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晴。


    劉封於漢中王府東角樓上,憑欄而望。


    返迴成都已有十餘日了。


    這十餘日裏,曹丕篡漢的消息持續發酵,前來漢中王府求見劉備的官吏士民,絡繹不絕。


    有直言勸劉備北伐偽魏的,有借故來探劉備口風的,有向劉備上報祥瑞的,有直接勸劉備稱帝行漢正朔的,等等。


    就連遠在犍為郡的太守李嚴,也派人報稱“前年,有黃龍出現在武陽縣,九日方去,祥瑞正應今日劉氏”。


    曹丕篡漢對劉備麾下大部分官吏士民而言,是新的機遇。


    就如昔日王莽篡漢時,光武帝劉秀起於南陽滅新複漢帶飛了一批文武大臣一般。


    如今的劉備,是普天之下唯一一個有資格上尊號稱帝行漢正朔的劉氏宗親。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隻有支持劉備,眾人才能進步。


    當然。


    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劉備稱帝。


    比如尚書劉巴,前幾日就攛掇主簿雍茂反對劉備稱帝。


    雍茂二兩黃酒下肚就忘卻自己的身份了,竟當眾口出狂言。


    又如司馬費詩,就是那個勸關羽接受前將軍任命的費詩,認為曹丕篡漢劉備理應先討賊,倘若未出門庭就自立,會導致人心疑惑。


    若如史載,這二人一個會被劉備砍了,一個會被劉備貶去南中最偏遠的永昌郡當從事。


    而如今。


    荊州未丟,南中新平。


    劉備的心態不似史載一般急著稱帝出兵,容忍度更高,自然也未降罪二人。


    清風吹拂。


    身後腳步聲響起。


    卻是諸葛亮手搖羽扇,徐徐走來。


    劉封見而笑問:“軍師平日裏公務繁忙,想見而不得,今日怎也有雅興登此高樓?”


    諸葛亮一如既往的儒雅,舉手投足間自顯名仕風采,聲色清晰而溫潤:“覓得空閑,特來尋封公子一敘。”


    劉封大笑:“能讓軍師專程來尋,是我的榮幸。”


    高樓有席,席前有桌,桌旁有鼎。


    兩人同席對桌而坐,劉封以茶入鼎,又放入椒薑桂同煮,煮沸一刻,盛至碗中。


    這是漢代的茶飲文化:煮茶。


    “這是我自南中得到的新茶,與中原茶葉不盡相同,此茶出自銀生城界諸山,極難采摘,當地人以椒薑桂等物和烹而飲之,別有一番風味。”


    劉封一邊向諸葛亮介紹,一邊將盛好的茶水推到諸葛亮麵前。


    諸葛亮博聞強識,聞而笑道:“我亦聽聞,昔日武王伐紂時,就有南中濮人獻茶給武王,之後常有漢人入南中取茶,列為貢品,尋常人也難有一見。”


    劉封烹煮的茶,其實就是後世的普洱茶,相距兩千年,飲茶方式有不同。


    茶水入喉,溫潤微辣的氣息流淌在肺腑之間,滋生一絲暖意。


    諸葛亮放下茶碗,充斥智慧的雙眸仿佛能看穿一切,徐徐開口:“如今,曹丕篡漢自立,群臣多有勸大王上尊號者,封公子身為大王之子,為何一言不發?”


    劉封跟諸葛亮的目光對視了幾息,繼而笑道:“軍師明知故問,任何人都可以勸父王上尊號,唯有我與世子不能。


    父王因曹操父子脅迫天子,才不得不客居萬裏之外,糾合士眾,用以討賊;如今曹賊未滅,我與世子卻爭相勸父王自立為帝,必會令人心生疑惑。


    昔日高祖與楚有約,先破秦者為王。高祖破鹹陽獲子嬰,猶自推讓,父王未取襄樊就先自立,實難令士民信服。


    更何況,漢帝未死,急而稱帝,也會令北方忠漢之人聞之心寒。”


    諸葛亮微有驚訝:“封公子所言,倒與費司馬相似。”


    劉封也不隱瞞:“費司馬耿直敢言,直言力勸父王後又來尋我。我敬其為人,欲辟其為新城郡從事,正好軍師來了,不如替我發一道調令如何?”


    諸葛亮更是驚訝:“亮聽聞,會稽虞翻直言敢諫,屢屢觸怒孫權。雖有大才但不為孫權所重,然而封公子奪迴江陵後,卻借勢索要虞翻,更是辟其為新城郡五官掾。


    如今又欲辟費司馬為新城郡從事,封公子就不擔心今後行事處處受阻,不能恣意而為?”


    劉封笑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軍師乃聰明人,我也不瞞軍師。我本就身處嫌疑之地,唯有持盈守位、勞謙其德,方可父子兄弟不相疑。


    有直言敢諫者明我得失,讓我不受小人讒言蠱惑,此乃大幸。又豈能擔心行事處處受阻不能恣意而為,就拒諍臣於千裏之外呢?”


    諸葛亮肅容而敬:“封公子蹈履忠節,令亮欽佩,若費司馬也有此意,亮會促成。”


    劉封大笑:“軍師過譽了。論蹈履忠節,我遠遜於軍師。”


    撥亂扶危主,殷勤受托孤,縱觀千載曆史,論蹈履忠節誰又能比得上諸葛武侯?


    談笑間。


    諸葛亮又道:“話雖如此,但曹丕篡漢走的是堯舜禪讓之禮,曹丕又尊漢帝為山陽公,許其行漢正朔,且以天子之禮郊祭。


    大王若不稱帝,便是以臣伐主,師出無名。荊益眾臣,也會聞之心寒,不願盡力。如今之局,大王不能不稱帝。”


    劉封肅容:“我亦深知此理,故也對費司馬善言相勸。軍師今日專程來尋我,想讓我如何?”


    諸葛亮凝聲道:“封公子滅八姓豪族,威服南中夷越。亮欲請封公子傳信南中夷越有威望者,聯名上書請大王上尊號,以示南中夷越萬民尊漢之心,壯大王稱帝聲勢。”


    劉封聽明白了諸葛亮的用意。


    要給劉備上尊號,光有漢民支持還不夠,還得有夷越爭相臣服。


    這就跟曹丕稱帝時,北境諸胡、西域諸戎盡皆遣使稱臣一樣,想要當中原的正統,就得有四方來朝的威望。


    “軍師之意,我已深知,稍後就我就派人前往南中。”劉封爽快的同意了諸葛亮的提議,又道:“我遷了三萬戶南中勁卒、青羌入蜀郡,有意挑其精銳成軍;然而南中人雖然彪悍善戰但不懂中原禮儀,尋常之將,難以為用。不知軍師可有舉薦之才?”


    諸葛亮沉吟一陣,道:“偏將軍王平,有大將之略。自幼長於夷人寨中,知曉夷人脾性,也懂漢人禮儀,可以為將。”


    投桃報李。


    劉封給了承諾,諸葛亮自然也不能沒有迴饋。


    不論是同意促成費詩去新城郡當從事,還是向劉封舉薦王平為將,都是諸葛亮對劉封派人去南中傳信的迴禮。


    達成約定後,諸葛亮就沒再留在高樓。


    諸葛亮來時所言“覓得空閑”,並非客套。


    諸葛亮,真的很忙!


    劉封也沒耽誤。


    當即就派人前往南中聯絡諸夷越。


    隨著荊益官吏士民的推動,唿籲劉備稱帝的聲音也越來越高。


    先有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相繼上言。


    以《河圖》《洛書》《五經讖緯》《洛書寶號命》《洛書錄運期》《孝經鉤命決錄》等等經文,為劉備稱帝造勢。


    後有太傅許靖、安漢將軍麋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少府王謀等相繼上言。


    痛斥曹丕篡弑,湮滅漢室,以各地祥瑞、讖緯之言,請劉備建立禮儀,擇令吉日,上尊號稱帝。


    又有蜀西、南中、荊南等地諸夷越中有威望者,紛紛聯名上書,願尊劉備為漢天子。


    其後。


    各郡太守、將軍,也紛紛上書,請劉備上尊號,以繼大漢正朔。


    到了建安二十六年四月。


    劉備在眾臣推舉下,於丙午吉日,昭告皇天上帝後土神祇,上尊號稱帝。


    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關羽為大將軍,馬超為驃騎將軍,分置百官,立宗廟祭祀高皇帝以下。


    到了五月。


    又立吳王妃為皇後,劉禪為皇太子,大賞眾臣。


    到了六月。


    劉備又封三子劉永為魯王,四子劉理為梁王,但對長子劉封的封王卻是遲遲未決。


    劉備原本是想封劉封為秦王的。


    用意在於:今後滅魏興漢後,由劉禪為天子入洛陽中樞,撫關東諸士和諸州百姓;由劉封為秦王入長安,鎮草原諸部和西域諸戎。兄弟二人,一人撫內,一人鎮外,則可令天下長治久安。


    然而這個提議,遭到了不少人反對。


    眾人認為關中乃天子所居之地,不應封為王國,長安為西都,也不應由王來坐鎮。


    更有人進言稱劉封乃羅侯寇氏之後,羅侯封地在長沙,故應封劉封為長沙王以示不忘羅侯先祖之恩,同時罷其營兵,令其返迴長沙,無令不得離開長沙。


    氣得劉備當場就要殺人。


    罷劉封的營兵?


    還讓劉封返迴長沙?


    你丫的是曹丕派來的“戰神郭開”吧!


    最後在群臣的勸阻下,劉備忍下了殺人的衝動,將進言者貶去長沙。


    劉備的原話就是:既然你覺得長沙好,那就去長沙當官七載。


    殺雞儆猴後,反對的人雖然依舊不少,但也沒人敢再提罷劉封營兵的話了。


    鬧得雞飛狗跳的封王爭議,並未影響到劉封。


    諸葛亮辦事很講信義。


    說促成費詩為新城郡從事,就真促成費詩當了新城郡從事。


    說舉薦王平,就真舉薦了王平。


    當人事調令的審批遞交到劉備手中時,劉備沒任何猶豫就批示同意。


    為了讓費詩和王平能用心輔佐劉封,還單獨召二人談了話。


    費詩一個益州前部司馬變為新城郡從事,從官職上來講是不升反降,然而是否得到重要並不能單純的以官職高低來判斷。先有劉封專程請諸葛亮促成費詩為新城郡從事,後有劉備要單獨召費詩談話,這其中的信任和器重,遠非直接升官能比的。


    至於王平。


    身為降將,不僅受諸葛亮賞識舉薦給劉封,還得到了劉備的親自召見談話,這對於一個降將而言,就如同潑天富貴擺在眼前。


    又豈會有拒絕的道理?


    尤其當王平看到劉封自三萬戶南中勁卒、青羌中挑選的五千精銳時,整個人都震撼了!


    五千精銳,竟然都由他王平來統率!


    更令王平震撼的是:劉封甚至都沒選拔校尉、都尉、軍侯、伯長等軍中佐官,而是直接交給了王平來全權選拔!


    換而言之:哪怕王平將家中的狗都拉到軍中來當軍侯,劉封都會給這隻狗封個軍侯。


    再想到以前跟著曹操的時候隻能當一個代理校尉,而如今卻能全權決定五千精銳的佐官選拔,如此程度的信任,讓王平的歸屬感倍增,在選拔佐官上更是加倍的謹慎。


    首重忠誠,次重能力。


    王平內心發誓要讓這五千漢夷混雜的南中兵,變成真正的精銳,不負“飛軍”之名!


    營中。


    費詩跟在劉封身邊一路檢校完飛軍的校尉、都尉、軍侯、伯長等軍中佐官,暗有擔憂:“將軍就不擔心,這群全由王偏將親自挑選的佐官,今後隻認王偏將的軍令而不認將軍的軍令?”


    若是旁人,必會忌諱而不敢直言。


    這話若是傳到王平以及王平挑選的佐官耳中,必會引起不滿。


    費詩你什麽意思?


    懷疑我們對副軍將軍不忠誠?


    然而費詩直言敢諫慣了,想到什麽就會說什麽,壓根不忌諱。


    劉封深知費詩脾性,豪言而笑:“為大將者,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既用王平,就會信任王平。我不會幹涉王平對佐官的選拔和訓練。


    然而公舉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就請公舉辛苦辛苦,替我慰問眾將士的家眷,或是送柴米,或是送油鹽,或是送禦寒衣物,或是送信。”


    劉封的禦兵之術簡單而直接。


    對提拔的將領有高度的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對軍中的軍卒有高度的關懷,慰問家眷,急其所需。


    如此。


    既能讓將領生出知遇之恩,又能讓軍卒知道應該效忠誰。


    費詩聞言,豁然開朗,拱手敬道:“將軍英明,屬下佩服。”


    談笑間。


    有侍中郭攸之到來,傳旨劉封入殿受封。


    劉封肅容。


    自封劉永為魯王、劉理為梁王後,已經過去大半個月了。


    今日傳召,必然是劉備和群臣已經有了共識。


    當即。


    劉封也不遲疑,策馬跟隨郭攸之來到正殿。


    正殿中,如丞相諸葛亮、司徒許靖、尚書令法正等公卿大臣,皆在靜候。


    皇太子劉禪、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也在其列。


    劉備則是端坐於龍台,麵有笑意。


    “兒臣叩見父皇!”劉封莊重行禮,沒有半分逾禮之處。


    劉備示意劉封起身,又對侍中郭攸之點了點頭。


    郭攸之遂取詔,宣讀對劉封的冊封。


    大意就是:先誇劉封孝義有仁心,再誇劉封時常陷陣先登不畏生死,然後列舉了劉封自入川開始到平定南中之間的一係列文武功績,長達五百餘字,皆是對劉封的誇讚。


    等誇讚結束。


    重頭戲來了。


    “涿郡乃朕生養之地,中山國乃先祖靖王封國之地,而如今卻都被曹賊所據,朕深以為恨。


    自古以來,孝子應當為父分憂,複祖之榮,故而今日,朕封其為燕王,以涿郡、中山國為燕王封地。


    依舊以副軍將軍之名統其營兵,以新城太守之名治理新城。望燕王能早日克複中原,收複故地,歸國祭祖,顯孝於天下。”


    劉備輕撫美髯,心有得意。


    不讓朕封秦王,那朕就封燕王。


    涿郡一日不複,燕王就一日不能歸國,看爾等還敢如何跟朕談宗室禮法。


    劉封也心知肚明。


    這其實就是劉備跟群臣互相退了一步。


    劉備想讓劉封入長安掌軍鎮內外,群臣則是擔心劉封功高蓋主權傾朝野今後會生出不臣之心。


    不論是劉備還是群臣,其實都沒錯,本質上隻是雙方的立場和訴求不同而產生了爭議。


    而如今。


    劉備退一步,改秦王為燕王,將群臣最擔憂的入長安去掉,又處處以“孝”為名。


    群臣退一步,不再用宗室禮法來讓劉封去封國閑置,正好讓雙方的立場和訴求都有了一個緩衝。


    想明白了關鍵,劉封順勢而拜:“父皇所憂,即是兒臣所憂。如今父皇已繼正朔,南中盡皆臣服,正是父皇親引益州之兵入荊州奪迴襄樊之時。


    兒臣願領麾下五部飛軍為先鋒,先入新城,取南鄉夏侯尚之首級,昭告天下。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長沙定王一脈雖亡,中山靖王一脈尚在,大漢天下,豈容曹賊肆虐!”


    劉封聲色激昂,陳詞慷慨,再加上那長久統兵養成的氣勢,讓正殿群臣盡皆感受到了劉封那如利劍一般的鋒芒!


    有想反駁者,在劉封的氣勢籠罩下,話到喉間又咽了迴去。


    即便是尚書令法正,此刻也識趣的閉上了嘴,還不忘給孟達打手勢,讓其不要生事。


    劉封滅了南中八姓後,解決了南中隱患,先前反對出兵的楊洪等益州人也沒了反對。


    再加上征討南中以及稱帝的事前前後後又過了一年,如許靖、趙雲、黃權等希望休戰養民的也不再反對。


    如今反對征調益州之兵入荊州的人,已經不是大多數了。


    最重要的是:劉備剛稱帝,需要用一場勝利來正名。


    若是走漢中出兵,不僅得先去漢中屯田,還得再時間去策反隴西諸郡的地方大族,才有可能拿下隴西。


    這中耗費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遠遠大於走荊州出兵。


    換而言之。


    劉備這次調益州之兵入荊州,不是要北伐拿下宛洛,而是要拿下襄樊。


    用短期內一場對曹魏作戰的勝利,來將滅魏複漢的聲威昭示天下。


    相較於去年最佳時機,劉備已經耽誤一年時間了。


    若再耽誤等襄陽和樊城有了充足的物資準備,就很難再拿下襄樊了。


    故而。


    法正等關中人,也沒再提出反對。


    小事可爭,大事不能爭。


    奪取襄樊,關係到劉備新立的大漢政權能不能立足。


    在這方麵,劉備麾下文武的利益訴求是一致的!


    見群臣無反對,最先提出“調益州之兵入荊州”的丞相諸葛亮也有了最終表態:“啟稟陛下,出兵的糧草臣已備足,陛下隨時都可以校點三軍。”


    劉備聞言大喜。


    連負責糧草的諸葛亮都同意出兵了,劉備就不用待在成都了。


    劉備不是劉璋,不會偏安一隅的躲在成都。


    劉備想進步,想進步就必須北伐!


    得到群臣肯定後,劉備決定親入荊州。


    同時下達了一係列的詔令。


    如:皇太子劉禪監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法正、司徒許靖協助劉禪理政,由趙雲統蜀郡兵馬。


    如:驃騎將軍馬超督巡益州諸郡,同時用南中送來的滇馬訓練騎兵。


    如:燕王劉封引五部飛軍先入新城,在正式奪襄樊前擊敗夏侯尚。


    如:令馬良、程畿、黃權、輔匡、馮習、張南、傅肜、吳班、趙融、陳式等文武,統益州精兵三萬餘人,分批前往南郡。


    如:擢升閻芝為巴西郡太守,令閬中的張飛引巴西精兵五千入南郡。


    如:擢王士為犍為太守,改李嚴為梓潼太守,擢孟達為汶山太守,令二人聚民斂穀,配合漢中太守魏延,拉攏氐羌,伺機謀取武都郡和陰平郡。


    等等。


    雖然將重兵部署在荊州,但劉備並未放棄漢中這條戰線。


    奪取武都陰平,也是入隴西的關鍵。


    將李嚴和孟達分別安排在梓潼和汶山,也是在給兩人立功的機會。


    畢竟。


    荊州戰場,即便兩人跟著去了也立不了大功。


    而在兩郡為太守,一麵聚民斂穀,一麵配合魏延配拉攏氐羌謀取武都郡和陰平郡,還有機會立下大功。


    對於這樣的安排,李嚴和孟達都是欣然應命。


    兩人本來就是好友,梓潼和汶山又相鄰,且一個在武都郡南部一個在陰平郡南部,再加上法正在蜀郡支持,正好配合。


    而令驃騎將軍馬超督巡益州諸郡,且用南中送來的滇馬訓練騎兵,同樣也是為今後奪雍涼作準備。


    留趙雲守衛成都,劉備也不用擔心成都生亂。


    其餘諸文武,劉備皆有安排。


    次日。


    燕王劉封留費詩在成都慰問飛軍家眷,引王平及五部飛軍先往新城。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不是劉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紋本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紋本神並收藏三國:我不是劉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