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賈昌朝暗自運氣,發誓要是這個小子說出來的辦法是諸如“把那個窟窿堵上”之類的,自己就一腳把徐德善踹倒,然後叫周迪過來一刀把他殺了,然後找地挖坑埋了。
賈昌朝道:“那你便說說你的治標之法。”
徐德善道:“所謂治水,沒有別的好辦法,沒有其他的好辦法,無非就是疏與堵兩個字。”
聽到這裏,賈昌朝已經悄悄的把腳泰勒起來,不過聽了徐德善接下來的話,賈昌朝又默默的把腳放了下去。
“黃河大水,自西而來,非人力所能阻擋,任你千封萬堵,最後都要奔流到海,此乃是不可改變,而如今黃河決堤改道,我等所能夠做的,就是叫黃河水順勢而流,不管是如何盤旋,最後叫他流入大海,沿途修築堤壩,不叫他禍害百姓罷了。”徐德善說道。
徐德善說的也對,也不對,這個道理人人都知道,可是真正怎麽前去實施,才是最關鍵的。
徐德善繼續說道:“現在的問題是,大水無形,地勢不同,水勢浩大,每年水漲之時走勢各不相同,若是堤壩修剪與水勢不同,堤壩便像是圍困河水一般,疏變為了堵,如何能夠化解水患。”
“如今關鍵所在,就是要辯識地勢高矮,將低矮處連城一片,因勢利導,印水東流。”徐德善指出了最後的問題。
這個觀點,從來都沒有人提出來過,之前的觀點,無非就是三種,一種是填補黃河舊道,叫黃河水沿舊道入海,另一種辦法是將黃河水引入臨近河流,依托現有河流,消化黃河大水,第三種就是放任河水不去管他,時間長了,水道自然而然也就行成了。
而徐德善的觀點,與這三種都有些區別,看上去這種觀點和第三種沒有區別,但是之前的觀點是放任河水自然流淌,留到哪算哪,徐德善的辦法卻是勘察地形,主動引導黃河水,雖然都是要引入大海,可是其中差別,不止是時間問題。
叫河水自然流淌,不說每年裏造成的災害,衝毀的田地,死傷的百姓數不勝數,就算是他平緩下來,由於每年的水量不同,也需要在河岸兩側修築堤壩,以防洪水,可是若主動引導的話,則有些不同,何為引導,徐德善的辦法是將河水引入地勢低窪的地方,沿途開通阻塞之地,叫河水一路向東,沒有阻礙,這樣黃河水流過之處,便是一條天然的大河,隻要在兩岸稍微修築堤壩,你水就算是再多,也絕無流向其他地方的可能。
隻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朝廷中的大佬們一個個聰明絕頂,哪裏想不出來這樣一勞永逸,萬無一失的辦法,主要原因,是這個辦法有著他天生不可避免的缺陷,而且是兩點。
第一點,就是費錢,你想想看,隻是在黃河岸邊修築堤壩,每年就要用去千萬兩銀子,而這項工程,則幾乎是要挖掘一條新的大河,這樣的耗費,縱容是以宋朝的強盛,也禁受不起。
而第二點,則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你憑什麽說你在地圖上畫出的這一條線,就一定是那土地上地勢最低窪的地方,已經有事實證明過了,你看這這裏比旁邊矮,可是他有可能比其他看起來高的地方更高,若是偌大的一項黃河工程挖了半天,可是結果中間有一段河道比其他地方高,那麽一旦放水,結果便是災難性的,沒有誰能夠承擔的起這個責任。
現在,賈昌朝終於明白為什麽剛才徐德善嫌棄自己官小了,徐德善的這個辦法,別說是自己,就算是宰相,恐怕也無能為力,賈昌朝長歎一口氣,治理黃河,從古至今,多少人傑,都未能夠成功,說到底還是比拚錢財人力,如今一個小孩子,有能有多少辦法,自己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實在是有些太過虛幻了。
賈昌朝想到這裏,忽然想起來徐德善說的,還有一個治本的辦法,賈昌朝忽然來了興趣,問道:“你之前說還有一個治本的辦法,不如也說來聽聽。”
徐德善笑道:“這一個治標的辦法,尚且不能如願,那治本的辦法,就更休要妄想了,說出來隻能徒遭事端,不說,不說。”
賈昌朝笑罵道:“你這小子,我乃是堂堂安撫使,你一個平頭百姓,怎敢違抗我命,快些說來。”
徐德善道:“不能說,不能說。”
賈昌朝道:“你若是真有計策,難道就把他放在肚子裏麵,眼看著世間百姓受苦不成?”
徐德善道:“不是不說,隻是時機未到而已。”
賈昌朝道:“什麽時候算是時機到了?”
徐德善道:“若有一日,我能夠登堂拜相,手掌天下大權,號令四方,到時候才是到了施展計策的良機。”
賈昌朝驚訝的看了一眼徐德善,他原本以為徐德善隻是一個小孩,就算是有些奇遇,才華,也隻不過是小孩而已,可是沒有想到,就這個小孩,竟然便已經有了封王拜相的誌向,而說來也是慚愧,自己一直覺得自己不錯不錯的,可是到頭來最終也不過隻是當了一個參知政事,宰相是宰相,隻不過要在前麵加一個副字,再看人家徐德善,一上來就是要號令四方,不得不承認,最起碼在理想這一方麵,自己輸給這個孩子了。
話說到這裏,賈昌朝便沒有什麽想問徐德善的了,他這一次來,既失望,又期望,失望的是自己還是沒有找到治理黃河的辦法,可是期望的是,賈昌朝已經期待徐德善究竟能夠在他的這個學堂裏教出來什麽樣的學生。
主要問題討論完了,兩個人的神色都緩和了下來,按照慣例,剩下的時間,就是要拉拉家常,增進一下感情了,官場嗎,說白了還是一個圈,別看有了科舉這個製度,叫天下人在當官的這條路上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可是你看看那些真正能夠考中進士當官的,大多還是家族子弟,真正海寒門出身的士子寥寥無幾。
人家徐德善可是說了,以後要封王拜相,號令天下,這個誌向看上去有些離譜,可是萬一要是能夠實現了呢,賈昌朝自己的年紀大了,官位也就到此為止了,庇護一兩代子孫可以,再多可就真沒有辦法了,而徐德善現在方才四歲,若是真能夠當上宰相,賈昌朝的後代子孫沒準還要靠徐德善罩著呢。
大宋官場這一點也很有意思,大家都是讀書人,工作上可以有分歧,甚至可以吵的你死我活,但是生活上,大家還都是好朋友,徐德善現在無疑已經得到了賈昌朝的認可,對於朋友,賈昌朝還是很和藹可親的,開始和徐德善有一句沒一句的哈拉著有的沒的。
你想,賈昌朝乃是堂堂河北路安撫使,掌管一路大小事物,每一天要處理的事情多的要死,這一次出來尋找徐德善已經是破了例,現在看見徐德善不能解自己的心頭大患,便想著說幾句就走了,但是有時候聊天就是這麽有意思,賈昌朝和徐德善相差快要有四十歲的年紀,年代不同,經曆不同,學識也不一樣,但是兩句話下來,賈昌朝感覺自己怎麽就和徐德善這麽投機呢。
以賈昌朝的身份,徐德善自然不能和王全早聊天一樣,半哄半嚇唬。和賈昌朝的談話,便是一場策論,賈昌朝的每一句話,徐德善都努力從各種方麵,給賈昌朝帶來一點新的思想,而這種新奇的感覺,是賈昌朝從來沒有感覺到的,原本隻想要聊一兩句家常,可是兩人一聊之下,不知不覺見從家常聊到政務,從政務聊到天下局勢,轉眼間便到了中午時分,而兩人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這時候,早就等候在旁邊的周迪有些等不及了,看了看天色,周迪忍不住走了過來,對賈昌朝施禮道:“大人,如今天色不早,該吃飯了,吃過飯後,還要返迴大名府呢。”
賈昌朝這才反應過來,看了看天色,長處一口氣,對徐德善施禮,感歎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小公子果然非同常人,有如此才學,何必還要再這鄉間僻壤,小公子可隨我迴去大名府,先在我帳下做一名幕僚,一兩年間,等你對公務熟悉些了,我向朝廷舉薦於你,多了我不敢說,以我的麵子,保你做一個知州,綽綽有餘。”
徐德善還沒有說話,旁邊的周迪早已經呲牙咧嘴了,看著這個剛才還被自己在脖子上劃了一道口子的孩子,他有什麽本事,難道是狐狸精不成,這不到半天的功夫,就把安撫使大人給說的迷了心竅,一下子就給出了個知州的位子,一步登天,一步登天也就是這樣了吧,要是給這小孩一個外地知州也就罷了,可若是叫他當一個內地知州,那以後見了麵,自己豈不是還要叫他大人,這心有點太匪夷所思了吧。
</p>
賈昌朝暗自運氣,發誓要是這個小子說出來的辦法是諸如“把那個窟窿堵上”之類的,自己就一腳把徐德善踹倒,然後叫周迪過來一刀把他殺了,然後找地挖坑埋了。
賈昌朝道:“那你便說說你的治標之法。”
徐德善道:“所謂治水,沒有別的好辦法,沒有其他的好辦法,無非就是疏與堵兩個字。”
聽到這裏,賈昌朝已經悄悄的把腳泰勒起來,不過聽了徐德善接下來的話,賈昌朝又默默的把腳放了下去。
“黃河大水,自西而來,非人力所能阻擋,任你千封萬堵,最後都要奔流到海,此乃是不可改變,而如今黃河決堤改道,我等所能夠做的,就是叫黃河水順勢而流,不管是如何盤旋,最後叫他流入大海,沿途修築堤壩,不叫他禍害百姓罷了。”徐德善說道。
徐德善說的也對,也不對,這個道理人人都知道,可是真正怎麽前去實施,才是最關鍵的。
徐德善繼續說道:“現在的問題是,大水無形,地勢不同,水勢浩大,每年水漲之時走勢各不相同,若是堤壩修剪與水勢不同,堤壩便像是圍困河水一般,疏變為了堵,如何能夠化解水患。”
“如今關鍵所在,就是要辯識地勢高矮,將低矮處連城一片,因勢利導,印水東流。”徐德善指出了最後的問題。
這個觀點,從來都沒有人提出來過,之前的觀點,無非就是三種,一種是填補黃河舊道,叫黃河水沿舊道入海,另一種辦法是將黃河水引入臨近河流,依托現有河流,消化黃河大水,第三種就是放任河水不去管他,時間長了,水道自然而然也就行成了。
而徐德善的觀點,與這三種都有些區別,看上去這種觀點和第三種沒有區別,但是之前的觀點是放任河水自然流淌,留到哪算哪,徐德善的辦法卻是勘察地形,主動引導黃河水,雖然都是要引入大海,可是其中差別,不止是時間問題。
叫河水自然流淌,不說每年裏造成的災害,衝毀的田地,死傷的百姓數不勝數,就算是他平緩下來,由於每年的水量不同,也需要在河岸兩側修築堤壩,以防洪水,可是若主動引導的話,則有些不同,何為引導,徐德善的辦法是將河水引入地勢低窪的地方,沿途開通阻塞之地,叫河水一路向東,沒有阻礙,這樣黃河水流過之處,便是一條天然的大河,隻要在兩岸稍微修築堤壩,你水就算是再多,也絕無流向其他地方的可能。
隻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朝廷中的大佬們一個個聰明絕頂,哪裏想不出來這樣一勞永逸,萬無一失的辦法,主要原因,是這個辦法有著他天生不可避免的缺陷,而且是兩點。
第一點,就是費錢,你想想看,隻是在黃河岸邊修築堤壩,每年就要用去千萬兩銀子,而這項工程,則幾乎是要挖掘一條新的大河,這樣的耗費,縱容是以宋朝的強盛,也禁受不起。
而第二點,則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你憑什麽說你在地圖上畫出的這一條線,就一定是那土地上地勢最低窪的地方,已經有事實證明過了,你看這這裏比旁邊矮,可是他有可能比其他看起來高的地方更高,若是偌大的一項黃河工程挖了半天,可是結果中間有一段河道比其他地方高,那麽一旦放水,結果便是災難性的,沒有誰能夠承擔的起這個責任。
現在,賈昌朝終於明白為什麽剛才徐德善嫌棄自己官小了,徐德善的這個辦法,別說是自己,就算是宰相,恐怕也無能為力,賈昌朝長歎一口氣,治理黃河,從古至今,多少人傑,都未能夠成功,說到底還是比拚錢財人力,如今一個小孩子,有能有多少辦法,自己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實在是有些太過虛幻了。
賈昌朝想到這裏,忽然想起來徐德善說的,還有一個治本的辦法,賈昌朝忽然來了興趣,問道:“你之前說還有一個治本的辦法,不如也說來聽聽。”
徐德善笑道:“這一個治標的辦法,尚且不能如願,那治本的辦法,就更休要妄想了,說出來隻能徒遭事端,不說,不說。”
賈昌朝笑罵道:“你這小子,我乃是堂堂安撫使,你一個平頭百姓,怎敢違抗我命,快些說來。”
徐德善道:“不能說,不能說。”
賈昌朝道:“你若是真有計策,難道就把他放在肚子裏麵,眼看著世間百姓受苦不成?”
徐德善道:“不是不說,隻是時機未到而已。”
賈昌朝道:“什麽時候算是時機到了?”
徐德善道:“若有一日,我能夠登堂拜相,手掌天下大權,號令四方,到時候才是到了施展計策的良機。”
賈昌朝驚訝的看了一眼徐德善,他原本以為徐德善隻是一個小孩,就算是有些奇遇,才華,也隻不過是小孩而已,可是沒有想到,就這個小孩,竟然便已經有了封王拜相的誌向,而說來也是慚愧,自己一直覺得自己不錯不錯的,可是到頭來最終也不過隻是當了一個參知政事,宰相是宰相,隻不過要在前麵加一個副字,再看人家徐德善,一上來就是要號令四方,不得不承認,最起碼在理想這一方麵,自己輸給這個孩子了。
話說到這裏,賈昌朝便沒有什麽想問徐德善的了,他這一次來,既失望,又期望,失望的是自己還是沒有找到治理黃河的辦法,可是期望的是,賈昌朝已經期待徐德善究竟能夠在他的這個學堂裏教出來什麽樣的學生。
主要問題討論完了,兩個人的神色都緩和了下來,按照慣例,剩下的時間,就是要拉拉家常,增進一下感情了,官場嗎,說白了還是一個圈,別看有了科舉這個製度,叫天下人在當官的這條路上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可是你看看那些真正能夠考中進士當官的,大多還是家族子弟,真正海寒門出身的士子寥寥無幾。
人家徐德善可是說了,以後要封王拜相,號令天下,這個誌向看上去有些離譜,可是萬一要是能夠實現了呢,賈昌朝自己的年紀大了,官位也就到此為止了,庇護一兩代子孫可以,再多可就真沒有辦法了,而徐德善現在方才四歲,若是真能夠當上宰相,賈昌朝的後代子孫沒準還要靠徐德善罩著呢。
大宋官場這一點也很有意思,大家都是讀書人,工作上可以有分歧,甚至可以吵的你死我活,但是生活上,大家還都是好朋友,徐德善現在無疑已經得到了賈昌朝的認可,對於朋友,賈昌朝還是很和藹可親的,開始和徐德善有一句沒一句的哈拉著有的沒的。
你想,賈昌朝乃是堂堂河北路安撫使,掌管一路大小事物,每一天要處理的事情多的要死,這一次出來尋找徐德善已經是破了例,現在看見徐德善不能解自己的心頭大患,便想著說幾句就走了,但是有時候聊天就是這麽有意思,賈昌朝和徐德善相差快要有四十歲的年紀,年代不同,經曆不同,學識也不一樣,但是兩句話下來,賈昌朝感覺自己怎麽就和徐德善這麽投機呢。
以賈昌朝的身份,徐德善自然不能和王全早聊天一樣,半哄半嚇唬。和賈昌朝的談話,便是一場策論,賈昌朝的每一句話,徐德善都努力從各種方麵,給賈昌朝帶來一點新的思想,而這種新奇的感覺,是賈昌朝從來沒有感覺到的,原本隻想要聊一兩句家常,可是兩人一聊之下,不知不覺見從家常聊到政務,從政務聊到天下局勢,轉眼間便到了中午時分,而兩人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這時候,早就等候在旁邊的周迪有些等不及了,看了看天色,周迪忍不住走了過來,對賈昌朝施禮道:“大人,如今天色不早,該吃飯了,吃過飯後,還要返迴大名府呢。”
賈昌朝這才反應過來,看了看天色,長處一口氣,對徐德善施禮,感歎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小公子果然非同常人,有如此才學,何必還要再這鄉間僻壤,小公子可隨我迴去大名府,先在我帳下做一名幕僚,一兩年間,等你對公務熟悉些了,我向朝廷舉薦於你,多了我不敢說,以我的麵子,保你做一個知州,綽綽有餘。”
徐德善還沒有說話,旁邊的周迪早已經呲牙咧嘴了,看著這個剛才還被自己在脖子上劃了一道口子的孩子,他有什麽本事,難道是狐狸精不成,這不到半天的功夫,就把安撫使大人給說的迷了心竅,一下子就給出了個知州的位子,一步登天,一步登天也就是這樣了吧,要是給這小孩一個外地知州也就罷了,可若是叫他當一個內地知州,那以後見了麵,自己豈不是還要叫他大人,這心有點太匪夷所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