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異說到這裏不由悲憤填膺,想想自己竟要助紂為虐,親自去行這等殘忍之事,便不禁頓足捶胸,怒罵張讓喪盡天良,畜生不如。


    “何使君皇親貴胄,這等滅絕人性的歹毒法子,他當時聽了就沒說什麽嗎?”


    “何使君與小弟都據理力爭,認為此法萬萬不可。


    奈何張讓那廝一直拿聖上旨意來壓我們,偏偏聖上又對我們避而不見。


    百般無奈之下,我們二人也隻能悻悻而歸了。”


    “此事斷人血脈,大傷天和,何使君最後竟然妥協了?他就不怕遭報應嗎?”


    “唉~,也不算完全妥協吧。”


    周異自嘲地搖了搖頭,


    “出宮後他便以長官的名義,委派我全權代辦此事。


    治下各部士卒這七日內全都任我調遣,相關器械物資任我取用。


    而他則自稱身體抱恙,醫者叮囑他切忌操勞過度,是以暫時隻能幫我維護後勤,甘願助我克竟全功。


    並鼓動我隻要辦妥此事,哄得聖上龍顏大悅,那三公之位將指日可待,到時可別忘了他的提攜之恩。”


    “哼!好你個殺豬匠,端得是蛇蠍心腸!他這是想把我們周家放在火上烤啊。”


    “大哥明鑒,我自然也知道這家夥不安好心。


    他倒是打的一副好算盤,我若是辦妥了,他必定是首功;


    我若是搞砸了,他拍拍屁股罪責全部扣到我頭上來,我找誰喊冤去。”


    周異一臉鄙夷之色,顯然對何進此舉頗為不滿。


    其實滿朝文武中,沒有一人是跟何進這個販豬屠狗之輩真心相交的。


    彼此完全就不在一個層次上,不過是因為利益的需要,才不得已抱團取暖,虛與委蛇罷了。


    “不過話說迴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啊大哥。


    那屠戶仗著他妹妹是皇後,行事一向飛揚跋扈,有恃無恐。


    即便明知他這是在給我挖坑,我也不得不閉著眼睛往裏跳啊。”


    “這樣一來此事確實難辦了,咱倆務必得想個萬全之策才行。”


    “唉,就因為想不出來,我這不才急得團團轉嗎。”


    周異搖頭苦笑,忽然又想起一事,


    “對了大哥,張讓那廝不是說皇帝要開壇祈福嗎。


    今日天色已晚,估計明天他肯定還會傳你這將作大匠進宮商議築壇一事呢。


    到時你可得小心應付,千萬別著了這老狐狸的道了。”


    “什麽,這裏邊還有我的事?那個老騷狐狸不借機咬我一口才怪呢。


    唉,這次恐怕又要賠老本了。”


    周忠一時憤恨不已,氣得來迴踱步。


    “大哥,遇事不慌,處事不驚,臨危不懼,泰然自若,是為官者基本的修養。


    你連這點都做不到,可讓小弟怎麽能放心呀?”


    “你個混蛋,事情都這般棘手了,你還有心思在這裏取笑為兄。”


    “嘿嘿,我這不是也沒辦法,苦中作樂嗎。”


    兄弟二人唉聲歎氣,急切間還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來。


    正在哥倆愁得焦頭爛額之際,堂後引道內卻驀地走出一人朗聲說道:


    “兩位大人隻知長籲短歎,難道就能解決此事,亦或能歎死張讓否?”


    二人冷不丁嚇了一跳,循聲望去,原來是周異的兒子,周瑜悄悄溜了進來。


    周瑜時年剛滿十歲,長得麵如冠玉,眉清目秀,兼又知書達禮,溫文爾雅,因此頗受周忠和周異的喜愛。


    當下周瑜趨步向前,先給二人行禮請安,然後伏地請罪道:


    “伯父大人,父親大人在上,孩兒未經通稟,擅自闖入官寺,驚擾兩位大人議事,乃大不敬之罪,孩兒甘願受大人責罰。”


    “嗨,你這孩子,快起來吧。嚇為父一跳,周登那個家夥呢?怎麽不好好看著你,看我不辦他個失職之罪。”


    “父親大人勿怪周登,是孩兒猜到您和伯父大人會來寺裏,所以才強行拉他過來的。


    現在孩兒讓他在後堂守衛,不準再放任何人進來。還望父親大人不要責罰周登。”


    “嗬,你這小子倒是想得周到。好吧,就依你所言,此事既往不咎,下不為例哈。”


    “孩兒謝過父親大人。”


    “賢侄,你是如何猜到我跟你父親是在這裏的?”


    “侄兒自見那異象之後,心中一直忐忑不安,便想找父親大人詢問此事。


    卻從周登口中得知,言父親已奉詔令火急火燎地趕往皇宮去了。


    是以,侄兒料定此事非同小可,而父親大人又向來唯伯父大人馬首是瞻。


    反正侄兒左右無事,便在這縣寺附近閑逛等候,隻是沒想到伯父大人這麽早就過來喝茶了。”


    “嗬嗬,臭小子,那剛才我與你父親的談話,你肯定也都聽到了吧?”


    “唯,侄兒都聽到了。不過請伯父大人放心,今晚之話幹係甚大,侄兒是知道輕重的,絕不敢與外人吐露半字。”


    “嗬嗬,孺子可教也。來,坐下說吧。”


    周異聞言往旁邊挪了挪,周瑜恭敬地跪坐在他身後,父子倆跟周忠相對而坐。


    “好侄兒,你進來時說的那話好似胸有成竹,可是想到了什麽萬全之策嗎?”


    “伯父大人高看侄兒了,萬全之策可不敢當。不過聽兩位大人所言,心中倒是有幾分疑惑,還請伯父大人為侄兒解惑。”


    “噢?說來聽聽。”


    “據侄兒所知,河南尹,當然也包括父親大人所任職的雒陽令,若帝都內有大規模的軍政調度,是不應該先交付相應文書,經司徒府審批方可實施?”


    “嗯,確實如此。”


    “就算此事由皇帝特準無需司徒府審批,那是不也應該知會司徒府一聲,這樣最起碼能做到政令下達如臂使指,不至於辦起事來處處掣肘不是?”


    “嗯,不錯。那賢侄的意思是~”


    “伯父大人不覺得奇怪嗎,司徒府到現在為止一點動靜都沒有。


    發生這麽大的事情,袁司徒竟然不聞不問,難道他就不怕皇帝治他個瀆職之罪嗎?”


    “嘶,我怎麽就沒想到這點呢?


    張讓要想此事順利施行,決計離不開司徒府的參與配合,可為何他卻不召見袁司徒進宮商議呢?


    那依賢侄的意思,袁司徒選擇不聞不問卻是何用意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君居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君居易並收藏易,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