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故人來
神鴉社鼓楊小瓜的穿越人生 作者:老羅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轟轟烈烈的劉義宣叛亂前後持續了不到兩個月就灰飛煙滅了,劉義宣一下十多個反叛將領被斬殺,士兵被流放到邊境作為刑徒。劉駿徹底穩固了自己的地位,牢牢的掌控了權力,至於說劉義宣倒下了留下的諸多好處,自然是被各大世家瓜分殆盡,自不必說。
論功行賞是必須的,劉誕肯定是功勞最大的,還有跟著劃水的劉義恭,劉義恭已經是太師了,封無可封,劉誕就封為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劉季之殺敵有功,晉封司州刺史,給遠遠丟到了北方。其次就是沈慶之了,擒殺魯爽,斬首無算,封為柱國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但是沈慶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身受重傷的原因,不但拒絕了封賞,反而辭去了全部職務請求歸老,劉駿不許,雙方反複了三次,劉駿批準了他的辭呈,但是保留柱國大將軍的稱號,準許他迴故鄉養老,派柳元景頂替他的洛州刺史職務。楊薈一路行來也頗有一些保境安民的功勞,加五百石的俸祿,封破軍將軍。
作為鎮北大將軍的楊茁,基本上沒什麽表現,無功無過,就繼續做自己的事情,整理北疆的民生,訓練士兵,隨時做好北征或者被人征的準備,這也正和楊小瓜的需求,要名聲幹嘛,要官幹嘛,隻要能悶聲發大財就可以了。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他想過安穩日子,偏偏有人不開眼,要來打破這份平靜。
前幾年北伐之戰被釋放迴去的拓跋崇經過這兩年的休養生息之後,正式向北魏朝廷請旨,要南征劉宋,隨聲附和的也包括穆伏幹等元老派勢力,本來拓跋晃自從當了皇帝之後,深知和劉宋的戰爭很難打贏,尤其是邊境上還有自己那位楊大哥在,更是癡心妄想,自己的心腹愛將們大多和楊茁熟識,從內心上就沒有啥勇氣取勝,包括拓跋晃自己,所以他就把目光集中在北方的柔然和西域諸國上,想著打通了西域,一統北方,甚至拿下天竺國和波斯,自然就有力量對付劉宋,所以主張維持現狀不想向南惹事生非,但是這些老臣在朝廷中的實力也太大了,代表了很多鮮卑貴族的思想,拓跋晃也沒辦法壓製,想來想去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你們不是要征南麽,你就去征吧,反正我隻能在道義上支持你了,你們誰愛去誰去,碰了一個頭破血流別來找我哭訴就可以了。這要是在中原朝廷,這麽幹肯定不行,因為要對外保持統一性,但是草原民族本來就是一大堆部落組成的,平時可汗可以組織大家去掃蕩搶劫,也可以不組織,各個部落自行其是也是合理合法的,所以穆伏幹他們幾個人並無異議,迴去就積極組織人馬準備來撈一把。
但是拓跋晃批準了之後,心裏也犯嘀咕,一方麵希望他們打輸了自己可以趁機完成權力的統一,一方麵也存著僥幸心理萬一傳說中的楊大哥一個不小心打輸了呢,那自己也可以跟在後邊打秋風呢。想來想去還是兩不得罪的好,於是派出一個人到南邊通風報信,免得楊小瓜誤會自己,畢竟上一次對方救了自己的命,自己卻動了不好的心思還給人家看穿了,弄得幾乎恩斷義絕,這要是真的記恨自己反目成仇,拓跋晃真的沒把握扛得住那位楊大哥的熊熊怒火。可是派誰去呢,這個人要忠心耿耿,還要與楊小瓜關係莫逆,不會被對方一怒之下給哢嚓了,這裏邊最合適的就數拓跋英了,作為楊勇和楊茁兩個人的大舅哥,自然不會被對方哢嚓了,但是萬一順水推舟給留在劉宋那就虧本了,畢竟拓跋英是拓跋晃的嫡係,忠心和能力都很優秀,再加上此時的拓跋英遠在西域,一時半會兒也不能坐高鐵趕迴來,靠著古代的運輸工具,沒個半年根本迴不來,所以隻能另換一個人,誰呢?拓跋晃就犯了難,來來迴迴想了好久,終於,他想到了一個特殊分子,拓跋燕。
從哪一個方麵來看,拓跋燕都是不二的人選,一方麵拓跋燕曾經被俘過,但是仍然心向北方,堅決迴來,這說明離開大魏他什麽也不是,他的忠心無可置疑,作為先帝(拓跋燾已經在被放迴去後一年因病死去了)的親信兼玩伴,拓跋燕和拓跋晃顯然沒有和拓跋燾那樣親密,他也需要為新皇帝做一些私密的事情來換取信任,這樣他也就有了不得不去南朝的理由,至於說和楊小瓜的關係,雖然拓跋晃並不清楚內幕,至少雙方在甘肅聯手對付覺如的羌兵的時候那絕對是配合得天衣無縫的,要說兩個人關係不好,恐怕拓跋燕自己都不信,以上種種,決定了這一次的信使就是征西將軍拓跋燕了。
但是拓跋燕不是什麽阿貓阿狗,身份雖然算不上尊貴,那也是不可小覷的大人物了,突然失蹤,瞞不過有心人的眼睛的,必須找個理由正大光明的南下,拓跋晃嘬了嘬牙花子,想起來對麵的皇帝和自己年紀相仿,也是剛剛繼位,按照禮儀,自己應該派使節團前去恭賀的,於是就頒布了一道詔書,說聽聞南朝老皇帝逝世,新皇帝登基,作為睦鄰之邦,自己排遣尚書高允為使者,拓跋燕為副使,前往南朝恭賀,雖然說劉駿已經上位了將近一年了,但是那不管,可以說距離遠消息慢,自己剛知道就馬上派人來了,再有人問兩國有睦鄰友好關係嗎?那當初魯肅假借悼念劉表去江夏見劉備的時候不也是一樣嗎,沒有友好關係沒關係,我說有了就有了,反正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沒有永恆的友誼。
就這樣,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冬,北魏尚書高允和征北將軍拓跋燕南下建康,恭賀劉駿的登基。劉駿對此不以為忤,反而很高興,畢竟他的皇位是幹掉了太子奪來的,雖然太子弑父造反在先,但是畢竟不是從皇帝手裏繼承的,再加上剛剛又有六叔劉義宣造反的事情發生,雖然很快平定了,卻也惹得朝野對此議論紛紛,現在有它國君主對此的確認,那總是有些開心的,尤其是這個它國還是敵國,連敵人都承認了我的正統,你們誰敢懷疑?於是乎,他很熱情的招待了高允尚書一行人。
恰巧趕上年前,各個封疆大吏都來朝拜述職,在大朝會上,劉駿接受了對方呈交的國書,同時對於拓跋晃也是稱讚不已,說對方什麽仁孝呀,體恤民情呀,聰明睿智呀之類的一大車好話,還由尚書令範曄寫了一大篇洋洋灑灑華麗無匹的迴信給對方,同時招待對方一起飲宴,雙方其樂融融。
首先由皇帝賜酒給使臣,高允則是代表拓跋晃對大宋皇帝的盛情表示了感謝,然後高官們也紛紛給皇帝陛下敬酒,同時也給北魏的使者敬酒,北魏的使者迴敬,這樣一來一往,雙方喝的熱熱鬧鬧的盡歡而散,本來劉義恭等等重臣還擔心北朝使者鬧什麽幺蛾子,一直提著一口氣,結果發現沒有,就是正常的朝賀和敬酒,不由得也是老懷大慰,放量飲酒,不醉無歸了。
酒宴散盡,各自坐車迴府,並沒有人注意到,北朝使者中有一個人已經乘亂坐上了鎮北大將軍的馬車悄然進入楊府了,這也怪不得他們,北魏人在他們的眼裏都是大胖子絡腮胡和羅圈腿,根本搞不清楚誰對誰,在北邊聲名赫赫拓跋燕大將軍,在南朝隻不過是一個誰也不認識的路人甲而已,換了衣服就是普通人。
楊府的書房裏,拓跋燕和楊小瓜對麵而坐,楊小瓜手裏拿著他送來的密信認真觀看,麵帶微笑,而他則是惴惴不安的搓著手,不知道對方會不會突然發難。過了好久好久,楊小瓜總算是把這封信仔仔細細的看完了,一雙笑眼眯縫著看著拓跋燕,“拓跋兄,你還有什麽要說的嗎?”
拓跋燕咽了一口唾沫,眼前的人已經不再是那個十來歲的少年人了,也是快到而立之年,統率千軍萬馬的名將了,身上帶有了說不清的上位者氣息,讓他心中緊張。話說當初那個小少年就把自己玩弄於股掌之間,何況現在,對方的地位已經遠高於自己,甚至隱隱的和親王們平起平坐了,再加上此人和本國皇帝的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讓拓跋燕不得不緊張。他抖了抖嘴唇,然後說道,“我家陛下說多謝楊公子你對他的照料,他永遠感念在心,也希望你多多顧念舊情,不要額不要。。。”
“好啦,不用說了,我知道天真的意思了,說出來對你對我都不好。”楊小瓜打斷了拓跋燕的囁嚅,天真是拓跋晃的小名,這個稱唿一出口,就把拓跋燕嚇了一大跳,這位楊公子楊大將軍的霸氣還是那麽的不同凡響呀。不過既然對方不讓自己說了,那就老老實實聽安排就好了,也不用自己多嘴,對方太強大了,隻要對方想,哪怕自己迴了北魏,人家一句話自己也一樣腦袋搬家,誰讓自己的皇帝都對人家保持著低姿態呢。
“好啦,拓跋兄,你也不用裝的那麽可憐兮兮的,你我認識了十多年了,誰是什麽樣子我們都知道,裝得跟受氣的小媳婦一樣幹嘛,累不累呀!”楊小瓜笑著說。
“這個,嗬嗬,沒辦法呀,咱是越混越迴去了,在北邊看上去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將軍了,其實如履薄冰,沒了皇帝的寵幸,隨時都能變成白丁甚至丟了腦袋的。”拓跋燕一臉訕笑,抹著自己的絡腮胡子。
“好啦又裝可憐,這些年我們之間的貿易,你可沒少賺,現在直屬於你的私兵恐怕已經不下十幾萬了吧,那可是實打實的騎兵,想要對付你?就算是皇帝恐怕也很要傷筋動骨了。”楊小瓜毫不留情的拆穿對方,確實,這些年雖然沒有經常見麵,聯係卻是沒有斷,雙方經濟貿易人口貿易武器貿易都沒斷過,楊小瓜很清楚,對方這十幾年少說也有了上億文錢的資產,這要是在宋朝就是個普通富戶,但是在南北朝,那就可以頂上國庫的幾分之一了,很不一般的財富,通過自己轉手給對方的戰俘也有上萬人,再加上賣給對方的武器鎧甲什麽的,足夠武裝幾十萬大軍了,雖然對方一定會做轉手貿易,那也是少有十幾萬人馬的私軍精銳,絕對可以稱王稱汗了。
一看被對方揭穿了老底,拓跋燕也就不再矯情了,站起來認認真真的躬身行禮,“多謝楊公子成全,這些年的發展確實不小,沒有楊公子的幫助拓跋燕可能隻是一個普通的宗室閑人了。”
“好啦,一會兒裝窮一會兒感恩的,不用這樣,我們的合作會一直下去的,隻要你不自己犯傻,就保你無事。”楊小瓜安慰道,想了想又說道,“你迴去以後和拓跋晃說,他的心意我知道了,不會記恨他的,叫他放心,但是呢,這些家夥不知死活的來送人頭,我也隻好老實不客氣的收下了,另外,也肯定會反攻,叫他把自己人最好都送到西邊去,反正他誌不在中原,隻要大家相安無事我支持他統一波斯和阿拉伯,如果他願意,把大秦拿過來也行,我支持他武器和金錢,甚至他需要的時候可以派人助他一臂之力。”
拓跋燕心中凜然,楊某人看起來似乎很大方,實際上已經把自己的勢力範圍限製住了,隻允許鮮卑人占據柔然草原和西域之西,至於中原舊地,很明顯,楊小瓜已經要定了,他不敢反駁,隻好點頭,表示一定把話帶到,至於說拓跋晃答不答應那就與自己無關了。雙方商量已畢,楊小瓜也不讓對方白辛苦這一趟,順手從書架裏取出一柄烏沉沉的匕首遞給對方,說道,“這件小東西送你了,你別看它不起眼,這是用最好的烏茲鋼鑄造的,不說削鐵如泥,反正”他隨手一劃,就把拓跋燕身上暗藏的一柄匕首連鞘斬斷,這才繼續說道,“反正比你自己帶的好用很多,平時藏在身上防身最好。”
拓跋燕又是一頭大汗,心說對方真的好厲害,他怎麽知道我身上藏著匕首,而且就這麽隨手一揮,輕描淡寫就斬斷了,我的衣服毫發無損,這說明對方的武功早就出神入化了,光說舉輕若重都是少說了,恐怕已經進入了某種不可說的境界的吧。他不敢多說話,深施一禮,收了匕首離開,自有楊府的人安排他離開,並且安全送他迴國賓館,這期間並不會有任何人發覺。
打發走了拓跋燕,楊小瓜獨自在書房沉思,拓跋崇他們的南征對楊小瓜來說確實就是來送人頭的笑話,但是自己怎麽做才能少立些功勞多撈一些好處才是真的,自己的位置已經不低了,才不到三十歲已經位極人臣,再升官就要進朝廷做宰相了,那樣可就離被五鼎烹不遠了,為啥劉義宣寧願造反也不當宰相,也是懷有這些顧慮的,至於個人野心那倒是其次,如果真有野心,一開始就稱帝不香嗎,非要先推舉劉駿再推翻,折騰。
想來想去,隻能死道友不死貧道,叫那些雖然隸屬於自己,但是明顯不屬於自己的這集團的人多立些功勞,多多升官發財,這樣才能把自己掩蓋住,這其中也要分親疏遠近的,像薛安都啦、垣護之啦、裴方明啦都需要多立些功勞,最好官位和自己差不多才好,這樣也可以明麵上製造一些將帥不喝的矛盾呢,總之抹黑自己擦亮別人,隻要好處,不立功勞少立功勞就差不多啦,想到這裏主意打定,他人在南京過年,一封封密令就雪片一般發了出去,垣護之也好,薛安都也好,這些人的麾下就突然增加了一些物資,比如糧食武器盔甲和弓箭等等,上邊都打著羅氏商行的標記,商行的人說的清楚,這些都是賒欠給對方的,就是叫對方提前做好戰爭準備,多練兵,準備即將到來的侵略戰爭,欠的錢通過戰爭繳獲來償還,這都是慣例了,士兵打勝仗繳獲的物資都是給商人收購走的,現在隻是限定了由羅氏獨家收購並且折價還錢而已,並沒有什麽特殊的地方。
這幾個人一方麵千恩萬謝的收下禮物,一方麵開始緊鑼密鼓的悄悄準備戰爭,他們可不傻,自然知道這些商人從來不會無的放矢,肯定是得到了確切消息,而且應該是比較大規模的戰爭,當然了關於無抵押賒欠這件事,商人自然沒有那麽善良,肯定是看在某位大佬的麵子上,才會大發慈悲,這位大佬是誰呢,每個人心中都會浮現出一個青年高官的身影,長身玉立,微卷的頭發,彎眉笑眼。。。。。。
論功行賞是必須的,劉誕肯定是功勞最大的,還有跟著劃水的劉義恭,劉義恭已經是太師了,封無可封,劉誕就封為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劉季之殺敵有功,晉封司州刺史,給遠遠丟到了北方。其次就是沈慶之了,擒殺魯爽,斬首無算,封為柱國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但是沈慶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身受重傷的原因,不但拒絕了封賞,反而辭去了全部職務請求歸老,劉駿不許,雙方反複了三次,劉駿批準了他的辭呈,但是保留柱國大將軍的稱號,準許他迴故鄉養老,派柳元景頂替他的洛州刺史職務。楊薈一路行來也頗有一些保境安民的功勞,加五百石的俸祿,封破軍將軍。
作為鎮北大將軍的楊茁,基本上沒什麽表現,無功無過,就繼續做自己的事情,整理北疆的民生,訓練士兵,隨時做好北征或者被人征的準備,這也正和楊小瓜的需求,要名聲幹嘛,要官幹嘛,隻要能悶聲發大財就可以了。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他想過安穩日子,偏偏有人不開眼,要來打破這份平靜。
前幾年北伐之戰被釋放迴去的拓跋崇經過這兩年的休養生息之後,正式向北魏朝廷請旨,要南征劉宋,隨聲附和的也包括穆伏幹等元老派勢力,本來拓跋晃自從當了皇帝之後,深知和劉宋的戰爭很難打贏,尤其是邊境上還有自己那位楊大哥在,更是癡心妄想,自己的心腹愛將們大多和楊茁熟識,從內心上就沒有啥勇氣取勝,包括拓跋晃自己,所以他就把目光集中在北方的柔然和西域諸國上,想著打通了西域,一統北方,甚至拿下天竺國和波斯,自然就有力量對付劉宋,所以主張維持現狀不想向南惹事生非,但是這些老臣在朝廷中的實力也太大了,代表了很多鮮卑貴族的思想,拓跋晃也沒辦法壓製,想來想去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你們不是要征南麽,你就去征吧,反正我隻能在道義上支持你了,你們誰愛去誰去,碰了一個頭破血流別來找我哭訴就可以了。這要是在中原朝廷,這麽幹肯定不行,因為要對外保持統一性,但是草原民族本來就是一大堆部落組成的,平時可汗可以組織大家去掃蕩搶劫,也可以不組織,各個部落自行其是也是合理合法的,所以穆伏幹他們幾個人並無異議,迴去就積極組織人馬準備來撈一把。
但是拓跋晃批準了之後,心裏也犯嘀咕,一方麵希望他們打輸了自己可以趁機完成權力的統一,一方麵也存著僥幸心理萬一傳說中的楊大哥一個不小心打輸了呢,那自己也可以跟在後邊打秋風呢。想來想去還是兩不得罪的好,於是派出一個人到南邊通風報信,免得楊小瓜誤會自己,畢竟上一次對方救了自己的命,自己卻動了不好的心思還給人家看穿了,弄得幾乎恩斷義絕,這要是真的記恨自己反目成仇,拓跋晃真的沒把握扛得住那位楊大哥的熊熊怒火。可是派誰去呢,這個人要忠心耿耿,還要與楊小瓜關係莫逆,不會被對方一怒之下給哢嚓了,這裏邊最合適的就數拓跋英了,作為楊勇和楊茁兩個人的大舅哥,自然不會被對方哢嚓了,但是萬一順水推舟給留在劉宋那就虧本了,畢竟拓跋英是拓跋晃的嫡係,忠心和能力都很優秀,再加上此時的拓跋英遠在西域,一時半會兒也不能坐高鐵趕迴來,靠著古代的運輸工具,沒個半年根本迴不來,所以隻能另換一個人,誰呢?拓跋晃就犯了難,來來迴迴想了好久,終於,他想到了一個特殊分子,拓跋燕。
從哪一個方麵來看,拓跋燕都是不二的人選,一方麵拓跋燕曾經被俘過,但是仍然心向北方,堅決迴來,這說明離開大魏他什麽也不是,他的忠心無可置疑,作為先帝(拓跋燾已經在被放迴去後一年因病死去了)的親信兼玩伴,拓跋燕和拓跋晃顯然沒有和拓跋燾那樣親密,他也需要為新皇帝做一些私密的事情來換取信任,這樣他也就有了不得不去南朝的理由,至於說和楊小瓜的關係,雖然拓跋晃並不清楚內幕,至少雙方在甘肅聯手對付覺如的羌兵的時候那絕對是配合得天衣無縫的,要說兩個人關係不好,恐怕拓跋燕自己都不信,以上種種,決定了這一次的信使就是征西將軍拓跋燕了。
但是拓跋燕不是什麽阿貓阿狗,身份雖然算不上尊貴,那也是不可小覷的大人物了,突然失蹤,瞞不過有心人的眼睛的,必須找個理由正大光明的南下,拓跋晃嘬了嘬牙花子,想起來對麵的皇帝和自己年紀相仿,也是剛剛繼位,按照禮儀,自己應該派使節團前去恭賀的,於是就頒布了一道詔書,說聽聞南朝老皇帝逝世,新皇帝登基,作為睦鄰之邦,自己排遣尚書高允為使者,拓跋燕為副使,前往南朝恭賀,雖然說劉駿已經上位了將近一年了,但是那不管,可以說距離遠消息慢,自己剛知道就馬上派人來了,再有人問兩國有睦鄰友好關係嗎?那當初魯肅假借悼念劉表去江夏見劉備的時候不也是一樣嗎,沒有友好關係沒關係,我說有了就有了,反正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沒有永恆的友誼。
就這樣,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冬,北魏尚書高允和征北將軍拓跋燕南下建康,恭賀劉駿的登基。劉駿對此不以為忤,反而很高興,畢竟他的皇位是幹掉了太子奪來的,雖然太子弑父造反在先,但是畢竟不是從皇帝手裏繼承的,再加上剛剛又有六叔劉義宣造反的事情發生,雖然很快平定了,卻也惹得朝野對此議論紛紛,現在有它國君主對此的確認,那總是有些開心的,尤其是這個它國還是敵國,連敵人都承認了我的正統,你們誰敢懷疑?於是乎,他很熱情的招待了高允尚書一行人。
恰巧趕上年前,各個封疆大吏都來朝拜述職,在大朝會上,劉駿接受了對方呈交的國書,同時對於拓跋晃也是稱讚不已,說對方什麽仁孝呀,體恤民情呀,聰明睿智呀之類的一大車好話,還由尚書令範曄寫了一大篇洋洋灑灑華麗無匹的迴信給對方,同時招待對方一起飲宴,雙方其樂融融。
首先由皇帝賜酒給使臣,高允則是代表拓跋晃對大宋皇帝的盛情表示了感謝,然後高官們也紛紛給皇帝陛下敬酒,同時也給北魏的使者敬酒,北魏的使者迴敬,這樣一來一往,雙方喝的熱熱鬧鬧的盡歡而散,本來劉義恭等等重臣還擔心北朝使者鬧什麽幺蛾子,一直提著一口氣,結果發現沒有,就是正常的朝賀和敬酒,不由得也是老懷大慰,放量飲酒,不醉無歸了。
酒宴散盡,各自坐車迴府,並沒有人注意到,北朝使者中有一個人已經乘亂坐上了鎮北大將軍的馬車悄然進入楊府了,這也怪不得他們,北魏人在他們的眼裏都是大胖子絡腮胡和羅圈腿,根本搞不清楚誰對誰,在北邊聲名赫赫拓跋燕大將軍,在南朝隻不過是一個誰也不認識的路人甲而已,換了衣服就是普通人。
楊府的書房裏,拓跋燕和楊小瓜對麵而坐,楊小瓜手裏拿著他送來的密信認真觀看,麵帶微笑,而他則是惴惴不安的搓著手,不知道對方會不會突然發難。過了好久好久,楊小瓜總算是把這封信仔仔細細的看完了,一雙笑眼眯縫著看著拓跋燕,“拓跋兄,你還有什麽要說的嗎?”
拓跋燕咽了一口唾沫,眼前的人已經不再是那個十來歲的少年人了,也是快到而立之年,統率千軍萬馬的名將了,身上帶有了說不清的上位者氣息,讓他心中緊張。話說當初那個小少年就把自己玩弄於股掌之間,何況現在,對方的地位已經遠高於自己,甚至隱隱的和親王們平起平坐了,再加上此人和本國皇帝的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讓拓跋燕不得不緊張。他抖了抖嘴唇,然後說道,“我家陛下說多謝楊公子你對他的照料,他永遠感念在心,也希望你多多顧念舊情,不要額不要。。。”
“好啦,不用說了,我知道天真的意思了,說出來對你對我都不好。”楊小瓜打斷了拓跋燕的囁嚅,天真是拓跋晃的小名,這個稱唿一出口,就把拓跋燕嚇了一大跳,這位楊公子楊大將軍的霸氣還是那麽的不同凡響呀。不過既然對方不讓自己說了,那就老老實實聽安排就好了,也不用自己多嘴,對方太強大了,隻要對方想,哪怕自己迴了北魏,人家一句話自己也一樣腦袋搬家,誰讓自己的皇帝都對人家保持著低姿態呢。
“好啦,拓跋兄,你也不用裝的那麽可憐兮兮的,你我認識了十多年了,誰是什麽樣子我們都知道,裝得跟受氣的小媳婦一樣幹嘛,累不累呀!”楊小瓜笑著說。
“這個,嗬嗬,沒辦法呀,咱是越混越迴去了,在北邊看上去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將軍了,其實如履薄冰,沒了皇帝的寵幸,隨時都能變成白丁甚至丟了腦袋的。”拓跋燕一臉訕笑,抹著自己的絡腮胡子。
“好啦又裝可憐,這些年我們之間的貿易,你可沒少賺,現在直屬於你的私兵恐怕已經不下十幾萬了吧,那可是實打實的騎兵,想要對付你?就算是皇帝恐怕也很要傷筋動骨了。”楊小瓜毫不留情的拆穿對方,確實,這些年雖然沒有經常見麵,聯係卻是沒有斷,雙方經濟貿易人口貿易武器貿易都沒斷過,楊小瓜很清楚,對方這十幾年少說也有了上億文錢的資產,這要是在宋朝就是個普通富戶,但是在南北朝,那就可以頂上國庫的幾分之一了,很不一般的財富,通過自己轉手給對方的戰俘也有上萬人,再加上賣給對方的武器鎧甲什麽的,足夠武裝幾十萬大軍了,雖然對方一定會做轉手貿易,那也是少有十幾萬人馬的私軍精銳,絕對可以稱王稱汗了。
一看被對方揭穿了老底,拓跋燕也就不再矯情了,站起來認認真真的躬身行禮,“多謝楊公子成全,這些年的發展確實不小,沒有楊公子的幫助拓跋燕可能隻是一個普通的宗室閑人了。”
“好啦,一會兒裝窮一會兒感恩的,不用這樣,我們的合作會一直下去的,隻要你不自己犯傻,就保你無事。”楊小瓜安慰道,想了想又說道,“你迴去以後和拓跋晃說,他的心意我知道了,不會記恨他的,叫他放心,但是呢,這些家夥不知死活的來送人頭,我也隻好老實不客氣的收下了,另外,也肯定會反攻,叫他把自己人最好都送到西邊去,反正他誌不在中原,隻要大家相安無事我支持他統一波斯和阿拉伯,如果他願意,把大秦拿過來也行,我支持他武器和金錢,甚至他需要的時候可以派人助他一臂之力。”
拓跋燕心中凜然,楊某人看起來似乎很大方,實際上已經把自己的勢力範圍限製住了,隻允許鮮卑人占據柔然草原和西域之西,至於中原舊地,很明顯,楊小瓜已經要定了,他不敢反駁,隻好點頭,表示一定把話帶到,至於說拓跋晃答不答應那就與自己無關了。雙方商量已畢,楊小瓜也不讓對方白辛苦這一趟,順手從書架裏取出一柄烏沉沉的匕首遞給對方,說道,“這件小東西送你了,你別看它不起眼,這是用最好的烏茲鋼鑄造的,不說削鐵如泥,反正”他隨手一劃,就把拓跋燕身上暗藏的一柄匕首連鞘斬斷,這才繼續說道,“反正比你自己帶的好用很多,平時藏在身上防身最好。”
拓跋燕又是一頭大汗,心說對方真的好厲害,他怎麽知道我身上藏著匕首,而且就這麽隨手一揮,輕描淡寫就斬斷了,我的衣服毫發無損,這說明對方的武功早就出神入化了,光說舉輕若重都是少說了,恐怕已經進入了某種不可說的境界的吧。他不敢多說話,深施一禮,收了匕首離開,自有楊府的人安排他離開,並且安全送他迴國賓館,這期間並不會有任何人發覺。
打發走了拓跋燕,楊小瓜獨自在書房沉思,拓跋崇他們的南征對楊小瓜來說確實就是來送人頭的笑話,但是自己怎麽做才能少立些功勞多撈一些好處才是真的,自己的位置已經不低了,才不到三十歲已經位極人臣,再升官就要進朝廷做宰相了,那樣可就離被五鼎烹不遠了,為啥劉義宣寧願造反也不當宰相,也是懷有這些顧慮的,至於個人野心那倒是其次,如果真有野心,一開始就稱帝不香嗎,非要先推舉劉駿再推翻,折騰。
想來想去,隻能死道友不死貧道,叫那些雖然隸屬於自己,但是明顯不屬於自己的這集團的人多立些功勞,多多升官發財,這樣才能把自己掩蓋住,這其中也要分親疏遠近的,像薛安都啦、垣護之啦、裴方明啦都需要多立些功勞,最好官位和自己差不多才好,這樣也可以明麵上製造一些將帥不喝的矛盾呢,總之抹黑自己擦亮別人,隻要好處,不立功勞少立功勞就差不多啦,想到這裏主意打定,他人在南京過年,一封封密令就雪片一般發了出去,垣護之也好,薛安都也好,這些人的麾下就突然增加了一些物資,比如糧食武器盔甲和弓箭等等,上邊都打著羅氏商行的標記,商行的人說的清楚,這些都是賒欠給對方的,就是叫對方提前做好戰爭準備,多練兵,準備即將到來的侵略戰爭,欠的錢通過戰爭繳獲來償還,這都是慣例了,士兵打勝仗繳獲的物資都是給商人收購走的,現在隻是限定了由羅氏獨家收購並且折價還錢而已,並沒有什麽特殊的地方。
這幾個人一方麵千恩萬謝的收下禮物,一方麵開始緊鑼密鼓的悄悄準備戰爭,他們可不傻,自然知道這些商人從來不會無的放矢,肯定是得到了確切消息,而且應該是比較大規模的戰爭,當然了關於無抵押賒欠這件事,商人自然沒有那麽善良,肯定是看在某位大佬的麵子上,才會大發慈悲,這位大佬是誰呢,每個人心中都會浮現出一個青年高官的身影,長身玉立,微卷的頭發,彎眉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