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賈昌朝有些傻眼,自己是誰,安撫使,判大名府,知河北事,來到這個窮鄉僻壤,之前連聽都沒有聽說過的高陽縣,竟然被一個小孩子難住了,徐德善出的題其實也簡單,還是一句順口溜:一群老頭去趕集,路上看見一堆梨,一人一個多兩個,一人兩梨少倆梨,問有多少老頭多少梨?
可憐賈昌朝,學習的乃是儒家經典,什麽時候研究過算數之道,本來想要校考徐德善,隻是想要出一道書上見過的題目,看看徐德善有沒有見過,把算數當做學問考,可是徐德善卻不,他真正的算數當成了算數,把題出出來,叫賈昌朝計算。
賈昌朝一下子憋了個臉紅脖子粗,本想說自己不會,可是小孩子出的題,自己一個三品大員若是說不會,豈不是打了自己的臉,賈昌朝使勁的想了想,好在徐德善的這一道題不是很複雜,數量也不大,以賈昌朝的智慧,挨個試,片刻功夫也得出了答案。
“三個老頭四個梨,可對否?”賈昌朝道。
徐德善笑道:“大人厲害,一下子便猜到了答案,不過這道題簡單了些,是鄉間孩童算的,若是改成一人一個多十個,每人兩個少四個,不知道大人還能算出來嗎?”
賈昌朝一聽便僵住了,好半天才緩過來,搖搖頭道:“不能。”
徐德善道:“所以,我要教的算數,邊是如何解開這一道題。”
賈昌朝現在已經不知道該怎麽評價徐德善好了,幹脆又問道:“那你的工科,又要教些什麽?”
徐德善道:“所謂工科,教的便是物理,機械,運用在實際上,便是修建房屋橋梁,改進軍械武器,天下大小事情,隻要知其道理,均能用的上。”
雖然賈昌朝心中還是沒有完全相信徐德善,可是聽到這裏,賈昌朝的心也不由得砰砰的跳了起來,問道:“你說天下抒情,無論大小,都可用得?”
徐德善道:“這是自然。”
賈昌朝道:“我有一事,不知道你的天書可否助我。”
徐德善道:“說來聽聽。”
賈昌朝道:“可否治理河道?”
徐德善道:“這是自然,哪一條河?”
賈昌朝道:“黃河!”
徐德善忽然就不說話了,兩人之間,出現了一陣死一樣的寂靜,徐德善的身子像是被使了定身咒一般不能動彈,而賈昌朝則緊張的看著徐德善,生怕徐德善說出來一個不字。
黃河之患,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大地的災難,幾乎每一年都有大水澇災發生,尤其是慶曆八年,黃河在澶州商胡埽決口,向北直奔大名府,而後經衛河入海,沿途衝毀良田千頃,死傷無數,朝廷在這一次河患上花費白銀何止千萬,但是泱泱大河,豈是人力所能阻止,哪怕到了如今,黃河水流變換不定,沿途所到之處,澇災頻發,成為了朝廷除了遼夏以外最大的一塊心病。
河北路,乃是黃河泛濫最為嚴重之地,每年因為黃河死傷,賈昌朝總領河北事,如此災難,叫賈昌朝夜不能寐,經常親自下到河堤處勘察地形,召集能工巧匠,商議治河之策。
莫說是中國人,就算是全世界,對付大水也隻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疏,一種是堵,而無論用哪種辦法,幾年時間過去,每年投入的人力物力無數,可是卻收效甚微。
賈昌朝為人與範仲淹等人其實是有點像的,不是那種死讀書隻知道大道理的迂腐人,而是能夠以思想為路標,行動上落到實際的人,在治理黃河這件事上,每年花費巨大,雖然皇帝並沒有責怪賈昌朝,但是賈昌朝卻深感自責。
看不見效果便是失敗,而失敗總是有原因的,賈昌朝每一年都總結這一年裏治理黃河的得與失,每年的情況各不相同,可是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幾點。
第一是黃河如今雖然已經改道,可是仍然奔流不定,每年冬季河水枯竭,第二年河水暴漲之時,流向便有可能再次改變,所以無論是疏是堵,都無從下手,不好判斷。
第二便是施工質量,如今動用的人力物力,可以說是曆史之最,可是每每修築的大堤,在洪水麵前總有不堪抵擋的那一段,每年決堤的地段都有兩三處之多,每次決堤,造成的災害都是毀滅性的。
第三便是疏,不要看河北之地每年飽受黃河水患,可是到了春季之時,又旱災頻出,河北雖然不像是湖廣一樣是天下糧倉,可是這裏乃是邊陲種地,征兵養馬的重要所在,這一澇一旱,便把河北的底蘊磨損了大半,如何能夠變廢為寶,使黃河灌溉河北大地,也是一道難題。
賈昌朝發現,想要完成這三道難題,隻靠讀寫儒家詩書是不夠的,在解決實際問題上,可能還是手下的那些工匠們更能夠提出針對性的意見,雖然這些意見可能有些片麵,有些可笑,有些誤解,但是這卻是一些實實在在的辦法,比起那些隻會用嘴吵來吵去的文人要好得多。
越是有這樣的心思,賈昌朝越是發現工匠的重要性,朝堂雖然也有這一科目的科考,也派了不少人到這裏來,可賈昌朝總覺得這些人還差了那麽點意思,直到看見了徐德善繪畫的草圖,賈昌朝下意識的便覺得,徐德善是老天派來解決黃河水患的那個人,故此才千裏迢迢,不辭勞苦,跑來要看徐德善一眼。
可以說,賈昌朝寄托在徐德善身上的希望,已經比自己當初進京趕考,進士揭榜的那時候還要強烈,若是徐德善這時候哪怕稍微的點一點頭,哪怕是糊弄賈昌朝,賈昌朝也能夠睡上三天好覺,可是徐德善並沒有,而且閉口不言,低頭沉思,這個局麵,壓抑的賈昌朝屏氣凝神,大氣也不敢出,比上朝見皇帝的時候還要緊張,生怕從徐德善嘴裏說出一個不字來。
沉默半晌,徐德善歎了一口氣,差點沒有嚇得賈昌朝半死,賈昌朝急忙問道:“你可有辦法?”
徐德善沒有迴答,而是對賈昌朝深鞠一躬,施禮問道:“敢問大人高姓大名?”
到了這個時候,賈昌朝也無需在隱瞞身份,直接道:“我乃是賈昌朝,如今判大名府,知河北路。”
徐德善又歎了一口氣,輕聲道:“唉,還是太小了一些啊。”
賈昌朝不明所以,想了想,徐德善可能說的是自己的官位有點小,頓時有些傻眼,你要是說一個知州什麽的品級不高也就算了,可是安撫使是什麽概念,雖然算是外官,可是卻是一方大員,封疆大吏,偌大的一個河北路,賈昌朝便是那個說了就算數的人,品級上與參知政事平級,要是這樣的官位還不算大,那這個孩子眼力,豈不是隻有宰相樞密使三司使才能算是大官了。
賈昌朝又想了想,覺得這個小孩子可能是還小,不太了解自己這個名字,官位還有自己身背後家族的意義,正要和他解釋一下,徐德善道:“若是說起黃河之水,想要治理也不是沒有辦法。”
賈昌朝當時就一愣,然後那一顆小心髒又開始不爭氣的砰砰跳了起來,急忙問道:“你當真有辦法?”
徐德善道:“有辦法是有辦法,隻是可惜了,你隻是判大名府,執掌河北一路,而我的辦法,則是要集全國之力,方能功成。”
賈昌朝道:“你怎麽知道現在治河不是集結的全國之力,你若是有什麽辦法,隻管說來聽聽,若是真的可行,我親自稟報皇上,依你之計行事。”
徐德善搖搖頭道:“賈大人,你之心情,我能理解,不過做事是一迴事,而政治則又是一迴事,若是以意願行事,你與範相公怎麽能會被貶出京城呢。”
賈昌朝沉默了,因為徐德善說的,可是一句大實話,是啊,黃河水泛濫到如今已經有五年的時間了,可是這五年裏朝堂裏又在做什麽呢,所有大臣各執一詞,誰都不肯示弱,其結果就是大家互相扯皮,而真正治理河水的辦法卻一個都沒有,想想連朝中宰執都沒有辦法統一朝中意見,自己一個外官又有什麽手段說服朝堂上下按照自己的辦法行事呢。
賈昌朝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到底是什麽辦法,你先說來聽聽。”
徐德善道:“我原本有兩個辦法可治理河患,第一個治本,第二個治標,如今看來,第一個治本的辦法說出來也是無用,我們就先看第二個治本的辦法吧。”
賈昌朝不禁又被徐德善氣的吹了胡子,都說治標不如治本,你既然有治本的辦法,怎麽還不說出來,就算是沒有用,大家參考一下也是好的嘛,就算是沒有人聽,你自己既然都知道了,你還說出來挑逗一下我幹什麽,很有意思嗎,現在好了,你還說什麽治標的辦法,自己已經一點都聽不進去了。
</p>
賈昌朝有些傻眼,自己是誰,安撫使,判大名府,知河北事,來到這個窮鄉僻壤,之前連聽都沒有聽說過的高陽縣,竟然被一個小孩子難住了,徐德善出的題其實也簡單,還是一句順口溜:一群老頭去趕集,路上看見一堆梨,一人一個多兩個,一人兩梨少倆梨,問有多少老頭多少梨?
可憐賈昌朝,學習的乃是儒家經典,什麽時候研究過算數之道,本來想要校考徐德善,隻是想要出一道書上見過的題目,看看徐德善有沒有見過,把算數當做學問考,可是徐德善卻不,他真正的算數當成了算數,把題出出來,叫賈昌朝計算。
賈昌朝一下子憋了個臉紅脖子粗,本想說自己不會,可是小孩子出的題,自己一個三品大員若是說不會,豈不是打了自己的臉,賈昌朝使勁的想了想,好在徐德善的這一道題不是很複雜,數量也不大,以賈昌朝的智慧,挨個試,片刻功夫也得出了答案。
“三個老頭四個梨,可對否?”賈昌朝道。
徐德善笑道:“大人厲害,一下子便猜到了答案,不過這道題簡單了些,是鄉間孩童算的,若是改成一人一個多十個,每人兩個少四個,不知道大人還能算出來嗎?”
賈昌朝一聽便僵住了,好半天才緩過來,搖搖頭道:“不能。”
徐德善道:“所以,我要教的算數,邊是如何解開這一道題。”
賈昌朝現在已經不知道該怎麽評價徐德善好了,幹脆又問道:“那你的工科,又要教些什麽?”
徐德善道:“所謂工科,教的便是物理,機械,運用在實際上,便是修建房屋橋梁,改進軍械武器,天下大小事情,隻要知其道理,均能用的上。”
雖然賈昌朝心中還是沒有完全相信徐德善,可是聽到這裏,賈昌朝的心也不由得砰砰的跳了起來,問道:“你說天下抒情,無論大小,都可用得?”
徐德善道:“這是自然。”
賈昌朝道:“我有一事,不知道你的天書可否助我。”
徐德善道:“說來聽聽。”
賈昌朝道:“可否治理河道?”
徐德善道:“這是自然,哪一條河?”
賈昌朝道:“黃河!”
徐德善忽然就不說話了,兩人之間,出現了一陣死一樣的寂靜,徐德善的身子像是被使了定身咒一般不能動彈,而賈昌朝則緊張的看著徐德善,生怕徐德善說出來一個不字。
黃河之患,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大地的災難,幾乎每一年都有大水澇災發生,尤其是慶曆八年,黃河在澶州商胡埽決口,向北直奔大名府,而後經衛河入海,沿途衝毀良田千頃,死傷無數,朝廷在這一次河患上花費白銀何止千萬,但是泱泱大河,豈是人力所能阻止,哪怕到了如今,黃河水流變換不定,沿途所到之處,澇災頻發,成為了朝廷除了遼夏以外最大的一塊心病。
河北路,乃是黃河泛濫最為嚴重之地,每年因為黃河死傷,賈昌朝總領河北事,如此災難,叫賈昌朝夜不能寐,經常親自下到河堤處勘察地形,召集能工巧匠,商議治河之策。
莫說是中國人,就算是全世界,對付大水也隻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疏,一種是堵,而無論用哪種辦法,幾年時間過去,每年投入的人力物力無數,可是卻收效甚微。
賈昌朝為人與範仲淹等人其實是有點像的,不是那種死讀書隻知道大道理的迂腐人,而是能夠以思想為路標,行動上落到實際的人,在治理黃河這件事上,每年花費巨大,雖然皇帝並沒有責怪賈昌朝,但是賈昌朝卻深感自責。
看不見效果便是失敗,而失敗總是有原因的,賈昌朝每一年都總結這一年裏治理黃河的得與失,每年的情況各不相同,可是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幾點。
第一是黃河如今雖然已經改道,可是仍然奔流不定,每年冬季河水枯竭,第二年河水暴漲之時,流向便有可能再次改變,所以無論是疏是堵,都無從下手,不好判斷。
第二便是施工質量,如今動用的人力物力,可以說是曆史之最,可是每每修築的大堤,在洪水麵前總有不堪抵擋的那一段,每年決堤的地段都有兩三處之多,每次決堤,造成的災害都是毀滅性的。
第三便是疏,不要看河北之地每年飽受黃河水患,可是到了春季之時,又旱災頻出,河北雖然不像是湖廣一樣是天下糧倉,可是這裏乃是邊陲種地,征兵養馬的重要所在,這一澇一旱,便把河北的底蘊磨損了大半,如何能夠變廢為寶,使黃河灌溉河北大地,也是一道難題。
賈昌朝發現,想要完成這三道難題,隻靠讀寫儒家詩書是不夠的,在解決實際問題上,可能還是手下的那些工匠們更能夠提出針對性的意見,雖然這些意見可能有些片麵,有些可笑,有些誤解,但是這卻是一些實實在在的辦法,比起那些隻會用嘴吵來吵去的文人要好得多。
越是有這樣的心思,賈昌朝越是發現工匠的重要性,朝堂雖然也有這一科目的科考,也派了不少人到這裏來,可賈昌朝總覺得這些人還差了那麽點意思,直到看見了徐德善繪畫的草圖,賈昌朝下意識的便覺得,徐德善是老天派來解決黃河水患的那個人,故此才千裏迢迢,不辭勞苦,跑來要看徐德善一眼。
可以說,賈昌朝寄托在徐德善身上的希望,已經比自己當初進京趕考,進士揭榜的那時候還要強烈,若是徐德善這時候哪怕稍微的點一點頭,哪怕是糊弄賈昌朝,賈昌朝也能夠睡上三天好覺,可是徐德善並沒有,而且閉口不言,低頭沉思,這個局麵,壓抑的賈昌朝屏氣凝神,大氣也不敢出,比上朝見皇帝的時候還要緊張,生怕從徐德善嘴裏說出一個不字來。
沉默半晌,徐德善歎了一口氣,差點沒有嚇得賈昌朝半死,賈昌朝急忙問道:“你可有辦法?”
徐德善沒有迴答,而是對賈昌朝深鞠一躬,施禮問道:“敢問大人高姓大名?”
到了這個時候,賈昌朝也無需在隱瞞身份,直接道:“我乃是賈昌朝,如今判大名府,知河北路。”
徐德善又歎了一口氣,輕聲道:“唉,還是太小了一些啊。”
賈昌朝不明所以,想了想,徐德善可能說的是自己的官位有點小,頓時有些傻眼,你要是說一個知州什麽的品級不高也就算了,可是安撫使是什麽概念,雖然算是外官,可是卻是一方大員,封疆大吏,偌大的一個河北路,賈昌朝便是那個說了就算數的人,品級上與參知政事平級,要是這樣的官位還不算大,那這個孩子眼力,豈不是隻有宰相樞密使三司使才能算是大官了。
賈昌朝又想了想,覺得這個小孩子可能是還小,不太了解自己這個名字,官位還有自己身背後家族的意義,正要和他解釋一下,徐德善道:“若是說起黃河之水,想要治理也不是沒有辦法。”
賈昌朝當時就一愣,然後那一顆小心髒又開始不爭氣的砰砰跳了起來,急忙問道:“你當真有辦法?”
徐德善道:“有辦法是有辦法,隻是可惜了,你隻是判大名府,執掌河北一路,而我的辦法,則是要集全國之力,方能功成。”
賈昌朝道:“你怎麽知道現在治河不是集結的全國之力,你若是有什麽辦法,隻管說來聽聽,若是真的可行,我親自稟報皇上,依你之計行事。”
徐德善搖搖頭道:“賈大人,你之心情,我能理解,不過做事是一迴事,而政治則又是一迴事,若是以意願行事,你與範相公怎麽能會被貶出京城呢。”
賈昌朝沉默了,因為徐德善說的,可是一句大實話,是啊,黃河水泛濫到如今已經有五年的時間了,可是這五年裏朝堂裏又在做什麽呢,所有大臣各執一詞,誰都不肯示弱,其結果就是大家互相扯皮,而真正治理河水的辦法卻一個都沒有,想想連朝中宰執都沒有辦法統一朝中意見,自己一個外官又有什麽手段說服朝堂上下按照自己的辦法行事呢。
賈昌朝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到底是什麽辦法,你先說來聽聽。”
徐德善道:“我原本有兩個辦法可治理河患,第一個治本,第二個治標,如今看來,第一個治本的辦法說出來也是無用,我們就先看第二個治本的辦法吧。”
賈昌朝不禁又被徐德善氣的吹了胡子,都說治標不如治本,你既然有治本的辦法,怎麽還不說出來,就算是沒有用,大家參考一下也是好的嘛,就算是沒有人聽,你自己既然都知道了,你還說出來挑逗一下我幹什麽,很有意思嗎,現在好了,你還說什麽治標的辦法,自己已經一點都聽不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