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大明山川的水墨畫從太原晉王府送到了北平燕王府。
紅石慢慢展開它,攤平在桌麵上,他從未想到自己會收到這個禮物。
道衍在一旁酸溜溜的說道:“觀音奴還真是奇怪,臨死前還記得把這莫名其妙的畫送給你,怎麽不送給我?”
“應該是我教她逃脫殉葬……她心生感激吧。”紅石若有所思。
“她要感激你?帶她離開秦王府的人可是晉王。”道衍的嘴角不情願地向下耷拉著。
“這畫有什麽意思?又不是出自名家之手。”道衍指著畫問道。
紅石用手托著下巴,他也看不出任何門道。
這隻是很普通的一幅大明山川水墨畫,一百文就可以在任何一個集市買到一幅。
“裝卷軸的卷筒倒是很名貴。”道衍拿起卷筒放在一隻眼睛前,閉上另一隻眼睛,往卷筒裏瞧。
紅石瞥了一眼道衍,忽然想起了他從卷筒裏取出畫時,這幅畫一反常態,畫麵在外,它是往外卷的,而不是如大多數畫那樣往裏卷。
他抓住一端的卷軸,掀起一個角。
“背麵也有畫!”他心裏驚唿一聲,“不,是圖紙!”
他看見了幾處標注著高度和寬度的數字。
他趕緊放下卷軸,假裝什麽事也沒有發生,一把奪過道衍手裏的卷筒。
“大師,今早殿下不是要找你嗎?你趕緊去,別讓殿下等你!”
“哦,我差點忘了!都是被這不值錢的畫給耽誤了!”道衍拔腿就跑。
紅石關上門,心跳得很厲害,他已經猜測出自己大概會看到什麽了。
他走到桌前,把畫翻轉了一麵。
沒錯,正如他所料,這是一張皇宮改造的圖紙!
皇宮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建築,地上和地下,出口和入口,殿堂和角落,全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畫在上麵。
皇宮的建造者,皇宮的擁有者,沒有一個人腦子裏的皇宮會比這張圖紙上的皇宮更詳細,更清晰。
紅石想起晉王參與了宮城地基塌陷的改造和皇城的擴建,他沒想到晉王會詳詳細細地把它們畫在圖紙上,更沒想到觀音奴會給他送來這樣一份厚禮。
皇宮的地形結構對於某些人來說一無所用,可是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卻勝於珍寶。
沒有人會把一座荒蕪的高山看在眼裏,可是要征服它的人就要用腳丈量它的每一寸土地。
紅石默默無聲地看了許久,決定不能讓朱棣和道衍發現這件珍寶。
他也說不出是為了什麽。
盡管他們有著同樣的目標,本應該分享資源,但他偏偏想獨自擁有這張圖紙。
這張圖紙好像有著它的使命,紅石不知道那是什麽,他現在所要做的隻能是小心翼翼地把它卷好,放入卷筒之中。
華蓋殿的琉璃金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正中央矚目的金球不可一世,傲然矗立。
它象征著權威與尊貴,象征著君命獨一無二。
“炆兒!”朱元璋慈祥地看著眼前這個血氣方剛的孫子,心中有太多的話要對他說,有太多的事要教導他。
然而,他預感到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了:“朕老了,國事都要交給你了。你可做好準備了?”
“皇爺爺,孫兒圓木警枕,攻苦食淡,一天也不敢耽誤學習。”
朱允炆清澈的眼睛裏有些許不安。
“嗯,從明日起,群臣所奏政事就有你處置決斷吧。”
朱元璋把手中的奏章合上,這將是最後一本由他獨自批閱的奏章。
“朕治理天下以來,深知仁、明、勤、斷之大,惟仁則不失於躁暴,惟明則不惑於邪佞,惟勤則不溺於安逸,惟斷則不牽於文法。1創業難,守成亦難。生於富貴便不知民間疾苦,不達人情世故,故朕命你朝乾夕惕,練習國政。你若能恆久持之,國之幸也。”
“孫兒銘記於心,不敢負社稷,不敢負天下。”朱允炆目光炯炯。
但是,這不是一個輕鬆的許諾,仿佛一座大山壓在他的脊背上,他拚命挺直了腰杆。
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嗯,朕不會選錯人。你和你的父王一樣,勤奮好學,心胸寬廣。天道酬勤,得道多助,人心會站在你這一邊的。”
“皇爺爺謬讚,孫兒惶恐。”
朱允炆撓了撓自己的後腦勺,露出困惑的神色:“近日孫兒在有些問題上糊塗了。”
“哦?是何問題?”朱元璋饒有興趣。
問題來自於思考,他很清楚大明要的不僅是一個善於納諫,還要會獨立思考的帝王。
“老師們教孫兒修齊治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修身,此為治國之本。可修身必定實行仁政,而非暴政。但有時候仁政和皇權函矢相攻,不可兼得。皇爺爺,孫兒不知道以後若是遇到了這二者相悖之時該如何抉擇?”
朱允炆放下後腦勺上的手,正了正身體,準備洗耳恭聽。
“炆兒,隻要有帝國,仁政與皇權的矛盾就始終存在,而且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去解決這個問題。書文典籍隻能給你做個參考,你不能凡事都按書上寫的生搬硬套。出不由門,行不從徑為智也。這幾年你跟著朕處理朝政,親眼目睹朕在仁政與皇權之間權衡,應該有些許心得吧。”
“天下太平的時候帝王要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把江山坐穩。朕會交給你一個太平的天下去坐,所以從你和你父王小時候開始,朕就讓你們跟著儒學老師學習,對待百姓要仁厚,治理天下要靠仁政。但是……”
朱元璋頓了頓,加重了語氣,犀利的目光中透出寒意。
“如果這個天下不太平,有人要和你爭奪,你就得狠下心來鏟除所有對你不利,對天下不利的人!”
一片寂靜,唿嘯而過的鳥鳴沒能穿過華蓋殿的層層金瓦。
朱允炆蹙著眉頭思考,依舊不能領悟其中含義。
怎麽才能知道有人要和你爭奪天下,有人會對你不利?
如果等到他們有所舉動,那麽為時已晚。如果在他們毫無舉動之前鏟除他們,會不會錯殺無辜?
注:1引《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十三》
紅石慢慢展開它,攤平在桌麵上,他從未想到自己會收到這個禮物。
道衍在一旁酸溜溜的說道:“觀音奴還真是奇怪,臨死前還記得把這莫名其妙的畫送給你,怎麽不送給我?”
“應該是我教她逃脫殉葬……她心生感激吧。”紅石若有所思。
“她要感激你?帶她離開秦王府的人可是晉王。”道衍的嘴角不情願地向下耷拉著。
“這畫有什麽意思?又不是出自名家之手。”道衍指著畫問道。
紅石用手托著下巴,他也看不出任何門道。
這隻是很普通的一幅大明山川水墨畫,一百文就可以在任何一個集市買到一幅。
“裝卷軸的卷筒倒是很名貴。”道衍拿起卷筒放在一隻眼睛前,閉上另一隻眼睛,往卷筒裏瞧。
紅石瞥了一眼道衍,忽然想起了他從卷筒裏取出畫時,這幅畫一反常態,畫麵在外,它是往外卷的,而不是如大多數畫那樣往裏卷。
他抓住一端的卷軸,掀起一個角。
“背麵也有畫!”他心裏驚唿一聲,“不,是圖紙!”
他看見了幾處標注著高度和寬度的數字。
他趕緊放下卷軸,假裝什麽事也沒有發生,一把奪過道衍手裏的卷筒。
“大師,今早殿下不是要找你嗎?你趕緊去,別讓殿下等你!”
“哦,我差點忘了!都是被這不值錢的畫給耽誤了!”道衍拔腿就跑。
紅石關上門,心跳得很厲害,他已經猜測出自己大概會看到什麽了。
他走到桌前,把畫翻轉了一麵。
沒錯,正如他所料,這是一張皇宮改造的圖紙!
皇宮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建築,地上和地下,出口和入口,殿堂和角落,全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畫在上麵。
皇宮的建造者,皇宮的擁有者,沒有一個人腦子裏的皇宮會比這張圖紙上的皇宮更詳細,更清晰。
紅石想起晉王參與了宮城地基塌陷的改造和皇城的擴建,他沒想到晉王會詳詳細細地把它們畫在圖紙上,更沒想到觀音奴會給他送來這樣一份厚禮。
皇宮的地形結構對於某些人來說一無所用,可是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卻勝於珍寶。
沒有人會把一座荒蕪的高山看在眼裏,可是要征服它的人就要用腳丈量它的每一寸土地。
紅石默默無聲地看了許久,決定不能讓朱棣和道衍發現這件珍寶。
他也說不出是為了什麽。
盡管他們有著同樣的目標,本應該分享資源,但他偏偏想獨自擁有這張圖紙。
這張圖紙好像有著它的使命,紅石不知道那是什麽,他現在所要做的隻能是小心翼翼地把它卷好,放入卷筒之中。
華蓋殿的琉璃金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正中央矚目的金球不可一世,傲然矗立。
它象征著權威與尊貴,象征著君命獨一無二。
“炆兒!”朱元璋慈祥地看著眼前這個血氣方剛的孫子,心中有太多的話要對他說,有太多的事要教導他。
然而,他預感到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了:“朕老了,國事都要交給你了。你可做好準備了?”
“皇爺爺,孫兒圓木警枕,攻苦食淡,一天也不敢耽誤學習。”
朱允炆清澈的眼睛裏有些許不安。
“嗯,從明日起,群臣所奏政事就有你處置決斷吧。”
朱元璋把手中的奏章合上,這將是最後一本由他獨自批閱的奏章。
“朕治理天下以來,深知仁、明、勤、斷之大,惟仁則不失於躁暴,惟明則不惑於邪佞,惟勤則不溺於安逸,惟斷則不牽於文法。1創業難,守成亦難。生於富貴便不知民間疾苦,不達人情世故,故朕命你朝乾夕惕,練習國政。你若能恆久持之,國之幸也。”
“孫兒銘記於心,不敢負社稷,不敢負天下。”朱允炆目光炯炯。
但是,這不是一個輕鬆的許諾,仿佛一座大山壓在他的脊背上,他拚命挺直了腰杆。
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嗯,朕不會選錯人。你和你的父王一樣,勤奮好學,心胸寬廣。天道酬勤,得道多助,人心會站在你這一邊的。”
“皇爺爺謬讚,孫兒惶恐。”
朱允炆撓了撓自己的後腦勺,露出困惑的神色:“近日孫兒在有些問題上糊塗了。”
“哦?是何問題?”朱元璋饒有興趣。
問題來自於思考,他很清楚大明要的不僅是一個善於納諫,還要會獨立思考的帝王。
“老師們教孫兒修齊治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修身,此為治國之本。可修身必定實行仁政,而非暴政。但有時候仁政和皇權函矢相攻,不可兼得。皇爺爺,孫兒不知道以後若是遇到了這二者相悖之時該如何抉擇?”
朱允炆放下後腦勺上的手,正了正身體,準備洗耳恭聽。
“炆兒,隻要有帝國,仁政與皇權的矛盾就始終存在,而且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去解決這個問題。書文典籍隻能給你做個參考,你不能凡事都按書上寫的生搬硬套。出不由門,行不從徑為智也。這幾年你跟著朕處理朝政,親眼目睹朕在仁政與皇權之間權衡,應該有些許心得吧。”
“天下太平的時候帝王要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把江山坐穩。朕會交給你一個太平的天下去坐,所以從你和你父王小時候開始,朕就讓你們跟著儒學老師學習,對待百姓要仁厚,治理天下要靠仁政。但是……”
朱元璋頓了頓,加重了語氣,犀利的目光中透出寒意。
“如果這個天下不太平,有人要和你爭奪,你就得狠下心來鏟除所有對你不利,對天下不利的人!”
一片寂靜,唿嘯而過的鳥鳴沒能穿過華蓋殿的層層金瓦。
朱允炆蹙著眉頭思考,依舊不能領悟其中含義。
怎麽才能知道有人要和你爭奪天下,有人會對你不利?
如果等到他們有所舉動,那麽為時已晚。如果在他們毫無舉動之前鏟除他們,會不會錯殺無辜?
注:1引《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