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司馬遷有問,四傑黯然,林凡解圍
書藏古今,我打造節目對話諸聖先賢 作者:老鄭麻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噗!這楊炯!”
“我還以為他剛剛一副自告奮勇的樣子,是要第一個來呢!”
“這也太滑頭了啊!”
“哈哈哈,豆比青年歡樂多啊!”
觀眾們被楊炯給逗樂了,而初唐四傑的其他三人卻在此時陷入了沉思。
隨後,王勃便直接看向林凡道:“林生,有勞了。”
林凡笑著咧嘴:“子安,請!”
王勃點頭,稍稍沉吟,隨後便開口頌道: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聽到第一句,林凡便愣住了。
根據曆史記載,這首詩是王勃迴到長安後贈給友人的。
卻沒想到原來是此刻作出。
這一首可是千古名篇啊……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正感慨間,那邊王勃已經念到了第二句,林凡不敢怠慢,趕忙深吸了一口氣,開始落筆。
也是在這時,王勃念出了那兩句後世聞名遐邇的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此詩頌完,在場的所有人,全都愣住了。
一時之間,竟隻剩下鳥叫蟲鳴傳來。
好半晌,司馬子長才率先開口讚道:
“好一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簡直意境高絕!”
“好詩!好詩!如此意境,縱使是離別也已無須再傷感!”
“好!好哇!”
一旁的駱賓王也跟著搖頭笑道:
“王朝散郎,你這首詩一作,我等還如何開口啊。”
“先生萬勿再如此稱唿學生。”王勃連忙拱手,接著更謙虛道:“至於區區拙,又作何足掛齒。”
“子安此言謬矣!你這首詩若也算作拙作,那天下還有什麽才能稱得上是好詩?”盧照鄰也跟著笑道,隨後,他轉頭看向一旁如同被雷劈中一般的楊炯笑道:
“令明,你說是吧?”
楊炯迴神,卻依舊有些恍惚的道:“確如先生所說,《檄英王雞》文如此華篇,這皇子修撰還是當得挺稱職的。”
聽到他的話,在場眾人頓時一愣,接著便哄堂大笑了起來。
楊炯眨了眨眼睛,也不知道大家到底在笑啥,一臉的迷茫。
還是司馬子長看出了他的窘迫,開口詢問道:
“既然令明提起,我有一事好奇得緊,你們三位,難不成也能看出《檄英王雞》當中,子安所要表達的深意?”
駱賓王笑著迴道:“先生問的,可是那皇室喜好鬥雞對百姓的影響?”
盧照鄰點頭,而楊炯也跟著開口道:“先生有所不知,子安作詩,立意向來高絕,這在我大唐都是有名的,他豈會隻作一篇普通檄文批鬥英王,隻要稍加琢磨,便能知其深意。”
司馬子長聞言,眉頭頓時皺起,接著問道:
“我觀當今陛下也非那蠢鈍愚昧之人,難不成他會不知?”
聽到這話,初唐四傑神情頓時一黯,一時無言,最後,還是王勃自己開口替李治辯解道:
“陛下日理萬機,一篇檄文如何會過多在意,縱使知曉,也應是有皇家的考量。”
“考量?”司馬子長頓時一聲嗤笑,接著便怒罵道:
“何種考量才會將子安這等有誌之士貶謫?如此不思進取,有眼無珠,如何當得帝王?”
見司馬子長如此憤懣,說得又是這等大不敬之詞,初唐四傑頓時齊齊低下了頭,除卻楊炯之外的三人眼中更是有陣陣黯然湧現。
而司馬子長卻還在那感慨道:
“身處盛世,一身才學卻報國無門,這是何等的悲哀!”
這話一說,就連最為散漫的楊炯也眼中露出了一抹深思。
一旁的林凡見狀,頓時出來打圓場道:
“子長,你醉了,還是稍事休息,如今尚早,我這啊,正好有事要勞煩他們四個。”
司馬子長聞言,頓時晃了晃腦袋,看到四人臉上的神情,眼中露出一抹懊惱,接著便伏案趴了下來。
林凡笑著對其他四人拱手道:“諸位,林某有一事相求。”
盧照鄰笑著抬起頭來道:“林生,你說便是。”
林凡點頭道:“因時隔久遠,所以四位的詩作,後世多有缺失,林某厚顏,想請四位看在今日這薄酒的份上,將你們以往所作詩篇謄寫一份,贈予在下。”
“這有何難?”駱賓王頓時朗聲一笑,接著便仰起脖子喝了一大口酒,豪邁的道:
“我等既然不能為大唐效死力,那便為後世留點佳句!”
“如此,才不枉一身所學!才不算虛度了一生!”
“取紙筆來!”
林凡咧嘴一笑,伸手做了個請的手勢:“先生,請!話說迴來,後世可是將先生的《詠鵝》當做孩童啟蒙的必學篇章呢。”
盧照鄰來到駱賓王身旁,打趣的道:“對對對,這可是咱們駱臨海七歲時作的呢!既然傳於後世,那你便別寫了!”
駱賓王頓時老臉一紅,咬著牙道:“要你管啊!我偏要把這首寫下來!”
為盧照鄰也準備好文房四寶後,林凡看向了王勃和楊炯。
王勃點頭笑笑,到林凡這邊領了筆墨紙硯,走去了一旁,而楊炯則大眼瞪小眼的看著林凡問道:
“林生,我感覺你在針對我。”
林凡忍不住笑道:“令明何出此言啊?”
楊炯有些不高興的道:“我們四人,雖然被人並稱為初唐四傑,但我的詩詞卻最少,如是臨時所作,又恐汙了後人眼睛,若是能給我一些時日,倒是能多作幾首。”
林凡點頭道:“那我就晚點再來尋你一趟,如何?”
“當真?”楊炯聞言,頓時就興奮了,眼中冒出陣陣鬥誌,接著便拿過桌上的文房四寶,去一旁另找了一張石桌,在那書寫了起來。
原地,司馬子長微微側過頭,看向林凡說道:
“林生,多謝解圍。”
林凡搖了搖頭:“子長所說,也是事實,隻是他四人,也確實坎坷了一些。”
“唉。”司馬子長輕歎的道:“林生,我華夏可有鞭策帝王的典籍傳世?”
林凡笑著點頭道:
“有《春秋》、《尚書》,還有《太史公書》,以及後世的《資治通鑒》等,而這其中,又以《太史公書》為最,所謂觀史四層,便是此書作者所提出。”
“有便好……有便好啊……隻可惜,那帝王家未必會通讀,如此盛世,卻有英才遺失,國之不幸,天下之不幸啊……”司馬子長許是不勝酒力,一邊感慨一邊閉上了雙眼。
這一次,卻是真的睡著了。
林凡笑著取出一條毯子往他身上一蓋。
隨後。
便加快了時間流速。
時間一晃,從早上,來到了傍晚。
日頭西斜,映照在汗流浹背的初唐四傑身上。
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好長,好長……
“我還以為他剛剛一副自告奮勇的樣子,是要第一個來呢!”
“這也太滑頭了啊!”
“哈哈哈,豆比青年歡樂多啊!”
觀眾們被楊炯給逗樂了,而初唐四傑的其他三人卻在此時陷入了沉思。
隨後,王勃便直接看向林凡道:“林生,有勞了。”
林凡笑著咧嘴:“子安,請!”
王勃點頭,稍稍沉吟,隨後便開口頌道: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聽到第一句,林凡便愣住了。
根據曆史記載,這首詩是王勃迴到長安後贈給友人的。
卻沒想到原來是此刻作出。
這一首可是千古名篇啊……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正感慨間,那邊王勃已經念到了第二句,林凡不敢怠慢,趕忙深吸了一口氣,開始落筆。
也是在這時,王勃念出了那兩句後世聞名遐邇的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此詩頌完,在場的所有人,全都愣住了。
一時之間,竟隻剩下鳥叫蟲鳴傳來。
好半晌,司馬子長才率先開口讚道:
“好一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簡直意境高絕!”
“好詩!好詩!如此意境,縱使是離別也已無須再傷感!”
“好!好哇!”
一旁的駱賓王也跟著搖頭笑道:
“王朝散郎,你這首詩一作,我等還如何開口啊。”
“先生萬勿再如此稱唿學生。”王勃連忙拱手,接著更謙虛道:“至於區區拙,又作何足掛齒。”
“子安此言謬矣!你這首詩若也算作拙作,那天下還有什麽才能稱得上是好詩?”盧照鄰也跟著笑道,隨後,他轉頭看向一旁如同被雷劈中一般的楊炯笑道:
“令明,你說是吧?”
楊炯迴神,卻依舊有些恍惚的道:“確如先生所說,《檄英王雞》文如此華篇,這皇子修撰還是當得挺稱職的。”
聽到他的話,在場眾人頓時一愣,接著便哄堂大笑了起來。
楊炯眨了眨眼睛,也不知道大家到底在笑啥,一臉的迷茫。
還是司馬子長看出了他的窘迫,開口詢問道:
“既然令明提起,我有一事好奇得緊,你們三位,難不成也能看出《檄英王雞》當中,子安所要表達的深意?”
駱賓王笑著迴道:“先生問的,可是那皇室喜好鬥雞對百姓的影響?”
盧照鄰點頭,而楊炯也跟著開口道:“先生有所不知,子安作詩,立意向來高絕,這在我大唐都是有名的,他豈會隻作一篇普通檄文批鬥英王,隻要稍加琢磨,便能知其深意。”
司馬子長聞言,眉頭頓時皺起,接著問道:
“我觀當今陛下也非那蠢鈍愚昧之人,難不成他會不知?”
聽到這話,初唐四傑神情頓時一黯,一時無言,最後,還是王勃自己開口替李治辯解道:
“陛下日理萬機,一篇檄文如何會過多在意,縱使知曉,也應是有皇家的考量。”
“考量?”司馬子長頓時一聲嗤笑,接著便怒罵道:
“何種考量才會將子安這等有誌之士貶謫?如此不思進取,有眼無珠,如何當得帝王?”
見司馬子長如此憤懣,說得又是這等大不敬之詞,初唐四傑頓時齊齊低下了頭,除卻楊炯之外的三人眼中更是有陣陣黯然湧現。
而司馬子長卻還在那感慨道:
“身處盛世,一身才學卻報國無門,這是何等的悲哀!”
這話一說,就連最為散漫的楊炯也眼中露出了一抹深思。
一旁的林凡見狀,頓時出來打圓場道:
“子長,你醉了,還是稍事休息,如今尚早,我這啊,正好有事要勞煩他們四個。”
司馬子長聞言,頓時晃了晃腦袋,看到四人臉上的神情,眼中露出一抹懊惱,接著便伏案趴了下來。
林凡笑著對其他四人拱手道:“諸位,林某有一事相求。”
盧照鄰笑著抬起頭來道:“林生,你說便是。”
林凡點頭道:“因時隔久遠,所以四位的詩作,後世多有缺失,林某厚顏,想請四位看在今日這薄酒的份上,將你們以往所作詩篇謄寫一份,贈予在下。”
“這有何難?”駱賓王頓時朗聲一笑,接著便仰起脖子喝了一大口酒,豪邁的道:
“我等既然不能為大唐效死力,那便為後世留點佳句!”
“如此,才不枉一身所學!才不算虛度了一生!”
“取紙筆來!”
林凡咧嘴一笑,伸手做了個請的手勢:“先生,請!話說迴來,後世可是將先生的《詠鵝》當做孩童啟蒙的必學篇章呢。”
盧照鄰來到駱賓王身旁,打趣的道:“對對對,這可是咱們駱臨海七歲時作的呢!既然傳於後世,那你便別寫了!”
駱賓王頓時老臉一紅,咬著牙道:“要你管啊!我偏要把這首寫下來!”
為盧照鄰也準備好文房四寶後,林凡看向了王勃和楊炯。
王勃點頭笑笑,到林凡這邊領了筆墨紙硯,走去了一旁,而楊炯則大眼瞪小眼的看著林凡問道:
“林生,我感覺你在針對我。”
林凡忍不住笑道:“令明何出此言啊?”
楊炯有些不高興的道:“我們四人,雖然被人並稱為初唐四傑,但我的詩詞卻最少,如是臨時所作,又恐汙了後人眼睛,若是能給我一些時日,倒是能多作幾首。”
林凡點頭道:“那我就晚點再來尋你一趟,如何?”
“當真?”楊炯聞言,頓時就興奮了,眼中冒出陣陣鬥誌,接著便拿過桌上的文房四寶,去一旁另找了一張石桌,在那書寫了起來。
原地,司馬子長微微側過頭,看向林凡說道:
“林生,多謝解圍。”
林凡搖了搖頭:“子長所說,也是事實,隻是他四人,也確實坎坷了一些。”
“唉。”司馬子長輕歎的道:“林生,我華夏可有鞭策帝王的典籍傳世?”
林凡笑著點頭道:
“有《春秋》、《尚書》,還有《太史公書》,以及後世的《資治通鑒》等,而這其中,又以《太史公書》為最,所謂觀史四層,便是此書作者所提出。”
“有便好……有便好啊……隻可惜,那帝王家未必會通讀,如此盛世,卻有英才遺失,國之不幸,天下之不幸啊……”司馬子長許是不勝酒力,一邊感慨一邊閉上了雙眼。
這一次,卻是真的睡著了。
林凡笑著取出一條毯子往他身上一蓋。
隨後。
便加快了時間流速。
時間一晃,從早上,來到了傍晚。
日頭西斜,映照在汗流浹背的初唐四傑身上。
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好長,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