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天馬山下,十萬帶甲!
隆武:朱與孫,共天下? 作者:吃荔枝也上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隆武元年二月初十,潭州天馬山下,軍旗獵獵,十萬孫家軍健兒按照各軍各營建製,排成了一個個小方塊,兒郎們挺胸抬頭,手握刀槍,神色亢奮的等待著上官檢閱。
隨著十二門號炮聲響,孫稷俠身著四爪蟒袍,腰懸尚方寶劍,胯下騎著禦賜的“黑風”寶馬,緩緩進入大校場。
站在兩側最前排的孫家軍兒郎們,見大帥入場,眾軍漢眼神緊隨大帥方向而移動,神態也漸漸變得狂熱,紛紛舉起長槍高唿“大帥威武”,後麵離得遠的將士,完全看不到前麵什麽情況,但軍漢們的情緒最容易被煽動,眼見前麵的人山唿,他們也緊隨其後,最後各軍各營都被帶動起來山唿“威武”之聲,像海潮一樣,此起彼伏,不絕入耳,這就是軍隊,這就是男人的海洋!
孫稷俠的情緒也被點燃,他右手握拳,平舉胸口,向著他的這些兒郎們行“平胸禮”,孫大帥本來也想像後世某國閱兵一樣,說幾句振奮人心的言語,但舉目望去,兩側全是密密麻麻,向他呐喊著的明軍將士們。人一上萬,無邊無際,他有心想喊,但恐怕喉嚨喊嘶啞,估計也就離他近一點的將士們能聽到,於是他遂放棄這種脫離實際的想法,但轉而言之,在此時此刻,孫稷俠也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來調動麾下兒郎們的情緒了,他隻是用了一個簡單的平胸禮,直接引爆了將士們的情緒。
孫稷俠騎馬行至大校場最前方的點將台後,麻利的翻身下馬,旁邊早有侍衛將“黑風”牽至一旁,他步伐緩慢的登上了點將台,隨後在台中心叉腰扶劍站定。
眼見時間已到,隨侍孫稷俠身側的萬之武,立即號令道:“擊鼓,鳴號!”
台上兩側擺著兩架牛皮大鼓,兩個膀大腰圓的糙漢,立馬將牛皮大鼓擂得震天響,隨著大鼓擂響,兩側的號手也鼓著腮幫子吹響號角,隨著鼓聲和號聲的破空而出,十萬大軍頓時停住山唿,大校場竟是變得靜謐森嚴,眾軍屏氣凝神,靜待中軍指令。
點兵先點將,杜懷仁、趙清淮、關星河、李昭、杜仕希、李定國等各軍指揮使,早早就候在了高台下麵,他們身披甲胄,按照各自官階、武勳高低,分立點將台下麵兩側,等候孫大帥的檢閱。
孫稷俠滿意的點了點頭,對這支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軍隊,他可謂是傾注了全部心血,現在看到這支軍隊在自己手上逐漸被鍛造成了一支強軍,他心中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來時之路,布滿荊棘,未來更是篳路藍縷,就讓他們為這華夏大地,再打出兩百年和平吧,這就是孫稷俠的宏願,也是他真正的理想!
三通鼓停,號角收聲;十萬帶甲,隻為一人。
天馬山的清風吹拂起孫稷俠的四爪蟒袍,上麵的四足四爪大蟒,張牙舞爪,幾欲透衣而出。
他此時的心情也如這大蟒一樣,激蕩萬分,孫稷俠從胸腹之間提出一口中氣,對著點將台下高喊道:“將士們,爾等可知,本帥帶著你們爬冰臥雪,南征北戰,效死沙場,究竟是為了什麽?咱不是為了千秋霸業,也不是為了咱自己的王侯將相之位,本帥是為了讓你們、讓全天下的百姓,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飯吃,為了讓天下人都過上有秩序、有法度、有安全的新生活,為了永遠不會再有人來隨意的屠殺咱們,而在進行著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
孫稷俠說的話,由台下五十個標營將士原封不動的齊聲大喊了出去,五十個軍漢用著官話將孫大帥的訓示,傳到了將士們的耳中。許多將士出身貧寒,他們幾乎沒有什麽知識文化,大字都不識幾個,可是他們有著生而為人的最樸素的正義感。他們從小就經曆了饑寒交迫,他們或許不懂得孫大帥口中的“秩序”、“法度”、“安全”為何物,但他們懂得什麽是“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飯吃”,因為這是他們從小就渴望的東西,這也是人最原始的欲望。
曆朝曆代,有多少人為了這句口號奮不顧身?遠者且不說,近者如李自成,他為何能起勢?一句“吃闖王,穿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俘獲了百萬人心!太平天國為何能奪取滿清半壁江山?其政治綱領——“耕者有其田”,讓無數失去土地的困苦農民,甘願追隨天王造反。
同樣的,孫大帥的這番話如同一聲大鼓,敲醒了無數將士們的心,你跟他們這些糙漢子講別的天下大義,他們是肯定聽不懂也聽不進的,但你跟他們說吃飯穿衣,他們比誰都能理解你,故此將士們剛剛沉下去的情緒,再一次被激發出來,他們一個個臉蛋被憋得通紅,隻是軍紀森嚴,無法出聲罷了。
大將們反應也各不相同,杜懷仁、史介這些出身舊時代明軍的將領,從來沒有一個統帥對他們說過這種話,這讓他們對孫稷俠的這番話,變得若有所思起來;李昭、趙清淮、關星河、杜仕希、顧青鋒等眾多出身孫家軍的嫡係青年將領,都是孫稷俠最狂熱的追隨者,青年永遠都是最容易被正義的事情所打動的,他們將孫稷俠的這番話奉為皋垚,並從此視為政治和軍事理想;而在這群大將之中,唯有李定國聽完孫稷俠的話之後,眼裏飽含熱淚,孫稷俠這番話與他引起了共鳴,他果然沒有追隨錯人......
從這一刻起,十萬孫家軍開始與同時代的其他軍隊變得不同,如同嶽飛的嶽家軍一樣,他們心中逐漸有了為何而戰的思考和答案,從古至今,有政治抱負的軍隊都是了不得的軍隊,因為它標誌著這支軍隊有了上下一心的理想,他們將不再是為了普通的金銀財寶、高官厚祿而戰(當然財物和高官厚祿也是很重要的激勵手段),他們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這樣的軍隊往往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
人群遠處,政治野望遙遙無期的孫可望,看向那位意氣風發的大明柱國,不禁暗自神傷道:“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
隨著十二門號炮聲響,孫稷俠身著四爪蟒袍,腰懸尚方寶劍,胯下騎著禦賜的“黑風”寶馬,緩緩進入大校場。
站在兩側最前排的孫家軍兒郎們,見大帥入場,眾軍漢眼神緊隨大帥方向而移動,神態也漸漸變得狂熱,紛紛舉起長槍高唿“大帥威武”,後麵離得遠的將士,完全看不到前麵什麽情況,但軍漢們的情緒最容易被煽動,眼見前麵的人山唿,他們也緊隨其後,最後各軍各營都被帶動起來山唿“威武”之聲,像海潮一樣,此起彼伏,不絕入耳,這就是軍隊,這就是男人的海洋!
孫稷俠的情緒也被點燃,他右手握拳,平舉胸口,向著他的這些兒郎們行“平胸禮”,孫大帥本來也想像後世某國閱兵一樣,說幾句振奮人心的言語,但舉目望去,兩側全是密密麻麻,向他呐喊著的明軍將士們。人一上萬,無邊無際,他有心想喊,但恐怕喉嚨喊嘶啞,估計也就離他近一點的將士們能聽到,於是他遂放棄這種脫離實際的想法,但轉而言之,在此時此刻,孫稷俠也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來調動麾下兒郎們的情緒了,他隻是用了一個簡單的平胸禮,直接引爆了將士們的情緒。
孫稷俠騎馬行至大校場最前方的點將台後,麻利的翻身下馬,旁邊早有侍衛將“黑風”牽至一旁,他步伐緩慢的登上了點將台,隨後在台中心叉腰扶劍站定。
眼見時間已到,隨侍孫稷俠身側的萬之武,立即號令道:“擊鼓,鳴號!”
台上兩側擺著兩架牛皮大鼓,兩個膀大腰圓的糙漢,立馬將牛皮大鼓擂得震天響,隨著大鼓擂響,兩側的號手也鼓著腮幫子吹響號角,隨著鼓聲和號聲的破空而出,十萬大軍頓時停住山唿,大校場竟是變得靜謐森嚴,眾軍屏氣凝神,靜待中軍指令。
點兵先點將,杜懷仁、趙清淮、關星河、李昭、杜仕希、李定國等各軍指揮使,早早就候在了高台下麵,他們身披甲胄,按照各自官階、武勳高低,分立點將台下麵兩側,等候孫大帥的檢閱。
孫稷俠滿意的點了點頭,對這支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軍隊,他可謂是傾注了全部心血,現在看到這支軍隊在自己手上逐漸被鍛造成了一支強軍,他心中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來時之路,布滿荊棘,未來更是篳路藍縷,就讓他們為這華夏大地,再打出兩百年和平吧,這就是孫稷俠的宏願,也是他真正的理想!
三通鼓停,號角收聲;十萬帶甲,隻為一人。
天馬山的清風吹拂起孫稷俠的四爪蟒袍,上麵的四足四爪大蟒,張牙舞爪,幾欲透衣而出。
他此時的心情也如這大蟒一樣,激蕩萬分,孫稷俠從胸腹之間提出一口中氣,對著點將台下高喊道:“將士們,爾等可知,本帥帶著你們爬冰臥雪,南征北戰,效死沙場,究竟是為了什麽?咱不是為了千秋霸業,也不是為了咱自己的王侯將相之位,本帥是為了讓你們、讓全天下的百姓,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飯吃,為了讓天下人都過上有秩序、有法度、有安全的新生活,為了永遠不會再有人來隨意的屠殺咱們,而在進行著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
孫稷俠說的話,由台下五十個標營將士原封不動的齊聲大喊了出去,五十個軍漢用著官話將孫大帥的訓示,傳到了將士們的耳中。許多將士出身貧寒,他們幾乎沒有什麽知識文化,大字都不識幾個,可是他們有著生而為人的最樸素的正義感。他們從小就經曆了饑寒交迫,他們或許不懂得孫大帥口中的“秩序”、“法度”、“安全”為何物,但他們懂得什麽是“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飯吃”,因為這是他們從小就渴望的東西,這也是人最原始的欲望。
曆朝曆代,有多少人為了這句口號奮不顧身?遠者且不說,近者如李自成,他為何能起勢?一句“吃闖王,穿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俘獲了百萬人心!太平天國為何能奪取滿清半壁江山?其政治綱領——“耕者有其田”,讓無數失去土地的困苦農民,甘願追隨天王造反。
同樣的,孫大帥的這番話如同一聲大鼓,敲醒了無數將士們的心,你跟他們這些糙漢子講別的天下大義,他們是肯定聽不懂也聽不進的,但你跟他們說吃飯穿衣,他們比誰都能理解你,故此將士們剛剛沉下去的情緒,再一次被激發出來,他們一個個臉蛋被憋得通紅,隻是軍紀森嚴,無法出聲罷了。
大將們反應也各不相同,杜懷仁、史介這些出身舊時代明軍的將領,從來沒有一個統帥對他們說過這種話,這讓他們對孫稷俠的這番話,變得若有所思起來;李昭、趙清淮、關星河、杜仕希、顧青鋒等眾多出身孫家軍的嫡係青年將領,都是孫稷俠最狂熱的追隨者,青年永遠都是最容易被正義的事情所打動的,他們將孫稷俠的這番話奉為皋垚,並從此視為政治和軍事理想;而在這群大將之中,唯有李定國聽完孫稷俠的話之後,眼裏飽含熱淚,孫稷俠這番話與他引起了共鳴,他果然沒有追隨錯人......
從這一刻起,十萬孫家軍開始與同時代的其他軍隊變得不同,如同嶽飛的嶽家軍一樣,他們心中逐漸有了為何而戰的思考和答案,從古至今,有政治抱負的軍隊都是了不得的軍隊,因為它標誌著這支軍隊有了上下一心的理想,他們將不再是為了普通的金銀財寶、高官厚祿而戰(當然財物和高官厚祿也是很重要的激勵手段),他們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這樣的軍隊往往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
人群遠處,政治野望遙遙無期的孫可望,看向那位意氣風發的大明柱國,不禁暗自神傷道:“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