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一言不發,他的臉色像汙濁的泥塘。
他從來沒有聽到過這首歌謠。那些天天喊著到了千鈞一發之際,必須立即出兵的大臣從來沒有告訴他皇城之外發生了什麽事。
梅殷上前一步,義憤填膺:“陳濟,你自斷手指就是為了在皇上麵前危言聳聽嗎?你一介文弱書生何以如此膽大妄為?莫非有人指使你這麽做?”
“無人指使。臣雖是文弱書生,但心向社稷,死有何懼?皇上若不殺燕王,必被燕王殺!”
“來人,拖出去斬了!”朱允炆第一次下了殺人的意旨,其實他隻是要堵住陳濟的嘴。
他會考慮殺燕王,也會下手殺燕王。他絕不是陳濟口中那種對社稷的動蕩毫無察覺的皇帝,絕不是一個會被燕王殺掉的皇帝!
“皇上!”齊泰急忙求情,“皇上莫生氣,陳濟話糙理不糙。皇上深知燕王對朝廷的威脅,還請皇上趁早除去隱患!”
“皇上,臣還有一句話說。”陳濟沒等皇上允許,便即說出了他的最後一句話,唯恐再也沒有機會。
“臣請皇上關臣一年,若一年之中北方未出事,臣心甘情願受罰!”
這像是一個賭約,一個陳濟自以為贏定了的賭約。
他“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架勢讓朱允炆沒了皇帝的顏麵。
可朱允炆不能真的殺了陳濟,他的仁柔不允許他殺一個諫臣,這個賭約也不允許他殺陳濟。
他決心讓陳濟看到他平息藩王之亂,看到大明的社稷在他手上安定無虞。
“押下去,關起來!散朝!”
大臣們猶豫不決,慢慢退出奉天殿,在殿外交頭接耳的聲音立即響起。
齊泰沒有離開,打鐵需趁熱,朱允炆從未有過的暴怒在他眼裏是件好事,齊泰要抓住這個最佳的勸說機會。
“皇上,微臣知道皇上念及親情,一忍再忍。皇上妥善處置了五個藩王,也希望燕王可以……”
“朕不想讓他們過苦日子,更不想殺他們。等朕坐穩了皇位,朕會給他們榮華富貴,絕不會虧待他們!”
和過去不同,朱允炆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並非猶豫不定,他的心裏隻剩下了遺憾。
“微臣知道,微臣還知道皇上心念百姓,不想輕易開戰,導致生靈塗炭。不過,一切都由不得皇上。燕王造反已然是事實,皇上怎能不平定叛亂?叛亂不平,天下四分五裂,皇上豈非成了罪人?”
“齊尚書莫要再說了,朕都知道。”
朱允炆的目光在階陛下掃過,看見陳濟下跪的地方留下了幾滴血,它們還未幹涸,鮮活,躁動,像是宣戰的火焰。
“齊尚書,替朕擬旨!令謝貴、張昺、張信伺機逮捕燕王朱棣!”
北平燕王府。
“殿下,我就說那景清靠不住吧!朝廷抓了我們燕王府多少個人,大半都是他的功勞!”道衍側著身體,不讓朱棣看到他寫著不滿的臉。
“大師,就損失幾個百戶有什麽關係?哼,那麽容易變節的人留住做什麽?”朱棣沒有受道衍影響,今天的茶好像格外的香。
“殿下,你到底在打什麽主意?景清真的能幫我們?”
道衍轉過頭,第一次發現自己對朱棣的固執無能為力。
“那可說不定,如果他被我的誠意感動了,他一個可頂好幾百個。”
“殿下愛惜人才,大師,你就別再和景清過不去了。”紅石推了推道衍不情願的肩膀,“其實我們沒有損失,我們還得感謝景清替我們把消息捎到了奉天殿。”
“什麽,紅石?你也用不著這麽幫景清說話吧?”
“沒有,我是說實話。殿下最擅長的反間計,你還不知道嗎?景清是朝廷安插在我們這裏的眼線,反過來他也可以為我們服務,故意把我們的消息帶到朝廷,讓朝廷發兵。”
“哈哈,紅石,什麽都瞞不過你!真相和謊言無處不在,有時謊言是真相,真相是謊言。探查真相是一種能力,甄別真相是更高深的能力,”朱棣斜了一眼道衍,“大師,你還怪我不?”
“你們這……胡來!我們還沒有準備好,為什麽要讓朝廷發兵?我,那,那僧綱司和道紀司還沒有打點好!”道衍的胡子不安地跳動。
“他們首鼠兩端!都綱前幾日給京城送了一封信,不知道他隻是奏報日常事務,還是傳遞的是什麽消息。還有,薊州僧正已有兩個月沒有和我聯係了,良鄉縣僧會失去蹤跡……哎,總之一切都還未妥當!”
“大師,你何時也變得這般急躁了?”朱棣沒有把道衍的焦頭爛額放在心上。
“放心吧,通州、薊州、涿州、大興、宛平、昌平、順義、密雲、懷柔,全部都會聽燕王府的響應。現在局勢未明,你讓他們如何安心定誌?我燕王府擂動第一聲戰鼓之日,也就是他們下定跟著燕王的決心之時。”
“是啊,大師,”紅石同意朱棣的想法,“你不要太多關注那少數幾個搖擺不定的份子。他們之所以搖擺不定,也就是因為沒有看見洪流的方向。起兵之時,他們一定會隨著大流往前湧。天下僧道最重要的作用是影響百姓,為我們贏得民心。大師,再加上你那高深莫測的天道,你已經為我們贏得了八九成的百姓。萬事俱備,就等著東風吧!”
“年紀輕就是容易氣盛……”
道衍聽到了自己喜歡聽的話——紅石把一大部分功勞歸在他的身上,他的胡子從快速跳動變成了輕輕擺動:“等你們到了我這個年紀就知道了,為什麽爹娘總是操心孩子!”
“是是是,大師爹!”
在北平待命的都指揮僉事張信迴到家中。
他沒有像平時那樣和相依為命的母親打招唿,也沒有坐在書房裏讀書,而是徑直來到屋後,蹲在一小塊菜地旁發呆。
張母跑到屋後,偷偷看了張信好幾迴。她知道朝中發生了大事,不敢打擾兒子。
直到做好的午飯快要涼了,張信還沒有從失魂落魄中迴到現實,張母因為擔心兒子的身體,忍不住開了口:“信兒,飯做好了,快來吃飯!”
他從來沒有聽到過這首歌謠。那些天天喊著到了千鈞一發之際,必須立即出兵的大臣從來沒有告訴他皇城之外發生了什麽事。
梅殷上前一步,義憤填膺:“陳濟,你自斷手指就是為了在皇上麵前危言聳聽嗎?你一介文弱書生何以如此膽大妄為?莫非有人指使你這麽做?”
“無人指使。臣雖是文弱書生,但心向社稷,死有何懼?皇上若不殺燕王,必被燕王殺!”
“來人,拖出去斬了!”朱允炆第一次下了殺人的意旨,其實他隻是要堵住陳濟的嘴。
他會考慮殺燕王,也會下手殺燕王。他絕不是陳濟口中那種對社稷的動蕩毫無察覺的皇帝,絕不是一個會被燕王殺掉的皇帝!
“皇上!”齊泰急忙求情,“皇上莫生氣,陳濟話糙理不糙。皇上深知燕王對朝廷的威脅,還請皇上趁早除去隱患!”
“皇上,臣還有一句話說。”陳濟沒等皇上允許,便即說出了他的最後一句話,唯恐再也沒有機會。
“臣請皇上關臣一年,若一年之中北方未出事,臣心甘情願受罰!”
這像是一個賭約,一個陳濟自以為贏定了的賭約。
他“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架勢讓朱允炆沒了皇帝的顏麵。
可朱允炆不能真的殺了陳濟,他的仁柔不允許他殺一個諫臣,這個賭約也不允許他殺陳濟。
他決心讓陳濟看到他平息藩王之亂,看到大明的社稷在他手上安定無虞。
“押下去,關起來!散朝!”
大臣們猶豫不決,慢慢退出奉天殿,在殿外交頭接耳的聲音立即響起。
齊泰沒有離開,打鐵需趁熱,朱允炆從未有過的暴怒在他眼裏是件好事,齊泰要抓住這個最佳的勸說機會。
“皇上,微臣知道皇上念及親情,一忍再忍。皇上妥善處置了五個藩王,也希望燕王可以……”
“朕不想讓他們過苦日子,更不想殺他們。等朕坐穩了皇位,朕會給他們榮華富貴,絕不會虧待他們!”
和過去不同,朱允炆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並非猶豫不定,他的心裏隻剩下了遺憾。
“微臣知道,微臣還知道皇上心念百姓,不想輕易開戰,導致生靈塗炭。不過,一切都由不得皇上。燕王造反已然是事實,皇上怎能不平定叛亂?叛亂不平,天下四分五裂,皇上豈非成了罪人?”
“齊尚書莫要再說了,朕都知道。”
朱允炆的目光在階陛下掃過,看見陳濟下跪的地方留下了幾滴血,它們還未幹涸,鮮活,躁動,像是宣戰的火焰。
“齊尚書,替朕擬旨!令謝貴、張昺、張信伺機逮捕燕王朱棣!”
北平燕王府。
“殿下,我就說那景清靠不住吧!朝廷抓了我們燕王府多少個人,大半都是他的功勞!”道衍側著身體,不讓朱棣看到他寫著不滿的臉。
“大師,就損失幾個百戶有什麽關係?哼,那麽容易變節的人留住做什麽?”朱棣沒有受道衍影響,今天的茶好像格外的香。
“殿下,你到底在打什麽主意?景清真的能幫我們?”
道衍轉過頭,第一次發現自己對朱棣的固執無能為力。
“那可說不定,如果他被我的誠意感動了,他一個可頂好幾百個。”
“殿下愛惜人才,大師,你就別再和景清過不去了。”紅石推了推道衍不情願的肩膀,“其實我們沒有損失,我們還得感謝景清替我們把消息捎到了奉天殿。”
“什麽,紅石?你也用不著這麽幫景清說話吧?”
“沒有,我是說實話。殿下最擅長的反間計,你還不知道嗎?景清是朝廷安插在我們這裏的眼線,反過來他也可以為我們服務,故意把我們的消息帶到朝廷,讓朝廷發兵。”
“哈哈,紅石,什麽都瞞不過你!真相和謊言無處不在,有時謊言是真相,真相是謊言。探查真相是一種能力,甄別真相是更高深的能力,”朱棣斜了一眼道衍,“大師,你還怪我不?”
“你們這……胡來!我們還沒有準備好,為什麽要讓朝廷發兵?我,那,那僧綱司和道紀司還沒有打點好!”道衍的胡子不安地跳動。
“他們首鼠兩端!都綱前幾日給京城送了一封信,不知道他隻是奏報日常事務,還是傳遞的是什麽消息。還有,薊州僧正已有兩個月沒有和我聯係了,良鄉縣僧會失去蹤跡……哎,總之一切都還未妥當!”
“大師,你何時也變得這般急躁了?”朱棣沒有把道衍的焦頭爛額放在心上。
“放心吧,通州、薊州、涿州、大興、宛平、昌平、順義、密雲、懷柔,全部都會聽燕王府的響應。現在局勢未明,你讓他們如何安心定誌?我燕王府擂動第一聲戰鼓之日,也就是他們下定跟著燕王的決心之時。”
“是啊,大師,”紅石同意朱棣的想法,“你不要太多關注那少數幾個搖擺不定的份子。他們之所以搖擺不定,也就是因為沒有看見洪流的方向。起兵之時,他們一定會隨著大流往前湧。天下僧道最重要的作用是影響百姓,為我們贏得民心。大師,再加上你那高深莫測的天道,你已經為我們贏得了八九成的百姓。萬事俱備,就等著東風吧!”
“年紀輕就是容易氣盛……”
道衍聽到了自己喜歡聽的話——紅石把一大部分功勞歸在他的身上,他的胡子從快速跳動變成了輕輕擺動:“等你們到了我這個年紀就知道了,為什麽爹娘總是操心孩子!”
“是是是,大師爹!”
在北平待命的都指揮僉事張信迴到家中。
他沒有像平時那樣和相依為命的母親打招唿,也沒有坐在書房裏讀書,而是徑直來到屋後,蹲在一小塊菜地旁發呆。
張母跑到屋後,偷偷看了張信好幾迴。她知道朝中發生了大事,不敢打擾兒子。
直到做好的午飯快要涼了,張信還沒有從失魂落魄中迴到現實,張母因為擔心兒子的身體,忍不住開了口:“信兒,飯做好了,快來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