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刻鍾過去了,紅石和李斌基本清除了包抄過來的南軍。道衍與五千伏兵躲在山坡上伺機而動。除了主帥之間尚未分出高下的對決之外,兩軍優勢的一方明顯傾向於燕軍。
朱棣信心大增,越戰越勇,徐輝祖穩如磐石,完全不為失利的局勢所動。
在虎頭鏨金槍和燕尾槍又一次激烈碰撞,火花四射的時候,燕軍後方突然傳來震耳欲聾的馬蹄聲,伴隨著漫天塵土從天而降,迅速吞沒了一大半燕軍。
片刻的短兵相接之後,神秘的不速之客露出了真麵目。
平安率領大軍揮汗酣戰,舉目望去,倒下的盡是驚慌失措的燕軍。
紅石知道此戰在劫難逃,立即指揮士兵撤退。
“李斌!敵有伏兵,叫燕王撤退!鄭亨!帶中軍撤離!朱能!帶左軍撤離!何壽!帶右軍撤離!”
各將領各行其命,帶著自己的下屬有序撤退。
朱棣忍痛拋下虎頭鏨金槍,衝入平安率領的隊伍中,挽救惶恐不安的下屬。
“大師!”紅石朝山坡上眺望,那裏一片死寂。
不好!按理說,道衍看見南軍伏兵出現,一定會帶兵殺下山來,怎麽可能沒有任何動靜?
還沒來得及細想,隻見山坡上衝出一隊人馬,大約有百來人,他們慌不擇路,朝山下奔來,道衍被夾在中間。
燕軍的伏兵遇到了伏擊!
紅石當即拋下狼藉的戰場,驅馬向山坡衝殺過去,指引道衍和士兵撤離。
何福率軍氣勢洶洶將紅石團團圍住,紅石隻好在包圍圈中穿梭,與南軍鬥智鬥勇,直到燕軍已經完全撤離,他才全身而退。
日暮時分,陰沉的天空像一個巨大的墨色罩子低垂在燕軍的營地上方。
它時不時震怒大吼,動不動捶胸頓足,好像隨時就要撲下來,壓在士兵們身上。
如果它能夠再歇斯底裏地痛快一些,來一場肆無忌憚的狂風暴雨,那麽對土地上的人們也是一種恩賜,可是它偏偏桀驁不馴地不肯流下一滴眼淚。
飛蚊和青蠅急不可耐地鑽進營帳中,堂而皇之地成為座上賓,心滿意足地吸食著可以強身健體的汁液。
今天,它們是當之無愧的幸運者,無人在乎它們的存在,無人將它們當成敵人。
齊眉山敗戰對燕軍來說,像是一張來自地獄的催命符,他們在一天之前雄起的意誌在一個時辰之前化為烏有。
不但如此,他們還感覺到一隻強有力的手在他們背後,把他們推進了深淵。現在他們已經不再妄想北歸,他們根本迴不去。
這些絕望的人中也包括朱棣。
紅石從未見過朱棣如此暗淡無光的雙眼,如此軟弱無力的雙臂,如此疲憊不堪的身軀。
他坐在青磚台階上,雙腿隨意蜷曲著,像是街頭行乞的老翁,他的軀幹苦苦地支撐著他的腦袋,撐不住了還得頂著,因為他在懲罰自己。
“殿下,你躺下歇一歇吧。”道衍像嗬護孩子一樣柔聲細語,他額頭上的傷痕還滲著血跡,死裏逃生的惶恐被他小心翼翼地隱藏著。
紅石心不在焉地坐在一旁翻閱兵書。在又一次見識了驚天動地的悲嚎,看到無數活生生的生命倒在血泊之中,他的心和戰場一樣千瘡百孔。
他不能再等待下去,他必須開口勸朱棣率軍北歸,不管朱棣是否會質疑他,不管是否會有無可挽迴的後果。
“殿下!”長史張立走入營帳,“傷亡人數已經統計完畢,請殿下知悉!”
朱棣咬了咬嘴唇,抬起頭,利落地站起身來,兩腿**,雙手搭在大腿上,他又恢複了燕王的氣度,不過欲望之火幾近熄滅。
“報!”朱棣像以往任何時候一樣目不轉睛地盯著了張立手上的那份文書。
“左軍死亡者三千八百三十人,其中銃手三百零一人,刀手一千六百四十一人,槍手一千二百五十八人,弓箭手六百三十人。左軍受傷者八千七百五十六人……都督王泓、都督僉事李斌陣亡。”
兩名大將陣亡,燕軍傷亡過半,張立總共報告了一刻鍾,朱棣從始至終沒有分過神,所有數字都像一個個巨大的怪物,想要把他一口吞掉,但是他毫無懼色,巋然不動。
紅石和道衍都看不出來朱棣心中所思。
“通知士兵們集合!本王有話要說!”
朱棣習慣性的整理衣服,將腰間的褶皺拉平,腰帶係緊,拍去肩上的塵灰,將頭發攏在肩後,整理完畢,走出營帳。
士兵們懶散地站著,東歪西倒,垂頭喪氣,有的人甚至坐在地上,完全無視軍隊紀律。
他們似乎在故意和燕王叫板,為了他們所受的折磨,失去的戰友和沒有希望的明天。
燕王答應過他們再堅持半年,燕王允諾過他們輝煌的前程和安逸的生活,可是燕王卻把他們視作無足輕重的棋子,草率的決策揮霍了他們的性命。
他們時不時眼眶發紅,迴想起忠肝義膽的兄弟在吞聲飲淚中向前衝殺,形影不離的袍澤在光明憧憬中丟了腦袋,他們就像沉入海底的細沙,再也不會浮出水麵,再也不會凝聚成團。
朱棣的眼皮微微抖動,努力把過去的、此刻的和將要淌下的眼淚使命擠到上眼瞼,他走到中間,朝士兵們深深地鞠了一躬。
“我對不起你們,兄弟們!”他覺得自己現在不配稱“本王”。
“我急於事功,做出了錯誤的決策,讓兄弟們無端送命,我不敢請求兄弟們諒解。現在我們啟程迴北平,願意跟著我的兄弟們,我會好好善待大家。不願意待在軍中的,可以自行迴家,我會贈予銀兩。”
道衍呆若木雞,他沒想到朱棣遭受的打擊如此之大,竟然毅然決然放棄了苦戰三年的起事,而不事先和他商量討論。
他的眼前一一浮現過往打敗仗時的情景,試圖尋找相似之處,以便用同樣的方法安慰朱棣,然而這隻是徒勞。
齊眉山大戰是他們離京城最近,本應該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戰役,然而,它卻是最接近滅亡的一次戰役。
紅石同樣瞠目結舌,他第一次對朱棣生出了一種敬佩之情,這種敬佩不因為朱棣的文韜武略,而是因為他愛惜士兵。他本來打算冒險勸朱棣北歸,現在已經毫無必要。
士兵更為震驚,癱在地上的立刻爬了起來,仿佛被施了仙術,歪斜地站著的挺直了身體,仿佛頭發被懸在梁上。
從他們當兵的第一天起,他們就知道在戰場上隻能往前衝,不能往後退,除非他們打算做一個逃兵,下半輩子東躲西藏。
他們目不轉睛盯著朱棣,一輩子都不敢想象高高在上的燕王殿下會對自己鞠躬,會向自己認錯。
同時,他們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這條喜訊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想象中的輕鬆和快樂,或許因為他們的痛苦太久,折磨太深,或許因為放棄其實是一件讓人很難接受的事情,尤其是在重挫之後。
所有人都默默站在原地。
有三個人放下了武器,走出了不知何時成形的隊列,他們選擇迴家。
火辣辣的目光不約而同地從朱棣的身上轉移到這三個人的身上,其中兩人承受不了這種焦點的重負,又迴到了隊伍中。
最後一人抱著與全世界為敵的心情,倔強地站在原地,他高高昂起的脖子表明了他也曾拋頭顱,灑熱血,為燕王的事業付出了舍生忘死的努力。
“在下跟著燕王,要打,要迴都跟著燕王!”隊伍中有一個人突然喊道,像是在為朱棣鳴不平。
“在下聽燕王號令!”另一個士兵激情附和。
“我們要贏迴來,為兄弟們報仇!”第三個士兵發表豪情壯語,在此之前他從未有此決心。
朱棣的眼皮抖動得更加激烈了,連帶反應下,他的身體也開始難以察覺地顫抖起來。
他高舉右臂,直衝九天,就好像在請求老天爺賜予他力量。
“感謝兄弟們!但是我不能讓你們再受苦……”他的眼淚終於無力抵抗,在眼角閃現,“大家收拾收拾,明日班師迴北平。”
沒等士兵再次發出呐喊,朱棣便即轉身離開,拖著疲憊的身子迴到了營帳中。
道衍默默無言跟著進了營帳,他在等待朱棣改變自己的決定。
“迴去吧,我死心了。”朱棣麵若土灰,眺望著營帳外來來往往的士兵百感交集。
“殿下三思!”道衍此時才敢開口勸阻。
他在齊眉山戰役中遭遇巨大驚嚇,何福率領的南軍像鬼魂一樣出現在他們身後,很多燕軍士兵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就已經丟了性命。一千多名弓箭手無一幸免。
道衍在幾名副將和刀手的保護下倉皇下山,從何福手下死裏逃生,此時他仍心有餘悸,但他從未打算北歸,從未想過放棄他的夢想和朱棣的夢想。
“殿下,士兵們還願意跟著你打天下。”他戰戰兢兢的留神朱棣每一個細微的情緒變化,不想發生衝突再一次傷害心力憔悴的朱棣。
———————————————————
支持本書請到縱橫觀看
———————————————————
朱棣信心大增,越戰越勇,徐輝祖穩如磐石,完全不為失利的局勢所動。
在虎頭鏨金槍和燕尾槍又一次激烈碰撞,火花四射的時候,燕軍後方突然傳來震耳欲聾的馬蹄聲,伴隨著漫天塵土從天而降,迅速吞沒了一大半燕軍。
片刻的短兵相接之後,神秘的不速之客露出了真麵目。
平安率領大軍揮汗酣戰,舉目望去,倒下的盡是驚慌失措的燕軍。
紅石知道此戰在劫難逃,立即指揮士兵撤退。
“李斌!敵有伏兵,叫燕王撤退!鄭亨!帶中軍撤離!朱能!帶左軍撤離!何壽!帶右軍撤離!”
各將領各行其命,帶著自己的下屬有序撤退。
朱棣忍痛拋下虎頭鏨金槍,衝入平安率領的隊伍中,挽救惶恐不安的下屬。
“大師!”紅石朝山坡上眺望,那裏一片死寂。
不好!按理說,道衍看見南軍伏兵出現,一定會帶兵殺下山來,怎麽可能沒有任何動靜?
還沒來得及細想,隻見山坡上衝出一隊人馬,大約有百來人,他們慌不擇路,朝山下奔來,道衍被夾在中間。
燕軍的伏兵遇到了伏擊!
紅石當即拋下狼藉的戰場,驅馬向山坡衝殺過去,指引道衍和士兵撤離。
何福率軍氣勢洶洶將紅石團團圍住,紅石隻好在包圍圈中穿梭,與南軍鬥智鬥勇,直到燕軍已經完全撤離,他才全身而退。
日暮時分,陰沉的天空像一個巨大的墨色罩子低垂在燕軍的營地上方。
它時不時震怒大吼,動不動捶胸頓足,好像隨時就要撲下來,壓在士兵們身上。
如果它能夠再歇斯底裏地痛快一些,來一場肆無忌憚的狂風暴雨,那麽對土地上的人們也是一種恩賜,可是它偏偏桀驁不馴地不肯流下一滴眼淚。
飛蚊和青蠅急不可耐地鑽進營帳中,堂而皇之地成為座上賓,心滿意足地吸食著可以強身健體的汁液。
今天,它們是當之無愧的幸運者,無人在乎它們的存在,無人將它們當成敵人。
齊眉山敗戰對燕軍來說,像是一張來自地獄的催命符,他們在一天之前雄起的意誌在一個時辰之前化為烏有。
不但如此,他們還感覺到一隻強有力的手在他們背後,把他們推進了深淵。現在他們已經不再妄想北歸,他們根本迴不去。
這些絕望的人中也包括朱棣。
紅石從未見過朱棣如此暗淡無光的雙眼,如此軟弱無力的雙臂,如此疲憊不堪的身軀。
他坐在青磚台階上,雙腿隨意蜷曲著,像是街頭行乞的老翁,他的軀幹苦苦地支撐著他的腦袋,撐不住了還得頂著,因為他在懲罰自己。
“殿下,你躺下歇一歇吧。”道衍像嗬護孩子一樣柔聲細語,他額頭上的傷痕還滲著血跡,死裏逃生的惶恐被他小心翼翼地隱藏著。
紅石心不在焉地坐在一旁翻閱兵書。在又一次見識了驚天動地的悲嚎,看到無數活生生的生命倒在血泊之中,他的心和戰場一樣千瘡百孔。
他不能再等待下去,他必須開口勸朱棣率軍北歸,不管朱棣是否會質疑他,不管是否會有無可挽迴的後果。
“殿下!”長史張立走入營帳,“傷亡人數已經統計完畢,請殿下知悉!”
朱棣咬了咬嘴唇,抬起頭,利落地站起身來,兩腿**,雙手搭在大腿上,他又恢複了燕王的氣度,不過欲望之火幾近熄滅。
“報!”朱棣像以往任何時候一樣目不轉睛地盯著了張立手上的那份文書。
“左軍死亡者三千八百三十人,其中銃手三百零一人,刀手一千六百四十一人,槍手一千二百五十八人,弓箭手六百三十人。左軍受傷者八千七百五十六人……都督王泓、都督僉事李斌陣亡。”
兩名大將陣亡,燕軍傷亡過半,張立總共報告了一刻鍾,朱棣從始至終沒有分過神,所有數字都像一個個巨大的怪物,想要把他一口吞掉,但是他毫無懼色,巋然不動。
紅石和道衍都看不出來朱棣心中所思。
“通知士兵們集合!本王有話要說!”
朱棣習慣性的整理衣服,將腰間的褶皺拉平,腰帶係緊,拍去肩上的塵灰,將頭發攏在肩後,整理完畢,走出營帳。
士兵們懶散地站著,東歪西倒,垂頭喪氣,有的人甚至坐在地上,完全無視軍隊紀律。
他們似乎在故意和燕王叫板,為了他們所受的折磨,失去的戰友和沒有希望的明天。
燕王答應過他們再堅持半年,燕王允諾過他們輝煌的前程和安逸的生活,可是燕王卻把他們視作無足輕重的棋子,草率的決策揮霍了他們的性命。
他們時不時眼眶發紅,迴想起忠肝義膽的兄弟在吞聲飲淚中向前衝殺,形影不離的袍澤在光明憧憬中丟了腦袋,他們就像沉入海底的細沙,再也不會浮出水麵,再也不會凝聚成團。
朱棣的眼皮微微抖動,努力把過去的、此刻的和將要淌下的眼淚使命擠到上眼瞼,他走到中間,朝士兵們深深地鞠了一躬。
“我對不起你們,兄弟們!”他覺得自己現在不配稱“本王”。
“我急於事功,做出了錯誤的決策,讓兄弟們無端送命,我不敢請求兄弟們諒解。現在我們啟程迴北平,願意跟著我的兄弟們,我會好好善待大家。不願意待在軍中的,可以自行迴家,我會贈予銀兩。”
道衍呆若木雞,他沒想到朱棣遭受的打擊如此之大,竟然毅然決然放棄了苦戰三年的起事,而不事先和他商量討論。
他的眼前一一浮現過往打敗仗時的情景,試圖尋找相似之處,以便用同樣的方法安慰朱棣,然而這隻是徒勞。
齊眉山大戰是他們離京城最近,本應該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戰役,然而,它卻是最接近滅亡的一次戰役。
紅石同樣瞠目結舌,他第一次對朱棣生出了一種敬佩之情,這種敬佩不因為朱棣的文韜武略,而是因為他愛惜士兵。他本來打算冒險勸朱棣北歸,現在已經毫無必要。
士兵更為震驚,癱在地上的立刻爬了起來,仿佛被施了仙術,歪斜地站著的挺直了身體,仿佛頭發被懸在梁上。
從他們當兵的第一天起,他們就知道在戰場上隻能往前衝,不能往後退,除非他們打算做一個逃兵,下半輩子東躲西藏。
他們目不轉睛盯著朱棣,一輩子都不敢想象高高在上的燕王殿下會對自己鞠躬,會向自己認錯。
同時,他們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這條喜訊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想象中的輕鬆和快樂,或許因為他們的痛苦太久,折磨太深,或許因為放棄其實是一件讓人很難接受的事情,尤其是在重挫之後。
所有人都默默站在原地。
有三個人放下了武器,走出了不知何時成形的隊列,他們選擇迴家。
火辣辣的目光不約而同地從朱棣的身上轉移到這三個人的身上,其中兩人承受不了這種焦點的重負,又迴到了隊伍中。
最後一人抱著與全世界為敵的心情,倔強地站在原地,他高高昂起的脖子表明了他也曾拋頭顱,灑熱血,為燕王的事業付出了舍生忘死的努力。
“在下跟著燕王,要打,要迴都跟著燕王!”隊伍中有一個人突然喊道,像是在為朱棣鳴不平。
“在下聽燕王號令!”另一個士兵激情附和。
“我們要贏迴來,為兄弟們報仇!”第三個士兵發表豪情壯語,在此之前他從未有此決心。
朱棣的眼皮抖動得更加激烈了,連帶反應下,他的身體也開始難以察覺地顫抖起來。
他高舉右臂,直衝九天,就好像在請求老天爺賜予他力量。
“感謝兄弟們!但是我不能讓你們再受苦……”他的眼淚終於無力抵抗,在眼角閃現,“大家收拾收拾,明日班師迴北平。”
沒等士兵再次發出呐喊,朱棣便即轉身離開,拖著疲憊的身子迴到了營帳中。
道衍默默無言跟著進了營帳,他在等待朱棣改變自己的決定。
“迴去吧,我死心了。”朱棣麵若土灰,眺望著營帳外來來往往的士兵百感交集。
“殿下三思!”道衍此時才敢開口勸阻。
他在齊眉山戰役中遭遇巨大驚嚇,何福率領的南軍像鬼魂一樣出現在他們身後,很多燕軍士兵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就已經丟了性命。一千多名弓箭手無一幸免。
道衍在幾名副將和刀手的保護下倉皇下山,從何福手下死裏逃生,此時他仍心有餘悸,但他從未打算北歸,從未想過放棄他的夢想和朱棣的夢想。
“殿下,士兵們還願意跟著你打天下。”他戰戰兢兢的留神朱棣每一個細微的情緒變化,不想發生衝突再一次傷害心力憔悴的朱棣。
———————————————————
支持本書請到縱橫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