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四傑共作,楊炯跳腳,不就是曲兒嗎?看我的!
書藏古今,我打造節目對話諸聖先賢 作者:老鄭麻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為視角的關係,再加上聲音很輕,所以屏幕前的觀眾們並沒有看到林凡和司馬子長的對話。
此時,他們正因為眼前這從未想象過能看到的空前盛況而讚歎不已:
“這是什麽神仙編劇?初唐四傑居然在一起為後世奮筆書寫他們的詩作!”
“這畫麵太美,我不敢看!”
“哈哈哈,你是怕語文課本裏麵要背的古詩變多吧。”
“背誦量蹭蹭蹭!”
“話說初唐四傑每個人留於後世的詩篇好像都有失佚的。”
“是的,根據記載,這四人的詩作都有失佚,王勃其實是很高產的,但包括《滕王閣序》在內,卻也隻有93篇傳世,駱賓王132篇,盧照鄰125篇,楊炯最少,隻有37篇。”
“37篇?楊炯這麽少的嗎?”
“王勃高產我可以理解,但楊炯這37篇也太少了啊,他可比王勃活得長啊。”
“楊炯其實算是個特例,他雖然年少成名被譽為神童,但他本身卻並沒有什麽追求,弘文館那種地方,他都能待十六年,屬於那種胸無大誌,安於現狀的性格。”
“十六年?他是十一歲進的弘文館吧?那是在那一直待到了王勃去世以後?”
“所以他是在王勃死後,開始發奮圖強的?”
“那就不知道了啊,但初唐四傑對詩詞所作的貢獻卻是無人能出其右,要不是他們用自己的才華引領了當時的詩壇,唐朝估計還要陷在都是條條框框的六對八對的上官體當中出不來呢。”
“那確實,楊炯雖然產量不高,但所有傳世之作卻均是風格鮮明,或借詩喻誌,或借詩喻情。”
“哪有,你們說的跟我知道的完全不一樣,楊炯傳世的作品少,完全是因為他就是一個老好人好嗎,我年輕的時候,多少人找他寫駢文,那種東西,是給死人寫的,類似傳記,大同小異,是沒啥傳世意義的,但他卻也是來者不拒,低產是情有可原的好嗎?”
“還有這一說嗎?那可能是我想多了。”
“不思進取,還總是做老好人,這個楊炯是我本人了!”
“話說這四位也是真的頂,從白天一直寫到傍晚,中途累了喝喝酒,但上手卻全都不見停的,真的是六!”
“哎?這不是停了嗎?楊炯就慢下來了,寫寫停停的。”
“可不是麽?盧照鄰和駱賓王的速度也開始慢下來了,是因為鏡頭被放慢了的關係嗎?”
“應該不是,估計這迴是動真格的了,前麵是迴憶加抄寫,所以寫得快,但當該寫的都寫完了以後,那就是真刀實槍的臨場創作了。”
“這麽看來,現在這一幕才是古代詩會該有的節奏啊!大家一起寫詩,然後寫完一起鑒賞。”
“可不是麽,剛剛那個直接口誦真的太超綱了,我估計整個初唐也就他們四個能做到,換個人來都夠嗆。”
確如屏幕前的觀眾們所說。
此時的初唐四傑,臉上的神情個個無比專注,而在他們的石桌邊上,也已經堆疊了一層厚厚的詩作。
林凡放緩時間流速,讓時間恢複正常。
隨後,他來到駱賓王的身旁,將其邊上的詩作收起,隨後看向了他的麵前。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從軍行】
駱賓王的字棱角分明,豪邁豁達,俠氣縱橫,一如他的品性。
此時,他正好落完最後一筆,笑著將紙張拿起,遞給林凡:
“林生!請!”
林凡點頭接過:“謝先生。”
隨後,二人一起來到了一旁的盧照鄰邊上,此時的盧照鄰正在書寫一篇很長的賦文,這會兒正寫道: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駱賓王見狀,主動過去為其研墨,盧照鄰抬頭一笑,繼續寫道: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迴天不相讓。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
盧照鄰的字比之駱賓王多了一分灑脫和秀氣。
而他此時所寫的這一篇《長安古意》更是堪稱整個初唐所僅見。
不僅感情充沛,力量雄厚。
更以四句一換景或一轉意,詩韻更迭轉換,形成生龍活虎般明快的節奏。
最重要的是他采用的是一種近似漢代的賦法,卻又跌宕起伏,有重點、有細節的描寫,迴環照應,詳略得宜,令人念之迴味無窮的同時,又引人無限深思。
這可真是一篇嘔心瀝血之作了。
林凡看著此時的盧照鄰,眼中流露出一抹不忍。
此時的盧照鄰還很健康,一如謙謙君子,可再過一陣子,他就會深陷風疾的折磨,痛不欲生。
命運是何其的不公,要用這種方式,來折磨這樣一位先賢。
“林生,請!”
正感慨間,盧照鄰也完成了最後一筆,將桌上所有詩作歸攏到一起,遞到了林凡的麵前。
林凡收拾心情,微笑接過。
隨後。
三人來到了楊炯的身旁。
這會兒,楊炯正在那咬著筆杆,皺眉苦思,見幾人過來,更是一臉羞赧的張開雙臂護住了自己麵前的桌案,同時嘴上說道:
“先去王子安那,我再想想!再想想!”
三人頓時被逗樂,邁步來到王勃身旁。
低頭看去,三人的目光便是一凝。
“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
“遙相望,川無梁,北風受節南雁翔,崇蘭委質時菊芳。”
“鳴環曳履出長廊,為君秋夜搗衣裳。”
“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調砧亂杵思自傷。”
“思自傷,征夫萬裏戍他鄉。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秋夜長】
王勃的字之前見過,俊秀工整,而他在如今的春季卻寫這麽一篇秋文,其用意更是深遠。
最重要的,這居然是一篇詞。
林凡見狀,頓時笑著對一旁的楊炯開口道:
“令明,巧了,他們三人分別作了詩詞賦,你那篇若是首曲兒,湊齊了這詩詞歌賦,必將成為絕世佳話。”
“啥玩意?”楊炯一愣,直接就把手中毛筆一放。
他先是來到王勃身旁看了看王勃的詞,然後又找林凡要來駱賓王和盧照鄰的作品看了看。
接著,他便咬牙迴到了自己的桌案前,拍著胸脯道:
“不就是首曲嘛,誰還寫不出來似的!”
說罷,他便提筆刷刷落下:
“賤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三秋方一日,少別比千年。”
“不掩嚬紅縷,無論數綠錢。相思明月夜,迢遞白雲天。”【有所思】
楊炯的字,在秀氣中多了一分柔美,字裏行間透著一絲散漫和不羈。
一旁的駱賓王看了看楊炯的作品,笑著打趣道:
“你這詞是寫出來了,但要能唱,才可以算曲,不如,你再為我等獻歌一首?”
楊炯再次大囧,道:“我,我倒是能唱,但這曲又由誰來彈?”
話音剛落。
幾人身後,一道開懷的嗓音傳來:
“令明若不嫌棄,我來如何?!”
此時,他們正因為眼前這從未想象過能看到的空前盛況而讚歎不已:
“這是什麽神仙編劇?初唐四傑居然在一起為後世奮筆書寫他們的詩作!”
“這畫麵太美,我不敢看!”
“哈哈哈,你是怕語文課本裏麵要背的古詩變多吧。”
“背誦量蹭蹭蹭!”
“話說初唐四傑每個人留於後世的詩篇好像都有失佚的。”
“是的,根據記載,這四人的詩作都有失佚,王勃其實是很高產的,但包括《滕王閣序》在內,卻也隻有93篇傳世,駱賓王132篇,盧照鄰125篇,楊炯最少,隻有37篇。”
“37篇?楊炯這麽少的嗎?”
“王勃高產我可以理解,但楊炯這37篇也太少了啊,他可比王勃活得長啊。”
“楊炯其實算是個特例,他雖然年少成名被譽為神童,但他本身卻並沒有什麽追求,弘文館那種地方,他都能待十六年,屬於那種胸無大誌,安於現狀的性格。”
“十六年?他是十一歲進的弘文館吧?那是在那一直待到了王勃去世以後?”
“所以他是在王勃死後,開始發奮圖強的?”
“那就不知道了啊,但初唐四傑對詩詞所作的貢獻卻是無人能出其右,要不是他們用自己的才華引領了當時的詩壇,唐朝估計還要陷在都是條條框框的六對八對的上官體當中出不來呢。”
“那確實,楊炯雖然產量不高,但所有傳世之作卻均是風格鮮明,或借詩喻誌,或借詩喻情。”
“哪有,你們說的跟我知道的完全不一樣,楊炯傳世的作品少,完全是因為他就是一個老好人好嗎,我年輕的時候,多少人找他寫駢文,那種東西,是給死人寫的,類似傳記,大同小異,是沒啥傳世意義的,但他卻也是來者不拒,低產是情有可原的好嗎?”
“還有這一說嗎?那可能是我想多了。”
“不思進取,還總是做老好人,這個楊炯是我本人了!”
“話說這四位也是真的頂,從白天一直寫到傍晚,中途累了喝喝酒,但上手卻全都不見停的,真的是六!”
“哎?這不是停了嗎?楊炯就慢下來了,寫寫停停的。”
“可不是麽?盧照鄰和駱賓王的速度也開始慢下來了,是因為鏡頭被放慢了的關係嗎?”
“應該不是,估計這迴是動真格的了,前麵是迴憶加抄寫,所以寫得快,但當該寫的都寫完了以後,那就是真刀實槍的臨場創作了。”
“這麽看來,現在這一幕才是古代詩會該有的節奏啊!大家一起寫詩,然後寫完一起鑒賞。”
“可不是麽,剛剛那個直接口誦真的太超綱了,我估計整個初唐也就他們四個能做到,換個人來都夠嗆。”
確如屏幕前的觀眾們所說。
此時的初唐四傑,臉上的神情個個無比專注,而在他們的石桌邊上,也已經堆疊了一層厚厚的詩作。
林凡放緩時間流速,讓時間恢複正常。
隨後,他來到駱賓王的身旁,將其邊上的詩作收起,隨後看向了他的麵前。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從軍行】
駱賓王的字棱角分明,豪邁豁達,俠氣縱橫,一如他的品性。
此時,他正好落完最後一筆,笑著將紙張拿起,遞給林凡:
“林生!請!”
林凡點頭接過:“謝先生。”
隨後,二人一起來到了一旁的盧照鄰邊上,此時的盧照鄰正在書寫一篇很長的賦文,這會兒正寫道: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駱賓王見狀,主動過去為其研墨,盧照鄰抬頭一笑,繼續寫道: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迴天不相讓。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
盧照鄰的字比之駱賓王多了一分灑脫和秀氣。
而他此時所寫的這一篇《長安古意》更是堪稱整個初唐所僅見。
不僅感情充沛,力量雄厚。
更以四句一換景或一轉意,詩韻更迭轉換,形成生龍活虎般明快的節奏。
最重要的是他采用的是一種近似漢代的賦法,卻又跌宕起伏,有重點、有細節的描寫,迴環照應,詳略得宜,令人念之迴味無窮的同時,又引人無限深思。
這可真是一篇嘔心瀝血之作了。
林凡看著此時的盧照鄰,眼中流露出一抹不忍。
此時的盧照鄰還很健康,一如謙謙君子,可再過一陣子,他就會深陷風疾的折磨,痛不欲生。
命運是何其的不公,要用這種方式,來折磨這樣一位先賢。
“林生,請!”
正感慨間,盧照鄰也完成了最後一筆,將桌上所有詩作歸攏到一起,遞到了林凡的麵前。
林凡收拾心情,微笑接過。
隨後。
三人來到了楊炯的身旁。
這會兒,楊炯正在那咬著筆杆,皺眉苦思,見幾人過來,更是一臉羞赧的張開雙臂護住了自己麵前的桌案,同時嘴上說道:
“先去王子安那,我再想想!再想想!”
三人頓時被逗樂,邁步來到王勃身旁。
低頭看去,三人的目光便是一凝。
“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
“遙相望,川無梁,北風受節南雁翔,崇蘭委質時菊芳。”
“鳴環曳履出長廊,為君秋夜搗衣裳。”
“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調砧亂杵思自傷。”
“思自傷,征夫萬裏戍他鄉。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秋夜長】
王勃的字之前見過,俊秀工整,而他在如今的春季卻寫這麽一篇秋文,其用意更是深遠。
最重要的,這居然是一篇詞。
林凡見狀,頓時笑著對一旁的楊炯開口道:
“令明,巧了,他們三人分別作了詩詞賦,你那篇若是首曲兒,湊齊了這詩詞歌賦,必將成為絕世佳話。”
“啥玩意?”楊炯一愣,直接就把手中毛筆一放。
他先是來到王勃身旁看了看王勃的詞,然後又找林凡要來駱賓王和盧照鄰的作品看了看。
接著,他便咬牙迴到了自己的桌案前,拍著胸脯道:
“不就是首曲嘛,誰還寫不出來似的!”
說罷,他便提筆刷刷落下:
“賤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三秋方一日,少別比千年。”
“不掩嚬紅縷,無論數綠錢。相思明月夜,迢遞白雲天。”【有所思】
楊炯的字,在秀氣中多了一分柔美,字裏行間透著一絲散漫和不羈。
一旁的駱賓王看了看楊炯的作品,笑著打趣道:
“你這詞是寫出來了,但要能唱,才可以算曲,不如,你再為我等獻歌一首?”
楊炯再次大囧,道:“我,我倒是能唱,但這曲又由誰來彈?”
話音剛落。
幾人身後,一道開懷的嗓音傳來:
“令明若不嫌棄,我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