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兵進易縣
三國:劉備前腳剛走,我就來青州 作者:家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遼率領軍民離開琅琊開陽三天後,李典率一萬大軍進駐開陽。後來,李典收到了曹操的命令,讓他率領五千軍隊鎮守開陽,其餘軍隊調迴。
曹操收到了消息,河內太守張楊手下一名叫楊醜的部將發動叛亂,殺了張楊,準備投效袁紹。對於曹操而言,這是千載難逢的攻奪取河內的機會。另外,攻占了下邳後,曹操也需要集中力量,解決背後的張繡,也無意繼續北上與陳炎開戰。
徐州戰事,也就暫告一段落。
……
冀州渤海南皮。建安四年(199年)一月中旬。
陳炎從南皮出兵兩千騎兵,典韋、趙雲和郭嘉、步騭四人隨行,向易縣出發。
沿途上,陳炎突然想起一事來,曆史上,袁紹究竟是怎麽攻破易京的。他隻記得,易京是木頭所製,被袁紹放了把火給燒了,公孫瓚自殺身亡。看來,此次支援易縣,到達之後,他得提醒公孫瓚一番。
進軍途中,遇到各縣城,陳炎都沒有攻打,直接繞道而行。反正他大軍隨軍攜帶足夠的糧道輜重,後麵也不需要從渤海押運糧草,也無須擔心袁軍操他糧道。
三四天之後,大軍進入易縣,此時天氣微微轉暖,但冰雪未完全融化。步騭帶了些人,悄悄地離開了大軍,去尋找適合船隻停靠的地方。
袁紹大軍暫時撤退迴附近的易縣縣城,在城裏過冬,隻留少量兵馬駐守在易京前麵,盯著公孫瓚。冰雪融化之後,袁紹必會率軍再攻易京。
陳炎讓大軍在易京附近先隱藏起來,派郭嘉為使,去易京見公孫瓚。郭嘉此行有兩個目的,一是與公孫瓚約定怎麽打,二是觀察一下易京,看看是否能抵擋住袁紹的進攻,以便早早謀劃。
來到易京,郭嘉見到了公孫瓚。
“青州從事郭嘉郭奉孝,見過易侯。”
郭嘉當這青州從事幾年了,沒辦法,陳炎也隻是個州牧,官職不升,他的官職也沒升。不過,俸祿倒長了不少,如今他的基本俸祿已由最初的三百石長到六百石了,外加其他福利,每年收入上千石。
“原來是郭從事,早聞你乃智謀之人,今日一見,果然如此。”公孫瓚也聽到郭嘉有謀略,隻是他這話說得不怎麽對,謀略這種本事,豈能從外表上看得出來?
兩人見麵時,田楷也作陪著。
“青州牧真是大義,聽聞我有難,兵力雖弱,卻仍願意率援軍而來,此恩我銘記於心,日後必有所報。”
公孫瓚心裏真有些感動,隻是日後會不會報,那就不一定了。他一向記過忘善,一旦度過此劫,多半就忘了這恩情。
郭嘉也不指望公孫瓚記什麽恩情,他很快就進入正題:“今春季已至,袁紹必會大軍再攻易京,不知易侯有何打算?”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袁紹大軍來攻,我死戰便是,這易京乃我親手所築,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攻破的。隻是青州軍大軍兵力較少,又是騎兵,當躲在暗處,伺機偷襲,如此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若出現在明處,反而不妥。”
“易侯所言極是,所以我們州牧隻是派我前來,與易侯協商,至於大軍,如今已藏於暗處了。”
“正該如此,我軍隻需堅守,待黑山張燕大軍到達,易京之危必解,再反擊袁紹,亦未嚐不可。”度過寒冬,贏得時間,公孫瓚重燃信心。
雙方有共識,很快就達成了意向。
“不過,我們州牧大軍遠道而來,途中又有袁紹郡縣阻隔,糧道不通,這糧草還望州牧支援一二。”
“那是自然,已承諾的,我都會做到。”
事情談完之後,郭嘉想了想,又提出:“易侯建易京,與袁紹交戰數年,使袁紹不得進,我對易京聞名已久,甚是好奇,可否進入走走看看,參觀一下。”
公孫瓚隻是在易京最外圍的一間屋子裏接待了郭嘉,郭嘉顯然不滿意。
不過,公孫瓚並不上當:“郭從事有所不知,易京內原是土丘密布之地,我在其上築屋,故稱易京,其位於高處,防守嚴密,外人不能進,此是我親自下的命令,若我帶郭從事進去,不能以身作則,下麵的將領,豈不上行下效?”
“如此倒是郭某唐突。”想不到公孫瓚拒絕了,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易京裏麵已是軍事重地。
雙方又聊了些其他事情,到了傍晚,公孫瓚舉辦了宴席,又下令宰了隻羊,用來招待郭嘉。
郭嘉對吃得倒是不怎麽感興趣,就是好酒。偏偏軍中嚴禁飲酒,他隨軍而來,滴酒未沾,這時有免費的酒喝,當然要喝得過癮。他暗自慶幸自己酒量大,不易醉酒,可以放量喝。
公孫瓚駐軍易京,長年大戰,怕喝酒誤事,平時不怎麽喝酒,但喜歡吃,吃能補充體能。
“郭從事,莫非羊肉不合胃口?”看到郭嘉不怎麽吃,公孫瓚好奇起來。
“那倒不是,隻是這羊肉有些清淡,應該是鹽放少了。”
“鹽?今天下戰亂,北方鹽池癱瘓,我駐軍於此,軍中也是少鹽,不過,倒也不缺這麽幾口,來人,拿些鹽過來。”
士兵拿了些鹽給郭嘉專用,郭嘉看了一眼,露出一副嫌棄的表情:“易侯,這鹽太粗了,不是我們青州產的鹽?”
“自然不是,是涿郡鹽池所產,有什麽不妥?”公孫瓚微微不悅。
“抱歉,我隻吃青州產的鹽,這鹽還是算了。”郭嘉故作厭惡的表情。
“怎麽?青州的鹽比這個鹽好?”
“那是自然,青州的鹽產於海邊,使用先進工藝提煉,去除雜質,鹽白淨如雪,乃天下最好的鹽。易侯吃過之後,就對這種鹽沒胃口了。”郭嘉指著士兵拿來的鹽。
青州產的鹽還是有雜質的,隻是相對於公孫瓚拿來的鹽,要好上很多。
“去年冬,袁紹大軍大舉進犯青州,欲趁黃河結冰之時,踏冰過河,我主曾用一奇術,以鹽破冰為河,在青州廣為流傳。”
“用鹽破冰?這……如何破冰?”公孫瓚被勾起了好奇心。
曹操收到了消息,河內太守張楊手下一名叫楊醜的部將發動叛亂,殺了張楊,準備投效袁紹。對於曹操而言,這是千載難逢的攻奪取河內的機會。另外,攻占了下邳後,曹操也需要集中力量,解決背後的張繡,也無意繼續北上與陳炎開戰。
徐州戰事,也就暫告一段落。
……
冀州渤海南皮。建安四年(199年)一月中旬。
陳炎從南皮出兵兩千騎兵,典韋、趙雲和郭嘉、步騭四人隨行,向易縣出發。
沿途上,陳炎突然想起一事來,曆史上,袁紹究竟是怎麽攻破易京的。他隻記得,易京是木頭所製,被袁紹放了把火給燒了,公孫瓚自殺身亡。看來,此次支援易縣,到達之後,他得提醒公孫瓚一番。
進軍途中,遇到各縣城,陳炎都沒有攻打,直接繞道而行。反正他大軍隨軍攜帶足夠的糧道輜重,後麵也不需要從渤海押運糧草,也無須擔心袁軍操他糧道。
三四天之後,大軍進入易縣,此時天氣微微轉暖,但冰雪未完全融化。步騭帶了些人,悄悄地離開了大軍,去尋找適合船隻停靠的地方。
袁紹大軍暫時撤退迴附近的易縣縣城,在城裏過冬,隻留少量兵馬駐守在易京前麵,盯著公孫瓚。冰雪融化之後,袁紹必會率軍再攻易京。
陳炎讓大軍在易京附近先隱藏起來,派郭嘉為使,去易京見公孫瓚。郭嘉此行有兩個目的,一是與公孫瓚約定怎麽打,二是觀察一下易京,看看是否能抵擋住袁紹的進攻,以便早早謀劃。
來到易京,郭嘉見到了公孫瓚。
“青州從事郭嘉郭奉孝,見過易侯。”
郭嘉當這青州從事幾年了,沒辦法,陳炎也隻是個州牧,官職不升,他的官職也沒升。不過,俸祿倒長了不少,如今他的基本俸祿已由最初的三百石長到六百石了,外加其他福利,每年收入上千石。
“原來是郭從事,早聞你乃智謀之人,今日一見,果然如此。”公孫瓚也聽到郭嘉有謀略,隻是他這話說得不怎麽對,謀略這種本事,豈能從外表上看得出來?
兩人見麵時,田楷也作陪著。
“青州牧真是大義,聽聞我有難,兵力雖弱,卻仍願意率援軍而來,此恩我銘記於心,日後必有所報。”
公孫瓚心裏真有些感動,隻是日後會不會報,那就不一定了。他一向記過忘善,一旦度過此劫,多半就忘了這恩情。
郭嘉也不指望公孫瓚記什麽恩情,他很快就進入正題:“今春季已至,袁紹必會大軍再攻易京,不知易侯有何打算?”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袁紹大軍來攻,我死戰便是,這易京乃我親手所築,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攻破的。隻是青州軍大軍兵力較少,又是騎兵,當躲在暗處,伺機偷襲,如此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若出現在明處,反而不妥。”
“易侯所言極是,所以我們州牧隻是派我前來,與易侯協商,至於大軍,如今已藏於暗處了。”
“正該如此,我軍隻需堅守,待黑山張燕大軍到達,易京之危必解,再反擊袁紹,亦未嚐不可。”度過寒冬,贏得時間,公孫瓚重燃信心。
雙方有共識,很快就達成了意向。
“不過,我們州牧大軍遠道而來,途中又有袁紹郡縣阻隔,糧道不通,這糧草還望州牧支援一二。”
“那是自然,已承諾的,我都會做到。”
事情談完之後,郭嘉想了想,又提出:“易侯建易京,與袁紹交戰數年,使袁紹不得進,我對易京聞名已久,甚是好奇,可否進入走走看看,參觀一下。”
公孫瓚隻是在易京最外圍的一間屋子裏接待了郭嘉,郭嘉顯然不滿意。
不過,公孫瓚並不上當:“郭從事有所不知,易京內原是土丘密布之地,我在其上築屋,故稱易京,其位於高處,防守嚴密,外人不能進,此是我親自下的命令,若我帶郭從事進去,不能以身作則,下麵的將領,豈不上行下效?”
“如此倒是郭某唐突。”想不到公孫瓚拒絕了,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易京裏麵已是軍事重地。
雙方又聊了些其他事情,到了傍晚,公孫瓚舉辦了宴席,又下令宰了隻羊,用來招待郭嘉。
郭嘉對吃得倒是不怎麽感興趣,就是好酒。偏偏軍中嚴禁飲酒,他隨軍而來,滴酒未沾,這時有免費的酒喝,當然要喝得過癮。他暗自慶幸自己酒量大,不易醉酒,可以放量喝。
公孫瓚駐軍易京,長年大戰,怕喝酒誤事,平時不怎麽喝酒,但喜歡吃,吃能補充體能。
“郭從事,莫非羊肉不合胃口?”看到郭嘉不怎麽吃,公孫瓚好奇起來。
“那倒不是,隻是這羊肉有些清淡,應該是鹽放少了。”
“鹽?今天下戰亂,北方鹽池癱瘓,我駐軍於此,軍中也是少鹽,不過,倒也不缺這麽幾口,來人,拿些鹽過來。”
士兵拿了些鹽給郭嘉專用,郭嘉看了一眼,露出一副嫌棄的表情:“易侯,這鹽太粗了,不是我們青州產的鹽?”
“自然不是,是涿郡鹽池所產,有什麽不妥?”公孫瓚微微不悅。
“抱歉,我隻吃青州產的鹽,這鹽還是算了。”郭嘉故作厭惡的表情。
“怎麽?青州的鹽比這個鹽好?”
“那是自然,青州的鹽產於海邊,使用先進工藝提煉,去除雜質,鹽白淨如雪,乃天下最好的鹽。易侯吃過之後,就對這種鹽沒胃口了。”郭嘉指著士兵拿來的鹽。
青州產的鹽還是有雜質的,隻是相對於公孫瓚拿來的鹽,要好上很多。
“去年冬,袁紹大軍大舉進犯青州,欲趁黃河結冰之時,踏冰過河,我主曾用一奇術,以鹽破冰為河,在青州廣為流傳。”
“用鹽破冰?這……如何破冰?”公孫瓚被勾起了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