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天皇聽了阪上龍二郎的傳達,說:“崇德王其罪昭然,理應當誅,以正典法。但是,這當眾行邢之人選,應由我日方承擔。”要不然,讓日本百姓看著崇德王被大宋的人處死,還不知道百姓們會作何想。


    楊再興說:“也好,那就辛苦閣下了。”天皇暗鬆一口氣,卻聽楊再興又道:“本將率軍在貴國最多三年,希望天皇閣下早做計劃,統一四島。”


    自公元一一二八年楊再興率六千宋兵抵達日本,幫助日本天皇鏟除異己,擴大版圖,統一四島,曆時三年。從此,中日兩國墊定永世友誼,相幫互助,日本國尊中國為上國,每年例行朝貢覲見二次,日本也受益於海上絲綢之路,經濟隨之大有發展。楊再興保守著大宋勁弩的機密,日本心心念念而不可得,加之國內工部大力研發火器,使得中國在軍事上遙遙領先,無形中起到威懾控製作用。


    楊再興在日本多番征戰,曆經艱辛,收獲豐碩戰鬥及外交經驗,為日後迴到大宋肩負重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此,日本自徐福之後,中國戰神楊再興的美名千古流芳。在此不再贅述其在日本的事跡。


    卻說耶律大石帶領遼國殘餘勢力借道蒙古,趁機大敗了心無大誌的迴鶻,將迴鶻打得東西分離,西麵的逃向了更西之地,東麵的往西夏這邊源源不斷的靠近過來。


    迴鶻兵力甚少,部族雜亂,因此戰鬥力十分不堪,被殘遼殺得四處逃竄。


    耶律大石擴大了版圖,對外宣稱複辟遼國,自己當了皇帝,但外界和曆史都稱之為西遼。


    西夏國王見驅逐了迴鶻的西遼盤踞西麵虎視眈眈,命令戴罪的李昌佑重掌西路帥印,加強戒備,防備西遼東進,阻止迴鶻東遷。


    迴鶻走投無路,東西北三麵強敵環伺,南麵的吐蕃有高山阻隔,又是喇嘛主政,兵力散亂,吐蕃自治尚可,要想尋求他們的幫助,那無異於多此一舉。若非吐蕃山勢高聳,高原挺立,喇嘛一心向佛,民生也是所求平淡,再加上物資匱乏,沒有劫掠的價值,那麽吐蕃這塊純淨的聖地早就戰火連天了。


    鑒於這些原因,東麵龜縮的迴鶻便派出一隊細作,扮做西域商人,隨著因戰火阻斷絲路無法繼續西進的大宋商人一路東返。曆盡千辛,終於到達宋都應天府,好話說盡,終於見到求見到了李綱大人,李綱仔細分析局勢,覺得有利可圖,便連日奏請了皇上。


    “皇上,遼國殘軍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耶律大石借道蒙古部落,掃平了戰鬥力低下的迴鶻勢力,已經對外妄自稱帝,成立西遼國,他日勢必再次威脅我大宋。而金迴鶻軍龜縮在西夏以西,前有西夏,後有西遼,隨時可被覆滅。迴鶻密使千方百計求救於我大宋,一是看好我大宋新戰敗了金國與西夏,二是迴鶻常年與西夏有摩擦,此時他麵臨滅頂之災,西夏不趁機砍他一刀已是萬幸,不可能再救助與他。”李綱道。


    趙構說:“雖說唇亡齒寒,但是西夏見死不救,必定暗地裏他們與西遼達成了某種協議!”


    “西夏百廢待興,又慘敗於我大宋,元氣未複,不敢妄動幹戈,此時與西遼達成協議也是權宜之計。西夏有心無力,迴鶻又懇求於我大宋,我中國曆來仁義當先,有了這個‘仁’字,便不怕出師無名。”李綱老謀深算,“臣建議,可遣談判使前往西夏,說服西夏讓他們借道於我大宋,來個假途伐虢。”


    自去年三國和談,西夏歸還土地之後,鄯州即西寧重歸大宋懷抱,往西之地除了茫茫群山,皆非宋土。神宗時期,曾經為了從西夏以南迂迴北上滅掉西夏,一路向西開邊,大拓疆土,並於崇寧三年(1104年)滅唃廝囉後置隴右都護府。靖康元年,因金兵大舉入侵,加上當地部族反叛,隴右都護府被廢置,好不容易打下的疆土再次丟失。


    所以如今為了向西對迴鶻用兵,要麽經鄯州辛辛苦苦爬山越嶺,要麽向西夏借道走點好路。


    皇上經分析一波後,覺得假途伐虢並非無稽之談,路不走不成道,不試試怎麽知道,就算不成功,自己也沒有損傷,反而能得一個仁義的美名。


    “朕覺得此計可行。就以仁義之旗,襄助迴鶻。”趙構拍板決定道,“不知宰相大人心中可有適合前往西夏談判之人?”


    李綱道:“建炎第一位狀元,劉筱臣,這個人不隻寫得一紙好文,而且頭腦靈活,處事圓滑,又有一腔報國熱情,臣覺得他比較合適。”


    趙構點點頭:“依愛卿之見,讓他在翰林院有些屈才了,那就著令劉筱臣為使,出使西夏,事宜從權!”


    卻說新科狀元劉筱臣領了皇上旨意,馬上丟了翰林院的毛筆,開開心心誌得意滿地帶著三五隨從去了西夏興慶府。


    西夏皇帝倒也沒給他閉門羹吃,當天就接見了劉筱臣,問他有何貴幹。


    劉筱臣送上大宋帶來的貴重禮物,恭敬地說:“尊敬的西夏陛下,貴國如今是強敵環伺,風聲鶴唳啊!”


    西夏皇帝李乾順心想,你大宋連敗金、夏,風頭正盛,可不就是強敵嗎?他說:“何以見得?”


    “遼國曾經雄踞東北兩百年,後被金國橫掃,耶律大石率殘兵逃竄至西域。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遼雖被滅,但餘勇猶在,迴鶻等勢力根本不堪一擊,耶律大石強占西域大部分境地,已稱帝複遼。此遼亦彼遼,他日若勢力雄厚,定會重征舊地。陛下也應早做打算,未雨綢繆,就算不能阻擋他,可也別做了人家的過牆之梯!”


    李乾順暗自腹誹,自己又何嚐想當井底之蛙,外麵的世界那麽大,我也很想去看看。可是自己家底薄,要不然吃了你大宋的土地還要吐迴去。


    李乾順說:“我大夏以和為貴,仁義當先,他走他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隻要不侵犯到我大夏之境,井水不犯河水,兩不相幹。”


    “人無殺虎意,虎有害人心。陛下又哪來的如此自信?”


    “時至今日,朕不妨告訴你。耶律大石從我大夏以北往西而去,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因為我們達成了友好協議。俗話說,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世道混亂,總有需要朋友的時候,不是嗎?”


    劉筱臣道:“陛下如此自信,不怕養虎為患,真是佩服!但是現在耶律大石已經將迴鶻戰敗,東西逃匿。西遼借著清剿餘敵的口號,一路東進,即將迫近大夏邊境,您就不多考慮一下嗎?”


    “朕有李昌佑坐鎮西邊,何懼之有?”


    “李昌佑新敗於大宋,銳氣大減,恐難振士氣。再者,我聽說貴國朝中有不和之聲,說李昌佑與我大宋有某些不可為外人道的小秘密……”


    西夏宰相陳泰說:“此事卻有耳聞,不過夏州王確實過於疏忽防範謠言了。”


    李乾順說:“謠言止於智者。李昌佑乃我族弟,旁人的中傷豈會動搖我們君臣和諧。劉大人遠道而來,不妨多住幾日,好好接觸我大夏民風,也好知道夏宋兩國和平相處,也是有民生基礎的。”


    “陛下,迴鶻人已經退縮到沙州玉門關外……”


    “你不必多言,朕是不會出兵的。不會出兵對抗西遼,也不會剿殺迴鶻人!”


    劉筱臣知道李乾順主意已定,多說無益,便道:“那就祝陛下能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吧。除此之外,還有另一事與陛下相商。”


    “請講!”


    “我大宋曾置隴右都護府,後因戰亂及當地叛亂,以致荒廢。如今我皇有心重複舊地,因宋夏兩國交好,特告知您一聲。”


    李乾順心道,隴右都護府從唐末建立,久經戰亂廢棄多年,大宋也是為了攻擊鉗製我大夏才大費周章,重新打通隴右之境。但是因靖康之役,當地部族叛亂及大夏占據了西寧,才導致隴右都護府廢置。


    李乾順說:“隴右之境既是你大宋勞費兵馬,重新拓展而來,貴國皇帝有心重收舊地,隻要不傷及我大夏,你們自去就是了!”


    “那就多謝陛下恩情了。”劉筱臣繼續道,“隴右與我中原之地昆侖阻隔,相隔遙遠,希望陛下念在兩國如今交好如親,請讓我軍能借道貴國,當然,事成之後,少不了對貴國的補償。”


    “隴右在山南,大夏在山北,何來借道一說。”李乾順說。


    劉筱臣道:“迂迴,以攻其項背。”


    陳泰說:“隴右之地,東、北均是高山險境,若經我大夏以攻其背,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我大夏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之地!”


    李乾順好整以暇地望著劉筱臣,不見兔子不撒鷹。


    劉筱臣拋出代價:“除了錢糧之外,宋軍出沙州關外,收迴鶻,為大夏解決麻煩之後,還可為你們擔當守護之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宋重拾舊山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屋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屋屈並收藏穿越大宋重拾舊山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