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撥千斤,黃泉僅僅用了一招最簡單的騷擾戰術,就戳破了尉遲無雙的原形。


    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北魏一直在衰落,一個以武立國的異族政權,如果停下了征伐的腳步,那麽就需要轉型成為內政型,但是對草原民族來說,這種轉型太難,極易滋生腐敗,事實上無論是遼國、金國、蒙古和清朝在轉型過程中都滋生了大量的腐敗和貪婪,最終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這其中蒙古統一天下之後不到一百年就給逐出中原,遼國金國也好不了哪去,都是百十來年就嗝兒屁了,而北魏現在也麵臨這個問題,在曆史上拓跋晃試圖轉型結果失敗死去,等到他的重孫子殺得人頭滾滾才算勉強轉型成功,而這一世,在戰爭中遭受重創的北魏很明顯沒有這個機會了。


    從這一次戰爭也可以看出來,拓跋晃來勢洶洶,但是三十萬大軍的成色其實比農民起義軍強不了多少,都是些二流守備部隊為主,還有十萬的東北地區蠻族跟著一起起哄,真正的精銳連十萬都沒有了,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也是冀州敢於一州之地對抗一國的原因之一。


    正是這個原因,所以黃泉輕輕小手一撥,尉遲無雙的部隊就崩了,按說對方再菜也不會不知道防備偷襲這種事情,但是偏偏士兵過度疲勞,連哨兵都不在狀態,你的任何安排都是泡影,屬於眼睜睜看著敵人撲上來卻偏偏渾身無力動彈不得,隻能任人宰割。


    麵對夜襲,最好的辦法就是命令各營就地彈壓,誰也不能越界,否則一律擊殺,尉遲無雙當然也懂這些,隻是想的多做的少,執行力不夠,命令傳下去一個多時辰,營盤才穩定下來,真正死亡的不多,但是受傷的太多了,足有五六千人,而黃泉付出的代價僅僅是若幹火箭和幾百人沒睡覺,其他的士兵安然入睡毫不受影響,等到次日早晨,頂著熊貓眼的尉遲無雙看著同樣麵貌的手下,心中歎息不已,但是不管怎樣,敵人就在眼前,而且僅有兩千,不進攻是說不過去的,隻好下令先上去五千人強攻隘口。


    說的簡單,做起來難,凡是爬過萬裏長城都知道,長城在險峻的地段都是有烽火台的,根本是易守難攻,最惡心的一點就是你攻下來一個烽火台沒有用,其他的烽火台還要一個一個啃下來,它不是攻城,隻要打開一個缺口就行,長城你要是敢於隻占領一個點,那就等著被群毆吧,你能攻下來的肯定是地勢最低的一個,別人居高臨下,搞死你是分分鍾的事情,如果你直接攻打最高點,又不是坐飛機,你路過地勢低的地方怎麽會不被人家打,連現代化的日本鬼子在攻打長城的時候都傷亡不少,那還是有飛機大炮助陣,對手也是國民黨的二流部隊,連步槍都沒有膛線的馮玉祥的西北軍。現在是二流的尉遲無雙對陣楊家新銳黃泉的部隊,那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守長城就是守山頭,比守城可要簡單很多,一頓亂石砸下來都不用瞄準,也不用擔心地方的弓箭手進行火力壓製,至於說什麽投石機井闌就更瞎扯了,誰能把石頭扔到山上邊去,投石機也是遠射不是高射炮,扔出去的石頭隻能落在山路上然後再骨碌下來砸到進攻部隊的身上。


    當初狼牙山五壯士一個班守山頭,硬生生的堅持了一天,他們的對麵那可是差不多一個旅團的日偽軍,可見徹底攻下一個山嶺的難度。當然啦,現在黃泉麵對的和狼牙山五壯士是不一樣的,那時候是鬼子鐵了心要攻下來看看山上到底多少人,而現在的尉遲無雙隻是要過境,不會死乞白賴的抱著一個山頭不撒嘴。過境過境,也是要過去的,繞行是不可能的,看山跑死馬,等繞過去了就是十天半個月了,戰爭都結束了,現在黃泉就是給大部隊爭取時間,而尉遲無雙就是要殺入敵境一雪前恥,心態不同。


    尉遲無雙一頓不要命的進攻,結果正中黃泉的下懷,石頭砸弓箭射,五千人連個泡都沒吐出來就死傷了一半,剩下的人勉強來到烽火台附近,給黃泉又是一頓亂箭,就不剩下啥了,其餘的一哄而散,跑了個無影無蹤。


    死人這件事尉遲無雙是不在乎的,但是他不在乎,那些小兵在乎,人不是機器,看到同類去送死,自然就會士氣低落,等到尉遲無雙再次下令上去五千人的時候,士兵們就不幹了,甚至連千夫長都跟著抗命了,這些人都是地方守備部隊,二流士兵,又是長途跋涉又是營嘯的士氣都已經是快沒有了,現在幹脆五千人送死,然後還要繼續,這士兵就開始有嘩變的傾向了。尉遲無雙不過是個被俘虜過的將領,如果不是拓跋晃覺得他了解敵情,早就把他棄之不用了,而士兵們自然對這樣的將軍並不信任,這矛盾就要激化了,幸好有身邊的謀士出來打圓場,否則部隊就崩潰了。但是這樣子想繼續進攻不可能的,隻好先休息半天,養養精神再想辦法。


    其實黃泉的部隊也是需要修整的,畢竟也是長途奔襲,唯一的優勢就是多休息了半天,但是並沒有恢複到最佳狀態,現在正好可以養精蓄銳,順便消耗時間,就雙方很默契的保持了戰場的靜默。


    到了下午,尉遲無雙再次下令發動進攻,這一次他吸取了教訓不再用添油戰術,而是把三千騎兵打散了,保持一個很鬆散的隊形,這樣避免被宋軍沒頭沒腦的落石一砸一大片,而且射箭也不好辦了,劉宋部隊有很多神射手,但是鮮卑人更多,平時都是楊家部隊用密如雨點的箭矢鋪天蓋地的打擊對方的陣型,不用瞄準也能收獲滿滿,現在不行了,鬆散隊形的北魏部隊就很考驗黃泉手下的射術了,好在這邊有足夠的弩箭,可以用科技的力量對抗北魏士兵的勤學苦練,雙方勉強鬥了個旗鼓相當,但是有一點,黃泉人少,鮮卑人多,北魏的士兵不怕消耗,黃泉害怕,這樣一頓對射,就死傷了百十多個楊家士兵,雖然鮮卑損傷了近千,但是楊家的士兵都金貴的很,經不起這樣的消耗,幸虧黃泉的士兵都身披重甲,還有大盾牌掩護,所以就算是受傷也都是皮肉傷,不影響繼續作戰,否則就這樣來十輪,黃泉就變光杆司令了。但是就這樣黃泉也消耗不起,他開始掐著指頭計算,楊敢的後續部隊到來的時間,畢竟他的任務隻是拖延,不是死戰。


    按理說,黃泉作為楊家有數的二代精英,有堅如磐石的外號,不會這麽差,但是這一次實在是太著急,雖然一人雙馬,但是攜帶的物資有限,畢竟這長城不是自己的城池,好多守城的設備都沒有,這還幸虧自己帶了足夠的弓箭來,每個士兵六壺箭全運了過來,要不然真的是剩下幹瞪眼了。就在這時候,有士兵過來報告黃泉,“將軍,後麵運了一批物資來。”


    “我去看看!”黃泉很高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隻要有物資就好辦了,他跟著傳令兵來到山坡上,就看到山下果然運來了上千輛馬車的物資,正在一點點慢悠悠的駛上山坡。黃泉迫不及待過去掀開蒙布來看,一看就是大喜,不但有足夠的箭矢,糧草,還有一些石弩車當然也攜帶了大量的燃燒彈。黃泉樂得直拍大腿,後勤真的好給力,別的不說,就這些被主公取名莫洛托夫雞尾酒的燃燒彈,正是黃泉最喜歡的東西,他不知道主公為什麽取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但是他知道這東西的殺傷力有多恐怖,當然了,現在這東西需要保密,不能亂用,黃泉就叫士兵們小心搬運,把物資運進烽火台的倉庫,分門別類的儲藏好,防止發生火災什麽的。


    這時候的黃泉就不著急了,就等著敵人來送死了,果然,沒過多久,第三波攻勢就到來了,黃泉吩咐士兵減少和敵人對射的頻率,瞄準了再射,不用管敵人會不會靠近城牆,士兵們正好練習射術,多麽好的活靶子呀。


    對於這種反應,尉遲無雙以為是對方箭矢不足了,就加大了進攻的強度,消耗幹淨對方的箭矢,眼見得無論多少騎兵上來,敵人都隻是稀稀拉拉的射箭,並沒有一開始箭如雨下的勁頭,不但尉遲無雙,就連北魏的士兵們都相信了宋軍弓箭耗盡了,畢竟按照慣例,一個士兵攜帶兩壺箭,而這些士兵又不是專門的弓箭手,自然沒有多少箭,這麽狂攻就沒有了也正常,就這樣,城牆底下滿滿的聚集了無數的北魏騎兵,足足有五六千人了,擠擠挨挨的正試圖下馬攻城。


    長城因為建在山上,所以烽火台並不是很高,城牆也低矮,身手靈活的甚至可以爬牆過來,而草原騎兵都有一手很厲害的套索技巧平時用來搶奪戰馬,正好都不用下馬,直接套在城牆的垛口上就能協助翻牆,這要是一般情況下,垛口就算是瀕臨失守了。但是楊家人是不一樣的,尤其是黃泉,就等著敵人紮堆兒呢,一看時候正好了,一聲令下,隱藏在後山的那些石弩車就發威了,一眨眼間就是一百個陶罐滿載著莫洛托夫雞尾酒落入北魏士兵的集群當中,北魏士兵很少遭到過楊家燃燒彈的打擊,凡是受到的基本上也會被全殲,就算是有人逃迴去匯報,也會給當權者滅口,防止影響士氣,因此這些人根本沒見過這種恐怖的大殺器,這些東西在二戰的時候連坦克都能幹掉,最惡心的就是和凝固汽油彈一樣,隻要沾上就擺脫不了,濺到誰身上就會一直燃燒,直到把敵人身上所有的碳元素全部消耗幹淨為止,對於古代人來說,那就是惡魔的火焰,傳說中的紅蓮業火也不過如此,別看隻有一百個,實際造成的效果就是五六千北魏士兵全都被包裹在火焰中,無論怎樣都無法擺脫,任你是脫衣服,地上打滾,或者用東西撲火都是沒用,整個把城牆前邊的方圓幾裏完全燒成了一片白地,連焦炭都沒有,全都是灰燼。


    這可就太恐怖了,七八千北魏士兵無一幸免,山下的人也不是瞎子,看到這幅場景,再也堅持不住了,他們剩下的隻有恐懼,無邊無際的恐懼,不知道誰是第一個,發一聲喊,轉身就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轉眼之間,數萬大軍就奔潰了,將軍們想彈壓也彈壓不住了,都被裹挾著向後沒命的逃竄,古代人迷信呀,這是地獄裏的景象,他們哪裏受得了,尉遲無雙也被瘋狂的士兵裹著向後逃走,旗幟營帳糧草再也沒人要了,滿地都是。


    就在這時候,一聲炮響,從北魏軍的側麵殺出了無數的劉宋騎兵,旗幡招展袖帶飄揚,一個個兵強馬壯的,馬上一員大將,金盔金甲,胯下青鬃馬,手裏是丈八蛇矛,背後大旗飄擺,寫著“定州刺史楊”,正是早就埋伏在那裏的定州刺史,楊家軍的馬軍統領楊敢。


    楊敢已經到了半天了就等著一錘定音,現在這麽好的機會不抓住,那就是傻子了,立刻帶著騎兵殺出來,這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北魏士兵雖然還剩下三萬人,但是士氣沒了,根本隻會逃命不會反抗,楊敢的士兵的任務就是追上去從後背砍一刀,然後繼續向前,自然有黃泉的龍騎兵出來補刀砍腦袋打掃戰場,楊家的騎兵就是要窮追不舍。


    又是一場一邊倒的大捷,楊敢要一次把敵人殺破膽,所以窮追不舍一百裏,直到敵軍斬殺了尉遲無雙的腦袋來投降這才收兵,此戰殲敵三萬餘,俘虜一萬多人,繳獲軍資無數(無數不是無窮盡,古代一說無數其實就是沒數過來,搞不清多少的意思,誰讓古代數學不發達呢,大多數將軍都不太識字更不識數),楊敢把這些雜務都交給黃泉處理,自己揮兵向東,直取穆伏幹。


    楊敢挾大勝之威,阻截穆伏幹,而此時部族聯軍才過徐水,正在狂攻易縣,雙方碰了個正著。


    攻城戰曆來是最慘烈的,但是這一次穆伏幹的任務隻是牽製和佯動,能打下來更好,攻不下來也沒關係,反正主力是拓跋晃的二十萬,自己不能立功太多,功高震主不好玩,所以從內心上講就沒有多少進取之心,一看到冀州的援軍來了,為了防止被夾攻,立刻撤圍,收作一團和楊敢對峙。楊敢也不急於進攻,隻要敵人不攻擊,在自家的地盤上他樂於和敵人對峙,反正糧草充足,敵人就不一樣了,還要源源不斷的從幽州運糧食,消耗巨大,不耐久戰,用不了多久,他確定穆伏幹要麽進攻要麽撤退,隻要見招拆招就好了。


    又過了一天,楊薈的五萬步兵也趕到了,雙方合兵足有八萬步騎,再加上易縣的守軍,營寨連成一片足有十裏之遙,氣勢非凡,殺氣衝天,早就有斥候迴報了穆伏幹,穆伏幹也是嚇了一跳,老子就是來打個醬油,至於的這麽認真嗎,八萬對付我五萬,就算是牽製冀州人馬,穆伏幹也不想真的把冀州的主力全吸引過來,那樣功勞有沒有不曉得,反正命是沒有了,同時穆伏幹也納悶,這個冀州到底有多少人馬呀,對付我這個偏師花這麽大力氣,那我家皇帝的二十萬人你們就不管了嗎?


    楊薈楊敢合兵,楊薈就做了主將,這也是應該的,楊薈這些年來早就不是小時候逃學的小胖墩了,這些年來的磨練,他已經是一個老成持重經驗老到的壯年將領了,他和楊敢並不謙讓,按照拓跋嫣然的命令,直接坐在了主位上,楊敢側坐,兩個人開始安排作戰。


    大的戰略拓跋嫣然早就定好了,無需他們多做考慮,就規規矩矩消滅穆伏幹就行,而這一方麵恰好是楊薈的力所能及,他喜歡堂堂之陣碾壓敵軍,於是就在第三天,排開了步騎八萬的巨大陣型直接壓向穆伏幹。


    穆伏幹一看,敵人列陣了,自己也不能示弱,五萬大軍也規規矩矩排開了陣型,由於多年征戰,再加上戰略上的轉移,穆伏幹的軍隊已經不再是純騎兵部隊了,也和普通的中原軍隊一樣步騎混雜,他排出的是一個標準的步騎方陣前邊是步兵,中間是弓箭手,兩翼是騎兵,穆伏幹自己坐鎮中軍進行指揮。


    冀州軍這一邊的陣型也差不多,楊薈帶著步兵在前邊,楊敢率領騎兵在兩翼防護,在這裏因為楊敢隻能率領一側的騎兵,所以他的騎兵是一個詭異的弧形陣列,從中軍延伸在兩側,很像傳說中的鶴翼陣的變種楊敢坐鎮中後方指揮騎兵作為步兵方陣的掩護,整個陣形看上去更像一個大元寶。


    從表麵上看,雙方的陣型都是很嚴整的,可以說無懈可擊,如果這麽硬撞上去,就會變成慘烈的絞殺戰,這是雙方將領都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於是楊薈決定先試試水,輕聲吩咐了一句,有傳令兵升起了信號旗,作為主將,楊薈所在的地方有一個高大的旗杆,用小山丘固定,足有四五丈高,除了懸掛帥旗之外還有多彩的令旗。楊小瓜根據海軍的傳令方法,發明了一套通過彩旗的信號傳達命令的方法,這樣命令傳遞簡單明了,大家都能看見,同時敵人看見了也看不懂。


    後邊楊敢看到了信號,立刻下令:“高君寶帶著左翼輕騎兵三千進攻敵軍右翼。”於是有大將高君寶領命上馬,帶著自己的本部三千人唿嘯而去。


    馬走日象走田,騎兵出擊很少會直衝敵陣的,除非是具裝甲騎這類坦克型兵種,高君寶的輕騎兵顯然不在此列,三千人馬飛快的畫一道弧線切向敵軍的側翼,騎兵沒有速度就是活靶子,穆伏幹當然不會站著挨打,也命令自己的右翼出來三千人迎戰。右翼的統領是穆伏幹的親信愛將蘇傑,此人是室韋人,本名是一大長串,為了省事簡稱蘇傑,作為蒙古人的祖先,蘇傑自然是精通騎射的,在部落聯軍裏也是小有名氣的勇將。隻是因為出身的原因,地位不高隻是個千夫長,別的軍隊都是萬夫長帶幾千人,隻有蘇傑反過來,千夫長負責萬人騎兵,也算是奇人了。


    騎兵對戰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保持距離互相射箭,直到一方落敗,另一種是勇猛的對衝,掄刀子砍,這就血腥一些,見效更快。高君寶本人雖然是漢族,卻是從小弓馬嫻熟的世家子弟,因為仰慕楊某人的威名從山西老家私逃出來投奔的,雖然隻有不到十八歲,但是能力突出,在楊家軍裏爬升也是很快的,直接成了三千人的騎兵統領,也算是少年得誌了,反觀朝廷裏雜號將軍滿天飛,有很多名義上是將軍的其實也就是個千人隊長甚至還要少。


    說話間兩個人就要碰到一起了,離著十來丈遠同時摘弓搭箭對準對方就是一連串的連珠箭射出去,兩個人都是射術高手,一眨眼的時間就互射了十來箭,擦肩而過,身後的隊伍也是效法他們,不斷射擊敵人,同時躲避敵人射來的箭矢,動作優美華麗,仿佛穿花蝴蝶一般,數千人的馬隊跑起來真的是美不勝收,翩若驚鴻,形若遊龍。戰場上的十萬大軍一個個看的目搖神馳,連鼓掌叫好都忘了。


    一輪鬥法下來,兩個人打了個平手,可是手下的士兵就不可能旗鼓相當了,總有躲不開的箭矢射到身上,這一下就看出差距了。差距就在裝備上,楊家士兵背靠羅氏商行這棵大樹,都是穿的薄鋼輕甲,兩隻胳膊套著仿佛毛衣一樣的鎖子甲,既不影響動作,還增加了防護力,所以一輪戰罷,穿著皮鎧的北魏的騎兵有百十人中箭,雖然沒有落馬,總也是受傷了,而冀州的楊家部隊雖然中箭的更多,但是軀幹上的鋼甲直接就把箭矢彈飛了,有的射在胳膊上,雖然穿過了鎖子甲的鋼環,也就沒啥殺傷力了,掛在身上看上去很嚇人,其實油皮都沒破,而且楊家騎兵甲胄裏邊還穿著光滑的絲綢內衣,就算是中箭了也很難進入肌肉,更不會有什麽倒須鉤掛肉的慘狀。畢竟在古代,三棱的箭簇不但會大量放血,還有撕扯肌肉的功能,很容易創傷二次擴大,很危險的。


    說得很慢,其實這一眨眼雙方就交手了三輪,已經有北魏士兵身重數箭,再也堅持不住,滾鞍落馬,在騎兵對戰的時候落馬就是個死路,被敵人或者己方踩踏的概率大大增加,屬於箭射不死,踩也踩死了,這可不行,於是蘇傑多了個心眼,命令士兵射對方的馬匹,反正戰馬身上沒有甲胄,麵積又大,冀州人隻要被射了馬,自然就會從馬上掉下來,然後被踩成肉泥。


    然而,這一招也沒有奏效,冀州的戰馬確實沒有披甲,不是裝備不起,是害怕戰馬負重太大,無力奔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冀州的能工巧匠們研究了很久,就開發出一種類似蓑衣的東西,又厚又軟,分量也不算很重,人類能扛動的東西戰馬自然不在話下,而且那東西冬暖夏涼,對戰馬的健康也是不小的促進,為了防止敵人的箭矢太過銳利,又在蓑衣的表麵蓋上一層防刺的布料,類似現代防割手套的材質,這種東西來源於石化產品的混紡,工藝對化學係畢業的楊某人不算什麽,隻是需要的工業基礎有些難,但是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對然比不上現代的產品,至少作坊的水平已經達到了,現代的粗製濫造產品在古代那就是少有的精品了,絕對甩開別人數百上千年,就這樣,看上去平平無奇的蓑衣把戰馬防護的密不透風,敵人一頓亂箭射來,戰馬除了覺得有些刺痛,仿佛被某個傻子用橡皮榔頭捅自己之外,也沒有什麽,連驚馬這種事情都不會發生。


    來而不往非禮也,既然北魏士兵先下手,那冀州也不客氣的還以顏色,這一下子,北魏士兵就慘了,被受驚的戰馬嘶鳴著扔下去,轉眼間就有七八百人落馬,然後被踩踏,慘叫連連,也有的連叫一身都來不及就變成了郫縣豆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鴉社鼓楊小瓜的穿越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羅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羅克並收藏神鴉社鼓楊小瓜的穿越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