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南征的將士們,李俊也沒有閑著,李俊與張治商量了接近半個月,終於拿出了一份符合大唐現有國情的開海製度,這個製度李俊不奢求能夠成為萬年之法,但現在來看,對於大唐還是比較有利的。
已是深更半夜,尚書台的燈還是亮著,張治放下手中的筆笑著說道:“陛下,您看看還有什麽需要改動的麽?”
李俊已經快困成河馬了,強打起精神看完,滿意的點了點頭道:“張卿,很好,明天大朝會的時候就按照這個上奏吧。”
“諾,那臣就先告退了,陛下請早點休息吧。”張治行了一禮便告退了。
李俊迴到大明宮,倒頭就睡,第二天又是早早起來準備參加大朝會,何申於心不忍道:“陛下,何必如此辛苦呢?要不今天早朝休朝一天吧。”
李俊怒道:“糊塗,今天的這個大朝會可是決定著未來大唐十年的方向,怎麽能隨便休朝,朕知道你是為朕好,但有些事不是朕一個的事,而是關係著天下萬民,所以以後這種話千萬別說,要是被大唐法院的禦史們知道了,一定會治你一個魅惑君上的罪。”
“陛下,老奴不怕治罪,隻是心疼陛下。”何申抽泣著說道。
被這麽一個老太監如此表白,李俊的雞皮疙瘩都起了一身,連忙擺了擺手道:“行了,快起來吧,大早上哭什麽喪啊,真是晦氣。”
訓斥了何申一頓,李俊感覺渾身舒坦,一甩袖子便大笑著說道:“走,上朝去。”
“陛下早朝,百官就位。”一個內侍沙啞的喊道。
李俊到的時候,眾臣都已近到齊了,李俊也沒等何申說廢話,便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今日主要討論一下開海的事情,想必這事大家也都聽說了,今日朕再問一遍,有沒有提反對意見的?”
袁戰帶頭站出來說道:“老臣以為開海之事已刻不容緩。”
“臣附議。”袁戰話音剛落,頓時一大批大臣站了出來附和道。
眼前的這些人要不就是家裏有參與捕鯨的人,要不就是家在沿海地區的人,開海對於他們來說,百利而無一害。
大部分人都已經同意了,但還有一小撮人沒有動彈,內閣裏隻有李林一人還未表態,李俊不悅的問道:“李尚書,你什麽意見?”
“啟稟陛下,臣心裏也讚同開海,但礙於祖製,先帝製定的政策,陛下要打破,還是緩緩為好。”李林不卑不亢的迴道。
李林其實對先帝的感情很深,因為他曾經在太子宮內伺候先帝十幾年,所以每次李俊將先帝的政策推翻時,李林這心裏總是不得勁,今天隻不過是爆發了一下而已。
對於李林的說法,李俊也不敢隨意反駁,畢竟在大唐百善孝為先,所以即使李俊心裏很看不起先帝這個皇帝,但先帝在名義上還是自己的便宜父親,為尊者諱,李俊也不好說太重的話。
但是李林這句話還是惹火了法家的人,法家的人一直以“變法”為己任,所以心裏從來就沒有遵守祖製這種想法,法家的人是專門打破祖製的。
隻見趙吏站出來反駁道:“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按照李尚書的說法,我大唐起源於上古軒轅黃帝,難不成我們還要把軒轅黃帝那一套搬過來用啊。”
“趙大人,本官沒有這個意思,本官隻是說先帝畢竟剛去世不久,現在我們就迫不及待的推翻先帝的製度,何以告慰先帝之靈啊。”李林痛心疾首的說道。
看著爭吵不休的二人,李俊怒道:“好了,都閉嘴吧,朕今日說句公道話,隻要是利國利民之事,即使背負不孝之罵名朕也會做,未來朕做錯了,朕也會及時改正,所以開海這件事就這麽定了。”
“陛下英明,臣以為開海之事必須盡快進行,臣自薦來做這件事。”趙吏撇了李林一眼幸災樂禍的說道。
李俊擺了擺手道:“趙卿的心意朕明白,但這事還是要靠專業人士來做比較好,張尚書,你來說說開海的一些事宜吧?”
趙吏鬧了個大紅臉,怏怏的退了迴去。
張治立刻站出來說道:“啟稟陛下,我們商部建議在漢城、琅琊、江都、泉州設置四個市舶司來負責專門出海事宜,除了這四處地方外,其餘地方禁止隨意出海。”
李俊點了點頭道:“好,以點試麵,未來如果市舶司真的有用,再增加也不遲,張卿,你再給眾卿說說市舶司的作用吧。”
“首先是根據商人所申報的貨物、船上人員及要去的地點,發給公憑(公據、公驗),即出海許可證;第二便是派人上船“點檢”,防止夾帶兵器、銅錢、女口、逃亡軍人等;第三閱實迴港船舶;第四對進出口的貨物實行抽分製度,即將貨物分成粗細兩色,官府按一定比例抽取若幹份,這實際上是一種實物形式的市舶稅;所抽貨物要解赴都城;第五按規定價格收買船舶運來的某些貨物;第六經過抽分,抽解、博買後所剩的貨物仍要按市舶司的標準,發給公憑,才許運銷他處。”張治洋洋灑灑的介紹道。
眾臣聽完後,心裏便開始盤算了,市舶司的這六種功能沒得說,很有效,也有利於朝廷管理,但不可否認,這種正規的管理模式對於現在的大海商影響很大,所以也無人敢站出來第一個表示讚同。
正在這時,龐繼先第一個站了出來說道:“陛下,臣有一事請問,這市舶司收來的稅是進國庫還是入內庫?”
李俊毫不猶豫的答道:“當然是國庫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麽。”
“那臣代表戶部讚同。”龐繼先拱手說道。
見有人說話了,袁戰這個內閣首輔也不好意思再當鴕鳥了,也立刻站出來道:“老臣代表內閣讚同。”
緊接著是衛無忌找出來說道:“老臣代表軍機處表示讚同。”然後尚書台、大唐法院等部分也投出了讚成票。
後麵眾臣見諸位大佬都同意了,也立刻附和道:“臣等附議。”
如此開海之事便順理成章的在朝議上通過了。
已是深更半夜,尚書台的燈還是亮著,張治放下手中的筆笑著說道:“陛下,您看看還有什麽需要改動的麽?”
李俊已經快困成河馬了,強打起精神看完,滿意的點了點頭道:“張卿,很好,明天大朝會的時候就按照這個上奏吧。”
“諾,那臣就先告退了,陛下請早點休息吧。”張治行了一禮便告退了。
李俊迴到大明宮,倒頭就睡,第二天又是早早起來準備參加大朝會,何申於心不忍道:“陛下,何必如此辛苦呢?要不今天早朝休朝一天吧。”
李俊怒道:“糊塗,今天的這個大朝會可是決定著未來大唐十年的方向,怎麽能隨便休朝,朕知道你是為朕好,但有些事不是朕一個的事,而是關係著天下萬民,所以以後這種話千萬別說,要是被大唐法院的禦史們知道了,一定會治你一個魅惑君上的罪。”
“陛下,老奴不怕治罪,隻是心疼陛下。”何申抽泣著說道。
被這麽一個老太監如此表白,李俊的雞皮疙瘩都起了一身,連忙擺了擺手道:“行了,快起來吧,大早上哭什麽喪啊,真是晦氣。”
訓斥了何申一頓,李俊感覺渾身舒坦,一甩袖子便大笑著說道:“走,上朝去。”
“陛下早朝,百官就位。”一個內侍沙啞的喊道。
李俊到的時候,眾臣都已近到齊了,李俊也沒等何申說廢話,便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今日主要討論一下開海的事情,想必這事大家也都聽說了,今日朕再問一遍,有沒有提反對意見的?”
袁戰帶頭站出來說道:“老臣以為開海之事已刻不容緩。”
“臣附議。”袁戰話音剛落,頓時一大批大臣站了出來附和道。
眼前的這些人要不就是家裏有參與捕鯨的人,要不就是家在沿海地區的人,開海對於他們來說,百利而無一害。
大部分人都已經同意了,但還有一小撮人沒有動彈,內閣裏隻有李林一人還未表態,李俊不悅的問道:“李尚書,你什麽意見?”
“啟稟陛下,臣心裏也讚同開海,但礙於祖製,先帝製定的政策,陛下要打破,還是緩緩為好。”李林不卑不亢的迴道。
李林其實對先帝的感情很深,因為他曾經在太子宮內伺候先帝十幾年,所以每次李俊將先帝的政策推翻時,李林這心裏總是不得勁,今天隻不過是爆發了一下而已。
對於李林的說法,李俊也不敢隨意反駁,畢竟在大唐百善孝為先,所以即使李俊心裏很看不起先帝這個皇帝,但先帝在名義上還是自己的便宜父親,為尊者諱,李俊也不好說太重的話。
但是李林這句話還是惹火了法家的人,法家的人一直以“變法”為己任,所以心裏從來就沒有遵守祖製這種想法,法家的人是專門打破祖製的。
隻見趙吏站出來反駁道:“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按照李尚書的說法,我大唐起源於上古軒轅黃帝,難不成我們還要把軒轅黃帝那一套搬過來用啊。”
“趙大人,本官沒有這個意思,本官隻是說先帝畢竟剛去世不久,現在我們就迫不及待的推翻先帝的製度,何以告慰先帝之靈啊。”李林痛心疾首的說道。
看著爭吵不休的二人,李俊怒道:“好了,都閉嘴吧,朕今日說句公道話,隻要是利國利民之事,即使背負不孝之罵名朕也會做,未來朕做錯了,朕也會及時改正,所以開海這件事就這麽定了。”
“陛下英明,臣以為開海之事必須盡快進行,臣自薦來做這件事。”趙吏撇了李林一眼幸災樂禍的說道。
李俊擺了擺手道:“趙卿的心意朕明白,但這事還是要靠專業人士來做比較好,張尚書,你來說說開海的一些事宜吧?”
趙吏鬧了個大紅臉,怏怏的退了迴去。
張治立刻站出來說道:“啟稟陛下,我們商部建議在漢城、琅琊、江都、泉州設置四個市舶司來負責專門出海事宜,除了這四處地方外,其餘地方禁止隨意出海。”
李俊點了點頭道:“好,以點試麵,未來如果市舶司真的有用,再增加也不遲,張卿,你再給眾卿說說市舶司的作用吧。”
“首先是根據商人所申報的貨物、船上人員及要去的地點,發給公憑(公據、公驗),即出海許可證;第二便是派人上船“點檢”,防止夾帶兵器、銅錢、女口、逃亡軍人等;第三閱實迴港船舶;第四對進出口的貨物實行抽分製度,即將貨物分成粗細兩色,官府按一定比例抽取若幹份,這實際上是一種實物形式的市舶稅;所抽貨物要解赴都城;第五按規定價格收買船舶運來的某些貨物;第六經過抽分,抽解、博買後所剩的貨物仍要按市舶司的標準,發給公憑,才許運銷他處。”張治洋洋灑灑的介紹道。
眾臣聽完後,心裏便開始盤算了,市舶司的這六種功能沒得說,很有效,也有利於朝廷管理,但不可否認,這種正規的管理模式對於現在的大海商影響很大,所以也無人敢站出來第一個表示讚同。
正在這時,龐繼先第一個站了出來說道:“陛下,臣有一事請問,這市舶司收來的稅是進國庫還是入內庫?”
李俊毫不猶豫的答道:“當然是國庫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麽。”
“那臣代表戶部讚同。”龐繼先拱手說道。
見有人說話了,袁戰這個內閣首輔也不好意思再當鴕鳥了,也立刻站出來道:“老臣代表內閣讚同。”
緊接著是衛無忌找出來說道:“老臣代表軍機處表示讚同。”然後尚書台、大唐法院等部分也投出了讚成票。
後麵眾臣見諸位大佬都同意了,也立刻附和道:“臣等附議。”
如此開海之事便順理成章的在朝議上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