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中天,春風和煦。


    距離仁壽山十餘裏之處,王氏大軍竟然就地駐紮。


    臨時搭的營帳內,有一魁梧大漢與一白麵書生。兩人蹲在地上,聚土成山,畫溝為河,指指點點,正在商談。


    那魁梧大漢叫王淳,是此次出征大軍名義上的最高指揮。他是王氏當代宗主一母同胞的親弟弟,排行老幺,可惜本身並無多少才幹,在琅琊很不受重用。


    要不是此次王氏西征未經官麵許可,王氏各大名將需鎮守雍州不得妄動,王氏宗主作為一族執掌要坐鎮琅琊,而王氏大軍又必需由嫡係子弟統領,這最高指揮說什麽也不可能輪的到王淳。


    好在這王淳有自知之明,一路上從未擅作主張,凡事皆聽從那白麵書生的安排,一心隻想躺著把功勞掙了。


    所以,他隻是掛了個名,真正的指揮是那名白麵書生。


    說到這白麵書生,就不得不提琅琊另外一個世家。


    鼎鼎大名的諸葛氏。


    這諸葛氏在中原也是聲名遠揚。於前朝中葉崛起,家學淵博,祖上盡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謀士幕僚,極受當權者追捧。


    不過,其前代宗主諸葛誕在前朝末年發動過起義,失敗後被定義為叛亂,導致諸葛氏遭到前朝清算,家族勢力大不如前,隻能淪為王氏的附庸。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大乾立國之後才得到改善。


    諸葛誕的兩名孫子,諸葛頤與諸葛恢得周氏重用。


    長孫諸葛頤,弱冠知名,官至正二品太常,如今是諸葛氏家主。次孫官諸葛恢,官居從二品,拜尚書左仆射,參知政事,執掌大乾官員的考核和任免。


    兩兄弟可謂是位高權重,重振了諸葛氏門楣。


    而這白麵書生名叫諸葛逸才,乃是諸葛恢最小的兒子。弱冠之年便在青州聲名鵲起,闖出孝才逸士的雅號。可惜諸葛氏人才太多,他又是個庶出,不受家族重視,被諸葛恢送給王氏當了個上門女婿。


    “將軍請看!”諸葛逸才寥寥幾筆簡單勾勒出隴西的大致地形。


    “這個小土包就是仁壽山。”


    “此處山高樹茂,四通八達,極易設伏。我等貿然行軍極有可能自投羅網,還是等斥候探明前路再做打算。”


    “軍師說的有理,就按軍師說的辦!”王淳沒有一點架子,對諸葛逸才也是言聽計從。


    這兩人在王氏也算是難兄難弟。王淳是無才,自幼不受待見。諸葛逸才是贅婿,地位更加尷尬。


    是以,兩人之間多少有點同病相憐,相處的還算融洽。


    正巧這時帳外來人稟報,前往仁壽山的斥候已探明前路,山上八成有伏軍,不過人數無法確定。


    “軍師大才,還真讓你說中了!”王淳有些興奮,諸葛逸才是真有才。而他越有才,自己就越容易躺贏。


    諸葛逸才點點頭沒有客氣,又指向土包背麵的一道溝壑,繼續講解道。


    “這裏是大成河穀。”


    “這條河穀地勢平坦,易攻難守,距離南安城不足五裏,十分適合突襲。”


    “待右路大軍成功渡河,仁壽山的伏軍必然迴援。”


    “屆時,我等再從後包抄,聯合右軍先吃掉這支伏軍!”


    “大善!”王淳覺得這一趟遠門出的真是舒心又愜意。他已經開始暢想大勝而歸時的風光場麵,到時候,說什麽也得讓兄長給他弄個官當當。


    ......


    仁壽山,山腰處的樹林中。


    李崆帶著一萬人埋伏在這裏。


    不多時,又一探馬從山腳衝上半山腰,給伏軍帶來了王氏大軍的實時動向。


    “稟將軍,王氏三萬大軍已於東邊十裏處安營紮寨!”


    “大成河穀方向可有消息?”李崆聽著探馬傳迴來的情報,臉色冷如冰塊。


    此刻敵軍駐足不前,顯而易見,埋伏指定是暴露了!


    “迴將軍,斥候尚未迴返。”


    “依屬下看,恐已遭遇不測!”


    聞言,李崆依舊麵無表情。斥候遭遇不測是個好消息,意味著大成河穀方向確實有敵軍。但有敵軍對他來說也是壞消息,這意味著他已被抄了後路。


    “將消息送迴南安城,報於塚嗣,請示下一步行動。”


    交待完,李崆站起身,極目眺望著東邊,看不見營寨,但隱約見到炊煙嫋嫋,心頭頓時火起。


    狗日的,他在這裏忍饑挨餓,那邊倒好,生火做飯了都。


    “傳令,開飯!”既然暴露了,那就沒必要再遮遮掩掩,先養精蓄銳,再真刀真槍的跟他們幹一場。


    ......


    南安城城牆,李驍剛聽完傳令兵的匯報。


    王氏大軍分兵,三萬人馬駐紮在仁壽山外十裏,剩餘兩萬人馬與主力陌刀衛下落不明。


    “呦嗬,敵方陣營有高手啊。”李驍學著吳老六搓著光潔的下巴,眯縫的雙眼裏透著莫名的興奮。


    有高手才有意思!


    “喜歡渡河?那就讓你渡!”這算是李驍出道的第一戰,必須贏的漂亮,要是輕輕鬆鬆勝了反而顯不出他的能耐。


    “傳令李燼,讓其做好準備,一旦發現敵軍渡河,就給我掘了河堤!”


    李驍作為土生土長的隴西人,怎可能不清楚大成河穀的地形。他早就安排了後手,就看王氏敢不敢渡河。


    那李燼也不是凡人,是當年起義東征的老卒,本是李氏旁係子弟。與裴瑾是老戰友,當年也參與了尹闕山突襲戰,被裴瑾從死人堆裏扒拉出來,兩人因此結下了生死之交。


    可惜,李燼戰後因幫裴瑾爭取戰功,得罪了不少人,遭到當時權貴集團的聯手排擠,最後無奈迴了隴西,從底層幹起。不過,是金子永遠會發光,如今李燼也是李氏軍中響當當的一號人物。


    “傳令李崆,死守仁壽山,攔住正麵敵軍。”部署完大成河穀,李驍又命人給仁壽山傳令。上遊河堤蓄水不深,想要擊潰敵軍還需費一番手腳,李崆得給李燼爭取時間。


    待傳信之人離去,李驍繼續在城牆上晃悠,越晃悠心裏越氣。


    “來人!”熬了一宿的李驍心裏有些不忿,一想到李斛與吳翟這會可能正在逍遙快活,他心裏就更氣了。


    “去,把主君尋來!”


    “有功大家一起賺,有罪大家一起受!”


    “他要是不來,就把這句話說與他聽。再不來,就給我綁過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瀾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魚不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魚不飛並收藏風瀾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