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魏晴拉著貝殼匆匆掩麵迴了宮,聽守門的胖太監說,那日泰虹宮忙著做菜,煙霧繚繞,魏修儀竄得飛快,所以沒有幾個人見到了她的模樣。
至於魏修儀為什麽突然匆匆趕迴來,而後又閉門不出,有很多的傳言。
有的說魏修儀做菜失誤了,覺得在小皇子麵前丟了臉麵,所以匆匆迴來。
有的說魏修儀和青昭儀鬧了矛盾之後把不滿演給二皇子瞧,皇後娘娘覺得這樣會教壞孩子,便遣她迴來。
更有人傳言魏修儀身邊的貝殼被二皇子看上了,魏修儀隻能趕在兩人熟悉之前將兩人拆散。
不過任由宮內的傳言如何變化,兩位當事人始終沒有出來說什麽,也沒有打壓這個留言。
且不提小皇子,魏晴雖然平日裏和善可親得很,可在外男麵前丟臉真是頭一迴。
可...這又不是人家的錯,她總不能仗勢欺人責罰過去吧……
更何況...她確實不知道那位公子來自何處,家中幾位長輩,父母性情...
不對啊,怎麽就想歪了?
比起那些,魏晴現在更為另一件事焦頭爛額:
沈青君病了。
重病纏身,臥床不起。
這件事情還得從三天前說起,或者說,從三年前說起。
五月的日子其實沒什麽特別,沒什麽節日,也與辰國的大事件沒什麽關係。
不過若將沈青君也算是皇室中人,那麽倒是有一些牽扯——不太好的牽扯。
三年前,李思遠剛剛登基,按例守孝三月——皇帝與尋常百姓不同,同樣是守孝,身為天子卻不得服守三年,更不得披麻。
因此,他隻能先主持登基大典,然後舉國上下趕著將白日的紅綢換成白淩,讓李思遠以皇帝之身為先皇舉辦國喪。
當年李思遠正值束發,還未及冠,卻在極為倉促的時間裏將兩件國事辦得妥妥當當,一時之間,群臣信服。
隻因先皇前兩位嫡子接連夭亡,所以皇宮上下便把李思遠藏得極好,沒敢透露出幾件與他有關的事情,在同一年齡段,別的太子已經開始多多少少接手朝政在百姓中揚名的時候,或許偏遠地區的人民都還不知道先皇有這麽一位皇太子,因此,李思遠登基後首先的所作所為,便第一次讓百姓對他有了一個初步印象。
可惜,在百姓都開始以為這一位陛下必定是明君的時候,李思遠開始進行他的第一次大動作。
三月孝期剛剛結束,他昨天才將龍袍裏的孝衣服脫去的第二天,皇帝宣布大選。
這......倒不是不應該,隻不過......是不是太快了一點?
李思遠實在顯得有些迫不及待。
或許隻是太後或哪些誤人的臣子不停的勸諫呢?
百姓們下意識美化自己的陛下。
而接下來,更是驚掉了一地眼珠。
如此大張旗鼓的大選,從最偏遠的邊關到最繁華的王城,所有有資格參加選秀的女子皆乘車開始一月左右的搖晃,而在她們腳步剛剛邁進皇宮,還沒開始選秀培訓之前,她們的陛下便聖旨傳言選秀隻納沈青君一人。
舉國震驚。
無數人匆忙奔走打聽沈青君此人是誰,更有十五輛公車、傾盡數千名讀書人聯名上書懇求皇帝收迴成命,早朝更是喧鬧紛紛,隻求皇帝給其他秀女一個機會。
而李思遠第一次展現他作為皇帝的霸道和倔強。
他真真正正隻留下了沈青君一人。
群臣諫言,他便與臣子討論民生、戰情,掰轉早朝話題;讀書人上書,他便更改考題,加入一門新的科目,讓他們沒空閑暇;百姓爭吵,他便減賦稅、輕徭役、建堤壩、赦輕犯,比起這些真正關乎生活的大事,他這個皇帝,大選隻要一人又算什麽呢?
如此,此事便真的成了,隻留下一屋子諫言、一屋子簽名,被他這個小心眼的陛下留在記仇的本子上等著挨個收拾。
李思遠很聰明,他處理地很好,他考慮進去的人和事幾乎是和他設想的一模一樣。
除了那些從各地趕來的秀女。
舟車勞頓、連夜飛奔、水土不服,有時候就連那些強壯的男子遇上都會大病一場的事情,更不要說那些平日裏足不出戶,呆在閨中學習琴棋書畫和女紅的女子。
不僅僅是禦醫,王城裏但凡會醫術的大夫沒有一人閑著,在四處奔波忙著給秀女們醫治,可即便如此,依舊少不了在三月春日裏香消玉殞的落花。
她們沒有一個不是父母掌上嗬護的明珠,沒有一個不是帶著期待和春思等待與陛下相見的姑娘,沒有一個不是年華正好、最美麗燦爛的花兒。
前一日聽聞李思遠拒絕了她們,後一日便不知何來的傳言,她們沒有開口的機會,也沒有如同那些男子上書的本事,隻能堅持著,盼望轉機。
但等來的卻是陛下手段得當、讓她們的遭遇被天下人淡忘的悲涼,期間更夾雜著一同而來的姐妹接連生病、甚至生死兩隔的噩耗。
然後她們便被遣返迴去了。
沒死的也不免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以至於不敢迴想繁華的王都。
皇帝做了好事,但這些女子的淒慘也確實是他導致的。
李思遠給的甜棗百姓吃了,他們都稱讚陛下必有福報。
那這人命帶來的業障呢?
當然得找個替死鬼幫陛下擔著呀。
這不,另一位主角不就是最合適的人選麽?
那個叫沈青君的秀女。
管她是誰呢?
哦,沈將軍的獨女?
將軍怎麽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啊!
哦,那個穩定邊疆多年的一品大將軍?
一些人熄了聲音,卻又更多的人暫時忘記了為他們負重前行的將領。
你說...他們沒問過沈青君的想法?
天真!
她的想法與我們何幹?
管她有沒有求過讓陛下隻要她一人呢?
陛下頂著罵名隻留下了她一個人,那她就有這個責任背一半的鍋啊!
正好,她居然還是個女子。
多合適啊!
這不就是當代褒姒、再世妲己嗎!
她沈青君,就是妖妃!
妖妃!
他們用最惡毒的語言詛咒她,用最肮髒的想法猜想她,想用最極端的方式懲罰她。
最後決定,要處死她!
這樣的妖孽,應該用火把她架起來,在正午用大火燒成灰燼!
</p>
魏晴拉著貝殼匆匆掩麵迴了宮,聽守門的胖太監說,那日泰虹宮忙著做菜,煙霧繚繞,魏修儀竄得飛快,所以沒有幾個人見到了她的模樣。
至於魏修儀為什麽突然匆匆趕迴來,而後又閉門不出,有很多的傳言。
有的說魏修儀做菜失誤了,覺得在小皇子麵前丟了臉麵,所以匆匆迴來。
有的說魏修儀和青昭儀鬧了矛盾之後把不滿演給二皇子瞧,皇後娘娘覺得這樣會教壞孩子,便遣她迴來。
更有人傳言魏修儀身邊的貝殼被二皇子看上了,魏修儀隻能趕在兩人熟悉之前將兩人拆散。
不過任由宮內的傳言如何變化,兩位當事人始終沒有出來說什麽,也沒有打壓這個留言。
且不提小皇子,魏晴雖然平日裏和善可親得很,可在外男麵前丟臉真是頭一迴。
可...這又不是人家的錯,她總不能仗勢欺人責罰過去吧……
更何況...她確實不知道那位公子來自何處,家中幾位長輩,父母性情...
不對啊,怎麽就想歪了?
比起那些,魏晴現在更為另一件事焦頭爛額:
沈青君病了。
重病纏身,臥床不起。
這件事情還得從三天前說起,或者說,從三年前說起。
五月的日子其實沒什麽特別,沒什麽節日,也與辰國的大事件沒什麽關係。
不過若將沈青君也算是皇室中人,那麽倒是有一些牽扯——不太好的牽扯。
三年前,李思遠剛剛登基,按例守孝三月——皇帝與尋常百姓不同,同樣是守孝,身為天子卻不得服守三年,更不得披麻。
因此,他隻能先主持登基大典,然後舉國上下趕著將白日的紅綢換成白淩,讓李思遠以皇帝之身為先皇舉辦國喪。
當年李思遠正值束發,還未及冠,卻在極為倉促的時間裏將兩件國事辦得妥妥當當,一時之間,群臣信服。
隻因先皇前兩位嫡子接連夭亡,所以皇宮上下便把李思遠藏得極好,沒敢透露出幾件與他有關的事情,在同一年齡段,別的太子已經開始多多少少接手朝政在百姓中揚名的時候,或許偏遠地區的人民都還不知道先皇有這麽一位皇太子,因此,李思遠登基後首先的所作所為,便第一次讓百姓對他有了一個初步印象。
可惜,在百姓都開始以為這一位陛下必定是明君的時候,李思遠開始進行他的第一次大動作。
三月孝期剛剛結束,他昨天才將龍袍裏的孝衣服脫去的第二天,皇帝宣布大選。
這......倒不是不應該,隻不過......是不是太快了一點?
李思遠實在顯得有些迫不及待。
或許隻是太後或哪些誤人的臣子不停的勸諫呢?
百姓們下意識美化自己的陛下。
而接下來,更是驚掉了一地眼珠。
如此大張旗鼓的大選,從最偏遠的邊關到最繁華的王城,所有有資格參加選秀的女子皆乘車開始一月左右的搖晃,而在她們腳步剛剛邁進皇宮,還沒開始選秀培訓之前,她們的陛下便聖旨傳言選秀隻納沈青君一人。
舉國震驚。
無數人匆忙奔走打聽沈青君此人是誰,更有十五輛公車、傾盡數千名讀書人聯名上書懇求皇帝收迴成命,早朝更是喧鬧紛紛,隻求皇帝給其他秀女一個機會。
而李思遠第一次展現他作為皇帝的霸道和倔強。
他真真正正隻留下了沈青君一人。
群臣諫言,他便與臣子討論民生、戰情,掰轉早朝話題;讀書人上書,他便更改考題,加入一門新的科目,讓他們沒空閑暇;百姓爭吵,他便減賦稅、輕徭役、建堤壩、赦輕犯,比起這些真正關乎生活的大事,他這個皇帝,大選隻要一人又算什麽呢?
如此,此事便真的成了,隻留下一屋子諫言、一屋子簽名,被他這個小心眼的陛下留在記仇的本子上等著挨個收拾。
李思遠很聰明,他處理地很好,他考慮進去的人和事幾乎是和他設想的一模一樣。
除了那些從各地趕來的秀女。
舟車勞頓、連夜飛奔、水土不服,有時候就連那些強壯的男子遇上都會大病一場的事情,更不要說那些平日裏足不出戶,呆在閨中學習琴棋書畫和女紅的女子。
不僅僅是禦醫,王城裏但凡會醫術的大夫沒有一人閑著,在四處奔波忙著給秀女們醫治,可即便如此,依舊少不了在三月春日裏香消玉殞的落花。
她們沒有一個不是父母掌上嗬護的明珠,沒有一個不是帶著期待和春思等待與陛下相見的姑娘,沒有一個不是年華正好、最美麗燦爛的花兒。
前一日聽聞李思遠拒絕了她們,後一日便不知何來的傳言,她們沒有開口的機會,也沒有如同那些男子上書的本事,隻能堅持著,盼望轉機。
但等來的卻是陛下手段得當、讓她們的遭遇被天下人淡忘的悲涼,期間更夾雜著一同而來的姐妹接連生病、甚至生死兩隔的噩耗。
然後她們便被遣返迴去了。
沒死的也不免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以至於不敢迴想繁華的王都。
皇帝做了好事,但這些女子的淒慘也確實是他導致的。
李思遠給的甜棗百姓吃了,他們都稱讚陛下必有福報。
那這人命帶來的業障呢?
當然得找個替死鬼幫陛下擔著呀。
這不,另一位主角不就是最合適的人選麽?
那個叫沈青君的秀女。
管她是誰呢?
哦,沈將軍的獨女?
將軍怎麽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啊!
哦,那個穩定邊疆多年的一品大將軍?
一些人熄了聲音,卻又更多的人暫時忘記了為他們負重前行的將領。
你說...他們沒問過沈青君的想法?
天真!
她的想法與我們何幹?
管她有沒有求過讓陛下隻要她一人呢?
陛下頂著罵名隻留下了她一個人,那她就有這個責任背一半的鍋啊!
正好,她居然還是個女子。
多合適啊!
這不就是當代褒姒、再世妲己嗎!
她沈青君,就是妖妃!
妖妃!
他們用最惡毒的語言詛咒她,用最肮髒的想法猜想她,想用最極端的方式懲罰她。
最後決定,要處死她!
這樣的妖孽,應該用火把她架起來,在正午用大火燒成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