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司馬楚之(二)
神鴉社鼓楊小瓜的穿越人生 作者:老羅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司馬楚之臉色鐵青,他本來是要借助單挑增長士氣的,但是大兒子給人家三下五除二就活捉了,這士氣更低落了,適得其反呢。
這時候司馬金龍就想上去救人,被司馬躍攔住了,“哥哥,你是父親的嫡子,是琅琊王的世子,不可以輕動,還是小弟去吧。”說完不等對方迴話,直接催馬直撲楊薈。
楊薈正要應戰,被楊敢攔住了,“少爺,你還是休息一下吧,光你一個人立功可不太好,總要給我們這些下人一點機會吧。”楊薈作為楊小瓜的族兄,楊敢他們叫少爺也沒錯,但是說真的把楊敢當下人,那就算了,楊家唯才是舉,誰能誰上位,所以平時楊薈和楊敢他們都是兄弟一樣,並沒有什麽階級差異,開玩笑開習慣了的。
一看楊敢發話,楊薈咧開嘴一樂,“好吧楊敢大哥,這個家夥交給你了,那我就迴去休息了。”說完不管不顧的,揚鞭催馬,帶著親兵迴到前軍的陣中。
楊敢知道他就這樣,脾氣直率,不以為意,也就直接上去迎上了司馬躍。楊敢的統率力在楊善的養子中是最高的,比他們名義上的大哥楊勇還要高很多,而楊勇則是武功更強,心思縝密,雜學豐富,所以負責楊小瓜的保衛工作和某些特殊工作,而現在楊勇已經去做官了,就轉交給楊智負責,這就不提了。單說楊敢,騎著烏青色的戰馬,直衝司馬躍。
這匹馬毛色發烏,還一片一片的跟斑禿一樣,其實並不禿,就是雜色,在相馬經中,這叫龍鱗,所以這馬正經的名字叫烏龍駒,是名馬。而他手裏的槍也是特殊工藝打製的,是楊小瓜根據小說裏設計的吸水提爐槍,能夠利用虹吸作用紮地吸水,神奇無比。不過反過來想,這樣的特殊能力如果紮在了血管上,那自然也可以吸血,足以叫你血流不止而死。
其實楊薈的裝備也不差,但是,作為楊氏族親,那都是正常的,而楊敢作為假子,實際上就是正統繼承人的貼身班底,說到底就是個高級仆人,那麽能享受這樣的裝備,擔任這麽高的職務(馬軍左統領)足以說明了楊家的唯才是舉一視同仁,這一點在現代社會看來普普通通的,在古代尤其是那就是特立獨行了,但是也足夠吸引到庶族才能者的效忠了。
司馬躍和楊敢兩個人馬打對頭,雙方報名:“大魏司馬躍”、“青州楊敢。”
“沒聽說過,你是何官職?”司馬躍很不悅,心說怎麽這麽小看人,我堂堂郡王之子,晉朝的宗親,怎麽派一個不熟的人來和我打。
“某乃青州騎軍左軍統領,奮武中郎將。”楊敢倒是不在乎對方的囂張,反正自己殺了的囂張人士多了,也不差這一個。
“哦?”司馬躍心說官職不低呀,怎麽就沒聽過呢,看看對方的一身行頭很不起眼,心說可能是蜀中無大將,矬子裏拔將軍吧,想到這裏不由得信心倍增,心說老大給人抓了,這個家夥職務不低,如果抓迴來能換迴老大,那也不錯,想到這裏也就不計較對方名氣小這件事兒了,覺得勉為其難可以和對方打一場,然後抓俘虜。他想的很美好,殊不知楊敢已經用看死人的眼光看他了,這就是各說各話雞同鴨講了。
楊敢屬於標準的騎兵將領,作戰方式和草原騎兵差不多,唯一區別就是多了一把長槊,兩個人催馬向前,楊敢手裏的大槊那麽一抖,一尺多長的鋒刃就籠罩在了司馬躍的胸腹位置,寒光閃閃,陰冷血腥的氣息直滲入司馬躍的骨骼肌膚,司馬躍嚇壞了,趕緊把手裏的長槊舞成了一個風車一樣,拚命阻擋對方的進攻,這才堪堪擋住了楊敢的一槍,然而,兩個人二馬錯蹬的功夫,楊敢單手拎著長槊,右手從背後取出來打將鋼鞭,照著司馬躍的後心就是一下子,司馬躍哪知道對方動作這麽快呀,一個冷不防,趕緊往前趴在馬背上,楊敢這一鞭打空了並不著急,兩個人此時已經分開了,各自跑出去十來步遠,楊敢掛上長槊,取出弓箭來,連瞄都不瞄一下,張弓搭箭就是一下子,司馬躍萬也沒想到這個楊敢這麽厲害,這就躲不開了,隻聽著“噗嗤,哎喲”,一支狼牙箭正正好好射中了司馬躍的後心,本來司馬躍是有鎧甲的,但是騎兵的鎧甲為了保證戰馬的負重能力,通常都是皮甲,這些將領可以特殊一點,那就是魚鱗甲,也就是皮甲上麵釘上鉚釘,一片片的銀光閃爍,仿佛魚鱗一樣,故而得名。這種東西用來防護箭矢,也是很有效果的,但是畢竟不是板甲,魚鱗之間都是有很大的縫隙的,而楊敢的箭是三棱尖的,還有倒鉤,殺傷力極強,隻要不是正正的釘在魚鱗上就會滑一下斜著刺入身體,而楊敢用的是五石強弓,那力道,絕對不亞於普通子彈,所以這一下子,就釘進去四寸多深,幾乎把人射穿了,司馬躍一聲慘叫,帥到馬底下,眼看著就活不了了。
司馬金龍一看兄弟二人一死一傷,就怒了,打算拚命,不過司馬楚之可不想全家都包圓了,馬上命令鳴金,鑼聲響起,司馬金龍裝出來無奈的樣子,怒氣衝衝迴到本隊,他也不傻,自己哥哥弟弟都歇菜了,自己上去一打二還是一打三?怎麽看都是送死,隻是要做個姿態嗎,不然就顯得自己太弱了,現在的鑼聲響起正是他需要的,就立刻迴馬撤迴。
司馬家的軍隊士氣再次下降到了零點,然後,青州部隊也就正好抓住時機壓了上來,雙方接戰。
青州兵前軍是標準的羅馬步兵方陣,加上弓弩手的遠程配合,不斷的擠壓、再擠壓。司馬家沒有那麽緊密的方陣,他們的步兵更多的是刀盾手,這和他們的裝備有關,盾牌通常是藤牌或者是木盾,成本低廉,好的刀子比較昂貴,但是畢竟不是蠻族,占據北方領土的他們還是有一定的冶金能力的,質量差一點也可以湊合使用,而且北方漢族的民風彪悍,習武風氣很濃厚,所以他們的單兵作戰能力不俗,更支持了他們的選擇。
相對而言,劉宋軍隊秉承著南軍的傳統,第一就是裝備齊全,要知道步兵方陣是不能用無甲的輕步兵的,那樣無法和騎兵的衝擊對抗,所以除了長矛重盾之外,半身甲是必須的,這樣就算是給戰馬踩踏一下也不會腸穿肚爛,還能有反抗之力,同時肩並肩的擠在一起也耐得住衝擊,這樣的話長矛對戰馬的威脅就會發揮到極致,同時,長矛為主的步兵方陣最大的優點是不看重武力,隻要夠勇敢,守紀律就可以,反正就像戚繼光說的那樣,你武功再高,也架不住幾十把槍同時紮你,幾十把刀沒頭沒腦的亂砍,在軍陣中除了超級高手,個人武力也就等同於個人無力了。這樣子,軍隊訓練的時間就省下來了,人才培養才是最耗錢糧的,省下這筆錢,就省了大頭,至於說裝備置辦費用,楊家擁有最先進的冶煉技術,也掌握了某些跨時代的工藝和設備,製造鎧甲的成本極低,價格都被均攤到武器貿易上了,所以楊家或者說羅氏商行作為最大的武器販子,早就富可敵世界了。反過來再說,鎧甲裝備的製造成本雖然高,但是不容易損壞,就算是人死了,那裝備也能二次利用三次利用,這麽算起來,就很劃算了,所以人均半身鋼甲的青州部隊,其實豪奢的厲害,這戰鬥力自然也是不容易匹敵的。
司馬家的刀盾手很勇猛,個人武力也很高,在以往的戰鬥中無往不勝,名揚塞北,然而,現在遇到了大土豪青州楊家軍,就像是菜刀遇到了卡拉什尼科夫,那就是送菜的份,本想著能夠砍瓜切菜,然而誰知道被砍的卻是司馬家的軍隊,青州部隊就像是一群怪物,刀槍不入,所到之處,司馬家的軍隊就像是被收割的莊稼一樣紛紛倒地,短短一刻鍾,就有近千名士兵的生命被收割了,這不是戰鬥,是屠殺。
司馬家的人數不算少,也有兩萬軍隊,但是真正的核心精銳最多四五千人,其他的都是各郡縣的郡兵鄉兵,攢雞毛湊撣子,打順風仗可以,這種單方麵被虐的戰鬥那就堅持不了多久,本來就士氣低落,還死亡率這麽高,很快就有士兵膽怯了,要逃跑,然後被督戰隊斬殺,彈壓住局麵。
看著敵陣的亂象,楊小瓜吩咐楊敢,“你去吧,把他們攔腰斬斷。”
“遵命!”楊敢下去,一聲令下,五千名左翼騎兵如同一條遊龍,飛快地離開本陣,在戰場上畫了一個圓弧,直接衝向了司馬家的側翼,人馬未到,箭雨先到,這支部隊是標準的騎射部隊,衝擊之前,習慣於先用箭矢破敵。古代的軍隊陣列最害怕的就是側麵進攻或者背後進攻,為什麽呢,因為古代士兵對於隊列的練習比較吃力,他們大字不識,連左右都不分,所以在現代學生們體育課上最常見的向左轉向右轉之類,足夠讓他們陣腳大亂,想想我們體育課上這些簡單動作要用多久才練好就理解了,為啥軍訓好幾天除了踢正步就是前後左右的轉動,那都是血的教訓呀。麵對著騎兵的側擊,士兵們很難做出整齊的左轉右轉動作,而且,在古代,將軍的命令傳達一向是大問題,成千上萬人,等你的轉向命令傳到每個士兵耳朵裏,不要說執行的效果如何,單就說時效性就已經大大滯後了。
總而言之,楊敢的五千人就像熱刀子切黃油一樣平滑無比的切入了司馬家的腰部,把前軍和中軍一分為二,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隻是一個瞬息間就殺到了司馬楚之的中軍,司馬楚之脾氣暴躁,本想著親自迎敵,可是楊敢行動如風,並沒打算斬將奪旗,就是來切斷敵人聯係的,所以,軍隊一衝而過,沒有和司馬楚之戀戰,就把敵人殺了一個對穿,司馬楚之臉色鐵青,氣的哇哇大叫,但是也無可奈何,軍陣已經崩潰了。
在這短暫的一衝之下,司馬家的督戰隊就被青州騎兵斬殺大半,沒有了督戰隊的監督,司馬家的前軍在種種不利的形勢之下,終於放飛了自我,迅速的土崩瓦解,就像是911時候被腰斬的雙子塔一樣,轟隆一聲灰飛煙滅。
這時候的司馬楚之迴天無力,隻能被敗兵裹挾著不斷後退,一開始,他還斬殺了幾個潰兵,想挽迴局麵,那怎麽可能呀,很快就不是後退,而是逃命,大軍集體轉向,四散奔逃,兵敗如山倒,這時候就算是神仙來了也沒救了,司馬楚之在司馬金龍的保護下,也不得不轉身逃命,直奔厭次縣城而去,青州軍隨後掩殺,這種時候,就算是一個士兵也能完成追殺上百敵人的壯舉,抗戰的時候,日本鬼子一個中隊就能追著國民黨一個師的屁股掩殺,抗美援朝的時候,我軍的某些戰鬥英雄一個人俘虜六十多個英國人,其實都是一個道理,當然了,對付阿三的時候,我們八個人幹掉三哥一個營的事兒就更不用說了。
司馬楚之大軍狂退幾十裏到了厭次縣城,然而青州軍隊並不停止繼續追擊,轉眼之間縣城易手,司馬楚之再退,青州軍再追,一天之間先後奪取厭次、陽信和樂陵三個縣城,殲敵萬餘人,司馬楚之隻剩下三千多殘兵,退入般縣。楊小瓜不依不饒,大軍圍困般縣,命令傑拉德騎兵四處掃蕩追殺敵人潰兵,自己的中軍駐紮樂陵縣城,以一萬步騎包圍般縣,圍而不攻。
大批俘虜被楊敢押送迴黃河南岸,交給樂陵的郡守進行優化,有的可以編入步兵,訓練補充,有的則是送去屯田,反正不能浪費,除非其中死硬的或者罪大惡極的會被斬殺,其餘的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所以沒有出現什麽混亂,都是服服帖帖的接受安排。
不說別的,單說人口這一項,這一次楊家就賺到了,打仗嘛,隻要經營得當,絕對是賺錢的買賣,窮兵黷武要不得,富兵就多多益善了。除此之外,繳獲的糧草什麽的倒不是大問題,楊家不缺糧草,在海外開發了很多殖民地,有大量的占城稻在東南亞種植,大米一船一船的運過來,絕大部分都拿去釀酒了,隻有一少部分就足夠百萬大軍一年的糧草了,可以說是堆積如山,所以繳獲的這些隻是當成大軍的轉運庫存就可以了,財物什麽的也沒多少,楊家這一次已經決意占領樂陵這一帶了,所以不能動倉庫的財物,也不能動老百姓的財物,安撫民心呢。
放下這些不提,就說楊家大軍或者說青州大軍圍困了般縣,圍而不攻,一方麵是等待後方派兵來支援,另一方麵要等待著敵軍的援兵過來好圍點打援,能夠調動敵軍就不自己走路,一城一地的得失哪有消滅有生力量有用呢,mzd思想這麽超前的東西古人是不理解的,我們理解就夠了。後方的動作還是很快的,徐州那裏聽說前邊打了勝仗,立刻派出援兵,劉義季幹脆把指揮部前移到了齊州,隻留範曄在兗州持總督大印協調後勤工作,部隊一點一點進行輪換,裴方明親自率領援軍出齊州支援樂陵,歸楊小瓜統一指揮,楊小瓜也不矯情,直接留下一部分援軍守住奪下來的三座城池,同時叫裴方明自領一萬步騎掃蕩平原清河一帶,伺機奪取這兩個郡(這兩個郡都是南北各占一半的,所以北魏有清河郡,劉宋也有)的河北部分。裴方明也知道這是給自己立功的機會,自然高興,就興衝衝地去了。
話說楊小瓜一萬大軍圍困般縣,也不攻打,那邊剛剛趕到的拓跋崇(他和司馬楚之不一樣,司馬楚之的勢力發源於河北一帶,所以能夠很快集結兵力,他的軍隊在相州一帶,大軍移動沒那麽快。)緊趕慢趕還是沒有追上急於立功的司馬楚之,等他到了冀州治所,司馬楚之就已經和青州軍對上了,然後幾天就落敗了,所以為了防止司馬楚之被俘虜,他隻好疲於奔命,帶著本部和拓跋仁的軍隊一共五萬,沒命的奔馳,這才在三天後趕到了般縣附近。
其實說起來,既然已經丟了樂陵三個縣,般縣也無所謂的,但是司馬楚之的身份特殊,他是東晉的後裔,是漢族人裏反對劉裕或者說劉宋的一杆旗幟,如果司馬楚之被抓了,那會對北方支持北魏的世家一個重大的打擊,會大大動搖他們對鮮卑人的信心,從政治上講,司馬楚之絕對不能死,也絕對不能被抓,這就是拓跋崇不顧軍事常識,拚命進軍的重要原因。
拓跋崇覺得自己有五萬精銳,比對方的三萬多了一半,就算是疲兵也不怕敵人的,可是他忘了一點,孫子兵法上說,五十裏爭利必蹶上將軍,五十裏都這樣子了,他這好幾百裏還能好的了嗎。
結果在馬頰河北岸,前軍主將拓跋仁中了青州軍的埋伏,給傑拉德一陣衝殺,斬殺俾將十幾名,糧草被燒了無數,步軍折損了五六千人,雖然沒有傷元氣,但是士氣一下子就沒了,糧食呀,沒飯吃哪行?氣得他牙癢癢的,銜尾急追傑拉德,傑拉德根本不和他戀戰,且戰且退,渡過馬頰河一路向南,然後,追到了般縣附近的拓跋仁,正好遇上楊家的第二梯隊楊敢的五千騎軍,傑拉德和楊敢合兵一處返身衝殺,拓跋仁大敗,前軍的兩萬人隻剩下七八千人,倉皇北逃,去見拓跋崇。
拓跋崇看到他那副慘相差點沒氣死,當時就想斬了他,左右的將軍們苦勸,這才叫他戴罪立功。當然了這都是裝樣子,兩個人級別一樣,都是王爵,隻是主帥副帥的差別罷了,就算拓跋崇是皇帝的親弟弟也不能有這個權利,但是不做樣子就沒法嚴肅軍紀,為了保存士氣,隻能出此下策。
這時候司馬金龍就想上去救人,被司馬躍攔住了,“哥哥,你是父親的嫡子,是琅琊王的世子,不可以輕動,還是小弟去吧。”說完不等對方迴話,直接催馬直撲楊薈。
楊薈正要應戰,被楊敢攔住了,“少爺,你還是休息一下吧,光你一個人立功可不太好,總要給我們這些下人一點機會吧。”楊薈作為楊小瓜的族兄,楊敢他們叫少爺也沒錯,但是說真的把楊敢當下人,那就算了,楊家唯才是舉,誰能誰上位,所以平時楊薈和楊敢他們都是兄弟一樣,並沒有什麽階級差異,開玩笑開習慣了的。
一看楊敢發話,楊薈咧開嘴一樂,“好吧楊敢大哥,這個家夥交給你了,那我就迴去休息了。”說完不管不顧的,揚鞭催馬,帶著親兵迴到前軍的陣中。
楊敢知道他就這樣,脾氣直率,不以為意,也就直接上去迎上了司馬躍。楊敢的統率力在楊善的養子中是最高的,比他們名義上的大哥楊勇還要高很多,而楊勇則是武功更強,心思縝密,雜學豐富,所以負責楊小瓜的保衛工作和某些特殊工作,而現在楊勇已經去做官了,就轉交給楊智負責,這就不提了。單說楊敢,騎著烏青色的戰馬,直衝司馬躍。
這匹馬毛色發烏,還一片一片的跟斑禿一樣,其實並不禿,就是雜色,在相馬經中,這叫龍鱗,所以這馬正經的名字叫烏龍駒,是名馬。而他手裏的槍也是特殊工藝打製的,是楊小瓜根據小說裏設計的吸水提爐槍,能夠利用虹吸作用紮地吸水,神奇無比。不過反過來想,這樣的特殊能力如果紮在了血管上,那自然也可以吸血,足以叫你血流不止而死。
其實楊薈的裝備也不差,但是,作為楊氏族親,那都是正常的,而楊敢作為假子,實際上就是正統繼承人的貼身班底,說到底就是個高級仆人,那麽能享受這樣的裝備,擔任這麽高的職務(馬軍左統領)足以說明了楊家的唯才是舉一視同仁,這一點在現代社會看來普普通通的,在古代尤其是那就是特立獨行了,但是也足夠吸引到庶族才能者的效忠了。
司馬躍和楊敢兩個人馬打對頭,雙方報名:“大魏司馬躍”、“青州楊敢。”
“沒聽說過,你是何官職?”司馬躍很不悅,心說怎麽這麽小看人,我堂堂郡王之子,晉朝的宗親,怎麽派一個不熟的人來和我打。
“某乃青州騎軍左軍統領,奮武中郎將。”楊敢倒是不在乎對方的囂張,反正自己殺了的囂張人士多了,也不差這一個。
“哦?”司馬躍心說官職不低呀,怎麽就沒聽過呢,看看對方的一身行頭很不起眼,心說可能是蜀中無大將,矬子裏拔將軍吧,想到這裏不由得信心倍增,心說老大給人抓了,這個家夥職務不低,如果抓迴來能換迴老大,那也不錯,想到這裏也就不計較對方名氣小這件事兒了,覺得勉為其難可以和對方打一場,然後抓俘虜。他想的很美好,殊不知楊敢已經用看死人的眼光看他了,這就是各說各話雞同鴨講了。
楊敢屬於標準的騎兵將領,作戰方式和草原騎兵差不多,唯一區別就是多了一把長槊,兩個人催馬向前,楊敢手裏的大槊那麽一抖,一尺多長的鋒刃就籠罩在了司馬躍的胸腹位置,寒光閃閃,陰冷血腥的氣息直滲入司馬躍的骨骼肌膚,司馬躍嚇壞了,趕緊把手裏的長槊舞成了一個風車一樣,拚命阻擋對方的進攻,這才堪堪擋住了楊敢的一槍,然而,兩個人二馬錯蹬的功夫,楊敢單手拎著長槊,右手從背後取出來打將鋼鞭,照著司馬躍的後心就是一下子,司馬躍哪知道對方動作這麽快呀,一個冷不防,趕緊往前趴在馬背上,楊敢這一鞭打空了並不著急,兩個人此時已經分開了,各自跑出去十來步遠,楊敢掛上長槊,取出弓箭來,連瞄都不瞄一下,張弓搭箭就是一下子,司馬躍萬也沒想到這個楊敢這麽厲害,這就躲不開了,隻聽著“噗嗤,哎喲”,一支狼牙箭正正好好射中了司馬躍的後心,本來司馬躍是有鎧甲的,但是騎兵的鎧甲為了保證戰馬的負重能力,通常都是皮甲,這些將領可以特殊一點,那就是魚鱗甲,也就是皮甲上麵釘上鉚釘,一片片的銀光閃爍,仿佛魚鱗一樣,故而得名。這種東西用來防護箭矢,也是很有效果的,但是畢竟不是板甲,魚鱗之間都是有很大的縫隙的,而楊敢的箭是三棱尖的,還有倒鉤,殺傷力極強,隻要不是正正的釘在魚鱗上就會滑一下斜著刺入身體,而楊敢用的是五石強弓,那力道,絕對不亞於普通子彈,所以這一下子,就釘進去四寸多深,幾乎把人射穿了,司馬躍一聲慘叫,帥到馬底下,眼看著就活不了了。
司馬金龍一看兄弟二人一死一傷,就怒了,打算拚命,不過司馬楚之可不想全家都包圓了,馬上命令鳴金,鑼聲響起,司馬金龍裝出來無奈的樣子,怒氣衝衝迴到本隊,他也不傻,自己哥哥弟弟都歇菜了,自己上去一打二還是一打三?怎麽看都是送死,隻是要做個姿態嗎,不然就顯得自己太弱了,現在的鑼聲響起正是他需要的,就立刻迴馬撤迴。
司馬家的軍隊士氣再次下降到了零點,然後,青州部隊也就正好抓住時機壓了上來,雙方接戰。
青州兵前軍是標準的羅馬步兵方陣,加上弓弩手的遠程配合,不斷的擠壓、再擠壓。司馬家沒有那麽緊密的方陣,他們的步兵更多的是刀盾手,這和他們的裝備有關,盾牌通常是藤牌或者是木盾,成本低廉,好的刀子比較昂貴,但是畢竟不是蠻族,占據北方領土的他們還是有一定的冶金能力的,質量差一點也可以湊合使用,而且北方漢族的民風彪悍,習武風氣很濃厚,所以他們的單兵作戰能力不俗,更支持了他們的選擇。
相對而言,劉宋軍隊秉承著南軍的傳統,第一就是裝備齊全,要知道步兵方陣是不能用無甲的輕步兵的,那樣無法和騎兵的衝擊對抗,所以除了長矛重盾之外,半身甲是必須的,這樣就算是給戰馬踩踏一下也不會腸穿肚爛,還能有反抗之力,同時肩並肩的擠在一起也耐得住衝擊,這樣的話長矛對戰馬的威脅就會發揮到極致,同時,長矛為主的步兵方陣最大的優點是不看重武力,隻要夠勇敢,守紀律就可以,反正就像戚繼光說的那樣,你武功再高,也架不住幾十把槍同時紮你,幾十把刀沒頭沒腦的亂砍,在軍陣中除了超級高手,個人武力也就等同於個人無力了。這樣子,軍隊訓練的時間就省下來了,人才培養才是最耗錢糧的,省下這筆錢,就省了大頭,至於說裝備置辦費用,楊家擁有最先進的冶煉技術,也掌握了某些跨時代的工藝和設備,製造鎧甲的成本極低,價格都被均攤到武器貿易上了,所以楊家或者說羅氏商行作為最大的武器販子,早就富可敵世界了。反過來再說,鎧甲裝備的製造成本雖然高,但是不容易損壞,就算是人死了,那裝備也能二次利用三次利用,這麽算起來,就很劃算了,所以人均半身鋼甲的青州部隊,其實豪奢的厲害,這戰鬥力自然也是不容易匹敵的。
司馬家的刀盾手很勇猛,個人武力也很高,在以往的戰鬥中無往不勝,名揚塞北,然而,現在遇到了大土豪青州楊家軍,就像是菜刀遇到了卡拉什尼科夫,那就是送菜的份,本想著能夠砍瓜切菜,然而誰知道被砍的卻是司馬家的軍隊,青州部隊就像是一群怪物,刀槍不入,所到之處,司馬家的軍隊就像是被收割的莊稼一樣紛紛倒地,短短一刻鍾,就有近千名士兵的生命被收割了,這不是戰鬥,是屠殺。
司馬家的人數不算少,也有兩萬軍隊,但是真正的核心精銳最多四五千人,其他的都是各郡縣的郡兵鄉兵,攢雞毛湊撣子,打順風仗可以,這種單方麵被虐的戰鬥那就堅持不了多久,本來就士氣低落,還死亡率這麽高,很快就有士兵膽怯了,要逃跑,然後被督戰隊斬殺,彈壓住局麵。
看著敵陣的亂象,楊小瓜吩咐楊敢,“你去吧,把他們攔腰斬斷。”
“遵命!”楊敢下去,一聲令下,五千名左翼騎兵如同一條遊龍,飛快地離開本陣,在戰場上畫了一個圓弧,直接衝向了司馬家的側翼,人馬未到,箭雨先到,這支部隊是標準的騎射部隊,衝擊之前,習慣於先用箭矢破敵。古代的軍隊陣列最害怕的就是側麵進攻或者背後進攻,為什麽呢,因為古代士兵對於隊列的練習比較吃力,他們大字不識,連左右都不分,所以在現代學生們體育課上最常見的向左轉向右轉之類,足夠讓他們陣腳大亂,想想我們體育課上這些簡單動作要用多久才練好就理解了,為啥軍訓好幾天除了踢正步就是前後左右的轉動,那都是血的教訓呀。麵對著騎兵的側擊,士兵們很難做出整齊的左轉右轉動作,而且,在古代,將軍的命令傳達一向是大問題,成千上萬人,等你的轉向命令傳到每個士兵耳朵裏,不要說執行的效果如何,單就說時效性就已經大大滯後了。
總而言之,楊敢的五千人就像熱刀子切黃油一樣平滑無比的切入了司馬家的腰部,把前軍和中軍一分為二,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隻是一個瞬息間就殺到了司馬楚之的中軍,司馬楚之脾氣暴躁,本想著親自迎敵,可是楊敢行動如風,並沒打算斬將奪旗,就是來切斷敵人聯係的,所以,軍隊一衝而過,沒有和司馬楚之戀戰,就把敵人殺了一個對穿,司馬楚之臉色鐵青,氣的哇哇大叫,但是也無可奈何,軍陣已經崩潰了。
在這短暫的一衝之下,司馬家的督戰隊就被青州騎兵斬殺大半,沒有了督戰隊的監督,司馬家的前軍在種種不利的形勢之下,終於放飛了自我,迅速的土崩瓦解,就像是911時候被腰斬的雙子塔一樣,轟隆一聲灰飛煙滅。
這時候的司馬楚之迴天無力,隻能被敗兵裹挾著不斷後退,一開始,他還斬殺了幾個潰兵,想挽迴局麵,那怎麽可能呀,很快就不是後退,而是逃命,大軍集體轉向,四散奔逃,兵敗如山倒,這時候就算是神仙來了也沒救了,司馬楚之在司馬金龍的保護下,也不得不轉身逃命,直奔厭次縣城而去,青州軍隨後掩殺,這種時候,就算是一個士兵也能完成追殺上百敵人的壯舉,抗戰的時候,日本鬼子一個中隊就能追著國民黨一個師的屁股掩殺,抗美援朝的時候,我軍的某些戰鬥英雄一個人俘虜六十多個英國人,其實都是一個道理,當然了,對付阿三的時候,我們八個人幹掉三哥一個營的事兒就更不用說了。
司馬楚之大軍狂退幾十裏到了厭次縣城,然而青州軍隊並不停止繼續追擊,轉眼之間縣城易手,司馬楚之再退,青州軍再追,一天之間先後奪取厭次、陽信和樂陵三個縣城,殲敵萬餘人,司馬楚之隻剩下三千多殘兵,退入般縣。楊小瓜不依不饒,大軍圍困般縣,命令傑拉德騎兵四處掃蕩追殺敵人潰兵,自己的中軍駐紮樂陵縣城,以一萬步騎包圍般縣,圍而不攻。
大批俘虜被楊敢押送迴黃河南岸,交給樂陵的郡守進行優化,有的可以編入步兵,訓練補充,有的則是送去屯田,反正不能浪費,除非其中死硬的或者罪大惡極的會被斬殺,其餘的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所以沒有出現什麽混亂,都是服服帖帖的接受安排。
不說別的,單說人口這一項,這一次楊家就賺到了,打仗嘛,隻要經營得當,絕對是賺錢的買賣,窮兵黷武要不得,富兵就多多益善了。除此之外,繳獲的糧草什麽的倒不是大問題,楊家不缺糧草,在海外開發了很多殖民地,有大量的占城稻在東南亞種植,大米一船一船的運過來,絕大部分都拿去釀酒了,隻有一少部分就足夠百萬大軍一年的糧草了,可以說是堆積如山,所以繳獲的這些隻是當成大軍的轉運庫存就可以了,財物什麽的也沒多少,楊家這一次已經決意占領樂陵這一帶了,所以不能動倉庫的財物,也不能動老百姓的財物,安撫民心呢。
放下這些不提,就說楊家大軍或者說青州大軍圍困了般縣,圍而不攻,一方麵是等待後方派兵來支援,另一方麵要等待著敵軍的援兵過來好圍點打援,能夠調動敵軍就不自己走路,一城一地的得失哪有消滅有生力量有用呢,mzd思想這麽超前的東西古人是不理解的,我們理解就夠了。後方的動作還是很快的,徐州那裏聽說前邊打了勝仗,立刻派出援兵,劉義季幹脆把指揮部前移到了齊州,隻留範曄在兗州持總督大印協調後勤工作,部隊一點一點進行輪換,裴方明親自率領援軍出齊州支援樂陵,歸楊小瓜統一指揮,楊小瓜也不矯情,直接留下一部分援軍守住奪下來的三座城池,同時叫裴方明自領一萬步騎掃蕩平原清河一帶,伺機奪取這兩個郡(這兩個郡都是南北各占一半的,所以北魏有清河郡,劉宋也有)的河北部分。裴方明也知道這是給自己立功的機會,自然高興,就興衝衝地去了。
話說楊小瓜一萬大軍圍困般縣,也不攻打,那邊剛剛趕到的拓跋崇(他和司馬楚之不一樣,司馬楚之的勢力發源於河北一帶,所以能夠很快集結兵力,他的軍隊在相州一帶,大軍移動沒那麽快。)緊趕慢趕還是沒有追上急於立功的司馬楚之,等他到了冀州治所,司馬楚之就已經和青州軍對上了,然後幾天就落敗了,所以為了防止司馬楚之被俘虜,他隻好疲於奔命,帶著本部和拓跋仁的軍隊一共五萬,沒命的奔馳,這才在三天後趕到了般縣附近。
其實說起來,既然已經丟了樂陵三個縣,般縣也無所謂的,但是司馬楚之的身份特殊,他是東晉的後裔,是漢族人裏反對劉裕或者說劉宋的一杆旗幟,如果司馬楚之被抓了,那會對北方支持北魏的世家一個重大的打擊,會大大動搖他們對鮮卑人的信心,從政治上講,司馬楚之絕對不能死,也絕對不能被抓,這就是拓跋崇不顧軍事常識,拚命進軍的重要原因。
拓跋崇覺得自己有五萬精銳,比對方的三萬多了一半,就算是疲兵也不怕敵人的,可是他忘了一點,孫子兵法上說,五十裏爭利必蹶上將軍,五十裏都這樣子了,他這好幾百裏還能好的了嗎。
結果在馬頰河北岸,前軍主將拓跋仁中了青州軍的埋伏,給傑拉德一陣衝殺,斬殺俾將十幾名,糧草被燒了無數,步軍折損了五六千人,雖然沒有傷元氣,但是士氣一下子就沒了,糧食呀,沒飯吃哪行?氣得他牙癢癢的,銜尾急追傑拉德,傑拉德根本不和他戀戰,且戰且退,渡過馬頰河一路向南,然後,追到了般縣附近的拓跋仁,正好遇上楊家的第二梯隊楊敢的五千騎軍,傑拉德和楊敢合兵一處返身衝殺,拓跋仁大敗,前軍的兩萬人隻剩下七八千人,倉皇北逃,去見拓跋崇。
拓跋崇看到他那副慘相差點沒氣死,當時就想斬了他,左右的將軍們苦勸,這才叫他戴罪立功。當然了這都是裝樣子,兩個人級別一樣,都是王爵,隻是主帥副帥的差別罷了,就算拓跋崇是皇帝的親弟弟也不能有這個權利,但是不做樣子就沒法嚴肅軍紀,為了保存士氣,隻能出此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