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徐德善這邊大功告成,王全早這邊為了徐德善也動了很多心思。
王全早現在是和徐德善一夥的嗎,那是當然的,否則王全早也不會無條件的支持徐德善修建學堂,對於王全早來說,徐德善既然誇下了海口,那麽怎麽在一個月裏修建學堂那就是他的事情了,和自己無關,而自己現在要做的,最關鍵的就是怎麽既能夠體現出自己在知道傳聞之後第一時間上報,還要叫上司越晚知道這個消息越好。
這樣對立的問題糾纏在一起,想要在其中把握住平衡就不簡單了,王全早想了想,故意把已經寫好的公文壓了一天,畢竟身為知縣,日理萬機,哪裏能夠有傳聞自己就能知道,第二日得知已經不算是太晚了。
至於王全早在公文裏的措辭,自然不能照著徐德善編的那樣寫,王全早寫的很客觀,隻是在前麵加上了徐德善等人不辭勤苦,祭拜範仲淹之事,叫人一眼看上去,這兩件事便有了聯係,至於其他的,就要看徐德善的本事如何了。
於是這樣一封公文就發了出去,並且標上了加急字樣,一日之內便到了鄚州。時鄚州知州名叫劉賢,按道理說能夠做到知州的位置上,劉賢應當是有些本領閱曆的,可是劉賢這人卻有個毛病,那就是愛喝酒,他的這個毛病可是出了名,每日裏必然是要酩酊大醉,方才罷休。
喝酒,在宋朝從來都不是什麽罪過,畢竟風流雅士嘛,不喝酒還叫什麽風流,喝的越多名氣才能越大。王全早身為劉賢的下屬,對於劉賢的這個毛病是知道的,所以這一點也被王全早利用了起來。
王全早的公文是掐著點送出去的,到達鄚州時候,已經眼看著就要關閉城門了,而這個時候劉賢早就不知道睡在哪裏了,差人把公文拿了過去,劉賢哪裏還能看得見,而等第二天起來,王全早的公文又被壓在下麵。
若是劉賢勤勉一點,敬業一點,第二天的時候這封加急公文他也就看見了,可是大宋朝的公務員都是很自律的,按時打卡上下班,時辰到了之後便各迴各家,各找各媽,忙了一天,劉賢也不管最後剩下了什麽,便又忙著喝酒去了,如此這般,王全早的公文在劉賢這裏足足壓了五天,方才被人翻出來。
看見這封公文的,不是劉賢,而是鄚州的通判李定,判官乃是監督一州軍政大事之人,每有公文簽署下發,一定要經過判官之手,更兼握有直接檢舉知州之責,這一日李定傍晚時分本要來劉賢這裏有些事情,可是今日來的時候,劉賢已經走了,李定沒有看到劉賢,便隨手翻了翻劉賢桌子上積攢的公文,便看見了這一份五天之前送到的加急公文放在這裏紋絲未動。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名義上知州管理一州之事,可是偏偏通判卻有監管知州之權,這樣的兩人,通常情況下都是一個對立的狀態,這也是設立通判的用意所在,畢竟互相節製,才有進步嘛。
劉賢愛喝酒,這個毛病最讓李定看不上眼,可是人家按點上下班,這又算不上什麽大錯,要是憑這點小毛病就越級上報,隻能是平白叫人笑話自己。
這一次李定拿著這封公文,把劉賢恨的牙根都癢,這鄚州雖然不是邊關重鎮,但卻也緊鄰邊境,虧得現在四下平安,若這是一封緊急軍武,遼國犯邊,被劉賢耽誤了四天,恐怕遼軍已經把兵推到城下來了。
李定拆開了公文,看了看其中內容,看到隻是高陽縣傳聞有玄女下凡,授了一個孩子天書,助他修建學堂,並無其他大礙,暗中鬆了一口氣,但是心中仍然責怪劉賢誤事,加急公文,這是何等大事,劉賢竟然就能這麽放著不聞不問,實在是可惡,若是真有大事,非要釀成大禍不可。
李定想著,便要把此事寫成密折送去開封,可是想了想,這件事雖然說劉賢不對,但是一來劉賢沒有出格,二來事情影響不大,真報到開封,恐怕吏部連看都不看。
李定轉念一想,有了主意,自古這謠言之事,尤其涉及到了鬼神,便是相當敏感了,說大可大,說小可小,自己便把這封公文直接送到大名府去,若是安撫使大人不看也就罷了,若是真的追查起來,而劉賢又毫不知情,定叫劉賢吃不了兜著走。
想到這裏,李定便把這封公文藏在了懷裏,出了劉賢這裏,迴自己的住處,封上這篇公文,叫人直接送到大名府去。
大名府是河北路首府,總按照慣例,河北路安撫使衙門便定在這裏,轄製河北各州,如今的安撫使大大的有名,乃是曾經官至參知政事的賈昌朝,隻因慶曆七年身陷君子黨風波,於是借口春季大旱,天災降臨,自請罷免參知政事,於是便被外放,總管河北一路。
能夠考中進士,在朝為官是一個檔次,能夠進入京城,重要部門當差是一個檔次,而最終能夠成為權利巔峰的前幾個人則又是一個檔次。
參知政事是什麽概念,按照大宋的權利排序,參知政事輔助宰相,僅僅排在掌管政務的宰相與掌管軍武樞密使之後,權利巔峰的第三人,甚至比掌管全國錢糧的三司使還要高上半分。
能夠坐到這個位置,無論這個人黨派如何,信念怎樣,都不能否認此人的文采,聲望,手段,能力都已經是全國的翹楚,哪怕是自願免官,外放河北,如此經營五六年之後,恩威並施,早就將河北路軍政各事梳理的清清楚楚,單隻是一個賈昌朝的名字,就能叫河北諸官員俯首帖耳,不敢違背。
公文從鄚州發出,一路上馬不停蹄,到達大名府也足足用了三天時間,等到了大名府信使直奔安撫使衙門,結果卻傻了眼,原來這時候樞密院招賈昌朝進京詢問軍事去了。
這樣的話也有些尷尬了,若是賈昌朝到別的地方巡查,無論到哪,信使可以問清楚了地方,騎馬去追,騎馬的總是能夠快過坐轎的,可是人家安撫使大人去京城了,你還敢從這裏追去?你一個信使連品級都沒有,敢追到樞密院去嗎。
當然,以宋朝的官場風氣,倒不至於說這封公文無人問津,賈昌朝走了,還有他手底下的一幫幕僚呢,但是這些幕僚接過公文打開一看,都傻了眼,他們這些人,雖然跟著賈昌朝處理河北路大事,但是平常公務這些人沒有問題,平常如何處理都有規章先例,他們可以先簽批,等賈昌朝迴來之後再稟報就好,但是神仙降臨這樣的事,還是太敏感了一些,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拿這個主意。
所為幕僚,雖然有官職,拿俸祿,但其實並不是朝廷選拔的官員,而是賈昌朝自己上報的,品級也就是七八九品的樣子,所有的工作就是輔助賈昌朝,記錄參謀等等,賈昌朝在的時候有人做主,顯不出什麽,可是等賈昌朝走了,這些人頓時拿不定主意了。
沒辦法,這件事隻能等賈昌朝迴來再行決斷,而賈昌朝什麽時候迴來,隻能看樞密院想要把賈大人留多長時間了。
顯然,皇帝和樞密院還是很喜歡賈大人的,賈昌朝這一去,足足去了一月有餘,畢竟能夠享受一下京都繁華,誰又想要迴到這北方之地呢,等賈昌朝迴到大名府的時候,關於高陽縣的公文已經放置了二十天。
賈昌朝終於迴來了,這位大人別的不說,對於政務還是很重視的,迴來之後便找來幕僚,過問這一個月的政務,理所當然的,幕僚們第一個就把高陽縣之事稟告給了賈昌朝。
看得出,賈大人的京城之旅過的不錯,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還是笑嗬嗬的,手下人看不懂這公文的含義,但是當過全國官員三把手的賈昌朝怎麽能夠看不出,王全早在公文上不留痕跡的把因果關係寫這麽清楚,最終不還是要突出他上任之後頗有政績,明為公文,實際上這是在向上級請功呢。
這樣的情況以賈昌朝的閱曆來說,並不新鮮,比起禍害多年,一直讓他頭疼的黃河水患,他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賈昌朝看了看大概內容之後,隨手把第一頁翻開,若是後麵沒有其他內容,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但是等賈昌朝翻開第二頁的時候,賈昌朝一下子被上麵的圖畫吸引了。
這圖畫,是徐德善所畫的學堂草圖原件,原本王全早隻是想要臨摹一副的,可是無論怎麽臨摹,也沒有徐德善所畫的幹練,於是王全早幹脆把徐德善的原圖拿來,附在了公文後麵。
賈昌朝看見了這一副圖,忽然緊皺眉頭,然後又翻看了後麵幾張,每看一張,神色則嚴肅幾分,沉吟良久,賈昌朝拿起筆來,在後麵批道:著鄚州令親自查看,判其真偽。
賈昌朝放下筆,叫人把公文收了發下去叫信使帶迴,自己則站了起來,吩咐左右道:“來人,備好車馬,去高陽縣走一遭。”
</p>
徐德善這邊大功告成,王全早這邊為了徐德善也動了很多心思。
王全早現在是和徐德善一夥的嗎,那是當然的,否則王全早也不會無條件的支持徐德善修建學堂,對於王全早來說,徐德善既然誇下了海口,那麽怎麽在一個月裏修建學堂那就是他的事情了,和自己無關,而自己現在要做的,最關鍵的就是怎麽既能夠體現出自己在知道傳聞之後第一時間上報,還要叫上司越晚知道這個消息越好。
這樣對立的問題糾纏在一起,想要在其中把握住平衡就不簡單了,王全早想了想,故意把已經寫好的公文壓了一天,畢竟身為知縣,日理萬機,哪裏能夠有傳聞自己就能知道,第二日得知已經不算是太晚了。
至於王全早在公文裏的措辭,自然不能照著徐德善編的那樣寫,王全早寫的很客觀,隻是在前麵加上了徐德善等人不辭勤苦,祭拜範仲淹之事,叫人一眼看上去,這兩件事便有了聯係,至於其他的,就要看徐德善的本事如何了。
於是這樣一封公文就發了出去,並且標上了加急字樣,一日之內便到了鄚州。時鄚州知州名叫劉賢,按道理說能夠做到知州的位置上,劉賢應當是有些本領閱曆的,可是劉賢這人卻有個毛病,那就是愛喝酒,他的這個毛病可是出了名,每日裏必然是要酩酊大醉,方才罷休。
喝酒,在宋朝從來都不是什麽罪過,畢竟風流雅士嘛,不喝酒還叫什麽風流,喝的越多名氣才能越大。王全早身為劉賢的下屬,對於劉賢的這個毛病是知道的,所以這一點也被王全早利用了起來。
王全早的公文是掐著點送出去的,到達鄚州時候,已經眼看著就要關閉城門了,而這個時候劉賢早就不知道睡在哪裏了,差人把公文拿了過去,劉賢哪裏還能看得見,而等第二天起來,王全早的公文又被壓在下麵。
若是劉賢勤勉一點,敬業一點,第二天的時候這封加急公文他也就看見了,可是大宋朝的公務員都是很自律的,按時打卡上下班,時辰到了之後便各迴各家,各找各媽,忙了一天,劉賢也不管最後剩下了什麽,便又忙著喝酒去了,如此這般,王全早的公文在劉賢這裏足足壓了五天,方才被人翻出來。
看見這封公文的,不是劉賢,而是鄚州的通判李定,判官乃是監督一州軍政大事之人,每有公文簽署下發,一定要經過判官之手,更兼握有直接檢舉知州之責,這一日李定傍晚時分本要來劉賢這裏有些事情,可是今日來的時候,劉賢已經走了,李定沒有看到劉賢,便隨手翻了翻劉賢桌子上積攢的公文,便看見了這一份五天之前送到的加急公文放在這裏紋絲未動。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名義上知州管理一州之事,可是偏偏通判卻有監管知州之權,這樣的兩人,通常情況下都是一個對立的狀態,這也是設立通判的用意所在,畢竟互相節製,才有進步嘛。
劉賢愛喝酒,這個毛病最讓李定看不上眼,可是人家按點上下班,這又算不上什麽大錯,要是憑這點小毛病就越級上報,隻能是平白叫人笑話自己。
這一次李定拿著這封公文,把劉賢恨的牙根都癢,這鄚州雖然不是邊關重鎮,但卻也緊鄰邊境,虧得現在四下平安,若這是一封緊急軍武,遼國犯邊,被劉賢耽誤了四天,恐怕遼軍已經把兵推到城下來了。
李定拆開了公文,看了看其中內容,看到隻是高陽縣傳聞有玄女下凡,授了一個孩子天書,助他修建學堂,並無其他大礙,暗中鬆了一口氣,但是心中仍然責怪劉賢誤事,加急公文,這是何等大事,劉賢竟然就能這麽放著不聞不問,實在是可惡,若是真有大事,非要釀成大禍不可。
李定想著,便要把此事寫成密折送去開封,可是想了想,這件事雖然說劉賢不對,但是一來劉賢沒有出格,二來事情影響不大,真報到開封,恐怕吏部連看都不看。
李定轉念一想,有了主意,自古這謠言之事,尤其涉及到了鬼神,便是相當敏感了,說大可大,說小可小,自己便把這封公文直接送到大名府去,若是安撫使大人不看也就罷了,若是真的追查起來,而劉賢又毫不知情,定叫劉賢吃不了兜著走。
想到這裏,李定便把這封公文藏在了懷裏,出了劉賢這裏,迴自己的住處,封上這篇公文,叫人直接送到大名府去。
大名府是河北路首府,總按照慣例,河北路安撫使衙門便定在這裏,轄製河北各州,如今的安撫使大大的有名,乃是曾經官至參知政事的賈昌朝,隻因慶曆七年身陷君子黨風波,於是借口春季大旱,天災降臨,自請罷免參知政事,於是便被外放,總管河北一路。
能夠考中進士,在朝為官是一個檔次,能夠進入京城,重要部門當差是一個檔次,而最終能夠成為權利巔峰的前幾個人則又是一個檔次。
參知政事是什麽概念,按照大宋的權利排序,參知政事輔助宰相,僅僅排在掌管政務的宰相與掌管軍武樞密使之後,權利巔峰的第三人,甚至比掌管全國錢糧的三司使還要高上半分。
能夠坐到這個位置,無論這個人黨派如何,信念怎樣,都不能否認此人的文采,聲望,手段,能力都已經是全國的翹楚,哪怕是自願免官,外放河北,如此經營五六年之後,恩威並施,早就將河北路軍政各事梳理的清清楚楚,單隻是一個賈昌朝的名字,就能叫河北諸官員俯首帖耳,不敢違背。
公文從鄚州發出,一路上馬不停蹄,到達大名府也足足用了三天時間,等到了大名府信使直奔安撫使衙門,結果卻傻了眼,原來這時候樞密院招賈昌朝進京詢問軍事去了。
這樣的話也有些尷尬了,若是賈昌朝到別的地方巡查,無論到哪,信使可以問清楚了地方,騎馬去追,騎馬的總是能夠快過坐轎的,可是人家安撫使大人去京城了,你還敢從這裏追去?你一個信使連品級都沒有,敢追到樞密院去嗎。
當然,以宋朝的官場風氣,倒不至於說這封公文無人問津,賈昌朝走了,還有他手底下的一幫幕僚呢,但是這些幕僚接過公文打開一看,都傻了眼,他們這些人,雖然跟著賈昌朝處理河北路大事,但是平常公務這些人沒有問題,平常如何處理都有規章先例,他們可以先簽批,等賈昌朝迴來之後再稟報就好,但是神仙降臨這樣的事,還是太敏感了一些,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拿這個主意。
所為幕僚,雖然有官職,拿俸祿,但其實並不是朝廷選拔的官員,而是賈昌朝自己上報的,品級也就是七八九品的樣子,所有的工作就是輔助賈昌朝,記錄參謀等等,賈昌朝在的時候有人做主,顯不出什麽,可是等賈昌朝走了,這些人頓時拿不定主意了。
沒辦法,這件事隻能等賈昌朝迴來再行決斷,而賈昌朝什麽時候迴來,隻能看樞密院想要把賈大人留多長時間了。
顯然,皇帝和樞密院還是很喜歡賈大人的,賈昌朝這一去,足足去了一月有餘,畢竟能夠享受一下京都繁華,誰又想要迴到這北方之地呢,等賈昌朝迴到大名府的時候,關於高陽縣的公文已經放置了二十天。
賈昌朝終於迴來了,這位大人別的不說,對於政務還是很重視的,迴來之後便找來幕僚,過問這一個月的政務,理所當然的,幕僚們第一個就把高陽縣之事稟告給了賈昌朝。
看得出,賈大人的京城之旅過的不錯,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還是笑嗬嗬的,手下人看不懂這公文的含義,但是當過全國官員三把手的賈昌朝怎麽能夠看不出,王全早在公文上不留痕跡的把因果關係寫這麽清楚,最終不還是要突出他上任之後頗有政績,明為公文,實際上這是在向上級請功呢。
這樣的情況以賈昌朝的閱曆來說,並不新鮮,比起禍害多年,一直讓他頭疼的黃河水患,他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賈昌朝看了看大概內容之後,隨手把第一頁翻開,若是後麵沒有其他內容,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但是等賈昌朝翻開第二頁的時候,賈昌朝一下子被上麵的圖畫吸引了。
這圖畫,是徐德善所畫的學堂草圖原件,原本王全早隻是想要臨摹一副的,可是無論怎麽臨摹,也沒有徐德善所畫的幹練,於是王全早幹脆把徐德善的原圖拿來,附在了公文後麵。
賈昌朝看見了這一副圖,忽然緊皺眉頭,然後又翻看了後麵幾張,每看一張,神色則嚴肅幾分,沉吟良久,賈昌朝拿起筆來,在後麵批道:著鄚州令親自查看,判其真偽。
賈昌朝放下筆,叫人把公文收了發下去叫信使帶迴,自己則站了起來,吩咐左右道:“來人,備好車馬,去高陽縣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