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采用公曆(1)
在各個方麵,青州都規定了級別。
在農耕方麵,分為:學徒、農工、農師、耕種師、耕種大師、耕種宗師等;
在工業和工程方麵,分為:學徒、技工、技師、工藝師、工程師、工程大師、工程天師;
在財務方麵,分為:學徒、核算員、核算師(統計師\/審計師)、核算大師(統計大師\/審計大師)等……
而且,青州還開辦了農業專科學校、工業專科學校、財務專科學校、警察學校等各種專科學校,每個學校裏,以分為不同的專科。
有些專科沒有教師,就會讓感興趣的孩子,直接拜師,然後在實踐中自行研究教材、自行學習。
所以,在青州,士族已經無法壟斷知識了。
由於當前初級中學、專科學校的教師極缺,所以,暫時還無法在其他州郡開辦初級中學和專科學校。
不過,根據其他州郡的小學畢業成績,每所小學都會有十名學子,畢業後送到青州進入初級中學或專科學校。
不過,按當前的發展速度,預計最多十年,初級中學和專科學校,就會在大漢北方其他州開始出現。
最多二十年,整個大漢各州郡,都會有初級中學和專科學校。
具體要看戶部如何規劃與推進了。
賈琮瞪著眼睛看向荀彧,咬牙切齒地說道:“我都這把年紀了,你就不能分點輕鬆的活給我?怎麽會把戶部分給我?光是普及教育,就能累死我,結果還有衛生、”
荀彧苦笑道:“孟堅大人,其他各部一點也不輕鬆呀。”
“這戶部竟然不管農耕、不管稅賦了?嗬嗬,我倒是對戶部很感興趣。要不,我和孟堅換一下?”劉虞不失時機地開口說道。
“好好好。”賈琮一口氣說出三個“好”。“我保證給朝廷選出最好的官員。”
看到這兩人私下交換分管領域,荀彧也沒有話說,隻能同意。
他可是知道,要論分管吏部,內閣成員中,大概也就他們兩人合適。
他手上可有成公子對這些內閣大臣的詳細評價。
大家聽了劉虞和賈琮的對話,又開始重新審視各個部的職能,發現哪個部的份量都不輕。
下一個議題則是確定新的國號。
董卓換帝後,隻顧上淫亂後宮了,根本就沒確定新的年號。
有人揣測,董卓不立年號,是因為他想等時機成熟後,自己來做皇帝。
年號嘛,給自己留著呢。
其實,就算是董卓為劉協確定了新的年號,如今也要改。
現在荀彧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並說新的年號,自年節一過就開始算起。
這下子這些三公九卿來勁了。
三公九卿對為皇帝立年號之事,極為上心。
在他們看來,這不僅是大事,而且若自己的建議被采納,也是自己及家族的榮耀。
這些重臣們,開始絞盡腦汁,七嘴八舌地討論了起來。
然而,沒等他們討論出個子醜寅卯來,荀彧又開口了。
“請教諸公,秦統天下後,為何稱為始皇帝?這個‘始’字何解?”
楊勳沒好氣地開口道:“人人皆知,也是當年始皇帝自己說出來的,他為始,然後便是二世、三世……,如此萬代不竭。難道丞相大人不知道?”
荀彧沒理會楊勳的譏諷。
他剛剛看到王允在與楊勳竊竊私語,而且王允和楊勳的臉色都不是很好看。
估計兩人說了一些不開心的事情。
至於是什麽不開心的事情,荀彧就不知道了。
如果荀彧參與了城西門外迎陛下迴京的大典,他或許就能猜得出來,王允是在責怪那時楊勳為何不響應他。
原來楊勳也屬於弘農楊氏,隻不過是旁支罷了。
如今王允拉來了楊勳,這司棣校尉的官職能否得到保留,誰都說不清楚。
也難怪楊勳此時情緒不是很好。
看荀彧沒理會自己的譏諷,楊勳自然也不再多說。
楊氏之人,至少還是懂禮節的。
荀彧沒有看楊勳,隻是微笑著說道:“楊大人說得好,人人皆知。可為何我大漢想不想萬世不竭呢?”
沒等別人說什麽,荀彧自顧自地說了下去。
“看我大漢,每個年號都隻是延續幾年。武帝開始使用年號,可他在位五十四年,卻用了十一個年號。
“如果有蠻夷之人,不懂我華夏文明,豈不是會認為我大漢僅數年便會換帝?會不會誤解我大漢國祚不穩?”
誰都沒有想到,荀彧竟然提出這樣的問題。
這可是有些大逆不道了。
不過,荀彧卻絲毫不慌。
看到大家都驚異,甚至有些憤怒地看著他,荀彧從容地坐下,端起桌上茶杯,輕輕呷了一口後,開口叫道:“請徐先生!”
很快,一人捧著一堆書冊,快步走入議事堂。
來人大家都認識,徐嶽徐公河。
當年黃巾之亂後,他迴青州省親,不僅再未迴朝,反而他的師尊劉洪也請求致仕,還帶走了十數個弟子。
徐嶽、劉洪離朝之後,太史令手下再無人每日觀天象、修曆法,隻剩下修史的了。
如今一見徐嶽,便知道,當年徐嶽、劉洪離朝,是投靠成公子。
這成公子太可怕了。
大家這時才想起,那徐嶽便是青州東萊人。
徐嶽乃劉洪之弟子,在算學方麵尤為突出,堪稱當世算學第一人。
如此大才,迴到東萊,成公子如何不拉攏?
隻是那時成公子方才十二歲,竟然能順利說服徐嶽,還能通過徐嶽拉攏劉洪,不知道用的什麽手段。
徐嶽進門後,對著眾人拱手為禮。“見過諸公。”
“公河一直在青州,為成公子所用?”楊彪還是改不了他一張口便陰陽怪氣的習慣。
“正是。我恩師也和我一起,一直在青州研究新型算學和更準確的曆法。
“時至一年前,我恩師的‘乾象曆’已經大成,可供大漢所用了。
“不過,現在不再叫乾象曆,而改稱為‘漢曆’。
“漢曆比現用的曆法,精準太多了。
“我們用成公子發明的測天神器,曆經數年,才發現,原來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而是三百六十五天到三百六十六天之間。”
在各個方麵,青州都規定了級別。
在農耕方麵,分為:學徒、農工、農師、耕種師、耕種大師、耕種宗師等;
在工業和工程方麵,分為:學徒、技工、技師、工藝師、工程師、工程大師、工程天師;
在財務方麵,分為:學徒、核算員、核算師(統計師\/審計師)、核算大師(統計大師\/審計大師)等……
而且,青州還開辦了農業專科學校、工業專科學校、財務專科學校、警察學校等各種專科學校,每個學校裏,以分為不同的專科。
有些專科沒有教師,就會讓感興趣的孩子,直接拜師,然後在實踐中自行研究教材、自行學習。
所以,在青州,士族已經無法壟斷知識了。
由於當前初級中學、專科學校的教師極缺,所以,暫時還無法在其他州郡開辦初級中學和專科學校。
不過,根據其他州郡的小學畢業成績,每所小學都會有十名學子,畢業後送到青州進入初級中學或專科學校。
不過,按當前的發展速度,預計最多十年,初級中學和專科學校,就會在大漢北方其他州開始出現。
最多二十年,整個大漢各州郡,都會有初級中學和專科學校。
具體要看戶部如何規劃與推進了。
賈琮瞪著眼睛看向荀彧,咬牙切齒地說道:“我都這把年紀了,你就不能分點輕鬆的活給我?怎麽會把戶部分給我?光是普及教育,就能累死我,結果還有衛生、”
荀彧苦笑道:“孟堅大人,其他各部一點也不輕鬆呀。”
“這戶部竟然不管農耕、不管稅賦了?嗬嗬,我倒是對戶部很感興趣。要不,我和孟堅換一下?”劉虞不失時機地開口說道。
“好好好。”賈琮一口氣說出三個“好”。“我保證給朝廷選出最好的官員。”
看到這兩人私下交換分管領域,荀彧也沒有話說,隻能同意。
他可是知道,要論分管吏部,內閣成員中,大概也就他們兩人合適。
他手上可有成公子對這些內閣大臣的詳細評價。
大家聽了劉虞和賈琮的對話,又開始重新審視各個部的職能,發現哪個部的份量都不輕。
下一個議題則是確定新的國號。
董卓換帝後,隻顧上淫亂後宮了,根本就沒確定新的年號。
有人揣測,董卓不立年號,是因為他想等時機成熟後,自己來做皇帝。
年號嘛,給自己留著呢。
其實,就算是董卓為劉協確定了新的年號,如今也要改。
現在荀彧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並說新的年號,自年節一過就開始算起。
這下子這些三公九卿來勁了。
三公九卿對為皇帝立年號之事,極為上心。
在他們看來,這不僅是大事,而且若自己的建議被采納,也是自己及家族的榮耀。
這些重臣們,開始絞盡腦汁,七嘴八舌地討論了起來。
然而,沒等他們討論出個子醜寅卯來,荀彧又開口了。
“請教諸公,秦統天下後,為何稱為始皇帝?這個‘始’字何解?”
楊勳沒好氣地開口道:“人人皆知,也是當年始皇帝自己說出來的,他為始,然後便是二世、三世……,如此萬代不竭。難道丞相大人不知道?”
荀彧沒理會楊勳的譏諷。
他剛剛看到王允在與楊勳竊竊私語,而且王允和楊勳的臉色都不是很好看。
估計兩人說了一些不開心的事情。
至於是什麽不開心的事情,荀彧就不知道了。
如果荀彧參與了城西門外迎陛下迴京的大典,他或許就能猜得出來,王允是在責怪那時楊勳為何不響應他。
原來楊勳也屬於弘農楊氏,隻不過是旁支罷了。
如今王允拉來了楊勳,這司棣校尉的官職能否得到保留,誰都說不清楚。
也難怪楊勳此時情緒不是很好。
看荀彧沒理會自己的譏諷,楊勳自然也不再多說。
楊氏之人,至少還是懂禮節的。
荀彧沒有看楊勳,隻是微笑著說道:“楊大人說得好,人人皆知。可為何我大漢想不想萬世不竭呢?”
沒等別人說什麽,荀彧自顧自地說了下去。
“看我大漢,每個年號都隻是延續幾年。武帝開始使用年號,可他在位五十四年,卻用了十一個年號。
“如果有蠻夷之人,不懂我華夏文明,豈不是會認為我大漢僅數年便會換帝?會不會誤解我大漢國祚不穩?”
誰都沒有想到,荀彧竟然提出這樣的問題。
這可是有些大逆不道了。
不過,荀彧卻絲毫不慌。
看到大家都驚異,甚至有些憤怒地看著他,荀彧從容地坐下,端起桌上茶杯,輕輕呷了一口後,開口叫道:“請徐先生!”
很快,一人捧著一堆書冊,快步走入議事堂。
來人大家都認識,徐嶽徐公河。
當年黃巾之亂後,他迴青州省親,不僅再未迴朝,反而他的師尊劉洪也請求致仕,還帶走了十數個弟子。
徐嶽、劉洪離朝之後,太史令手下再無人每日觀天象、修曆法,隻剩下修史的了。
如今一見徐嶽,便知道,當年徐嶽、劉洪離朝,是投靠成公子。
這成公子太可怕了。
大家這時才想起,那徐嶽便是青州東萊人。
徐嶽乃劉洪之弟子,在算學方麵尤為突出,堪稱當世算學第一人。
如此大才,迴到東萊,成公子如何不拉攏?
隻是那時成公子方才十二歲,竟然能順利說服徐嶽,還能通過徐嶽拉攏劉洪,不知道用的什麽手段。
徐嶽進門後,對著眾人拱手為禮。“見過諸公。”
“公河一直在青州,為成公子所用?”楊彪還是改不了他一張口便陰陽怪氣的習慣。
“正是。我恩師也和我一起,一直在青州研究新型算學和更準確的曆法。
“時至一年前,我恩師的‘乾象曆’已經大成,可供大漢所用了。
“不過,現在不再叫乾象曆,而改稱為‘漢曆’。
“漢曆比現用的曆法,精準太多了。
“我們用成公子發明的測天神器,曆經數年,才發現,原來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而是三百六十五天到三百六十六天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