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司馬楚之(一)
神鴉社鼓楊小瓜的穿越人生 作者:老羅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哈哈哈,賢弟一片忠心,我是知道了。”拓跋燾大樂,雖然對方並沒有說出他想要的方略,但是,作為屬下,可不能太高瞻遠矚了,那會喧賓奪主的,鮮卑不比南朝,沒有什麽大義名分的,誰強誰當老大,所以要是這位弟弟強大了,自己的王位就要遇到挑戰了,還是笨一點的好。
“我們被動挨打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們還是要用老辦法主動進攻,因糧於敵,所以我決定,太子監國,侍中高允坐鎮洛陽,負責供應後勤工作,我親自掛帥,統軍十萬攻打汝南,奚他觀為先鋒,領一萬騎軍緊逼陳郡,另外,拓跋崇,你帶著拓跋仁為偏師,主攻山東路,許你為河北道山東道大總管,可調動當地全部人嗎,南宮博宇和司馬楚之全都歸你調動。”
“遵旨!”幾個人領命下去執行。
打仗這種事不是吃飯,就算是吃飯,炒菜也要等半小時,有時候人多還要等座位,所以雖然安排下去了,但是戰爭籌備可是要大費周章的,尤其是騎兵要吃草料,那準備起來就比較麻煩,所以林林總總的折騰了三個月,眼看都快入冬了才完事兒,當然,這消息早就傳到劉宋了,劉義隆聽說了也就沒啥爭議了,備戰吧。
太子一係也發不出聲音來了,人家打來你還不準備,那是要投降嗎,太子代表的是江南世家的利益,不喜歡打仗,並不是要賣國求榮。
既然人家打過來了,自然要準備迎戰,劉義隆命令武陵王劉駿統領大軍五萬,總督豫州濟州等等諸州人馬馳援汝南。然後命令衡陽王劉義季總督山東河北諸路人馬,準備抵抗拓跋崇的掃蕩。
就這樣,劉義季前出到了兗州,同時委派青州刺史楊茁率領三萬人準備迎戰,然後,楊小瓜早就計劃好了,現在有了機會,立刻老實不客氣率軍渡河,直撲樂陵縣,要把自己的樂陵郡南北補齊。大戰拉開序幕。
楊小瓜的動作並不是很快,似乎要留給對方做反應的時間,所以,等到他慢吞吞的來到黃河邊上的時候,和司馬楚之的大軍就碰個正著。
司馬楚之大軍沿河列陣,很明顯,這是要半渡而擊了,司馬楚之是晉朝的後代,因為劉宋創始人劉裕推翻了南晉,所以毫不猶豫的舉家投降了鮮卑的奚斤,然後被北魏厚待,加官進爵已經做到了琅琊王的位置,比奚斤的兒子奚他觀的公爵還要高,當然了,民族不同,爵位的含金量也不一樣,他的王爵工資雖然高,但是不會有鮮卑本族人那麽受信任,這也是理所應當的。那個年代沒有漢奸這個說法,各部分勢力之間互相投降也很常見,也就沒人用大義名分要求司馬家,這也是各大世家為什麽改朝換代甚至民族糾紛的時候從來沒有是非隻有利益的根本原因,三觀沒建立起來。
司馬家作為傳統的世家,皇室後裔,自然不會投降劉宋,司馬楚之帶兵的風格也和鮮卑人不一樣,和劉宋差不多,以步兵為主,騎兵弓弩兵為輔助,也有一部分水軍,沿河遊弋,與青州的水軍相抗衡。此時的司馬楚之已經六十歲了,蒼髯鶴發,身體雄壯,頗有一絲名將的風采,當年,他投降鮮卑,帶大軍進攻金墉關,圍困將近一年,最後擊殺劉宋大將王康,可以說和劉宋之間有血海深仇,此番接戰,雖然是同為漢族,但是絕對沒有和平的可能,直接就是死掐。
司馬家三兄弟,沿著陣前躍馬揚威,不可一世,大有沈騰那句,“你過來呀”的氣勢。
楊小瓜立馬在陣中,他不是先鋒,沒興趣去前邊出風頭,用鞭子指著對麵的老將問自己的身邊人,“那個老將就是傳說中的司馬楚之麽?”
有知道情況的文官迴答,“不錯,正是此老。”
“聽說連高祖(劉裕)都很忌諱這個家夥?他很強大麽?”楊小瓜又問。
“不錯,此老甚為勇猛,刺史大人需要小心應付。”
“嗯,可惜了,自古美人如名將,不使人間見白頭。此人已經看見白頭了,所以此生無憾了,可以退出曆史舞台了。”楊小瓜蓋棺定論。這時候的楊小瓜已經二十五歲,旭日東升的年紀,自然不會像十一二歲時候那麽謙虛,言語中充滿了霸氣。
他開口吩咐道,“吩咐水軍,給我用霹靂車集中轟擊北岸的司馬家中軍,務必迫使他們的中軍後退,南岸的所有霹靂車也全都拉上去,一定要給他們一點教訓,叫他們知道什麽是重火力。”
一聲令下,南北朝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偽熱兵器戰鬥方式第一次出現在眾人眼前,上千架大中小型投石車集中在南岸,那真的是萬炮齊發,根本也不需要瞄準,就是地毯式轟炸,一頓不要命的猛砸,一般的投石車都是用石塊或者石球進行投擲,無論是製作石塊還是磨製圓球都是很費時間的,而楊小瓜則是另辟蹊徑,他是學化學的,當然知道單純硬度而言,陶瓷比起花崗岩來毫不遜色,甚至要強大很多,所以現代防彈衣都是陶瓷的,連小號穿甲彈都很難擊穿硬質陶瓷,而這些東西的配方和煉製方案對於擁有現代化學知識的楊小瓜和擁有瘋子化學家格格巫的楊小瓜來說,能算是問題嗎,當然不算。煉製標準的陶瓷球而已,就是一堆陶土之類的玩意,俺們大山東啥沒有呀,自然是不缺這些,要說瓷器那要特殊的高嶺土,陶器,簡直就是小兒科嗎,正經開窯煉製,要不了幾天就一大堆,可比製作石彈容易得多了,所以就這麽一頓狠砸,連著砸了一個時辰,打得對岸的軍陣塵土飛揚,飛沙蔽日,一開始還有慘叫和哭嚎之聲,後來就啥都沒有了,隻有陶瓷球落地的轟隆聲,司馬家的士兵哪見過這種陣仗,根本不聽軍官的吆喝,轉身就跑,在中軍的司馬楚之其實是有安排督戰隊的,但是沒用,這樣子你想靠殺人立威,那是門都沒有,甚至還有士兵拔刀和督戰隊打了起來,然後督戰隊自己也跑了。在陣前躍馬揚鞭的司馬三兄弟也是見勢不妙,轉身就跑,那叫一個快呀。
但是南岸這邊可不管那一套,就是沒頭沒腦的一頓爆錘,直到打完了一個基數,這才停下來修整,有設備損壞的拉迴來維修,水軍搭設浮橋,大隊人馬穩穩當當過河,什麽半渡而擊了,都啥年代還玩這一套,老掉牙了。
其實這種攻擊方式是取了巧了,畢竟投石車是冷兵器,完全靠機械力量投射距離有限,如果是平原野戰,在後方發揮不了多大威力,現在因為有水軍保護和河道阻隔,所以可以毫不顧忌的放到最前沿轟炸而不擔心被對方步兵攻擊損毀,這其中的竅門,楊小瓜是知道的,司馬楚之自然是不知道了,他一個吟詩作賦的文人哪裏懂這些科學,知識改變命運呀。
雖然這邊的投石車已經停止了轟炸,但是司馬家的軍隊已經嚇破了膽,隻能遠遠地躲到石炮射擊不到的地方看著楊家的步騎穩穩當當的走上浮橋,渡過黃河,然後從容列陣。
楊家大軍,的前軍是一萬步兵方陣,長槍兵夾雜著跳蕩兵,中軍是五千弓弩手,後邊是五千刀盾兵斷後,左右兩翼是各自有五千輕騎兵掠陣,隨時可能找到敵人的破綻發出突擊。
大陣列好了,時間已經到了中午,楊家士兵可是一絲一毫都不慌張,也不進攻,就等著後邊送吃喝上來,然後是一隊一隊從前往後坐下開飯,坐下了,長矛依舊支在架子上,隨時準備著敵人上來騷擾,因為是一隊一隊的吃飯,所以並沒有影響全軍的陣列,就是時間比較長而已。
司馬楚之那也是久經戰陣的老將了,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立刻派輕騎兵過來騷擾,結果,楊家騎兵也不是吃素的,立刻迎上去廝殺,司馬家因為是漢族,所以在北魏的發展受限製,真正的騎兵不多,雖然戰力不俗,但是真的打不過人多勢眾而且在塞北多年來遊獵的楊家騎兵,這楊家早就借助商旅的力量在河北與東北交界的蠻族聚居區建築了城市,所以也趁機招募了足夠的靺鞨騎兵,自家的漢族騎兵在那裏也沒少參與戰鬥,早就偷偷地訓練出數萬精銳,隻是一直藏拙,不方便拿出來罷了,現在其實也隻是拿出來了一小部分,其餘的還駐守在黃驊、北平、薊州、熱河等地,招兵買馬發展勢力,還有了不少宗教狂熱分子,這當然是花重金買來的紅衣大主教約翰的功勞。他在文治方麵絕對是一把好手,而宗教這東西,越是不識字的蠻族,越容易推廣而且狂熱,就是一幫愛幹活愛打架很聽話的瘋子,拿來在戰爭時期當敢死隊真的很絕妙。雙方剛一交戰就看出來差距了,楊家騎兵唿嘯著和司馬家騎兵撞在了一起,仿佛一群大猩猩遇到了一群幼兒園兒童,那就不是戰鬥,是欺負人,司馬家的騎兵一觸即潰,雙方剛一接觸,司馬家騎兵就有百餘名被斬下馬來,剩下的在楊家騎兵雨點般的箭矢射擊下,也是毫無還手之力,隻有轉身逃走。楊家騎兵也不追趕,在戰場上打了個旋,擺足了pose,得意洋洋的歸隊,反正他們的任務隻是趕走蒼蠅,給步兵創造吃飯的時間,其他的暫時不用考慮。
司馬楚之很有一點沮喪,自從他十幾歲參軍以來,就沒有打過這種窩囊仗,他都六十歲了,人家主帥才二十出頭,但是怎麽看都像是人家在玩弄小孩子一樣玩弄他,他隻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光挨打夠不到敵人的狀況真的是太憋屈了,現在他終於理解當年死守金墉關的王康的心理感受了,真的很窩囊,讓人憋悶的想吐血。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現在終於輪到司馬楚之享受這種待遇了,司馬楚之不管多不服氣,也隻能忍耐,為了眼不見心不煩,也為了保存士氣,司馬楚之不得不勒令部隊再次後退了五裏,脫離了和青州軍隊的直接接觸。他也是挺幸運的,青州軍隊還在有條不紊的吃午飯,沒有追擊他的意思,否則在對方的壓迫之下,很難說他的陣型會不會崩潰,從而把後退變成潰逃。
楊小瓜當然看到了對方的撤退,但是他更知道對方陣型沒散,隻是後退而已,雖然對方士氣不足,也不馬上到達崩潰點,為了穩妥起見,還是老老實實的吃飯為妙,反正對方大中午的餓著肚子,士氣隻會低落不會上升,等對方看到己方吃飽喝足好整以暇的進攻的時候,就是士氣最低點。不見鬼子不掛弦,不見兔子不撒鷹,打仗是細致活,急不得。
就這樣,司馬家士兵眼睜睜的看著對方用了足足一個時辰才吃完了午飯,然後一個個坐在那裏剔牙縫,聊天打屁消化食物,而自己還餓著肚子,這件事簡直是侮辱兵格。士氣果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低落下去,不停地向下走。
又過了半個時辰,楊家軍隊終於完美的滿血複活,然後整頓隊形,緩步向前,壓向敵陣,一步接著一步,隨著戰鼓的敲擊,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司馬家士兵的心髒上。“咚、咚、咚、咚。”
不能這樣下去了,司馬楚之暗暗對自己說,必須扭轉這種情況,但是怎麽扭轉呢?司馬楚之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單挑,利用大將的個人勇力取得勝利,來扭轉士氣,但是這能行得通麽?司馬楚之覺得可以,他有這個信心,自家三個兒子素來以個人武力值名揚西北,就算是和鮮卑那些蠻子比起來也是不落下風,畢竟鮮卑人就是仗著身體條件好,力氣大,騎射能力強,這才取得了半壁江山,真要比起武功的玄奧,怎麽能和我們大晉王朝的皇家秘傳相比呢。
想到這裏,司馬楚之吩咐道:“寶胤,你們三個去挑戰一下,看看對方的虛實。”
“遵命!”司馬寶胤三兄弟抱拳,然後上馬,各帶著本部人馬成一個品字形,衝向青州大軍。
這個武將單挑,其實和小說裏是不同的,小說裏說的,一幫士兵在那裏看熱鬧,兩個將軍在戰場上一打一整天,那就是侮辱智商了,隻有春秋戰國時候才偶爾有這種情況,那也是戰車對決,三對三,不是一對一,後來發明胡服騎射,騎兵走上了戰場,所謂的單挑就變成了武將率領一隊騎兵衝陣(也有步兵衝陣的,但是很少見)對方一隊人阻截,順便較量一下這種情況,比如三國的關老爺斬顏良誅文醜就是這種情況,趙子龍七進七出也差不多。
但是這種情況也是有條件限製的,如果人家武將陣列整齊,你根本衝不進來,那就是很可笑的事情了,就是一個雞蛋撞石頭的結局。而這一次,青州軍的陣列夠不夠整齊呢,當然夠了,楊小瓜打仗,從來不會給人衝陣的機會,除非是自己衝別人。
司馬三兄弟帶著人馬來到陣前,一看人家青州軍陣列整齊,無法衝陣,隻好帶隊伍在陣前盤旋示威,以求對方應戰。
這種情況,如果是別人,也就不理他,直接碾過去,不過楊小瓜現在其實目的是要拖時間,他不想深入敵境之後再遇到敵人主力,那樣不安全,所以希望把敵人的有生力量盡量處理幹淨,所以,就決定配合對方,玩一把遊戲,好給敵軍的後隊,也就是拓跋崇和拓跋仁所帶的主力人馬過來決戰的機會。
看了看身邊上的人,派誰去呢?於是楊小瓜就學著評書裏的的台詞問道,“哪位將軍願意去迎戰敵軍?”
左騎統領楊敢、右騎統領傑拉德還有前軍大將楊薈都打算上去一試身手,多年來一直訓練訓練,就是很少上陣,一個個骨頭都發癢了。至於說親衛營的盤小雷等人則是不為所動,他們的任務就是保護主帥,主帥到哪裏就去哪裏,對於立功什麽的反而沒有這些大將那麽迫切。
楊小瓜看看幾個人,就吩咐道,“楊薈,你和楊敢好久沒上戰場了,就去活動活動吧,傑拉德騎士,你帶著騎士團前壓,不用主動進攻,如果他們遇到麻煩的時候再去救援。”
“遵命!”三個人各自迴去,先安排副手代替自己指揮大軍,這是必須的,要不然遇到突襲就亂套了,然後才各帶著三百親兵來到陣前迎戰。
楊薈這時候已經快三十歲了,正在壯年,發育的也很壯實,肚大腰圓的,還一臉的絡腮胡子,有一點三國張飛的意思了,再加上烏騅馬和丈八蛇矛,那就是活脫脫的張翼德了,他首當其衝,催馬擰搶直取司馬寶胤。
司馬寶胤也不含糊,騎著白馬拿著長槊過來迎戰,兩個人就比劃起來了。楊薈多年來名氣不顯,但是那也是楊家人才太多,他又很少出頭露臉,所以被壓住了,實際上在年輕的時候他就是楊家眾人中的佼佼者,要不是楊小瓜一直不肯做官,導致的他們都被壓製,早就名揚四方了,現在這種國戰,對上的又是皇帝最痛恨的司馬家,那不借機會揚名立萬,就太傻了。所以這一次抖擻精神,要把敵人斬於馬下。
兩個人一動手,發現雙方都不簡單,司馬寶胤也是鮮卑一方著名的武將,槍法絕倫,在西北邊陲斬將奪旗,柔然人也很畏懼的角色,不過,楊薈更強大些,楊家不遺餘力的多年培養,再加上楊小瓜這個弟弟的比較,叫他沒辦法不拚命,某種角度上講,楊小瓜這種bug般的存在是楊家年輕一代人的悲哀,太不給人活路了,降維打擊呢。不管怎樣,楊薈的勇猛確實能夠壓住司馬寶胤一頭,無論是力量和技巧都遠在對方之上,雙方隻打了三個來迴,司馬寶胤就不行了,一個沒注意就被楊薈一槍掃落馬下,生擒活抓。士兵們鼓噪叫好,楊小瓜也吩咐說擂鼓助威,鼓聲大震,青州兵的叫喊聲更大了。
“我們被動挨打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們還是要用老辦法主動進攻,因糧於敵,所以我決定,太子監國,侍中高允坐鎮洛陽,負責供應後勤工作,我親自掛帥,統軍十萬攻打汝南,奚他觀為先鋒,領一萬騎軍緊逼陳郡,另外,拓跋崇,你帶著拓跋仁為偏師,主攻山東路,許你為河北道山東道大總管,可調動當地全部人嗎,南宮博宇和司馬楚之全都歸你調動。”
“遵旨!”幾個人領命下去執行。
打仗這種事不是吃飯,就算是吃飯,炒菜也要等半小時,有時候人多還要等座位,所以雖然安排下去了,但是戰爭籌備可是要大費周章的,尤其是騎兵要吃草料,那準備起來就比較麻煩,所以林林總總的折騰了三個月,眼看都快入冬了才完事兒,當然,這消息早就傳到劉宋了,劉義隆聽說了也就沒啥爭議了,備戰吧。
太子一係也發不出聲音來了,人家打來你還不準備,那是要投降嗎,太子代表的是江南世家的利益,不喜歡打仗,並不是要賣國求榮。
既然人家打過來了,自然要準備迎戰,劉義隆命令武陵王劉駿統領大軍五萬,總督豫州濟州等等諸州人馬馳援汝南。然後命令衡陽王劉義季總督山東河北諸路人馬,準備抵抗拓跋崇的掃蕩。
就這樣,劉義季前出到了兗州,同時委派青州刺史楊茁率領三萬人準備迎戰,然後,楊小瓜早就計劃好了,現在有了機會,立刻老實不客氣率軍渡河,直撲樂陵縣,要把自己的樂陵郡南北補齊。大戰拉開序幕。
楊小瓜的動作並不是很快,似乎要留給對方做反應的時間,所以,等到他慢吞吞的來到黃河邊上的時候,和司馬楚之的大軍就碰個正著。
司馬楚之大軍沿河列陣,很明顯,這是要半渡而擊了,司馬楚之是晉朝的後代,因為劉宋創始人劉裕推翻了南晉,所以毫不猶豫的舉家投降了鮮卑的奚斤,然後被北魏厚待,加官進爵已經做到了琅琊王的位置,比奚斤的兒子奚他觀的公爵還要高,當然了,民族不同,爵位的含金量也不一樣,他的王爵工資雖然高,但是不會有鮮卑本族人那麽受信任,這也是理所應當的。那個年代沒有漢奸這個說法,各部分勢力之間互相投降也很常見,也就沒人用大義名分要求司馬家,這也是各大世家為什麽改朝換代甚至民族糾紛的時候從來沒有是非隻有利益的根本原因,三觀沒建立起來。
司馬家作為傳統的世家,皇室後裔,自然不會投降劉宋,司馬楚之帶兵的風格也和鮮卑人不一樣,和劉宋差不多,以步兵為主,騎兵弓弩兵為輔助,也有一部分水軍,沿河遊弋,與青州的水軍相抗衡。此時的司馬楚之已經六十歲了,蒼髯鶴發,身體雄壯,頗有一絲名將的風采,當年,他投降鮮卑,帶大軍進攻金墉關,圍困將近一年,最後擊殺劉宋大將王康,可以說和劉宋之間有血海深仇,此番接戰,雖然是同為漢族,但是絕對沒有和平的可能,直接就是死掐。
司馬家三兄弟,沿著陣前躍馬揚威,不可一世,大有沈騰那句,“你過來呀”的氣勢。
楊小瓜立馬在陣中,他不是先鋒,沒興趣去前邊出風頭,用鞭子指著對麵的老將問自己的身邊人,“那個老將就是傳說中的司馬楚之麽?”
有知道情況的文官迴答,“不錯,正是此老。”
“聽說連高祖(劉裕)都很忌諱這個家夥?他很強大麽?”楊小瓜又問。
“不錯,此老甚為勇猛,刺史大人需要小心應付。”
“嗯,可惜了,自古美人如名將,不使人間見白頭。此人已經看見白頭了,所以此生無憾了,可以退出曆史舞台了。”楊小瓜蓋棺定論。這時候的楊小瓜已經二十五歲,旭日東升的年紀,自然不會像十一二歲時候那麽謙虛,言語中充滿了霸氣。
他開口吩咐道,“吩咐水軍,給我用霹靂車集中轟擊北岸的司馬家中軍,務必迫使他們的中軍後退,南岸的所有霹靂車也全都拉上去,一定要給他們一點教訓,叫他們知道什麽是重火力。”
一聲令下,南北朝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偽熱兵器戰鬥方式第一次出現在眾人眼前,上千架大中小型投石車集中在南岸,那真的是萬炮齊發,根本也不需要瞄準,就是地毯式轟炸,一頓不要命的猛砸,一般的投石車都是用石塊或者石球進行投擲,無論是製作石塊還是磨製圓球都是很費時間的,而楊小瓜則是另辟蹊徑,他是學化學的,當然知道單純硬度而言,陶瓷比起花崗岩來毫不遜色,甚至要強大很多,所以現代防彈衣都是陶瓷的,連小號穿甲彈都很難擊穿硬質陶瓷,而這些東西的配方和煉製方案對於擁有現代化學知識的楊小瓜和擁有瘋子化學家格格巫的楊小瓜來說,能算是問題嗎,當然不算。煉製標準的陶瓷球而已,就是一堆陶土之類的玩意,俺們大山東啥沒有呀,自然是不缺這些,要說瓷器那要特殊的高嶺土,陶器,簡直就是小兒科嗎,正經開窯煉製,要不了幾天就一大堆,可比製作石彈容易得多了,所以就這麽一頓狠砸,連著砸了一個時辰,打得對岸的軍陣塵土飛揚,飛沙蔽日,一開始還有慘叫和哭嚎之聲,後來就啥都沒有了,隻有陶瓷球落地的轟隆聲,司馬家的士兵哪見過這種陣仗,根本不聽軍官的吆喝,轉身就跑,在中軍的司馬楚之其實是有安排督戰隊的,但是沒用,這樣子你想靠殺人立威,那是門都沒有,甚至還有士兵拔刀和督戰隊打了起來,然後督戰隊自己也跑了。在陣前躍馬揚鞭的司馬三兄弟也是見勢不妙,轉身就跑,那叫一個快呀。
但是南岸這邊可不管那一套,就是沒頭沒腦的一頓爆錘,直到打完了一個基數,這才停下來修整,有設備損壞的拉迴來維修,水軍搭設浮橋,大隊人馬穩穩當當過河,什麽半渡而擊了,都啥年代還玩這一套,老掉牙了。
其實這種攻擊方式是取了巧了,畢竟投石車是冷兵器,完全靠機械力量投射距離有限,如果是平原野戰,在後方發揮不了多大威力,現在因為有水軍保護和河道阻隔,所以可以毫不顧忌的放到最前沿轟炸而不擔心被對方步兵攻擊損毀,這其中的竅門,楊小瓜是知道的,司馬楚之自然是不知道了,他一個吟詩作賦的文人哪裏懂這些科學,知識改變命運呀。
雖然這邊的投石車已經停止了轟炸,但是司馬家的軍隊已經嚇破了膽,隻能遠遠地躲到石炮射擊不到的地方看著楊家的步騎穩穩當當的走上浮橋,渡過黃河,然後從容列陣。
楊家大軍,的前軍是一萬步兵方陣,長槍兵夾雜著跳蕩兵,中軍是五千弓弩手,後邊是五千刀盾兵斷後,左右兩翼是各自有五千輕騎兵掠陣,隨時可能找到敵人的破綻發出突擊。
大陣列好了,時間已經到了中午,楊家士兵可是一絲一毫都不慌張,也不進攻,就等著後邊送吃喝上來,然後是一隊一隊從前往後坐下開飯,坐下了,長矛依舊支在架子上,隨時準備著敵人上來騷擾,因為是一隊一隊的吃飯,所以並沒有影響全軍的陣列,就是時間比較長而已。
司馬楚之那也是久經戰陣的老將了,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立刻派輕騎兵過來騷擾,結果,楊家騎兵也不是吃素的,立刻迎上去廝殺,司馬家因為是漢族,所以在北魏的發展受限製,真正的騎兵不多,雖然戰力不俗,但是真的打不過人多勢眾而且在塞北多年來遊獵的楊家騎兵,這楊家早就借助商旅的力量在河北與東北交界的蠻族聚居區建築了城市,所以也趁機招募了足夠的靺鞨騎兵,自家的漢族騎兵在那裏也沒少參與戰鬥,早就偷偷地訓練出數萬精銳,隻是一直藏拙,不方便拿出來罷了,現在其實也隻是拿出來了一小部分,其餘的還駐守在黃驊、北平、薊州、熱河等地,招兵買馬發展勢力,還有了不少宗教狂熱分子,這當然是花重金買來的紅衣大主教約翰的功勞。他在文治方麵絕對是一把好手,而宗教這東西,越是不識字的蠻族,越容易推廣而且狂熱,就是一幫愛幹活愛打架很聽話的瘋子,拿來在戰爭時期當敢死隊真的很絕妙。雙方剛一交戰就看出來差距了,楊家騎兵唿嘯著和司馬家騎兵撞在了一起,仿佛一群大猩猩遇到了一群幼兒園兒童,那就不是戰鬥,是欺負人,司馬家的騎兵一觸即潰,雙方剛一接觸,司馬家騎兵就有百餘名被斬下馬來,剩下的在楊家騎兵雨點般的箭矢射擊下,也是毫無還手之力,隻有轉身逃走。楊家騎兵也不追趕,在戰場上打了個旋,擺足了pose,得意洋洋的歸隊,反正他們的任務隻是趕走蒼蠅,給步兵創造吃飯的時間,其他的暫時不用考慮。
司馬楚之很有一點沮喪,自從他十幾歲參軍以來,就沒有打過這種窩囊仗,他都六十歲了,人家主帥才二十出頭,但是怎麽看都像是人家在玩弄小孩子一樣玩弄他,他隻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光挨打夠不到敵人的狀況真的是太憋屈了,現在他終於理解當年死守金墉關的王康的心理感受了,真的很窩囊,讓人憋悶的想吐血。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現在終於輪到司馬楚之享受這種待遇了,司馬楚之不管多不服氣,也隻能忍耐,為了眼不見心不煩,也為了保存士氣,司馬楚之不得不勒令部隊再次後退了五裏,脫離了和青州軍隊的直接接觸。他也是挺幸運的,青州軍隊還在有條不紊的吃午飯,沒有追擊他的意思,否則在對方的壓迫之下,很難說他的陣型會不會崩潰,從而把後退變成潰逃。
楊小瓜當然看到了對方的撤退,但是他更知道對方陣型沒散,隻是後退而已,雖然對方士氣不足,也不馬上到達崩潰點,為了穩妥起見,還是老老實實的吃飯為妙,反正對方大中午的餓著肚子,士氣隻會低落不會上升,等對方看到己方吃飽喝足好整以暇的進攻的時候,就是士氣最低點。不見鬼子不掛弦,不見兔子不撒鷹,打仗是細致活,急不得。
就這樣,司馬家士兵眼睜睜的看著對方用了足足一個時辰才吃完了午飯,然後一個個坐在那裏剔牙縫,聊天打屁消化食物,而自己還餓著肚子,這件事簡直是侮辱兵格。士氣果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低落下去,不停地向下走。
又過了半個時辰,楊家軍隊終於完美的滿血複活,然後整頓隊形,緩步向前,壓向敵陣,一步接著一步,隨著戰鼓的敲擊,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司馬家士兵的心髒上。“咚、咚、咚、咚。”
不能這樣下去了,司馬楚之暗暗對自己說,必須扭轉這種情況,但是怎麽扭轉呢?司馬楚之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單挑,利用大將的個人勇力取得勝利,來扭轉士氣,但是這能行得通麽?司馬楚之覺得可以,他有這個信心,自家三個兒子素來以個人武力值名揚西北,就算是和鮮卑那些蠻子比起來也是不落下風,畢竟鮮卑人就是仗著身體條件好,力氣大,騎射能力強,這才取得了半壁江山,真要比起武功的玄奧,怎麽能和我們大晉王朝的皇家秘傳相比呢。
想到這裏,司馬楚之吩咐道:“寶胤,你們三個去挑戰一下,看看對方的虛實。”
“遵命!”司馬寶胤三兄弟抱拳,然後上馬,各帶著本部人馬成一個品字形,衝向青州大軍。
這個武將單挑,其實和小說裏是不同的,小說裏說的,一幫士兵在那裏看熱鬧,兩個將軍在戰場上一打一整天,那就是侮辱智商了,隻有春秋戰國時候才偶爾有這種情況,那也是戰車對決,三對三,不是一對一,後來發明胡服騎射,騎兵走上了戰場,所謂的單挑就變成了武將率領一隊騎兵衝陣(也有步兵衝陣的,但是很少見)對方一隊人阻截,順便較量一下這種情況,比如三國的關老爺斬顏良誅文醜就是這種情況,趙子龍七進七出也差不多。
但是這種情況也是有條件限製的,如果人家武將陣列整齊,你根本衝不進來,那就是很可笑的事情了,就是一個雞蛋撞石頭的結局。而這一次,青州軍的陣列夠不夠整齊呢,當然夠了,楊小瓜打仗,從來不會給人衝陣的機會,除非是自己衝別人。
司馬三兄弟帶著人馬來到陣前,一看人家青州軍陣列整齊,無法衝陣,隻好帶隊伍在陣前盤旋示威,以求對方應戰。
這種情況,如果是別人,也就不理他,直接碾過去,不過楊小瓜現在其實目的是要拖時間,他不想深入敵境之後再遇到敵人主力,那樣不安全,所以希望把敵人的有生力量盡量處理幹淨,所以,就決定配合對方,玩一把遊戲,好給敵軍的後隊,也就是拓跋崇和拓跋仁所帶的主力人馬過來決戰的機會。
看了看身邊上的人,派誰去呢?於是楊小瓜就學著評書裏的的台詞問道,“哪位將軍願意去迎戰敵軍?”
左騎統領楊敢、右騎統領傑拉德還有前軍大將楊薈都打算上去一試身手,多年來一直訓練訓練,就是很少上陣,一個個骨頭都發癢了。至於說親衛營的盤小雷等人則是不為所動,他們的任務就是保護主帥,主帥到哪裏就去哪裏,對於立功什麽的反而沒有這些大將那麽迫切。
楊小瓜看看幾個人,就吩咐道,“楊薈,你和楊敢好久沒上戰場了,就去活動活動吧,傑拉德騎士,你帶著騎士團前壓,不用主動進攻,如果他們遇到麻煩的時候再去救援。”
“遵命!”三個人各自迴去,先安排副手代替自己指揮大軍,這是必須的,要不然遇到突襲就亂套了,然後才各帶著三百親兵來到陣前迎戰。
楊薈這時候已經快三十歲了,正在壯年,發育的也很壯實,肚大腰圓的,還一臉的絡腮胡子,有一點三國張飛的意思了,再加上烏騅馬和丈八蛇矛,那就是活脫脫的張翼德了,他首當其衝,催馬擰搶直取司馬寶胤。
司馬寶胤也不含糊,騎著白馬拿著長槊過來迎戰,兩個人就比劃起來了。楊薈多年來名氣不顯,但是那也是楊家人才太多,他又很少出頭露臉,所以被壓住了,實際上在年輕的時候他就是楊家眾人中的佼佼者,要不是楊小瓜一直不肯做官,導致的他們都被壓製,早就名揚四方了,現在這種國戰,對上的又是皇帝最痛恨的司馬家,那不借機會揚名立萬,就太傻了。所以這一次抖擻精神,要把敵人斬於馬下。
兩個人一動手,發現雙方都不簡單,司馬寶胤也是鮮卑一方著名的武將,槍法絕倫,在西北邊陲斬將奪旗,柔然人也很畏懼的角色,不過,楊薈更強大些,楊家不遺餘力的多年培養,再加上楊小瓜這個弟弟的比較,叫他沒辦法不拚命,某種角度上講,楊小瓜這種bug般的存在是楊家年輕一代人的悲哀,太不給人活路了,降維打擊呢。不管怎樣,楊薈的勇猛確實能夠壓住司馬寶胤一頭,無論是力量和技巧都遠在對方之上,雙方隻打了三個來迴,司馬寶胤就不行了,一個沒注意就被楊薈一槍掃落馬下,生擒活抓。士兵們鼓噪叫好,楊小瓜也吩咐說擂鼓助威,鼓聲大震,青州兵的叫喊聲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