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了賜西夏歲幣的要求,提出西夏每年給大宋上貢10萬兩白鐵,如果不同意就接著打,直到同意為止。最後李元昊同意了。


    曆史上,西夏可是得到了河西走廊這個糧倉,馬場。阻斷了大宋的絲綢之路。且大宋每年還要給西夏絹15萬匹。銀7萬兩,茶葉三萬斤。


    改變了這麽多曆史的趙貞很是高興,更讓他開心的是遼國突然送來了二十萬頭牛和羊,幾萬匹毛氈。


    說這是他們打敗西夏的戰利品。打腫臉充胖子的遼國不知道西夏已經把他們的俘虜送給了大宋,穿幫了,哈哈,皇帝趙貞一一笑納。不要白不要。


    至於西夏送過來的那幾十名俘虜,遼國的皇親貴胄,這是李元昊的心機。一石三鳥的心機。


    首先,李元昊通過這幾十名俘虜向宋朝炫耀:你恭恭敬敬待如上賓,對其不敢有絲毫造次的遼國契丹,被我打敗了。


    同時李元昊也在暗示遼國契丹:西夏和宋朝是在一起的。你瞧我把你們的俘虜都送給他了。宋朝是支持我打遼國的。


    這幾十名戰俘,西夏主李元昊又不敢拉去做苦力,又不願舔著臉還給遼國。於是就送給了宋朝,意圖使宋朝廷陷入兩難境地。


    對於這幾十名貌似燙手山芋的俘虜。皇帝趙貞把幾十名遼國的皇親貴胄送到了駐守在遼宋邊境的種世衡將軍和劉瀘路將軍那裏。


    希望他們能從這些人口中套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情報,然後再送還迴遼國。


    當宋朝把這些被西夏俘虜的皇親貴胄送迴遼國時,耶律宗真的臉都綠了,惱羞成怒的耶律宗真發誓一定要打敗李元昊,耶律宗真開始痛定思痛,整頓軍備,練兵屯糧。為下一次戰爭做準備。


    誰知李元昊這兒出事兒了。原來,李元昊這幾年和大宋,遼國連年征戰卻並未討到什麽好處,國內經濟匱乏,戰爭不但沒有帶來應有的盈利,還要被迫給宋朝每年上貢稱臣。


    鬱悶的李元昊開始自暴自棄,沉醉於酒色之中,在酒色享樂中麻痹沉淪。


    後來,他居然看上了自己的兒媳婦,並占為己有。太子忍無可忍,終於在某一天酒後,刺殺李元昊,慌亂之中割掉了李元浩的半個鼻子。


    十幾天後,李元昊破傷風而死,意圖雄霸天下的李元昊,前期在打打完勝仗後,喜歡割俘虜的鼻子炫耀,羞辱敵國,沒想到自己也以這種形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終年三十八歲。


    李元昊一死,殺氣騰騰的耶律宗真頓時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又瞬間恢複了以往的吃喝玩樂的生活狀態。


    耶律宗真吃喝玩樂兩三年後,又開始找宋朝的麻煩。這是後話。


    狄青則在曾公亮的指示下,趁西夏主李元昊剛死,國內形勢混亂,又向前推進蠶食了幾十裏,安營紮寨,加固城防。


    ……………………………………………………………………


    再說說宋朝這邊的事情,王安石上任一年有餘,皇帝趙貞就收到了杭州知州王安石遞上來的一份奏疏。


    奏疏上提到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基層官員俸祿低,大部分吏胥沒有俸祿。官員若想生活好一些,吏胥若想更好的生活,隻能向低層百姓伸手,如農民,商戶,手工業者……


    導致的結果是雖然朝廷書麵文書裏麵百姓的賦稅貌似不重,但實際上卻大相徑庭。


    官員是指進士出身或由恩蔭製度進入仕途的朝廷命官。


    吏胥是指官府指派民夫充任衙門胥吏和基層行政人員的統稱。


    在宋朝吏胥有兩種:第一種是中央各部門的胥吏,被稱為“重祿公人”;另一種是地方的基層胥吏,被稱為“無祿公人”。


    從字麵就可以知道,重祿公人就是有俸祿,無祿公人就是沒有俸祿


    第二個問題,土地兼並,農民賣地,棄地問題嚴重。棄地的重要原因並非地主豪強,世家大族欺壓,盤剝等,而是官府徭役賦稅太重。


    農民隻能把地賣給地主豪強世家大族來逃避官府的苛捐雜稅。賣地的農民要麽被土地豪強世家大族雇傭,要麽賣身於地主豪強世家大族,在世家大族的庇護下,雖受到地主豪強的剝削,卻也可以躲避官府的繁重苛捐雜稅。


    這些農民不再直麵官府的搖役賦稅,而是躲在了地主豪強世家大族的後麵。更有農民成為流民或去城市艱難謀生。


    第三個問題是官府製冊的畝數與實際畝數嚴重不符,荒地問題嚴重。


    地方上的荒地多,雖然朝廷法令對地主豪強世家大族的荒地率有限製,但是架不住實際上報數據不實。


    雖然說奏疏上隻是提到了三個問題,但是這三個問題息息相關,如果要解決問題,必須三個問題一起解決,否則的話是治標不治本。


    王安石還在奏疏上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增加地方基層官員的俸祿,給吏胥發月錢。限製土地兼並,降低徭役或徹底取消徭役。丈量土地,重新分配田地。設置專門負責農業生產的官員,通過提供耕地,減少田賦,興修水利,遵守農時,鼓勵種植桑麻和養殖六畜等。


    徭役是百姓每年每戶要參加官府的義務勞動若幹天,諸如建房,修長城,修堤壩,建宮殿,建皇陵等等。


    農民若賣身給土地豪強世家大族則不算一戶,就沒有了搖役。


    宋朝的徭役分為職役,夫役。


    職役和夫役是最主要的徭役,大部分吏胥其實是徭役的一種,稱為職役。是官府參派民夫充任衙門胥吏和基層行政人員的統稱。


    雖說是義務的,沒有工錢,月錢之類的收入,但是在官衙裏有一定的實權,這也是地方腐敗滋生的重要來源,有權但是沒有收入,光聽聽就很誘人。


    《水滸傳》裏麵的宋江作為一個小縣的押司,日常工作是在縣衙協助縣官處理文書,就是吏胥。


    夫役諸如修長城,修宮殿,修河壩等。


    在宋朝,根據財產狀況把百姓分為五等戶,職役由一二等戶擔任,夫役由下等戶擔任。


    王安石的三個問題,像三個炸雷,在朝堂上炸開了馬蜂窩。朝堂上氣氛異常熱鬧,吵起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宋盛世做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桃花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桃花離並收藏穿越大宋盛世做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