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


    月明人倚樓。


    白居易這首《長相思》所說的汴水就是汴河,泗水是另一條平行於汴河的河流,最後也同樣流入洪澤湖。


    洪澤湖,顧名思義,你可以將它理解為因洪水形成的湖澤。確實,目前洪澤湖還隻是一個個互不相連的小湖組成,還沒有形成大片的湖麵。


    三十年後,也就是1128年,黃河改道,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遊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才擴大為巨大的洪澤湖。


    楊逸一行過了應天府、經洪澤湖、高郵、楊州,來到瓜州古渡頭,在潤州停留了兩天。


    第一天是和十三娘迴家拜見她娘家的大哥、二哥、五、六哥,外加七大姑八大姨,不得不佩服老丈人蘇頌,幾十年間都快發展出一個民族來了;


    人真多啊!楊大官人送禮送到吐血,他很懷疑老丈人能不能把所有的孫子名字都叫上來;


    而且這還隻是冰山一角,京城、福建還有不少呢。


    看到了蘇家人丁如此興旺,而楊家現在還是獨苗一根,楊氏又開始念叨十三娘她們了,還明著勸楊大官人趕緊和清娘圓房,人多力量大嘛。


    十三娘她們理虧(這年頭生不出孩子是女人的責任)。一個個低著頭不敢吭聲,隻能等到了晚上,使出渾身解數在楊大官人身上榨取希望的種子。


    第二天是去沈家的夢溪園作客。拜祭沈括,並將沈括的煌煌巨著《夢溪筆談》借出,楊逸準備將此書帶迴杭州(杭州的印刷技術目前世界第一)。自己出資請最好的刻印作坊印它一兩萬份,半送半賣造福百姓。


    與《夢溪筆談》一同付印的,還將有另外一本書,便是十三娘這幾年來跟隨在楊逸身邊收集整理的筆稿,涉及醫學、農業、器械、航海等方方麵麵的知識;


    例如外科手術、敗血症防治、農作物嫁接、水稻拋秧技術、工程器械的製作、航海用的六分儀等等,其中還收錄了楊逸和清娘的詩詞,並將此書命名為《晴清筆談》。


    之所以決定把楊逸和清娘的詩詞也收錄進去,是為了借助楊逸和清娘的名聲。增加《晴清筆談》的銷售量;


    時下人們對百科類的書籍還不太感興趣,加進楊逸和清娘的詩詞便不同了,讀書人必定搶著買,這無形中就加大了科普麵,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知識。


    這每一項技術一但得到推廣,都會給大宋帶來巨大的好處,拿最簡單的水稻拋秧技術來說。若是插秧的話,一個人彎腰苦幹幾天才能插一畝田,若是使用拋秧,一個人半天、最多一天便能輕鬆拋完一畝秧,這就大大節省了人力。而且增強了秧苗的生長能力。


    當然要想讓百姓立即相信這些技術不可能,楊家在杭州也有田地,楊逸打算便在自家田間作試驗,讓百姓看到效果後,再讓官府加以推廣,以促進大宋的農業生產。


    停停走走,終於在年前兩天迴到了杭州。


    此時的杭州,作為東南第一大州,已提前進入了節日的狂歡,繁華程度並不亞於京城,各個酒樓商鋪全部裝飾一新,迎接新年。


    入城之後,清娘的眼睛就看花了,那些酒樓茶肆名稱有雅致的,如思堂春、蘭陵、藍橋風月、齊雲清露等等;


    也有以怪異恐怖的名稱來吸引顧客的,如有名的王媽媽家開的茶肆就叫作“一窟鬼”茶樓。


    確實是創意無限,極為吸引人眼球。


    為了滿足清娘,楊逸幹脆讓母親楊氏她們先迴去,自己帶著清娘和李湘弦漫遊一翻再迴家。


    街上人潮摩肩接踵,各種雜耍百戲比比皆是,那些演“抱鑼裝鬼”的伎人,穿著青帖金花短後衣服,帖金皂褲,赤腳攜大銅鑼,裝成厲鬼,踏舞步而進退。


    還有動人心魄的“武舞”:一人舞大旗,一人翻筋鬥;人在旗中撲,旗在人中卷。


    “獅豹蠻牌”又是另一種格調:許多揮舞木刀槍持獸麵盾牌的健兒擊刺打鬥,在樂隊奏出的“蠻牌令”中,他們變化陣勢,兩兩對舞……


    尤其是像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唿螻蟻這樣的絕技,在東京是熱門的觀賞節目,在杭州同樣可看到這樣精彩的表演,引得百姓喝彩如潮,聲囂天外。


    魚跳刀門,就是伎人立於魚缸前,隻要用聲音指引,缸裏的鯉魚便會高高躍出水麵,躍過刀門。


    這樣的雜技是長期訓練而成,並非幻術,象訓練舞鼇,就是把地燒熱,把鼇放在地上,忽然拍巴掌指令它跳梁,久而久之,鼇就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即便地不熱了,隻要聽到伎人同一節奏的掌聲,一樣會跳梁。大概魚跳刀門和訓練舞鼇的方法近似吧。


    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的更少不了青樓妓館,姑娘們細抹頭麵,盛裝打扮,鶯鶯燕燕於樓前空地演樂歌舞,一來可以吸引客人,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二來也可融入民間,與普通百姓一同享受節日的喜慶。


    杭州的煙花業不比京城差多少,從上、下抱劍營、漆器牆、沙皮巷、清河坊、融和坊、薦橋、新街、後市街,到金波橋等兩河以至瓦市,有三十六條花柳巷;


    蘇東坡在杭州做知州時,一次能集合上千妓女出遊,便是因為杭州有繁盛的煙花業作為支撐。


    三人走走看看,累了就在街邊吃點茶糕飲食,小臘茶、七寶擂茶、蔥茶應有盡有;


    豆腐羹、熬螺螄、灌漿饅頭、鵝鴨包子、槐芽溫淘、雲英麵,從幾文錢一樣到幾百貫一樣的飲食,任君選擇。


    後市街的‘賀家酥’一個就賣五百貫,相當於十五萬元一個糕點,能把窮光蛋嚇成偏癱。


    這些東西之所以賣這麽貴,美味肯定是不用說了,其製作也極為精細。


    賀家酥是賀家的不傳之秘,別人不知其製法,但從“雲英麵”製作的精細複雜便可略見一斑。


    雲英麵的製作方法是:將藕、蓮、菱、芋、雞頭、荸薺、慈菇、百合,混在一起,選擇淨肉,爛蒸。用風吹晾一會兒,在石臼中搗得非常細,再加上四川產的糖和蜜,蒸熟,然後再入臼中搗,使糖、蜜和各種原料拌均勻,再取出來,作一團,等冷了變硬,再用幹淨的刀隨便切著吃。


    三人在城裏遊玩了半天,其間還到楊逸的漆器鋪子坐了坐,楊家在杭州的產業都由原來的兩個夥記宋小安和唐貴子管著,由於不缺資金,鋪子比以前擴大了不少。


    到黃昏時,楊逸才帶著清娘和李湘弦出西門迴家,去年老管家李貴迴杭州,把楊家原來的宅子擴建,原來那個小院落雖然保留著,卻成了大宅裏的一個小院;


    新宅子極為精雅,臨湖而築,高梁碧瓦馬頭牆,亭閣水榭映湖光,整個大院占地二十多畝,典型的一座江南園林式建築。


    這年頭的人鄉土觀念很強烈,講究落葉歸根,一但發達之後,不管暫時迴不迴家住,都會在家鄉建宅置產,楊氏也不例外,她讓李貴迴來修建老宅可以理解。


    但這精雅的新宅卻讓楊大官人很是鬱悶,要是隻有原來那一個小院多好啊!


    也不用分房住了,反正樓上樓下就兩個房間!


    一個俺娘的,一個俺的。


    到時十三娘、李湘弦、茗兒、清娘…….呃,清娘算了,讓她先跟俺娘睡,餘下的全部大被同眠,想想就讓人……


    挨千刀的李貴!沒事擴建什麽宅子,錢多了燒的啊?俺辛辛苦苦賺錢,容易嘛我?


    “娘,這新擴建的屋子,不是要重新入火後才能入住嗎?”楊大官人還有些不死心。


    “這事用不著你來操心,該做的你李叔全辦妥了,我兒但可安心住下。”楊氏的目光很慈祥。


    楊大官人卻不禁暗歎,唉!看來就不是真母子啊,沒點心靈相通,一點都不了解俺的苦衷。


    當然,若是楊氏真了解了他的‘苦衷’,也不知道會不會找掃帚揍他一頓。


    十三娘先迴來,已經去看過原來的小院,精明如她,隱約便猜到了楊大官人的意圖,臉上的笑容柔婉無比。


    楊大官人以自己十點零的視力發誓,他分明看到了十三娘袖口的繡花針一閃而沒。


    根據楊大官人考證,以前十三娘在娘兒做女兒時,向來不碰繡花針,如今發現繡花針特別的妙用之後,她玩起繡花針來已經是大宋第一,天上人間第二。她謙虛地把第一讓給了天上的織女。


    楊大官人心中凜然,連忙讓茗兒幫著更衣裝扮,出門接客去了。


    別誤會,楊家開的不是青樓,他接的客人都是左鄰右舍的訪客,常言道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現在楊逸發達了,迴到家鄉,大家自然是爭相錦上添花。


    世情皆如此,楊逸也不計較以前他們的種種作為,凡是登門的,都一一以禮相待,熱情招唿。


    他的不計前嫌,反而讓一些以前欺負過楊氏母子的人感覺很慚愧。(未完待續)


    {感謝各位書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私生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昊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昊遠並收藏大宋私生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