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道士這個故事,不就是說山神也是人做的嗎?白玉京被祭祀了,但卻並沒有死,而是成了第二個山神。


    至於白玉京怎麽活下來的,白道士並沒有解釋。


    他隻是說神仙也是凡人做,做了神仙就一定會保佑民眾風調雨順嗎?倒也未可知。


    其實我們四人心裏都有些明白,白道士說的這個白玉京估計就是他自己。


    不過按照他的說辭,很多年以前,那白道士豈不是活了很多年了嗎?


    為什麽白道士現在看起來還是隻有三十多歲的樣子,難道真是神仙,也隻有神仙才可以容顏永駐啊。


    “可以這麽說,不過自從白玉京做了山神之後,並沒有要任何童男童女祭祀,而是選擇了另一種祭祀方式。”。


    我心想那白道士還算是個好人,居然不要童男童女祭祀。


    林素問道:“難道那個白玉京就是你自己嗎?”。


    林素問看起來並不傻,我真不知道他為什麽會問出這樣無知的問題,就算白道士是白玉京也不能當著人家的麵問啊。


    真是個煞筆。


    “你覺得呢?”好在白道士並沒有生氣,而是反問林素問。


    林素問搖頭說不知道。


    白道士也沒說話,而是搖頭晃腦的背了一首詩:措身物外謝時名,著眼閑中看世情。


    人算不如天算巧,機心爭似道心平;


    過來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覺再生,


    說與明人應曉得,與愚人說也分明。


    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


    幾迴缺月還缺月,數陣南風又北風;


    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


    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


    但凡行事要知機,斟酌高低莫亂為!


    烏江項羽今何在?赤壁周瑜業更誰?


    贏得我時何足幸,且饒他去不為虧,


    世事與人爭不盡,還他一忍是便宜。


    舉世不忘渾不了,寄身誰識等浮漚,


    謀生盡作千年計,公道還當一死休;


    西下夕陽難把手,東流逝水絕迴頭。


    這首詩是唐伯虎的警世詩,深諳道教易理。


    但我們四人卻並不知道他念這段詩是什麽意思,就連我們四人當中見識最廣的蔣嚶嚀,也是一臉呆滯。


    “前輩,莫非是道教中人?”蔣嚶嚀一躬身。


    “那個山神是道士,你看我一身道士打扮,卻又是何人?”白道士微微一笑,我心想既然你打扮的像道士,不是道士才怪了。


    “前輩是北宗還是南宗?”蔣嚶嚀的語氣越發恭順,看樣子,她對白道士不敢小瞧。


    我心想這牛鼻子是城隍,肯定不是普通人。


    “北宗如何,南宗又如何?”白道士卻還是不肯正麵迴答。


    【白雲青靄望中無,已到仙人碧玉壺。


    拚卻茫鞋尋地肺,始瞻大道在天都。


    乾坤一氣藏丹室,日月兩丸曜赤爐。


    實與先生相見晚,慈悲乞早度寒儒。】


    於是蔣嚶嚀又隨口背了一首詩。


    白道士迴過頭來,盯著蔣嚶嚀看了看,搖頭說:“小姑娘,你雖是他的人,卻有一顆堅韌不拔的道心,你想救誰,不妨對我直說。”


    蔣嚶嚀卻也搖搖頭:“我要救的人,前輩也無能無力。”。


    “天下間我去不了的地方還很少。”。


    他們兩個就像猜字謎一樣,一唱一和,我們三個看的是稀裏糊塗,一臉懵逼。


    “滄耳。”蔣嚶嚀緩緩吐出兩個字,似乎用了極大的力氣。


    白道士一愣,隨即道:“確實沒辦法,難怪你會找上陳玄同。”。


    臥槽,這關我什麽事?


    滄耳是什麽東西我都不知道,我幹笑兩聲說:“麻煩你們說清楚一點好麽?”。


    這種當著麵被蒙在鼓裏的滋味兒真不好受,就像我們三個是弱智一樣,他們兩人的話我們根本就聽不懂。


    “現在還不到時候。”。


    白道士又說:“這麽看來,你是南宗了?”。


    南北宗是指道教全真道的南宗和北宗。


    全真道創始於金王重陽,流傳於北方;北宋張伯端著《悟真篇》,也主煉養,流傳於南方。


    在修煉上,北宗主張先性後命,南宗主張先命後性。元陳致虛兼受張、王所傳,統歸全真道,追溯張傳為南宗,王傳為北宗。兩派均依托東華少陽君(王玄甫)、鍾離權為兩宗祖師。


    而南宗思想分為兩體第一階段張伯端。第二階段石泰、白玉蟾等,但是如果不計《悟真篇》前後序等部分有爭議的內容,則金丹南宗思想實為一體,非常統一。


    道教的重要派別。南宗丹法,重在命功,先命後性。創始於[北宋]張伯瑞,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


    該派以“先命後性”修煉方式著稱。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稱紫陽派。


    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禪。


    兩者有很大的區別,甚至數千年來都爭論不休,誰才是道教正統。


    人們常說南宗北派,其中的南宗就是張伯端創立的,道教又稱之為“南五祖派”,與王重陽創立的北派亦即道教又稱“北七真派”,二者並列為全真教重丹法清修的兩大派。


    而南宗派在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由張伯端所傳,伯端又受之於陳摶和劉海蟾。


    張伯端開創的南宗倡導歸複發揚老莊。


    即從傳統內丹命術入手修煉,循序漸進,以人身中的上藥三品即精、炁、神三寶為藥物,經築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而結“金丹”。其主要代表作《悟真篇》專言內丹,與《周易參同契》齊名而號稱丹經之王。


    他在《悟真篇》中說:“《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


    認為黃帝《陰符經》及老子《道德經》是丹道之祖。


    四是提倡修金丹道教內丹道經張伯端基本總結和完成了煉養內丹的理論與方法,因而《悟真篇》與《參同契》同被尊為道教的“丹經之祖”,張伯端被尊為道教清修派丹法南宗的開山之祖。


    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派別。創始於北宋張伯瑞,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該派以“先命後性”修煉方式著稱。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稱紫陽派。


    在南宋流傳的道派當中,除符道教而外,還有所謂金丹南宗者,其特點是宗承北宋張伯端的內丹說,輕視符籙,並以外丹為邪術。


    因其以張伯端為祖師,故可稱為紫陽派。從其專主內丹修煉這一宗旨來看,與北方的全真道相似,故人們便以之與王重陽所創的全真道相對比,稱王重陽一派為北宗,稱紫陽派為南宗。


    這種南北宗之分,乃是就宋元時候內丹修煉而言的。明宋濂《送許從善學道還閩南序》說:宋金以來,說者滋熾,南北分為二宗:南宗則天台張用成,北則鹹陽王中孚。


    又因張伯端自認為宗承漢未魏伯陽的金丹說,故元袁桷《野月觀記》又說:‘養生之說有二焉:北祖全真東南師魏伯陽。


    南宗的建立,較晚於北宗,其實際創始者應是南宋寧宗時代的白玉蟾。


    但他們為與北宗爭雄,白玉蟾的弟子陳守默、詹繼瑞在《海瓊傳道集序》中根據一些傳說提出了一個傳授係統:昔者鍾離雲房(鍾離權)以此傳之呂洞賓,呂傳劉海蟾,劉傳之張平叔(張伯端),張傳之石泰,石傳之道光和尚(薛式),道光傳之陳泥丸(陳楠),陳傳之白玉蟾,則吾師也。


    這樣一來,南宗的曆史就比北宗早得多了;即使從張伯端算起,也比北宗大約早百年左右,當然資格更老了。


    白玉蟾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後,始正式創建了內丹派南宗道教社團。


    飛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其哲學引儒家理學入道,丹法道儒結合。


    皇極墜地,公歸於天,武夷鬆竹,落日嗚蟬。——《誨瓊玉蟾先生文集》卷六議朱文公讚》


    而且,他的《無極圖說》,就是仿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而撰寫的,他的著作中不僅吸收了很多程顥、陸九淵理學的思想和語匯,如“萬法從心生,心心即是法(《海瓊白真人語錄》卷四),“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內外,一般風光”(同上,卷三((東樓小參》);而且,同樣吸收了大量理學家的思想資料和語匯,如“知止”、“道心”、“氣”、“精氣”等等。


    眾所周知蘇軾思想受老莊哲學、道家養生思想影響非常大,白玉蟾也深受蘇軾影響並把蘇軾當成本家。


    白玉蟾祖師詩文之中常稱蘇東坡為“坡仙”,可為了解蘇軾者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命風水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舊時風雨舊時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舊時風雨舊時衣並收藏天命風水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