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屈平說得有理有據,也知道皇上肯定不會拒絕,便說:“臣遵旨。臣已經有了方案,從京畿路原班人馬挑選一千人成立神機營,負責大炮的使用、運輸和保養。動用神機營,必要經過皇上同意。”
趙構首肯,又道:“為什麽幾年過去了,還隻有十二門大炮?”
這也是屈平心頭大難題啊!
屈平說:“皇上,就算是這十二門,都還不是最尖端的。任何東西都是有使用壽命的,而以我們目前的鍛造技術,我們還無法鑄造出能經得起發射五十發炮彈的炮膛。五十發,已經是目前的極限。所以到了使用次數,必須廢棄,不然就會炸膛,傷及自身。為此我們已經有百餘名將士光榮犧牲了。”
趙構聽了大為震驚,每一名將士的性命可都是國家的一塊磚呀!
他說:“必須加大研發投入,提高鍛造技術。多鍛造些大炮備著嘛,為何隻有十二門?”
屈平解釋說:“十二門是常規配備,大炮儲備還有近一百門,可是鍛造再多也沒有用,隻能當擺設。因為我們的火藥炸彈的原材料挖掘生產還不足以支撐過多的消耗,另一方麵,炸彈的更高級研發和日常訓練都要消耗,積攢了這麽些年,目前也就五百來發炮彈。”
趙構在心裏默默計算,炸塌一堵五米厚的城牆,得要多少發炸彈,還必要打到一處,那麽轟下一座城池,都有些經不起揮霍。不過滅掉金國,應該可以計算著用吧。趙構在心裏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趙構問:“火藥中哪種原料最緊張?”
“硝石,因為它的占比大。”
“那就發動各州以及民間搜尋,可與獎勵。神宗皇帝時,工部就已經開始生產火蒺藜、火箭、霹靂炮,應該有很多存量才是。”
“皇上,那種火器,對於現在的大炮來說,就等於過節時的煙火,小巫見大巫。”
趙構說:“朕讓工部專門成立火器司,專門為神機營服務,再把以前的,愛卿看不上的火器,把火藥都給你拿去。你看夠不夠?”
屈平喜道:“謝皇上,多多益善!”
趙構說:“大炮攻城掠地,適合大範圍長距離攻擊,若是近身,就少了許多靈活性。有沒有一款適合近身靈活使用的火器?”
屈平說:“臣正讓魯忌著手研製一款火槍,隻需一人一槍,有效射程可達十五丈,那威力可比弓箭強多了。”
“請魯愛卿日夜勤勉,研製成功,臣重重有賞!”趙構激動道。
屈平說:“皇上,科技改變命運,時世造就英雄。天下,很快都是皇上的了!”
趙構道:“朕的天下,就是天下人的天下!蒙古部七月攻下克烈部,現在宛然是草原雄霸。東臨金國,南抵西夏。眼下一定要對蒙古部多加重視,以免養虎為患。答應的兵甲給到了嗎?”
“迴皇上,一萬兵甲已經如實交付給了他們,現在他們是如虎添翼了!”
“一定要注意,別讓他膨脹了。”趙構又擔心道。
這當家人真不好作,即怕人吃不飽,又怕人吃得撐了。
屈平說:“據金國內部傳來消息,金國打算竄通蒙古部,要跟他們結成聯盟。”
趙構說:“他們這是想虎口奪食。金國和蒙古大大小小打過幾仗,這個盟恐怕不那麽好結吧?何況蒙古部與我大宋的關係已經天下昭然,金國這膽子也太大了吧?”
屈平分析說:“拉攏蒙古部是金國上上之選,如果聯盟不成,他們還有第二步棋,學咱們大宋扶持蒙古部的對立勢力,聯合乃蠻等部,采取遠交近攻的方式,夾擊蒙古部。”
趙構點頭道:“所以這也是我們的優勢,在強敵的包夾中,蒙古部才能體會到咱們大宋這棵樹下好乘涼。”
“皇上英明。”屈平道。
希望暴風雨更猛烈些,好讓蒙古部心連心靠攏大宋這棵大樹。
屈平離開皇宮,因時間剛好趕上朱淑真快放學,便叫駕車的阿剛和護衛武智深順路接朱淑真放學。馬車離了宮門,在專用道上一路暢通無阻而去。
武智深說:“大人,您很少去國子監接小淑真的,不怕到時候引起民眾喧嘩嗎?”
“沒事,這才顯得本國公親民嘛。也好久沒去國子監,隨便看看他們教學環境和質量如何。”屈平說,反正是順路。
這麽多年過去,十歲多的朱淑真,宛然成了屈平家人的一份子。
武智深感歎道:“得虧朱淑真母女倆當年遇見菩薩心腸的老爺夫人,要不然現在不知淪落何地呢!”
“時也命也,這是他們的福緣,對我來說也是行善積德。”
“阿彌陀佛。”作
說話間,馬車便到了國子監門口。國子監管理嚴格,門衛森嚴,閑雜人等根本進不去。阿剛去跟門衛說明了馬車上的是哪位大人物,門衛照例地登記過,便打開門,恭請國公的馬車進入。
“哎!憑什麽這個馬車可以進去,我不能進?”有人在大門外叫道。
三四個門外趕緊跑出去趕那個不知禮數的人,生怕驚擾了國公大人:“不是請你走,怎麽還在這裏搗亂?”
領頭的門衛亦步亦趨跟在屈平的馬車外麵,急著道:“大人您慢走。”
“門外吵鬧的是何人呐?”屈平問。
門衛長連忙解釋道:“一個衣冠不整的山裏人,不知禮數,非要進來找咱們國子監管事。”
門外爭吵那人耳根靈敏,聽見門衛長跟馬車裏的人說話,高聲道:“在下雖是山人,卻並非衣冠不整,衣雖舊,卻整齊,冠雖不時,卻正如天日。君子當正衣冠,而後方行天下!”
屈平聽得這人還有點意思,便讓阿剛停下馬車,帶著武智深一起下了車。
門衛長嚇得冷汗直流,以為粗怒了國公大人,慌忙道:“大人,小人這就去將他趕走。”
屈平抬手製止門衛長,說:“不用,學府門前,應該文雅禮貌,不可妄起爭執。萬事禮當先,和諧社會嘛。”
屈平往大門走去,向門外那山人道,“你好,請問閣下是何方高人,來此何事?說不定,我可以帶你進去。”
那人心想,這位大人年紀輕輕,看著倒是來頭不小,看來要進去或許隻有指望他了。
他說:“在下生活雖然貧苦,心靈卻十分富裕飽滿。這些門人看在下衣冠難登大雅,便以貌取人,不給在下進入,真是豈有此理!”
“閣下為何一定要進去?”屈平看他也不像是要來念書求學的,看著山人漁樵打扮,說話又有幾分書卷氣,難道他還想來應聘求職。
“在下李侗,劍州人氏,師承羅從彥、楊時。二位先生自感觸摸天命,感歎一生所學傳授局限,特遣李某下山進京入國子監,以授技業!”那個自稱李侗的山人自豪地說。
屈平心說我也不認識你說的這兩位師傅,劍州遠在福建,我連他們二人的名字都沒聽過啊,是我太狹隘了,還是你師傅真的很一般?
屈平悄悄問武智深:“你聽說這兩人名字嗎?”
武智深搖搖腦袋:“貧僧隻知道阿彌陀佛……”
“算我沒問。”
武智深突然一拍腦袋,“啊!楊時,貧僧好像聽魯忌提起過,他當過工部侍郎,後來告老還鄉,皇上還封了他一個什麽龍圖閣學士,賜了紫金魚袋。”
工部侍郎啊,自己竟然不知道,看來自己那段時間在朝時間太少了。自己讀書少,也不知道這個時代有哪些有大學問的人,哎,吃了沒文化的虧啊!有時間一定要大補起來。
屈平假裝跟楊時很熟,說道:“原來是這兩位大人的學生,失敬失敬。”
李侗看出來屈平對自己的兩位老師不是很熟悉的樣子,真不知對方是從那個山裏出來的,還一下混成了個來頭不小的大人。
李侗自豪地說:“家師楊先生,四十而程門立雪,師從陳頤、陳顥二位先賢。”
李侗心道,我都將二位陳老的名字說出,你這個文盲不會還不知道吧!?
陳顥陳頤兄弟二人年少時,便求學於《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先生,周先生乃“北宋五子”之一,貫曉易經,乃儒家理學的開山鼻祖。二程學成之後,融匯自身學識,總結出一套“窮經致用”的理學,因其常於洛陽講學,所以他們的學說又被成為“洛學”。
北宋的二程學說經過不斷發展,特別是福建派的弘揚,到了南宋朱熹,更是登堂入室,甚至身列孔廟,可見學界地位之高。宋明理學,或程朱理學,總體來說他們幾個是宋代理學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關於“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屈平還是知道的。
說的是兩個人為了拜入一位姓程的大咖門下,不惜站立雪中,最終獲得了師傅的肯定,說的就是一個尊師重道的故事。陳頤、陳顥這名字聽著不會寫,但是有印象,曆史課上說過,陳頤、陳顥和周敦頤等人是宋理學的奠基人。
不過對於宋理學,後人學識膚淺之人,便會對理學先驅橫加指責。事實上,那套穿小鞋、狹隘的婦德學說,都是更後來的傻子搞出來的。
這樣看來,這位李侗先生確實是有來頭的。
屈平這迴真的如夢方醒,笑道:“哦!原來如此!我知道了,失敬失敬,真是有眼不識泰山。來來來,我帶你一起進去!”
李侗看了看一旁默認的門衛長,這個自稱“我”、看不出官品架子的年輕人,應該是個後生吧,他自己能進入,難道還能帶我進去?
武智深見李侗愣在原地,說:“先生,跟我家大人走吧,難道你改變主意了?”
“沒有沒有。”李侗小心翼翼問屈平,“敢問大人……”
</p>
屈平說得有理有據,也知道皇上肯定不會拒絕,便說:“臣遵旨。臣已經有了方案,從京畿路原班人馬挑選一千人成立神機營,負責大炮的使用、運輸和保養。動用神機營,必要經過皇上同意。”
趙構首肯,又道:“為什麽幾年過去了,還隻有十二門大炮?”
這也是屈平心頭大難題啊!
屈平說:“皇上,就算是這十二門,都還不是最尖端的。任何東西都是有使用壽命的,而以我們目前的鍛造技術,我們還無法鑄造出能經得起發射五十發炮彈的炮膛。五十發,已經是目前的極限。所以到了使用次數,必須廢棄,不然就會炸膛,傷及自身。為此我們已經有百餘名將士光榮犧牲了。”
趙構聽了大為震驚,每一名將士的性命可都是國家的一塊磚呀!
他說:“必須加大研發投入,提高鍛造技術。多鍛造些大炮備著嘛,為何隻有十二門?”
屈平解釋說:“十二門是常規配備,大炮儲備還有近一百門,可是鍛造再多也沒有用,隻能當擺設。因為我們的火藥炸彈的原材料挖掘生產還不足以支撐過多的消耗,另一方麵,炸彈的更高級研發和日常訓練都要消耗,積攢了這麽些年,目前也就五百來發炮彈。”
趙構在心裏默默計算,炸塌一堵五米厚的城牆,得要多少發炸彈,還必要打到一處,那麽轟下一座城池,都有些經不起揮霍。不過滅掉金國,應該可以計算著用吧。趙構在心裏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趙構問:“火藥中哪種原料最緊張?”
“硝石,因為它的占比大。”
“那就發動各州以及民間搜尋,可與獎勵。神宗皇帝時,工部就已經開始生產火蒺藜、火箭、霹靂炮,應該有很多存量才是。”
“皇上,那種火器,對於現在的大炮來說,就等於過節時的煙火,小巫見大巫。”
趙構說:“朕讓工部專門成立火器司,專門為神機營服務,再把以前的,愛卿看不上的火器,把火藥都給你拿去。你看夠不夠?”
屈平喜道:“謝皇上,多多益善!”
趙構說:“大炮攻城掠地,適合大範圍長距離攻擊,若是近身,就少了許多靈活性。有沒有一款適合近身靈活使用的火器?”
屈平說:“臣正讓魯忌著手研製一款火槍,隻需一人一槍,有效射程可達十五丈,那威力可比弓箭強多了。”
“請魯愛卿日夜勤勉,研製成功,臣重重有賞!”趙構激動道。
屈平說:“皇上,科技改變命運,時世造就英雄。天下,很快都是皇上的了!”
趙構道:“朕的天下,就是天下人的天下!蒙古部七月攻下克烈部,現在宛然是草原雄霸。東臨金國,南抵西夏。眼下一定要對蒙古部多加重視,以免養虎為患。答應的兵甲給到了嗎?”
“迴皇上,一萬兵甲已經如實交付給了他們,現在他們是如虎添翼了!”
“一定要注意,別讓他膨脹了。”趙構又擔心道。
這當家人真不好作,即怕人吃不飽,又怕人吃得撐了。
屈平說:“據金國內部傳來消息,金國打算竄通蒙古部,要跟他們結成聯盟。”
趙構說:“他們這是想虎口奪食。金國和蒙古大大小小打過幾仗,這個盟恐怕不那麽好結吧?何況蒙古部與我大宋的關係已經天下昭然,金國這膽子也太大了吧?”
屈平分析說:“拉攏蒙古部是金國上上之選,如果聯盟不成,他們還有第二步棋,學咱們大宋扶持蒙古部的對立勢力,聯合乃蠻等部,采取遠交近攻的方式,夾擊蒙古部。”
趙構點頭道:“所以這也是我們的優勢,在強敵的包夾中,蒙古部才能體會到咱們大宋這棵樹下好乘涼。”
“皇上英明。”屈平道。
希望暴風雨更猛烈些,好讓蒙古部心連心靠攏大宋這棵大樹。
屈平離開皇宮,因時間剛好趕上朱淑真快放學,便叫駕車的阿剛和護衛武智深順路接朱淑真放學。馬車離了宮門,在專用道上一路暢通無阻而去。
武智深說:“大人,您很少去國子監接小淑真的,不怕到時候引起民眾喧嘩嗎?”
“沒事,這才顯得本國公親民嘛。也好久沒去國子監,隨便看看他們教學環境和質量如何。”屈平說,反正是順路。
這麽多年過去,十歲多的朱淑真,宛然成了屈平家人的一份子。
武智深感歎道:“得虧朱淑真母女倆當年遇見菩薩心腸的老爺夫人,要不然現在不知淪落何地呢!”
“時也命也,這是他們的福緣,對我來說也是行善積德。”
“阿彌陀佛。”作
說話間,馬車便到了國子監門口。國子監管理嚴格,門衛森嚴,閑雜人等根本進不去。阿剛去跟門衛說明了馬車上的是哪位大人物,門衛照例地登記過,便打開門,恭請國公的馬車進入。
“哎!憑什麽這個馬車可以進去,我不能進?”有人在大門外叫道。
三四個門外趕緊跑出去趕那個不知禮數的人,生怕驚擾了國公大人:“不是請你走,怎麽還在這裏搗亂?”
領頭的門衛亦步亦趨跟在屈平的馬車外麵,急著道:“大人您慢走。”
“門外吵鬧的是何人呐?”屈平問。
門衛長連忙解釋道:“一個衣冠不整的山裏人,不知禮數,非要進來找咱們國子監管事。”
門外爭吵那人耳根靈敏,聽見門衛長跟馬車裏的人說話,高聲道:“在下雖是山人,卻並非衣冠不整,衣雖舊,卻整齊,冠雖不時,卻正如天日。君子當正衣冠,而後方行天下!”
屈平聽得這人還有點意思,便讓阿剛停下馬車,帶著武智深一起下了車。
門衛長嚇得冷汗直流,以為粗怒了國公大人,慌忙道:“大人,小人這就去將他趕走。”
屈平抬手製止門衛長,說:“不用,學府門前,應該文雅禮貌,不可妄起爭執。萬事禮當先,和諧社會嘛。”
屈平往大門走去,向門外那山人道,“你好,請問閣下是何方高人,來此何事?說不定,我可以帶你進去。”
那人心想,這位大人年紀輕輕,看著倒是來頭不小,看來要進去或許隻有指望他了。
他說:“在下生活雖然貧苦,心靈卻十分富裕飽滿。這些門人看在下衣冠難登大雅,便以貌取人,不給在下進入,真是豈有此理!”
“閣下為何一定要進去?”屈平看他也不像是要來念書求學的,看著山人漁樵打扮,說話又有幾分書卷氣,難道他還想來應聘求職。
“在下李侗,劍州人氏,師承羅從彥、楊時。二位先生自感觸摸天命,感歎一生所學傳授局限,特遣李某下山進京入國子監,以授技業!”那個自稱李侗的山人自豪地說。
屈平心說我也不認識你說的這兩位師傅,劍州遠在福建,我連他們二人的名字都沒聽過啊,是我太狹隘了,還是你師傅真的很一般?
屈平悄悄問武智深:“你聽說這兩人名字嗎?”
武智深搖搖腦袋:“貧僧隻知道阿彌陀佛……”
“算我沒問。”
武智深突然一拍腦袋,“啊!楊時,貧僧好像聽魯忌提起過,他當過工部侍郎,後來告老還鄉,皇上還封了他一個什麽龍圖閣學士,賜了紫金魚袋。”
工部侍郎啊,自己竟然不知道,看來自己那段時間在朝時間太少了。自己讀書少,也不知道這個時代有哪些有大學問的人,哎,吃了沒文化的虧啊!有時間一定要大補起來。
屈平假裝跟楊時很熟,說道:“原來是這兩位大人的學生,失敬失敬。”
李侗看出來屈平對自己的兩位老師不是很熟悉的樣子,真不知對方是從那個山裏出來的,還一下混成了個來頭不小的大人。
李侗自豪地說:“家師楊先生,四十而程門立雪,師從陳頤、陳顥二位先賢。”
李侗心道,我都將二位陳老的名字說出,你這個文盲不會還不知道吧!?
陳顥陳頤兄弟二人年少時,便求學於《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先生,周先生乃“北宋五子”之一,貫曉易經,乃儒家理學的開山鼻祖。二程學成之後,融匯自身學識,總結出一套“窮經致用”的理學,因其常於洛陽講學,所以他們的學說又被成為“洛學”。
北宋的二程學說經過不斷發展,特別是福建派的弘揚,到了南宋朱熹,更是登堂入室,甚至身列孔廟,可見學界地位之高。宋明理學,或程朱理學,總體來說他們幾個是宋代理學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關於“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屈平還是知道的。
說的是兩個人為了拜入一位姓程的大咖門下,不惜站立雪中,最終獲得了師傅的肯定,說的就是一個尊師重道的故事。陳頤、陳顥這名字聽著不會寫,但是有印象,曆史課上說過,陳頤、陳顥和周敦頤等人是宋理學的奠基人。
不過對於宋理學,後人學識膚淺之人,便會對理學先驅橫加指責。事實上,那套穿小鞋、狹隘的婦德學說,都是更後來的傻子搞出來的。
這樣看來,這位李侗先生確實是有來頭的。
屈平這迴真的如夢方醒,笑道:“哦!原來如此!我知道了,失敬失敬,真是有眼不識泰山。來來來,我帶你一起進去!”
李侗看了看一旁默認的門衛長,這個自稱“我”、看不出官品架子的年輕人,應該是個後生吧,他自己能進入,難道還能帶我進去?
武智深見李侗愣在原地,說:“先生,跟我家大人走吧,難道你改變主意了?”
“沒有沒有。”李侗小心翼翼問屈平,“敢問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