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按下葫蘆浮起瓢
神鴉社鼓楊小瓜的穿越人生 作者:老羅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薛安都一戟斬殺了拓跋崇的貼身護衛辛格,威震敵膽。辛格這家夥一直有一種蜜汁自信,導致的平時在營盤裏七個不含糊八個不在乎,人緣很差勁自己偏偏還不覺得,每日裏洋洋自得,這也是三哥的通病不足為奇,但是那個年代可沒有人換位思考,討厭就是討厭,誰管你的惡心是不是有理由,所以總而言之,辛格的死對於營內眾將領的心靈衝擊並不大,甚至幸災樂禍的人不少。
但是,辛格雖然驕橫,但是他很能打這個事實也是他平時囂張跋扈的依仗,軍營裏不是別的地方,弱肉強食是最基礎的,本身囂張又沒有一點硬實的東西早早就會給人打悶棍的,所以對於辛格的實力大家還是有概念的,眼見得薛安都秒殺了對方,雖然有不講武德的嫌疑,但是戰場上武德是啥子玩意,強者為尊,不會有人矯情的。不管怎樣,辛格死了,生活還要繼續,戰爭也要繼續,拓跋崇也不敢在台子上裝腔作勢了,帶著全班人馬下來迎戰薛安都。
現在鮮卑人不敢單挑了,隻能群毆,有大將唿倫和鎮西將軍封敕文一人一柄開山大斧雙雙殺出來要雙戰薛安都,薛安都毫不畏懼,一柄戰戟上下翻飛力敵二將毫不吃力,鮮卑人這邊的將軍們一看直接群毆吧,十幾個人一齊衝過來來打薛安都,可是人家薛安都還有兒子呢,還有副將呢,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紛紛衝上來助戰,這一場混戰,殺得天昏地暗(半夜當然天昏地暗了)、日月無光(後半夜了,都迴去休息了)總之吧,很慘烈就是了。不管怎樣,薛家軍是占了上風的,越戰越勇,拓跋崇自從給人家殺穿陣型就已經心生退意了,隻是仗著營盤現有的防禦設備才能穩住陣型,節節抵抗,硬生生打成了絞殺戰。隨著時間的推移,戰局越發的向著有利於薛家的方向發展,而拓跋崇的崩潰不過是早晚的事情罷了。
大規模的戰役不是講故事,某某將領一刀斬了誰誰,然後敵軍潰敗,這種情況是有的,但是那需要雙方戰力不在同一個層次才行,否則都到進入慘烈的絞殺戰,嶽大帥名震天下的郾城大戰,那就幾乎打了一整天,對方的生力軍全部潰敗,嶽家軍不顧一切全力進攻才能勝利的,所以就算薛家軍確立了勝勢,最終戰鬥仍然要持續很久,畢竟薛家人少而且還有一半的是新招募的土匪,雖然悍勇,但是集團作戰還是初哥,總會有令行禁止這方麵的差距,戰鬥效率不足,等到這一戰撐過去,就會變成無可爭議的精銳了。
終於,在南鄭城裏作壁上觀的朱修之不再看熱鬧了,他早就得到了消息,城下敵軍的大營裏亂成了一鍋粥,但是朱修之這個人用兵謹慎,生怕是敵人自導自演的圈套,所以一直按兵不動,隻是吩咐全體士兵進入臨戰狀態,自己在城頭上觀望,等到對方打了一個多時辰了,眼見得血肉橫飛,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來了,遠遠的在城頭都能聞到那血腥的氣味,顯然就是薛安都的大軍在襲營。戰場之上瞬息萬變,朱修之姓朱但不是豬,他也敏銳地觀察到戰爭的傾向了,於是在勝負的天平上重重的投下了自己的全副身家,朱修之隻留下了民軍守城,自己的全部精銳無論步騎全都壓了進去,這一下子,拓跋崇四麵受敵再也堅持不住了,主動收縮兵力放棄了圍城,要撤出戰鬥了。
都到了這種狀態,你說撤退就撤退呀,那怎麽可能,就算是天下第一輕步兵在北緯四十度線撤退的時候仍然不得不損失了一個幺八零師,更何況隻會打順風仗的鮮卑人,這一撤退自然而然就是一場超級潰敗。
這裏是西部,戰馬資源豐富,不存在後期農耕民族和草原民族作戰的弊病,一般農耕民族步兵為主,打勝了也追不上敵人的逃兵,很難把勝利變成戰略優勢,這裏不一樣,薛安都和朱修之可以肆意追擊敵人的潰兵,而這次戰鬥,拓跋崇損失了大量馬匹,逃起來也就沒有那麽順暢,被梁州雍州聯軍狂追了五天五夜,逃了將近千裏,這才逃進了秦嶺,隻剩下不到萬人,自他一下大量將領被俘被斬殺,可以說大傷了元氣,而另一路穆伏幹部隊也被垣護之和柳元景擊敗,落荒而逃,人馬折損幹幹淨淨。
三路大軍趁勢發動進攻,不但收複了失地,還組成聯軍兵困長安城,形成了多年來少有的勢頭,兵鋒威脅到了北魏的核心地區大同,這下子北魏的朝野就吵成了一團。以高允為首的漢官集團要求堅守,抽調大軍與南朝決戰,扞衛在中國僅存的這點領地,而前一段時期喊打喊殺的鮮卑貴族則是截然相反,他們出身塞外,對中原本來就沒有感情,就是撈一把就走的心態,既然打不過,就北撤,向西進軍,和以前的匈奴一樣經營西域也很好呀,雙方代表的勢力都很強大,就吵到了拓跋晃麵前,要他決斷。
拓跋晃在曆史上說他仁孝,其實都是給人看的,能坐穩那個位子的哪有窩囊廢呀,仁慈隻是收攏漢族門閥的一種手段罷了,帝王的謀略怎麽可能隻有仁孝沒有陰損,他思考了半天,一方麵是他的老師代表的漢人勢力,一方麵是作為統治基礎的鮮卑貴族,都不能得罪,於是和了稀泥,決定任命漢人主戰派的代表高允為太尉,征調所有的漢族勢力準備堅守陝甘一帶,而鮮卑勢力則負責安排都城北遷到高昌一帶,太子拓跋濬跟著去高昌建立陪都,自己則是親自率領大軍東移到幽州,鎮壓躁動不安的柔然和東北各民族,充分給漢族地主階級留下了行使權力的空間,反正鬧到現在兩個民族之間早就貌合神離了,還不如各幹各的,省的猜忌。
他這裏調兵遣將,劉駿那裏也沒閑著,得到前線大勝的消息,劉駿立刻大加封賞,任命柳元景為征西大將軍作為征討陝西的主帥,統領垣護之、薛安都、朱修之等人,不再受鎮北大將軍楊茁管轄,鎮北大將軍楊茁隻負責東方河北一帶麵向幽雲各州的敵軍,這當然也是看到楊小瓜權力太大,趁機分權,而楊小瓜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一直保持低調的他,對此事毫無異議,痛痛快快的交出了相關的資料,甚至表示願意交出鎮北大將軍的印信,對於這一點劉駿倒是沒有就坡下驢的批準,他也知道,後麵的戰鬥不會那麽簡單,萬一打敗了還要楊某人出來收拾殘局,另外,魏國皇帝東巡幽雲,誰知道有什麽謀劃,河北方向上必須安排自己信任的強將把守,雖然楊卿家的實力強的讓人害怕,至少沒有反叛的意思,總不能把這些重新交給叔叔們吧,說起叔叔們,七叔劉義季最可靠,但是最近身體不佳,經常嘔血,禦醫說多年飲酒造成的,很難醫治了,至於其他的叔叔劉義宣已經反叛伏誅了,劉義恭也是包藏禍心不能相信的,再加上弟弟劉誕羽翼豐滿虎視眈眈,絕對不是鳥盡弓藏的時候,劉駿必須有心腹大將在外邊在能確保安心。
就在大家聚焦在陝西的戰事的時候,一個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消停了很多年的吐穀渾出兵了。吐穀渾本來是傾向劉宋一邊的,受封節度使,共同出兵對付鮮卑,但是上一次慕容瑍出兵被剛剛十幾歲的北魏太子拓跋晃擊敗,倉皇逃了迴去,麾下的實力大大的折損了,草原民族強者為王,他雖然被父親慕利延寵愛,但是作戰失利名聲就完蛋了,不再被族人信重,而前任可汗樹洛幹的兒子慕容拾寅多年來暗暗積攢實力,終於趁著慕利延生病的機會逼宮成功,獲得長老大會的推舉,成為新任可汗,慕利延隨後不治身亡,他的家族子女全都被流放去了藏地,交給嶺蔥的王超童看管。
本來經過多年來的蟄伏,吐穀渾就已經積累了很強的實力,但是地盤太小了,再猥瑣發育下去,經濟要崩潰了,這迫使他們必須向外發展,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更多的草原和田地,向外隻有兩條路,或者像父輩一樣和劉宋交好攻擊鮮卑,或者聯合鮮卑攻打劉宋,慕容拾寅經過認真思考,在北魏使者的勸說下,決定做一次大俠,扶危濟困,幫助處於劣勢的鮮卑人對付劉宋。其實這也很有道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嗎,既然本身就和鮮卑是一迴事,天生的有親近感,而且呢,吐穀渾也明白,一旦劉宋取勝,他們也就沒有機會左右逢源了,反而會變成被剿殺的目標,與其那樣還不如主動出擊,爭取更大的機會。
就這樣,慕容拾寅派自己的兒子,法定繼承人易度侯為主帥,帶領騎兵二十萬,兵出金沙江,直撲四川的腹地,這一下子真的很致命,益州刺史楊勇隻有不到三萬的機動兵力,獨木難支,一方麵節節抗爭,一方麵趕忙求援,朝廷也不得不撤迴了梁州刺史薛安都的軍隊,叫他迴身聯合楊勇反擊吐穀渾,然而這樣圍困長安的就隻剩下柳元景和垣護之的十萬聯軍,不再占據優勢,開始和高允為首的北魏部隊進行對峙,這種對峙對攻守雙方都是一種煎熬,於是朝野之中又開始吵得不可開交,有人說柳元景無能的,也有說朝廷應該選擇和平的,各種勢力的代表把劉駿吵得一個頭兩個大,而主持朝政的劉義恭因為劉駿提出來的削藩二十四條而故意韜光養晦一言不發,顯然是要給劉駿難堪,把劉駿恨得牙根癢癢的,更加堅定了削藩的決心,一定要把地方的權力奪迴來,交給皇帝親信,這才能生殺予奪。
經過幾天的爭吵,最後還是範曄會同何尚之等人力排眾議,堅決支持把戰爭繼續下去,這才給了皇帝以足夠的支持。範曄的哥哥範晏當時已經是侍中了,副丞相的位子,主動請纓到四川協助抵抗吐穀渾的大軍,劉駿很是感動,立刻任命範晏為侍中、驃騎將軍兼益州總督,總領益州梁州軍事,把薛安都和楊勇統一調度在範晏的麾下,範晏本身就是個資深的官員,在四川多年,熟悉當地的情況,又是一個空降幹部,僅僅是為了作戰臨時派遣的,這樣不會觸動地方大員的利益,不會被薛安都等人抵製,可以說是最恰當的人選,而陝西前線上依舊是柳元景做主將,增加了氐族人楊文德的三萬氐人士兵作為補充,鼓勵他繼續對陝西作戰。
按下柳元景那一頭,單說範晏,範晏本是一個文官,對於打仗這件事情並不在行,所以雖然答應了外出赴任,心裏並沒有底,就下朝之後,去找弟弟範曄商量。
到了府門口,門房認識是三老爺(範晏是範曄三哥)來了,趕忙進去通報,本來說自己兄弟不應該這麽麻煩,直接進去就好了,但是古代講究個尊卑禮節,範晏是嫡子,範曄是庶子,不論爬到多高的地位,在家族中都要比哥哥地位低很多,所以範曄自然是開中門懸燈結彩迎接,自己親自來到門口,深深鞠躬,“小弟不才,應該拜訪兄長的,竟然勞煩兄長親自來此,小弟的罪過,請兄長原諒!”
兩兄弟的關係一直是不錯的,所以範晏也就沒有什麽兄長的架子,哈哈大笑說著不要客氣的話,和兄弟手拉手進去談天。這一切都是光天化日進行的,所有明眼人都看得見,但是古代是宗族社會,家法高於國法,人家親兄弟之間見麵,任何人都挑不出錯來,凡是試圖找麻煩的都會被整個社會的宗法體係碾壓致死,就算是皇帝也不行的。
兩個人來到內堂,一看裏邊還有一個客人,正是範晏的好友王儉,現在也是尚書令了,劉義季的心腹智囊,範晏想到劉義季最近病危的消息,自己也曾經去探視,確實時間不多了,那麽王儉的出現也就是理所應當了,非常時期,自家人抱團對外實屬應該。
三個人分賓主落座,範晏坐在上首,王儉客座,範曄陪著一起喝茶說話,大家都是好友至交,也就不客套,範晏直接說出來意,“愚兄雖然在蜀中做過很久,熟悉民情,但是此行是打仗不是安民,這打仗的事情如何處理,還請兄弟教我。”
範曄不敢賣關子,也是直截了當地說,“兄在蜀中多年,這人脈自不必說了,所慮者就是薛安都不聽調遣吧,這個請兄長放心,隻要兄長安排黃豫做中領軍參軍,薛安都自然會聽命的。”
“哦?”範晏驚訝,“此話怎講?”
“薛安都雖然是北人,卻也是我大宋子民,其人私心雖然很重,但是也很公道,隻要你給他獨立的空間,叫他立功,他就不會反水的,黃豫本來就是兄長轄下的縣令出身,兄長調他也是理所當然,此人深通智略,是個大才,定會將兄長的事情處理妥當,另外此人和楊家侄兒的關係莫逆,又是多年合作,薛某人自然知道你和楊家侄兒的關係了,定會配合。”
範晏點頭歎息,“我們早就知道那個人前途不可限量,現在看來還是小覷了他,此人何止不可限量,就是一個眼色就可以叫薛安都那樣的悍將服氣,也不知道他還有多少是我們不知道的力量。”
“咳咳,”王儉咳嗽一聲打斷了範晏這句有些危險的話,“老兄慎言,我此來也有事要拜托賢兄弟二人,不知道可否”
“王兄哪裏話,有話直說便是,但凡可以做到,我二人無有不從。”範晏直接打包票,他弟弟範曄也是性情中人,他自然可以代替做主。
“衡陽王病危,前日,他托付我幫他的一眾親信武將尋個出路,王某人此生應該不會外放了,賢兄弟則不同,你不但馬上要做封疆大吏,可以幫助安排,而且楊家千裏駒也是手眼通天,想來給這些武人一條出路卻是不難的。”王儉不客氣的對著範晏說。
“哎呀,這哪裏是你拜托我,分明是來幫我的好不好,知道我一個人赴任比較麻煩,所以送幫手給我,範某感激不盡。”範晏起身拱手,然後又問,“都有幾人?分別是做什麽的?”
王儉取出一份名單,遞給範晏,然後說道,“有一個大將楊侑及,現在是水軍統領,射術非凡,蔚宗一直管著水師,可以把他留用吧?”
範曄點頭,“我知道這個人,極為悍勇,明日我就保舉他做瓜州水軍都督,應該沒有問題。”
“還有一個叫做董永的,槍矛之術甚是厲害,衝陣勇猛,此番。。。”王儉又說。
“此番和我一起去吧,我正缺一個前軍統領,既然此人善於衝陣,正好可以用他。”範晏點頭,然後又問,“還有什麽人?”
“還有步軍統領鐵中棠,此人一貫是衡陽王的侍衛統領,另外還有青羊觀前任住持張長陵道長。。。”王儉把剩下的人一股腦的說了一遍。
“嗯嗯,張道長是方外人,正好和我一起迴蜀中繼續修行,鐵中棠等人待到衡陽王那一日後,就叫他來我府中繼續統領親衛吧。”
就這樣,三個人把事情商量好,人員也安置好了,本來範曄要留王儉和哥哥吃飯的,王儉就婉拒了,不想太招搖,範曄無奈,隻好從後門送走了王儉,和哥哥一起飲酒到深夜,第二天醒來,各自散去。
但是,辛格雖然驕橫,但是他很能打這個事實也是他平時囂張跋扈的依仗,軍營裏不是別的地方,弱肉強食是最基礎的,本身囂張又沒有一點硬實的東西早早就會給人打悶棍的,所以對於辛格的實力大家還是有概念的,眼見得薛安都秒殺了對方,雖然有不講武德的嫌疑,但是戰場上武德是啥子玩意,強者為尊,不會有人矯情的。不管怎樣,辛格死了,生活還要繼續,戰爭也要繼續,拓跋崇也不敢在台子上裝腔作勢了,帶著全班人馬下來迎戰薛安都。
現在鮮卑人不敢單挑了,隻能群毆,有大將唿倫和鎮西將軍封敕文一人一柄開山大斧雙雙殺出來要雙戰薛安都,薛安都毫不畏懼,一柄戰戟上下翻飛力敵二將毫不吃力,鮮卑人這邊的將軍們一看直接群毆吧,十幾個人一齊衝過來來打薛安都,可是人家薛安都還有兒子呢,還有副將呢,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紛紛衝上來助戰,這一場混戰,殺得天昏地暗(半夜當然天昏地暗了)、日月無光(後半夜了,都迴去休息了)總之吧,很慘烈就是了。不管怎樣,薛家軍是占了上風的,越戰越勇,拓跋崇自從給人家殺穿陣型就已經心生退意了,隻是仗著營盤現有的防禦設備才能穩住陣型,節節抵抗,硬生生打成了絞殺戰。隨著時間的推移,戰局越發的向著有利於薛家的方向發展,而拓跋崇的崩潰不過是早晚的事情罷了。
大規模的戰役不是講故事,某某將領一刀斬了誰誰,然後敵軍潰敗,這種情況是有的,但是那需要雙方戰力不在同一個層次才行,否則都到進入慘烈的絞殺戰,嶽大帥名震天下的郾城大戰,那就幾乎打了一整天,對方的生力軍全部潰敗,嶽家軍不顧一切全力進攻才能勝利的,所以就算薛家軍確立了勝勢,最終戰鬥仍然要持續很久,畢竟薛家人少而且還有一半的是新招募的土匪,雖然悍勇,但是集團作戰還是初哥,總會有令行禁止這方麵的差距,戰鬥效率不足,等到這一戰撐過去,就會變成無可爭議的精銳了。
終於,在南鄭城裏作壁上觀的朱修之不再看熱鬧了,他早就得到了消息,城下敵軍的大營裏亂成了一鍋粥,但是朱修之這個人用兵謹慎,生怕是敵人自導自演的圈套,所以一直按兵不動,隻是吩咐全體士兵進入臨戰狀態,自己在城頭上觀望,等到對方打了一個多時辰了,眼見得血肉橫飛,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來了,遠遠的在城頭都能聞到那血腥的氣味,顯然就是薛安都的大軍在襲營。戰場之上瞬息萬變,朱修之姓朱但不是豬,他也敏銳地觀察到戰爭的傾向了,於是在勝負的天平上重重的投下了自己的全副身家,朱修之隻留下了民軍守城,自己的全部精銳無論步騎全都壓了進去,這一下子,拓跋崇四麵受敵再也堅持不住了,主動收縮兵力放棄了圍城,要撤出戰鬥了。
都到了這種狀態,你說撤退就撤退呀,那怎麽可能,就算是天下第一輕步兵在北緯四十度線撤退的時候仍然不得不損失了一個幺八零師,更何況隻會打順風仗的鮮卑人,這一撤退自然而然就是一場超級潰敗。
這裏是西部,戰馬資源豐富,不存在後期農耕民族和草原民族作戰的弊病,一般農耕民族步兵為主,打勝了也追不上敵人的逃兵,很難把勝利變成戰略優勢,這裏不一樣,薛安都和朱修之可以肆意追擊敵人的潰兵,而這次戰鬥,拓跋崇損失了大量馬匹,逃起來也就沒有那麽順暢,被梁州雍州聯軍狂追了五天五夜,逃了將近千裏,這才逃進了秦嶺,隻剩下不到萬人,自他一下大量將領被俘被斬殺,可以說大傷了元氣,而另一路穆伏幹部隊也被垣護之和柳元景擊敗,落荒而逃,人馬折損幹幹淨淨。
三路大軍趁勢發動進攻,不但收複了失地,還組成聯軍兵困長安城,形成了多年來少有的勢頭,兵鋒威脅到了北魏的核心地區大同,這下子北魏的朝野就吵成了一團。以高允為首的漢官集團要求堅守,抽調大軍與南朝決戰,扞衛在中國僅存的這點領地,而前一段時期喊打喊殺的鮮卑貴族則是截然相反,他們出身塞外,對中原本來就沒有感情,就是撈一把就走的心態,既然打不過,就北撤,向西進軍,和以前的匈奴一樣經營西域也很好呀,雙方代表的勢力都很強大,就吵到了拓跋晃麵前,要他決斷。
拓跋晃在曆史上說他仁孝,其實都是給人看的,能坐穩那個位子的哪有窩囊廢呀,仁慈隻是收攏漢族門閥的一種手段罷了,帝王的謀略怎麽可能隻有仁孝沒有陰損,他思考了半天,一方麵是他的老師代表的漢人勢力,一方麵是作為統治基礎的鮮卑貴族,都不能得罪,於是和了稀泥,決定任命漢人主戰派的代表高允為太尉,征調所有的漢族勢力準備堅守陝甘一帶,而鮮卑勢力則負責安排都城北遷到高昌一帶,太子拓跋濬跟著去高昌建立陪都,自己則是親自率領大軍東移到幽州,鎮壓躁動不安的柔然和東北各民族,充分給漢族地主階級留下了行使權力的空間,反正鬧到現在兩個民族之間早就貌合神離了,還不如各幹各的,省的猜忌。
他這裏調兵遣將,劉駿那裏也沒閑著,得到前線大勝的消息,劉駿立刻大加封賞,任命柳元景為征西大將軍作為征討陝西的主帥,統領垣護之、薛安都、朱修之等人,不再受鎮北大將軍楊茁管轄,鎮北大將軍楊茁隻負責東方河北一帶麵向幽雲各州的敵軍,這當然也是看到楊小瓜權力太大,趁機分權,而楊小瓜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一直保持低調的他,對此事毫無異議,痛痛快快的交出了相關的資料,甚至表示願意交出鎮北大將軍的印信,對於這一點劉駿倒是沒有就坡下驢的批準,他也知道,後麵的戰鬥不會那麽簡單,萬一打敗了還要楊某人出來收拾殘局,另外,魏國皇帝東巡幽雲,誰知道有什麽謀劃,河北方向上必須安排自己信任的強將把守,雖然楊卿家的實力強的讓人害怕,至少沒有反叛的意思,總不能把這些重新交給叔叔們吧,說起叔叔們,七叔劉義季最可靠,但是最近身體不佳,經常嘔血,禦醫說多年飲酒造成的,很難醫治了,至於其他的叔叔劉義宣已經反叛伏誅了,劉義恭也是包藏禍心不能相信的,再加上弟弟劉誕羽翼豐滿虎視眈眈,絕對不是鳥盡弓藏的時候,劉駿必須有心腹大將在外邊在能確保安心。
就在大家聚焦在陝西的戰事的時候,一個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消停了很多年的吐穀渾出兵了。吐穀渾本來是傾向劉宋一邊的,受封節度使,共同出兵對付鮮卑,但是上一次慕容瑍出兵被剛剛十幾歲的北魏太子拓跋晃擊敗,倉皇逃了迴去,麾下的實力大大的折損了,草原民族強者為王,他雖然被父親慕利延寵愛,但是作戰失利名聲就完蛋了,不再被族人信重,而前任可汗樹洛幹的兒子慕容拾寅多年來暗暗積攢實力,終於趁著慕利延生病的機會逼宮成功,獲得長老大會的推舉,成為新任可汗,慕利延隨後不治身亡,他的家族子女全都被流放去了藏地,交給嶺蔥的王超童看管。
本來經過多年來的蟄伏,吐穀渾就已經積累了很強的實力,但是地盤太小了,再猥瑣發育下去,經濟要崩潰了,這迫使他們必須向外發展,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更多的草原和田地,向外隻有兩條路,或者像父輩一樣和劉宋交好攻擊鮮卑,或者聯合鮮卑攻打劉宋,慕容拾寅經過認真思考,在北魏使者的勸說下,決定做一次大俠,扶危濟困,幫助處於劣勢的鮮卑人對付劉宋。其實這也很有道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嗎,既然本身就和鮮卑是一迴事,天生的有親近感,而且呢,吐穀渾也明白,一旦劉宋取勝,他們也就沒有機會左右逢源了,反而會變成被剿殺的目標,與其那樣還不如主動出擊,爭取更大的機會。
就這樣,慕容拾寅派自己的兒子,法定繼承人易度侯為主帥,帶領騎兵二十萬,兵出金沙江,直撲四川的腹地,這一下子真的很致命,益州刺史楊勇隻有不到三萬的機動兵力,獨木難支,一方麵節節抗爭,一方麵趕忙求援,朝廷也不得不撤迴了梁州刺史薛安都的軍隊,叫他迴身聯合楊勇反擊吐穀渾,然而這樣圍困長安的就隻剩下柳元景和垣護之的十萬聯軍,不再占據優勢,開始和高允為首的北魏部隊進行對峙,這種對峙對攻守雙方都是一種煎熬,於是朝野之中又開始吵得不可開交,有人說柳元景無能的,也有說朝廷應該選擇和平的,各種勢力的代表把劉駿吵得一個頭兩個大,而主持朝政的劉義恭因為劉駿提出來的削藩二十四條而故意韜光養晦一言不發,顯然是要給劉駿難堪,把劉駿恨得牙根癢癢的,更加堅定了削藩的決心,一定要把地方的權力奪迴來,交給皇帝親信,這才能生殺予奪。
經過幾天的爭吵,最後還是範曄會同何尚之等人力排眾議,堅決支持把戰爭繼續下去,這才給了皇帝以足夠的支持。範曄的哥哥範晏當時已經是侍中了,副丞相的位子,主動請纓到四川協助抵抗吐穀渾的大軍,劉駿很是感動,立刻任命範晏為侍中、驃騎將軍兼益州總督,總領益州梁州軍事,把薛安都和楊勇統一調度在範晏的麾下,範晏本身就是個資深的官員,在四川多年,熟悉當地的情況,又是一個空降幹部,僅僅是為了作戰臨時派遣的,這樣不會觸動地方大員的利益,不會被薛安都等人抵製,可以說是最恰當的人選,而陝西前線上依舊是柳元景做主將,增加了氐族人楊文德的三萬氐人士兵作為補充,鼓勵他繼續對陝西作戰。
按下柳元景那一頭,單說範晏,範晏本是一個文官,對於打仗這件事情並不在行,所以雖然答應了外出赴任,心裏並沒有底,就下朝之後,去找弟弟範曄商量。
到了府門口,門房認識是三老爺(範晏是範曄三哥)來了,趕忙進去通報,本來說自己兄弟不應該這麽麻煩,直接進去就好了,但是古代講究個尊卑禮節,範晏是嫡子,範曄是庶子,不論爬到多高的地位,在家族中都要比哥哥地位低很多,所以範曄自然是開中門懸燈結彩迎接,自己親自來到門口,深深鞠躬,“小弟不才,應該拜訪兄長的,竟然勞煩兄長親自來此,小弟的罪過,請兄長原諒!”
兩兄弟的關係一直是不錯的,所以範晏也就沒有什麽兄長的架子,哈哈大笑說著不要客氣的話,和兄弟手拉手進去談天。這一切都是光天化日進行的,所有明眼人都看得見,但是古代是宗族社會,家法高於國法,人家親兄弟之間見麵,任何人都挑不出錯來,凡是試圖找麻煩的都會被整個社會的宗法體係碾壓致死,就算是皇帝也不行的。
兩個人來到內堂,一看裏邊還有一個客人,正是範晏的好友王儉,現在也是尚書令了,劉義季的心腹智囊,範晏想到劉義季最近病危的消息,自己也曾經去探視,確實時間不多了,那麽王儉的出現也就是理所應當了,非常時期,自家人抱團對外實屬應該。
三個人分賓主落座,範晏坐在上首,王儉客座,範曄陪著一起喝茶說話,大家都是好友至交,也就不客套,範晏直接說出來意,“愚兄雖然在蜀中做過很久,熟悉民情,但是此行是打仗不是安民,這打仗的事情如何處理,還請兄弟教我。”
範曄不敢賣關子,也是直截了當地說,“兄在蜀中多年,這人脈自不必說了,所慮者就是薛安都不聽調遣吧,這個請兄長放心,隻要兄長安排黃豫做中領軍參軍,薛安都自然會聽命的。”
“哦?”範晏驚訝,“此話怎講?”
“薛安都雖然是北人,卻也是我大宋子民,其人私心雖然很重,但是也很公道,隻要你給他獨立的空間,叫他立功,他就不會反水的,黃豫本來就是兄長轄下的縣令出身,兄長調他也是理所當然,此人深通智略,是個大才,定會將兄長的事情處理妥當,另外此人和楊家侄兒的關係莫逆,又是多年合作,薛某人自然知道你和楊家侄兒的關係了,定會配合。”
範晏點頭歎息,“我們早就知道那個人前途不可限量,現在看來還是小覷了他,此人何止不可限量,就是一個眼色就可以叫薛安都那樣的悍將服氣,也不知道他還有多少是我們不知道的力量。”
“咳咳,”王儉咳嗽一聲打斷了範晏這句有些危險的話,“老兄慎言,我此來也有事要拜托賢兄弟二人,不知道可否”
“王兄哪裏話,有話直說便是,但凡可以做到,我二人無有不從。”範晏直接打包票,他弟弟範曄也是性情中人,他自然可以代替做主。
“衡陽王病危,前日,他托付我幫他的一眾親信武將尋個出路,王某人此生應該不會外放了,賢兄弟則不同,你不但馬上要做封疆大吏,可以幫助安排,而且楊家千裏駒也是手眼通天,想來給這些武人一條出路卻是不難的。”王儉不客氣的對著範晏說。
“哎呀,這哪裏是你拜托我,分明是來幫我的好不好,知道我一個人赴任比較麻煩,所以送幫手給我,範某感激不盡。”範晏起身拱手,然後又問,“都有幾人?分別是做什麽的?”
王儉取出一份名單,遞給範晏,然後說道,“有一個大將楊侑及,現在是水軍統領,射術非凡,蔚宗一直管著水師,可以把他留用吧?”
範曄點頭,“我知道這個人,極為悍勇,明日我就保舉他做瓜州水軍都督,應該沒有問題。”
“還有一個叫做董永的,槍矛之術甚是厲害,衝陣勇猛,此番。。。”王儉又說。
“此番和我一起去吧,我正缺一個前軍統領,既然此人善於衝陣,正好可以用他。”範晏點頭,然後又問,“還有什麽人?”
“還有步軍統領鐵中棠,此人一貫是衡陽王的侍衛統領,另外還有青羊觀前任住持張長陵道長。。。”王儉把剩下的人一股腦的說了一遍。
“嗯嗯,張道長是方外人,正好和我一起迴蜀中繼續修行,鐵中棠等人待到衡陽王那一日後,就叫他來我府中繼續統領親衛吧。”
就這樣,三個人把事情商量好,人員也安置好了,本來範曄要留王儉和哥哥吃飯的,王儉就婉拒了,不想太招搖,範曄無奈,隻好從後門送走了王儉,和哥哥一起飲酒到深夜,第二天醒來,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