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咯喔!


    待到第一聲雞叫傳來,天明破曉。


    這一老一少才從沉浸式的記錄中迴過神來。


    李時珍神情疲憊,但雙眼卻炯炯有神,他邁步來到桌案前,拿起林凡手寫的書稿,眼中露出驚歎之色,用略微沙啞的嗓音開口稱讚道:


    “林生果真寫的一手好字,有你的珠玉在前,李某將來恐怕要下不去筆嘍。”


    林凡聞言微微一笑,將手頭最後一份手稿拿起,遞到李時珍的麵前:


    “但凡先生有所求,林凡願長備左右。”


    林凡此話可不是在開玩笑,而是真有這打算。


    借助係統之便,他是真的可以做到幫助李時珍把正部本草綱目全部記錄下來。


    因此說話時,眼中透出滿滿的真誠。


    不過李時珍卻一邊把林凡所有的手稿收攏到一摞,一邊搖頭拒絕道:


    “多謝林生好意,不過此事任重道遠,如今所記,不過是尋常典籍能夠查閱且藥效經過驗證之藥物,後續,還有更為繁瑣之事。”


    “你一身才學,應該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此事,還是交給我這一介醫者去完成吧。”


    林凡眉頭微微一皺,起身將李時珍扶著坐下,隨後便開口道:


    “先生此話差異,莫不是在先生眼裏,職業還有貴賤之分不成?”


    李時珍麵有苦色閃過,隨後便豁達的道:


    “醫者人微言輕,又不事生產,地位不高,為他人輕賤,豈不是人之常情麽?”


    林凡目光閃爍,望著李時珍,誠懇的道:


    “先生勿要妄自菲薄,須知,於我後世華夏,醫者乃是相當受人尊崇之職業,而這裏麵,也有先生的一份功勞。”


    “哦?”李時珍目光一凝:“李某何來的功勞?”


    林凡聞言,當即侃侃而談道:


    “先生曾有詩作: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誌,至死不怕難。”


    “更有大醫精誠之說,為利益百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此說,更是我華夏後世醫者行醫所奉行之典範和綱領。”


    “且慢!”李時珍抬手製止了林凡的話語,神情一片嚴肅的糾正道:


    “林生,此大醫精誠之說,乃是源自《備急千金要方》,乃是唐代大醫孫思邈所率先提出,並非李某所述。”


    林凡微笑搖頭道:“大醫精誠,雖非先生提出,卻由先生所身體力行,並廣為人知,正所謂,身體力行,是為典範。”


    李時珍搖頭苦笑:“林生謬讚,天下醫者無數,李某又何足道哉?”


    “先生,會看到的。”林凡說罷,便對著李時珍抱拳:“先生,我們擇日再見。”


    話音落下,林凡抬手一招,便在李時珍瞠目之下,消失在了他的麵前。


    這一幕落在觀眾眼裏的畫麵,則是林凡隱去了身形,而李時珍則在稍作修整之後,踏上了尋藥問方之路。


    他背著書架,腳下踩著一雙布鞋,開始到各地尋訪。


    荊門。


    武當。


    宜昌。


    常德。


    益陽。


    廬山。


    茅山。


    他的足跡遍布華夏各地,從搜集藥房,到親嚐百草,前後共曆時二十餘載,終於在1578年完成初稿,並重歸故裏。


    在此期間,他拜師樵夫、拜師漁民、拜師藥工、拜師捕蛇人。


    每有所獲,便喜不自勝,將其記錄在案。


    1578年。


    李時珍61歲。


    書成之後,李時珍就開始為出書而四處奔波。


    此後,李時珍與其後代一同開始整理和修訂本草綱目。


    子建中、建元、建木及弟子龐鹿門共同參與,諸孫皆參與繪製藥圖,孫樹宗、樹聲為之校對。


    終於,在1582年。


    本草綱目第一版定稿。


    全書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醫方個,全書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


    可是,書成之後的李時珍,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已經白發蒼蒼的他,頹然坐倒在了自己的書房內,望著麵前整套本草綱目,愣愣的出神。


    也是在此時,林凡再次來到了他的書房中,伸手拿起其中一冊,翻看了起來。


    “林生……”


    李時珍見到林凡,眼中露出一抹悵然,蔚然歎道:


    “林生,當年你說那《本草品匯精要》因為朱墨分書,且圖繪不易雕版之時,李某還不甚相信,隻當將圖繪並入書中,並簡筆手繪便可將印刷難度降低。”


    “誰曾想,當我把本草綱目送到印書局去的時候,卻遭到了無情的拒絕。”


    “一百九十萬字,工程浩大,無力刊印,除非朝廷下令,統舉國之力,否則,便難以推廣普及。”


    “萬曆十年,李某剛編纂完第一版,便命人將其送往張首輔處,可誰曾想,書剛送去不久,便迎來了張首輔亡故之噩耗。”


    “沒有張首輔相助,李某有生之年,此本草綱目還有流傳於天下之日嗎?”


    “林生,李某努力了四十載,卻不曾想,一切竟又迴到了原點。”


    這一刻,看著垂垂老矣,神情頹然的李時珍,屏幕前的無數觀眾紛紛發出感慨:


    “太難了啊,這一路看李時珍走下來,我才知道這本書當時編纂的有多麽不容易,這是真的在用自己的腳,把當時大明的山川幾乎全都走了個遍啊,結果,卻沒想到,書是編纂完成了,最後一關印刷卻又卡死了。”


    “一百九十萬字啊,以當時的印刷水平,哪個印刷局都扛不起啊,他這又不是普通的書本,裏麵還是帶圖帶藥房的,相當於整本書都要作專屬的印刷板,這工程量可比寫一本書要難多了,如果不是國家出麵,根本就印不了啊。”


    “李時珍最後那一句感慨,簡直聽的人淚目啊,四十年,又迴到了原點,臨到終了,居然還是要去求那一線不可能,這太悲催了啊,這要是放到現在,分分鍾就給你弄出來了啊。”


    “那這本草綱目最後還是傳下來了啊,應該是印出來了吧?”


    “那當然,隻是可惜……”


    “先生勿憂!此本草綱目,將於萬曆二十五年問世。”


    也是在這時,林凡把書珍重的放迴書堆,然後轉頭對著李時珍笑道。


    “當真?”


    李時珍的眼中再次煥發出了一股濃烈的生機,蹭的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一把緊緊的抓住了林凡的手臂。


    林凡麵帶微笑,沒有說話,而是轉頭看向了屋外。


    正好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從屋外傳來,同時傳來的,還有一道道驚喜的唿喊:


    “李大夫!李大夫!”


    “父親!父親!”


    “好消息!好消息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書藏古今,我打造節目對話諸聖先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鄭麻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鄭麻迷並收藏書藏古今,我打造節目對話諸聖先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