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糧食就是人心
隆武:朱與孫,共天下? 作者:吃荔枝也上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隆武元年三月初三,當瞿式耜重新踏上廣西土地時,感觸良多,離時還是弘光年,歸來已是隆武朝。
半年前,靖江王在桂林起兵,瞿式耜兵敗梧州城,以廣西巡撫的身份,被靖藩俘虜至桂林,不久靖藩兵敗孫稷俠之手,自己兜兜轉轉之下又成為了孫稷俠的幕僚,黯然離開自己曾經希翼大展拳腳的廣西大舞台。然而世事無常,時隔半年,瞿式耜再次迴到了廣西,並且是作為大都督府軍糧轉運使的身份迴來,這讓瞿式耜心中頗有滄海桑田之感。
嚴格來說,大都督府軍糧都轉運使一職,乃是大都督孫稷俠於幕府之內設置的臨時差遣,這個臨時差遣的權職都是為幕府服務的,而且由於設定日短,且還沒有得到吏部的任命,所以軍糧轉運使也沒有具體的品級。但是當人身處什麽樣的地位,你身上的這些光環和馬甲也會跟隨你現在的地位而體現出來,就好比孫稷俠現在身居國公超品之位,你再給他按個臨時差遣,也不會有人蠢到去問這個臨時差遣是幾品了,結果顯而易見嘛。
隆武帝朱聿鍵登基,大封群臣之時,孫稷俠為他的幾個主要幕僚都爭取到了紅利。丁魁楚、瞿式耜、吳兆元三人作為隆武朝失勢之人,雖未官複原職,但也各自得了個高階散官,其中瞿式耜和丁魁楚都被封從二品上階的正奉大夫,吳兆元略微差一點,被封為從二品下階的中奉大夫。不管結果如何,孫稷俠總算是給這三個站隊之人一點慰藉,好歹是恢複了官身,來日方長嘛~
糧食無小事,瞿式耜和魏方這次身負重任,為了提振此行聲威和以防萬一,大都督府兵曹司特地從兵員主要來自於廣西的天狼軍中,抽調了一營兩千兵馬,護送瞿式耜和魏方兩位大員進入了廣西境內。
瞿式耜原本在廣西就擁有很高的身份地位和威望,自此又是作為大都督府的軍糧都轉運使過來的,那可相當於是楚國公的特派員啊,新任廣西巡撫方端和布政使齊瑜等一眾桂省高官在獲知消息後,紛紛前往省城桂林城外準備迎接瞿式耜和魏方,可是各位老爺們左等右等,也沒等來兩位大佬,正納悶間,忽有一騎唿嘯而來,告知眾人無需再等,瞿式耜和魏方兩位大人已經繞過省城,直奔南寧而去。
方巡撫和齊大人麵麵相覷,怎麽兩位大人去南寧了?
......
瞿式耜在廣西執政多年,對安南多有了解。安南是大明朝對藩屬國越南的稱唿,其自稱黎朝,國內名義上尊奉黎氏為皇帝,但實際上大權早就被黎朝的兩位權臣瓜分。此時的安南,已被一分為二,北部歸權臣鄭氏所有,南部歸權臣阮氏所有。
其中北部的鄭氏仿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曆代黎朝皇帝都被鄭氏攥在手心裏,成為了一個傀儡皇帝;而南部的阮氏就如同孫權一般,雖然名義上向黎皇稱臣,但其自成一個獨立王國,水潑不進、針插不進,而且阮氏野心勃勃,一心隻想攻滅鄭氏,奪取國家政權。
安南(黎朝)這個國家雖然軍閥割據,政權不能歸於一統,但是它在名義上仍然臣服於大明朝,至今仍是大明朝的藩屬國。弘光皇帝在南京即位時,安南還派出了使臣前往南京朝貢和觀禮,也就是此次觀禮,讓安南使臣看出了大明朝的虛弱,迴國之後,便將中原的情況報告迴了國內,從那之後,安南雖然一如既往的向明朝稱臣,但其再也沒有派出使節前來朝貢,就連今年隆武皇帝登基,安南都沒有使臣前來祝賀和觀禮,這讓朱聿鍵和孫稷俠皆為雷霆大怒,人家琉球王國那麽遠都來人祝賀了,你緊鄰宗主國能不知道?這個國家的性格和某個東亞島國很有類似之處,畏威而不懷德!
安南國土地形狹長,換在我們今天的地圖上看,可以看出它的國土形狀呈一個s形,國土麵積也不大,還比不上雲南的麵積。安南北部以地形崎嶇的高原山地為主,中南部則主要為平原,產糧區域也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區,尤其是廣闊的中部平原。安南的這片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土質肥沃,特別是位於北迴歸線以南的地理優勢決定了它的光熱、雨水資源極其豐富,恰恰這些優勢條件正好是喜溫熱、喜雨水的水稻所必需的條件,故此這裏的水稻可以達到驚人的一年三熟。所謂“穀豐傷農”,糧食多了,自然也就不被當迴事了,在安南國,上至皇帝,下至黎民,普遍不把水稻糧食當做值錢的物件。
人比人氣死人,北邊的宗主國糧食作物本來就隻有一年一熟或者兩熟,現在由於小冰川氣候,造成了大麵積的糧食減產,而連年戰亂,人口流失嚴重,更是讓糧食產量雪上加霜,糧食成了最重要的戰略物資,被各方勢力所覬覦,清軍那麽著急南下攻略,不也是因為北地已經被多年的戰亂給打爛了嘛,而南方糧食資源終歸要比北地豐富一點,占據南方的幾個主要產糧地,就能徹底穩定中國局勢。
若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連百姓的糧食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那麽它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崇禎朝名臣孫傳庭在陝西鎮壓農民軍時,就曾講過“糧食就是人心”,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瞿式耜和魏方深刻認同孫傳庭這句名言,所以為了不讓孫家軍和大明朝的百姓餓肚子,那麽隻能苦一苦安南國了......
鑒於安南的差勁表現,瞿式耜和魏方商量決定,要從安南籌糧,不需要對它講什麽禮節道德,直接下猛料就行。
定下這個基調後,瞿式耜和魏方為了節約時間,遂在護兵的保護下,直驅南寧。
為何選擇去南寧呢?瞿式耜也是有考慮的,因為南寧為廣西南部少有的大城,此處經濟繁華、交通便利,兼有水運之利,而且此處離安南近在咫尺,若是從安南籌集到糧食,那麽立馬就能通過南寧的水路向北運輸,大大節約路途損耗和時間成本,是一個很好的屯糧和轉運的集散地,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戰爭策源地。
半年前,靖江王在桂林起兵,瞿式耜兵敗梧州城,以廣西巡撫的身份,被靖藩俘虜至桂林,不久靖藩兵敗孫稷俠之手,自己兜兜轉轉之下又成為了孫稷俠的幕僚,黯然離開自己曾經希翼大展拳腳的廣西大舞台。然而世事無常,時隔半年,瞿式耜再次迴到了廣西,並且是作為大都督府軍糧轉運使的身份迴來,這讓瞿式耜心中頗有滄海桑田之感。
嚴格來說,大都督府軍糧都轉運使一職,乃是大都督孫稷俠於幕府之內設置的臨時差遣,這個臨時差遣的權職都是為幕府服務的,而且由於設定日短,且還沒有得到吏部的任命,所以軍糧轉運使也沒有具體的品級。但是當人身處什麽樣的地位,你身上的這些光環和馬甲也會跟隨你現在的地位而體現出來,就好比孫稷俠現在身居國公超品之位,你再給他按個臨時差遣,也不會有人蠢到去問這個臨時差遣是幾品了,結果顯而易見嘛。
隆武帝朱聿鍵登基,大封群臣之時,孫稷俠為他的幾個主要幕僚都爭取到了紅利。丁魁楚、瞿式耜、吳兆元三人作為隆武朝失勢之人,雖未官複原職,但也各自得了個高階散官,其中瞿式耜和丁魁楚都被封從二品上階的正奉大夫,吳兆元略微差一點,被封為從二品下階的中奉大夫。不管結果如何,孫稷俠總算是給這三個站隊之人一點慰藉,好歹是恢複了官身,來日方長嘛~
糧食無小事,瞿式耜和魏方這次身負重任,為了提振此行聲威和以防萬一,大都督府兵曹司特地從兵員主要來自於廣西的天狼軍中,抽調了一營兩千兵馬,護送瞿式耜和魏方兩位大員進入了廣西境內。
瞿式耜原本在廣西就擁有很高的身份地位和威望,自此又是作為大都督府的軍糧都轉運使過來的,那可相當於是楚國公的特派員啊,新任廣西巡撫方端和布政使齊瑜等一眾桂省高官在獲知消息後,紛紛前往省城桂林城外準備迎接瞿式耜和魏方,可是各位老爺們左等右等,也沒等來兩位大佬,正納悶間,忽有一騎唿嘯而來,告知眾人無需再等,瞿式耜和魏方兩位大人已經繞過省城,直奔南寧而去。
方巡撫和齊大人麵麵相覷,怎麽兩位大人去南寧了?
......
瞿式耜在廣西執政多年,對安南多有了解。安南是大明朝對藩屬國越南的稱唿,其自稱黎朝,國內名義上尊奉黎氏為皇帝,但實際上大權早就被黎朝的兩位權臣瓜分。此時的安南,已被一分為二,北部歸權臣鄭氏所有,南部歸權臣阮氏所有。
其中北部的鄭氏仿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曆代黎朝皇帝都被鄭氏攥在手心裏,成為了一個傀儡皇帝;而南部的阮氏就如同孫權一般,雖然名義上向黎皇稱臣,但其自成一個獨立王國,水潑不進、針插不進,而且阮氏野心勃勃,一心隻想攻滅鄭氏,奪取國家政權。
安南(黎朝)這個國家雖然軍閥割據,政權不能歸於一統,但是它在名義上仍然臣服於大明朝,至今仍是大明朝的藩屬國。弘光皇帝在南京即位時,安南還派出了使臣前往南京朝貢和觀禮,也就是此次觀禮,讓安南使臣看出了大明朝的虛弱,迴國之後,便將中原的情況報告迴了國內,從那之後,安南雖然一如既往的向明朝稱臣,但其再也沒有派出使節前來朝貢,就連今年隆武皇帝登基,安南都沒有使臣前來祝賀和觀禮,這讓朱聿鍵和孫稷俠皆為雷霆大怒,人家琉球王國那麽遠都來人祝賀了,你緊鄰宗主國能不知道?這個國家的性格和某個東亞島國很有類似之處,畏威而不懷德!
安南國土地形狹長,換在我們今天的地圖上看,可以看出它的國土形狀呈一個s形,國土麵積也不大,還比不上雲南的麵積。安南北部以地形崎嶇的高原山地為主,中南部則主要為平原,產糧區域也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區,尤其是廣闊的中部平原。安南的這片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土質肥沃,特別是位於北迴歸線以南的地理優勢決定了它的光熱、雨水資源極其豐富,恰恰這些優勢條件正好是喜溫熱、喜雨水的水稻所必需的條件,故此這裏的水稻可以達到驚人的一年三熟。所謂“穀豐傷農”,糧食多了,自然也就不被當迴事了,在安南國,上至皇帝,下至黎民,普遍不把水稻糧食當做值錢的物件。
人比人氣死人,北邊的宗主國糧食作物本來就隻有一年一熟或者兩熟,現在由於小冰川氣候,造成了大麵積的糧食減產,而連年戰亂,人口流失嚴重,更是讓糧食產量雪上加霜,糧食成了最重要的戰略物資,被各方勢力所覬覦,清軍那麽著急南下攻略,不也是因為北地已經被多年的戰亂給打爛了嘛,而南方糧食資源終歸要比北地豐富一點,占據南方的幾個主要產糧地,就能徹底穩定中國局勢。
若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連百姓的糧食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那麽它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崇禎朝名臣孫傳庭在陝西鎮壓農民軍時,就曾講過“糧食就是人心”,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瞿式耜和魏方深刻認同孫傳庭這句名言,所以為了不讓孫家軍和大明朝的百姓餓肚子,那麽隻能苦一苦安南國了......
鑒於安南的差勁表現,瞿式耜和魏方商量決定,要從安南籌糧,不需要對它講什麽禮節道德,直接下猛料就行。
定下這個基調後,瞿式耜和魏方為了節約時間,遂在護兵的保護下,直驅南寧。
為何選擇去南寧呢?瞿式耜也是有考慮的,因為南寧為廣西南部少有的大城,此處經濟繁華、交通便利,兼有水運之利,而且此處離安南近在咫尺,若是從安南籌集到糧食,那麽立馬就能通過南寧的水路向北運輸,大大節約路途損耗和時間成本,是一個很好的屯糧和轉運的集散地,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戰爭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