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臨終話別,子承父業!
書藏古今,我打造節目對話諸聖先賢 作者:老鄭麻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也太氣人了啊,這究竟是咋迴事?是誰殺的李敢啊?”
“是啊,李廣這一家為了大漢,人都快死完去了,結果中生代就這麽一個獨苗,你給殺了,而且還不給個解釋?這也太不把人當一迴事了啊。”
“可不是麽,這什麽朝廷,太糊弄人了啊,被鹿撞死,你怎麽不說被風刮死啊,什麽大漢天子!怎麽是這副德性啊!”
“殺他的這個人很有名,而且是劉徹的寵臣和愛將,所以他才會這麽包庇,你們猜猜是誰?”
“霍去病?不可能吧?那可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啊,怎麽會做這種事?”
“不好意思,還真是霍去病,而且司馬遷也的確做到了讓事情真相大白於後世。”
“不錯,史記有載,在《李將軍列傳》裏麵,有這麽一段,我們早上翻史記給林凡湊資料的時候看到過: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
“這還是真是說到做到……還真給出了真相,但是為什麽啊,我不理解,就因為李敢動手打了衛青?”
“對頭,就是咽不下這口氣,而且在古代,攻擊上司可是大罪。”
“但人家衛青都不計較了啊,這又是何必呢……霍去病這是沒來由的給自己添加了一段黑曆史啊。”
“是啊,就算李敢以下犯上也好,等待裁決不行嗎,為什麽一定要自己動手?”
“我倒覺得這很霍去病,他這性格不就是這麽風風火火的麽,做什麽事情都是想到了就去做,不拘一格,這才有了後來的封狼居胥,而且你們可別忘了,霍去病的年齡,他這個時候才二十歲,卻已經成為了大司馬,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誰年少的時候不輕狂?”
“有件事你們或許不知道,霍去病殺了李敢之後,不到兩年就死了,李廣是公元前119年死的,霍去病是前117年,沒有再創輝煌,他的榮耀也全部定格在了這一次封狼居胥。”
“啊啊啊!所以霍去病的死因也是一個大謎團?”
“強烈要求出一期霍去病,把這裏麵的事情好好說道說道,不然這也不清不楚了,看得我是又憋屈又難受。”
“其實我感覺司馬遷在史記裏麵說得已經足夠清楚了,有些事情不能說,其實是因為當時的時代背景。”
“而且林凡前麵不是說了麽,會有兩套《史記》流傳下來,到時候拿出來一翻就清楚了。”
“那搞快啊,司馬遷抓緊寫啊!”
確如觀眾所盼。
經過這一次的事件之後,司馬子長開始入朝為官,因為其父親的緣故,得以任命郎中。
【郎中在漢朝是分掌各司事務的一個官職,其職位僅次於侍郎,是一種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開始出現,秦漢有了統一的規製;而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唿則始自宋代,是當時南方的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與此同時,因為司馬談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他也開始正式接手其父司馬談手上的工作。
日子逐漸繁忙了起來。
而且因為做事進退有據,有主見有思想,深得劉徹喜歡。
同時,也因為霍去病的突然暴斃。
劉徹不得不放棄了將戰果進一步擴大的二次遠征,改為向內和向周邊安撫的政策。
這段時期的司馬子長,動不動就要跟隨漢武帝劉徹到處巡視。
於是家中照顧父親的擔子就全都壓在了柳倩娘身上。
一晃數年過去。
正隨漢武帝東行巡幸緱氏的司馬遷,在跟隨劉徹數年之後,終於得到了重用,命他出使西南籌劃新郡的建設。
司馬子長奉命前往,不僅如期完成了新郡建設,而且還一並安撫和平定了邛、莋、昆明三地。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
漢武帝劉徹在東巡渤海返迴的路上,決定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此時的司馬遷,正好要去向武帝複命。
但他同時卻也知道當時身為製定封禪禮儀官員的司馬談,有多麽想去參加這一場封禪大典。
於是,他便轉道洛陽,決定帶上父親。
結果,當他迴到家中,見到的,卻是已經命在旦夕的父親。
看到司馬子長,司馬談強撐著從病床上坐了起來,然後拉著他的手說道:
“子長啊,我們司馬家,從周朝的時候開始,就一直擔任太史,而且,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期,我們還取得過顯赫的成就,那時的我們,主管的就是天文工作。”
“所以你小子喜歡研究天象,為父一直以來都無比欣慰。”
“現在,我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可我們司馬家曆代先祖的事業卻不能就此斷送。”
“為父希望你能夠繼承我的衣缽,接過太史的重任,不知道你,願不願意?”
司馬子長聞言,眼中閃過一抹不甘,咬著牙道:“父親,可我現在能做的,比史官更多,不是麽?”
司馬談搖頭,然後笑著摸了摸司馬子長的臉:
“傻小子,你以為史官是這麽好當的?凡所記錄,必須經過多方考究,且所記錄者,更有四重深意,一為事件,二為規律,三為勾鬥,四為人心,缺一不可,如此,才能稱之為史!”
“正如天下人稱頌周公,是說他能夠歌頌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揚周、召的遺風,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劉的功業,以使始祖後稷受到尊崇,但我等記錄其深意,卻是為了弘揚孝道。”
“所謂孝,是從侍奉雙親開始,經過事奉君主,最終使自身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揚名於後世,繼而再光耀父母,這才孝之極致。”
司馬子長聞言,眼中閃過深思,但臉上卻還是有一絲糾結。
司馬談見狀也不惱,繼續耐心勸道:
“周幽王、厲王以後,王道衰落,禮樂損壞,若不是孔聖夙興夜寐的研究和整理舊有的文獻典籍,再一次振興了被廢棄的王道和禮樂,整理出《詩》、,著下了《春秋》,如今的我們,哪哈會有什麽法則和參照?”
“然而,從孔聖離世到現在也已經又四百多年了,其間由於諸侯兼並混戰,致使史書丟散、記載崩殂中斷,這裏麵發生的事情,誰又會知曉?”
“現如今漢朝興起,海內統一,那些君主還有忠義之士的事跡,我作為太史如果不對其進行記載,從而致使後世這天下人,無從探尋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一切,我心中實在是有愧啊……咳咳……咳咳!”
說著說著,司馬談便劇烈的咳嗽了起來。
咳到最後,竟是當場嘔出一口血來。
“父親!”
司馬子長睚眥欲裂,滿眼的擔心,然而司馬談卻還在那緊握著他的手臂,虛弱的勸道:
“你不是要替李家平反麽?作史便可以!”
“繼為太史,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
“做了太史,一定要記得整理為父的那些資料!史冊,一定要編纂!”
司馬子長聞言,頓時眼中流下了淚水,開口道:“別說了,父親,你快別說了……兒子答應你就是了!身體要緊,您還是快躺下吧……”
然而司馬談卻隻淡然的一笑:
“如今天子到泰山封禪,而我卻不得從行,這,就是命啊!”
他轉頭看向了一旁神情焦急的柳倩娘,眼中露出一抹愧疚:
“倩娘……我這不成器的兒子,以後……可就托付給你了……”
“嗯……”柳倩娘含淚輕輕的點頭。
“好……好啊……”司馬談滿眼欣慰,一邊點著頭,一邊慢慢的閉上了雙眼。
司馬子長見狀,當場瞠目,悲聲的唿喊道:
“父親!”
“是啊,李廣這一家為了大漢,人都快死完去了,結果中生代就這麽一個獨苗,你給殺了,而且還不給個解釋?這也太不把人當一迴事了啊。”
“可不是麽,這什麽朝廷,太糊弄人了啊,被鹿撞死,你怎麽不說被風刮死啊,什麽大漢天子!怎麽是這副德性啊!”
“殺他的這個人很有名,而且是劉徹的寵臣和愛將,所以他才會這麽包庇,你們猜猜是誰?”
“霍去病?不可能吧?那可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啊,怎麽會做這種事?”
“不好意思,還真是霍去病,而且司馬遷也的確做到了讓事情真相大白於後世。”
“不錯,史記有載,在《李將軍列傳》裏麵,有這麽一段,我們早上翻史記給林凡湊資料的時候看到過: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
“這還是真是說到做到……還真給出了真相,但是為什麽啊,我不理解,就因為李敢動手打了衛青?”
“對頭,就是咽不下這口氣,而且在古代,攻擊上司可是大罪。”
“但人家衛青都不計較了啊,這又是何必呢……霍去病這是沒來由的給自己添加了一段黑曆史啊。”
“是啊,就算李敢以下犯上也好,等待裁決不行嗎,為什麽一定要自己動手?”
“我倒覺得這很霍去病,他這性格不就是這麽風風火火的麽,做什麽事情都是想到了就去做,不拘一格,這才有了後來的封狼居胥,而且你們可別忘了,霍去病的年齡,他這個時候才二十歲,卻已經成為了大司馬,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誰年少的時候不輕狂?”
“有件事你們或許不知道,霍去病殺了李敢之後,不到兩年就死了,李廣是公元前119年死的,霍去病是前117年,沒有再創輝煌,他的榮耀也全部定格在了這一次封狼居胥。”
“啊啊啊!所以霍去病的死因也是一個大謎團?”
“強烈要求出一期霍去病,把這裏麵的事情好好說道說道,不然這也不清不楚了,看得我是又憋屈又難受。”
“其實我感覺司馬遷在史記裏麵說得已經足夠清楚了,有些事情不能說,其實是因為當時的時代背景。”
“而且林凡前麵不是說了麽,會有兩套《史記》流傳下來,到時候拿出來一翻就清楚了。”
“那搞快啊,司馬遷抓緊寫啊!”
確如觀眾所盼。
經過這一次的事件之後,司馬子長開始入朝為官,因為其父親的緣故,得以任命郎中。
【郎中在漢朝是分掌各司事務的一個官職,其職位僅次於侍郎,是一種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開始出現,秦漢有了統一的規製;而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唿則始自宋代,是當時南方的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與此同時,因為司馬談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他也開始正式接手其父司馬談手上的工作。
日子逐漸繁忙了起來。
而且因為做事進退有據,有主見有思想,深得劉徹喜歡。
同時,也因為霍去病的突然暴斃。
劉徹不得不放棄了將戰果進一步擴大的二次遠征,改為向內和向周邊安撫的政策。
這段時期的司馬子長,動不動就要跟隨漢武帝劉徹到處巡視。
於是家中照顧父親的擔子就全都壓在了柳倩娘身上。
一晃數年過去。
正隨漢武帝東行巡幸緱氏的司馬遷,在跟隨劉徹數年之後,終於得到了重用,命他出使西南籌劃新郡的建設。
司馬子長奉命前往,不僅如期完成了新郡建設,而且還一並安撫和平定了邛、莋、昆明三地。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
漢武帝劉徹在東巡渤海返迴的路上,決定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此時的司馬遷,正好要去向武帝複命。
但他同時卻也知道當時身為製定封禪禮儀官員的司馬談,有多麽想去參加這一場封禪大典。
於是,他便轉道洛陽,決定帶上父親。
結果,當他迴到家中,見到的,卻是已經命在旦夕的父親。
看到司馬子長,司馬談強撐著從病床上坐了起來,然後拉著他的手說道:
“子長啊,我們司馬家,從周朝的時候開始,就一直擔任太史,而且,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期,我們還取得過顯赫的成就,那時的我們,主管的就是天文工作。”
“所以你小子喜歡研究天象,為父一直以來都無比欣慰。”
“現在,我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可我們司馬家曆代先祖的事業卻不能就此斷送。”
“為父希望你能夠繼承我的衣缽,接過太史的重任,不知道你,願不願意?”
司馬子長聞言,眼中閃過一抹不甘,咬著牙道:“父親,可我現在能做的,比史官更多,不是麽?”
司馬談搖頭,然後笑著摸了摸司馬子長的臉:
“傻小子,你以為史官是這麽好當的?凡所記錄,必須經過多方考究,且所記錄者,更有四重深意,一為事件,二為規律,三為勾鬥,四為人心,缺一不可,如此,才能稱之為史!”
“正如天下人稱頌周公,是說他能夠歌頌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揚周、召的遺風,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劉的功業,以使始祖後稷受到尊崇,但我等記錄其深意,卻是為了弘揚孝道。”
“所謂孝,是從侍奉雙親開始,經過事奉君主,最終使自身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揚名於後世,繼而再光耀父母,這才孝之極致。”
司馬子長聞言,眼中閃過深思,但臉上卻還是有一絲糾結。
司馬談見狀也不惱,繼續耐心勸道:
“周幽王、厲王以後,王道衰落,禮樂損壞,若不是孔聖夙興夜寐的研究和整理舊有的文獻典籍,再一次振興了被廢棄的王道和禮樂,整理出《詩》、,著下了《春秋》,如今的我們,哪哈會有什麽法則和參照?”
“然而,從孔聖離世到現在也已經又四百多年了,其間由於諸侯兼並混戰,致使史書丟散、記載崩殂中斷,這裏麵發生的事情,誰又會知曉?”
“現如今漢朝興起,海內統一,那些君主還有忠義之士的事跡,我作為太史如果不對其進行記載,從而致使後世這天下人,無從探尋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一切,我心中實在是有愧啊……咳咳……咳咳!”
說著說著,司馬談便劇烈的咳嗽了起來。
咳到最後,竟是當場嘔出一口血來。
“父親!”
司馬子長睚眥欲裂,滿眼的擔心,然而司馬談卻還在那緊握著他的手臂,虛弱的勸道:
“你不是要替李家平反麽?作史便可以!”
“繼為太史,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
“做了太史,一定要記得整理為父的那些資料!史冊,一定要編纂!”
司馬子長聞言,頓時眼中流下了淚水,開口道:“別說了,父親,你快別說了……兒子答應你就是了!身體要緊,您還是快躺下吧……”
然而司馬談卻隻淡然的一笑:
“如今天子到泰山封禪,而我卻不得從行,這,就是命啊!”
他轉頭看向了一旁神情焦急的柳倩娘,眼中露出一抹愧疚:
“倩娘……我這不成器的兒子,以後……可就托付給你了……”
“嗯……”柳倩娘含淚輕輕的點頭。
“好……好啊……”司馬談滿眼欣慰,一邊點著頭,一邊慢慢的閉上了雙眼。
司馬子長見狀,當場瞠目,悲聲的唿喊道:
“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