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信江之畔、廣信城下!
隆武:朱與孫,共天下? 作者:吃荔枝也上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努爾哈赤創建八旗以來,滿人依仗來去如風的騎兵機動優勢,屢次擊敗明軍,贏得了天下,所以世人即認為滿人以騎射而冠絕天下,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覺和認知錯誤。
其實單論騎射而言,蒙古兵的作戰能力並不輸於滿人,甚至更強。因為蒙古人從小就是在馬背上長大的,馬兒就是他們的雙腿,所以騎術和射術自古便是他們的看家本領,天命真人征服亞歐大陸的事跡就是明證。
而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常年以捕魚打獵為生,惡劣的生存條件鍛煉了他們更為強健的體魄,所以他們真正擅長的是以命搏命的步戰。
經過幾十年的征戰,女真人在相繼征服了蒙古、朝鮮、明朝等勢力後,自身實力獲得了長足發展,滿洲八旗兵們也逐漸轉型,成為了一支騎馬步兵部隊。
騎馬步兵不同於蒙古騎兵,它並非完全依靠戰馬作戰,而是將戰馬變成了交通工具,形成了“騎馬行軍,下馬結陣”的戰術,其戰術機動更為靈活,作戰能力也更為頑強。
博洛身上流淌著愛新覺羅家的血液,他從小便追隨皇太極、阿巴泰等人征戰沙場,在父輩們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對使用騎馬步兵破敵的戰術推崇備至。
而博洛敢於在目前明清兩軍兵力成倍差的局勢下,還想著借此時機破敵,便是因手裏有著五千滿洲八旗兵,這五千人是不折不扣的騎馬重甲步兵,這也是他手裏最大的底牌。
除此之外,他手裏還抓著巴音納的蒙古騎兵,來去如風的蒙古騎兵,雖然在攻城拔寨上並無多大裨益,但在城外野戰,卻是一股可以左右戰局的強大力量。
博洛用蒙古騎兵來輔佐滿洲八旗兵破敵的戰術,屢試不爽,倒在他手裏的明軍、順軍不下十萬之數。
而在這廣信城外,他等得就是一個野戰的機會,隻要明軍敢同他野戰,他定讓明軍屍橫遍野,隻是明軍會同他野戰嗎?
答案是一定會!為何呢?
因為博洛可以在這廣信城下同明軍繼續對壘,可明軍耗得起嗎?不說這數萬大軍每日的耗費巨大,單說那江北之地的明軍,頂得住多鐸大軍和洪承疇的江南清軍的圍攻嗎?
博洛相信明軍統帥一定比他更急迫決戰!
而此時的孫稷俠乘坐水師戰船,剛至廣信城河邊。若是他知道了博洛的心思,定會直唿其老辣,竟然將自己現在的處境看得清清楚楚。
博洛確實沒猜錯,孫稷俠如今急需在南線取得勝利,以緩解北線的軍事壓力,這一戰簡直是賭上了隆武朝的國運。
勝之,則事大有可為;敗之,不僅隆武朝兩年以來,辛苦積累的精銳盡喪,而且恐將重演弘光朝廷悲劇。
孫稷俠也渴望和清軍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南線決戰,而隻有野戰才能一錘定音,也隻有野戰才能真正鍛煉孫家軍的戰爭能力。
守城永遠都是無奈之舉,而堂堂正正的主動出擊,才是正道!況且孫稷俠手上也掌握著決勝底牌,他並不怵清軍騎兵。
廣信城毗鄰信江,而此時的江麵上,明軍水師遮帆蔽日,五十多艘大小戰船在江麵上排成了長蛇陣型,橫斷信江!
在高懸大纛的旗艦上,楚國公孫稷俠麵色潮紅的站在艦首,遙看遠處的清軍大營,心情澎湃,這一刻終於來了。
隨著旗艦上的令旗揮舞,水師戰船上的鐵炮大銃齊發,江麵上頓時彌漫起了硝煙,漫天的黑色炮子朝西鳳山下的清軍大營飛去。
清軍核心營區雖然距離信江有相當長一段距離,但當初為了取水方便,清軍的夥房、倉儲等部分設施,便設置在了靠近信江的西北角邊上,此時卻正好淪為了明軍水師炮擊的目標。
一潑潑的鐵彈砸落下來,將夥房、倉儲、拒馬、寨牆等設施砸的到處都是坑洞,餘熱未消的藥子還引發了火災,儲存豆料幹草的倉房燃起了熊熊大火,許多清軍士卒被鐵蛋打得抱頭鼠竄的同時,還得冒著炮火,去撲滅火區。
博洛等人在高台上,將營中情形看得分明,他頓時一陣氣結。
明軍若是用水師轟他,他還真就沒什麽辦法可以應對,誰讓人家在水裏呢。
炮擊持續了半個小時,將清軍大營西北一角轟得稀巴爛,數百清軍士卒,躺在坑坑窪窪的營地上大聲哀嚎。
博洛正欲下令修補營寨之時,身旁的正藍旗梅勒額真季什哈,欣喜的在身邊喊道:“大將軍快看,明軍列陣了”
博洛定睛一看,隨著半空中的硝煙逐漸散去,明軍的方陣如同冰山一樣,逐漸顯現在他的眼前。
戰端一開,孫稷俠遂漸入佳境,他指揮若定,令岸上諸軍擺開陣型。
廣信城下此時已經成為了一片人海,各軍各營按照戰前孫稷俠定下的策略,像豆腐塊一樣,依次擺開。
孫稷俠一反常態,將神鴉軍拆分使用,他將火槍營擺在了最前麵,讓他們來打前陣。
在其後便是杜懷仁的前軍,而周大彪的破虜營被擺在了火槍營之後約二十步之遠。其目的不言而喻,為的就是讓火槍營在受到清軍騎兵威脅之時,及時撤退至破虜營之後,受步軍庇護。
神鴉軍的炮營則被孫稷俠布置在了前軍右後側的一處丘陵上,這個安排稍有保守,躲在前軍的右後側,會讓火炮的射程不足,但是卻能大大增強炮營的安全性,不至於被清軍騎兵突襲而至,除非前軍崩潰,則炮營無憂。
至於其餘中軍、贛軍各部,也在令旗揮舞之下,紛紛布置各自的方陣。
博洛眼見明軍那邊塵土飛揚,方陣變換不停,心下大喜,這正是他苦等而來的戰機。
他即令杭州總兵田雄,領浙江綠營出營結陣,準備與明軍野戰;同時又吩咐巴音納迴歸本部,讓蒙古騎兵做好騎兵衝擊明軍大陣的準備。另讓季什哈、朱瑪喇兩位梅勒額真,整備本旗兵馬,穿戴重甲,隨時給明軍致命一擊。
一場決定明清兩軍十數萬人生死命運的大戰,即將在這信江之畔、廣信城下發生,不知又有多少人要成為這江邊的累累白骨......
其實單論騎射而言,蒙古兵的作戰能力並不輸於滿人,甚至更強。因為蒙古人從小就是在馬背上長大的,馬兒就是他們的雙腿,所以騎術和射術自古便是他們的看家本領,天命真人征服亞歐大陸的事跡就是明證。
而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常年以捕魚打獵為生,惡劣的生存條件鍛煉了他們更為強健的體魄,所以他們真正擅長的是以命搏命的步戰。
經過幾十年的征戰,女真人在相繼征服了蒙古、朝鮮、明朝等勢力後,自身實力獲得了長足發展,滿洲八旗兵們也逐漸轉型,成為了一支騎馬步兵部隊。
騎馬步兵不同於蒙古騎兵,它並非完全依靠戰馬作戰,而是將戰馬變成了交通工具,形成了“騎馬行軍,下馬結陣”的戰術,其戰術機動更為靈活,作戰能力也更為頑強。
博洛身上流淌著愛新覺羅家的血液,他從小便追隨皇太極、阿巴泰等人征戰沙場,在父輩們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對使用騎馬步兵破敵的戰術推崇備至。
而博洛敢於在目前明清兩軍兵力成倍差的局勢下,還想著借此時機破敵,便是因手裏有著五千滿洲八旗兵,這五千人是不折不扣的騎馬重甲步兵,這也是他手裏最大的底牌。
除此之外,他手裏還抓著巴音納的蒙古騎兵,來去如風的蒙古騎兵,雖然在攻城拔寨上並無多大裨益,但在城外野戰,卻是一股可以左右戰局的強大力量。
博洛用蒙古騎兵來輔佐滿洲八旗兵破敵的戰術,屢試不爽,倒在他手裏的明軍、順軍不下十萬之數。
而在這廣信城外,他等得就是一個野戰的機會,隻要明軍敢同他野戰,他定讓明軍屍橫遍野,隻是明軍會同他野戰嗎?
答案是一定會!為何呢?
因為博洛可以在這廣信城下同明軍繼續對壘,可明軍耗得起嗎?不說這數萬大軍每日的耗費巨大,單說那江北之地的明軍,頂得住多鐸大軍和洪承疇的江南清軍的圍攻嗎?
博洛相信明軍統帥一定比他更急迫決戰!
而此時的孫稷俠乘坐水師戰船,剛至廣信城河邊。若是他知道了博洛的心思,定會直唿其老辣,竟然將自己現在的處境看得清清楚楚。
博洛確實沒猜錯,孫稷俠如今急需在南線取得勝利,以緩解北線的軍事壓力,這一戰簡直是賭上了隆武朝的國運。
勝之,則事大有可為;敗之,不僅隆武朝兩年以來,辛苦積累的精銳盡喪,而且恐將重演弘光朝廷悲劇。
孫稷俠也渴望和清軍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南線決戰,而隻有野戰才能一錘定音,也隻有野戰才能真正鍛煉孫家軍的戰爭能力。
守城永遠都是無奈之舉,而堂堂正正的主動出擊,才是正道!況且孫稷俠手上也掌握著決勝底牌,他並不怵清軍騎兵。
廣信城毗鄰信江,而此時的江麵上,明軍水師遮帆蔽日,五十多艘大小戰船在江麵上排成了長蛇陣型,橫斷信江!
在高懸大纛的旗艦上,楚國公孫稷俠麵色潮紅的站在艦首,遙看遠處的清軍大營,心情澎湃,這一刻終於來了。
隨著旗艦上的令旗揮舞,水師戰船上的鐵炮大銃齊發,江麵上頓時彌漫起了硝煙,漫天的黑色炮子朝西鳳山下的清軍大營飛去。
清軍核心營區雖然距離信江有相當長一段距離,但當初為了取水方便,清軍的夥房、倉儲等部分設施,便設置在了靠近信江的西北角邊上,此時卻正好淪為了明軍水師炮擊的目標。
一潑潑的鐵彈砸落下來,將夥房、倉儲、拒馬、寨牆等設施砸的到處都是坑洞,餘熱未消的藥子還引發了火災,儲存豆料幹草的倉房燃起了熊熊大火,許多清軍士卒被鐵蛋打得抱頭鼠竄的同時,還得冒著炮火,去撲滅火區。
博洛等人在高台上,將營中情形看得分明,他頓時一陣氣結。
明軍若是用水師轟他,他還真就沒什麽辦法可以應對,誰讓人家在水裏呢。
炮擊持續了半個小時,將清軍大營西北一角轟得稀巴爛,數百清軍士卒,躺在坑坑窪窪的營地上大聲哀嚎。
博洛正欲下令修補營寨之時,身旁的正藍旗梅勒額真季什哈,欣喜的在身邊喊道:“大將軍快看,明軍列陣了”
博洛定睛一看,隨著半空中的硝煙逐漸散去,明軍的方陣如同冰山一樣,逐漸顯現在他的眼前。
戰端一開,孫稷俠遂漸入佳境,他指揮若定,令岸上諸軍擺開陣型。
廣信城下此時已經成為了一片人海,各軍各營按照戰前孫稷俠定下的策略,像豆腐塊一樣,依次擺開。
孫稷俠一反常態,將神鴉軍拆分使用,他將火槍營擺在了最前麵,讓他們來打前陣。
在其後便是杜懷仁的前軍,而周大彪的破虜營被擺在了火槍營之後約二十步之遠。其目的不言而喻,為的就是讓火槍營在受到清軍騎兵威脅之時,及時撤退至破虜營之後,受步軍庇護。
神鴉軍的炮營則被孫稷俠布置在了前軍右後側的一處丘陵上,這個安排稍有保守,躲在前軍的右後側,會讓火炮的射程不足,但是卻能大大增強炮營的安全性,不至於被清軍騎兵突襲而至,除非前軍崩潰,則炮營無憂。
至於其餘中軍、贛軍各部,也在令旗揮舞之下,紛紛布置各自的方陣。
博洛眼見明軍那邊塵土飛揚,方陣變換不停,心下大喜,這正是他苦等而來的戰機。
他即令杭州總兵田雄,領浙江綠營出營結陣,準備與明軍野戰;同時又吩咐巴音納迴歸本部,讓蒙古騎兵做好騎兵衝擊明軍大陣的準備。另讓季什哈、朱瑪喇兩位梅勒額真,整備本旗兵馬,穿戴重甲,隨時給明軍致命一擊。
一場決定明清兩軍十數萬人生死命運的大戰,即將在這信江之畔、廣信城下發生,不知又有多少人要成為這江邊的累累白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