睜開的雙眸中有讚許之意:“不錯,速擬詔書。”


    蔣濟暗暗鬆了一口氣。


    上位者想要臉麵,就必須得故弄玄虛假托天命,來尋找合適的理由。


    詔書很快擬定。


    曹丕又派劉曄持節前往濡須口,祭告吳越山川之神,宣詔退兵。


    雖然很不情願,但曹仁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忤逆曹丕的聖旨,隻能鬱鬱退兵。


    持續了半年的魏吳之爭,也以曹丕孫權的兩敗俱傷而結束。


    唯一得利者,隻有劉備!


    江陵城。


    劉備的笑聲如陣陣春雷,輕快而悅耳。


    初時得到“劉封破石陽城斬文聘”的捷報時,劉備還不敢相信。


    鎮守石陽十幾年的文聘,竟然被劉封斬了!


    被曹魏占了十幾年的江夏北部重城,也被劉封奪得了!


    這樣的捷報,不亞於孫權放棄鄂城退迴柴桑!


    換而言之:除了緊挨淮河太北麵的平春、西陽等縣,靠著漢水的諸縣都已經收複。


    尤其是軍事重鎮石陽和安陸,這讓劉備不論是進攻和防守,都有了更好的前沿陣地。


    關羽亦是驚歎。


    在荊州跟曹仁、文聘等曹魏宿將鬥了多年,沒想到文聘到了老年竟然死在了劉封手中,連守了多年的石陽城都丟了。


    而關平和關興的表現,雖然一開始被文聘和於禁聯手算計後差點兵敗,但整體上的表現也是不差。


    尤其是安陸一戰,關平先登破城,讓關羽也感到欣慰。


    關羽往日都是帶著關平,手把手的教關平怎麽帶兵,極少有讓關平獨擋一麵的時候。


    上一次還是關平暫代劉封在新城抵擋夏侯尚。


    考慮到夏侯尚也隻是戰場新人,故而關羽也不敢妄言關平就能獨當一麵。


    加上石陽和安陸兩戰後,關羽看到了關平的真實能力,比起文聘於禁這樣的宿將雖然不如,但也能跟夏侯尚一較高低了。


    最重要的是:有了這次差點兵敗身死的戰場經曆,關平也能得到更進一步的成長。


    畢竟,就連劉備和關羽在人生的前期也是敗多勝少,然後在屢敗屢戰中,不斷的積累經驗總結教訓,才逐步的成長起來的。


    在與關羽仔細商議後,劉備派人去江夏宣詔。


    論趙雲石陽數功以及數十年的忠誠勤勉,封趙雲為永昌亭侯,以彰其德。


    論關平石陽、安陸數功,擢升關平為平東將軍,以嘉其勇。


    其餘諸將校,或累積功勳,或行賞賜,一應封賞皆在詔中。


    又詔燕王劉封迴江陵,另行封賞。


    江津口。


    數十騎迎風而立。


    為首者雖然兩鬢斑白,但不減英雄氣概,正是大漢皇帝劉備。


    在得知劉封今日會抵達江津口後,劉備就帶上了親衛騎兵,提前來到江津口。


    雖有大臣勸諫稱“陛下親往迎接,恩寵太甚”等等,但劉備臨朝聽了表示認可後下朝就換了布衣,然後帶著親衛騎兵徑自出城。


    言下之意:朕不穿龍袍,是聽從諫言,以免親往迎接對燕王恩寵太甚;朕穿布衣,就是單純的想兒子了,麵子給你們了,就別再教朕做事了。


    不多時。


    一艘樓船自下遊而來。


    船頭兩人,正是劉封和趙雲。


    劉封是受詔而歸,趙雲則是事畢迴江陵,正好順路。


    “咦?”


    眺望到岸上數十騎,劉封微有驚訝:一群布衣騎士,竟能出現在江津口這個軍事要地?


    直到樓船靠岸,劉封才看清岸上數十騎的身份。


    當看到為首的劉備時,劉封又驚又喜。


    戰馬馳騁下樓船。


    劉封策馬前奔,在臨近劉備十步時躍馬而下,伏拜於路旁,激動而唿。


    “兒臣,參見父皇!”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不是劉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紋本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紋本神並收藏三國:我不是劉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