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緣一的身邊,原本還是火海一片的天地,靈光一閃,四周開始緩緩推移,如同一張被徐徐展開的畫卷,一張巨大的草原樣貌在張緣一的麵前鋪展開來。
遠處,為露的霞光中,馬匹在小丘上吃草,幾頭奶牛在山坡下舒懶地躺著,偶爾聽到馬的幾聲嘶鳴。一望無際的草原被這些牲畜點綴的生趣盎然。火紅的太陽從草原升起之後,開闊平緩的大地反射著遍野的綠色。
沒有高樓,沒有人煙,沒有商鋪,沒有喧器,有的隻是點綴在綠色海洋中的幾座乳白色的草垛。
琥珀色的陽光溫暖而晴柔,一碧萬頃的草色鋪開綠綢般的絨毯,在他的身後連綿逶迤,與遙遠的地平線挽手相連。而珍珠般潔白的羊群,滾滾流動著,仿佛一朵朵疏淡飄逸的雲,在層瀾疊湧的綠浪裏泛起微漪......
遠處日升而起,草原上的黎明,盡管熹微曙色給一些梁峁鑲金鍍銀。一些半融的灘淖泛著耀目的光。然而,羊群肯定還在圈裏惺忪待醒。乳牛佇立棚中咀嚼舊夢。看不到烈馬嘶鳴的壯闊,就不會有悠揚的馬頭琴韻掠過心弦。岑靜,如同另一番意境。
草原空氣濕潤而幹淨,雖然不想想象的遼闊無邊,卻讓人陶醉,不是雄壯而是柔和而連綿,是自然而實在的美。
看著那無際的草原如同一幅巨大的畫鋪展在天地間,綠得那麽純粹,綠得那麽渺遠,真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四下裏望過去,滿眼綠色,無遮無攔。將視線投射過去,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聚焦的點,四野茫茫,無邊無際,心裏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
這就是一片靜止的海洋,讓人感覺有些恐慌,又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站在四顧蒼茫間有些茫然和悵然。
放眼望去,草浪一波一波地蕩漾開去,幾朵金黃色的小花兒,點綴綠毯之上點點滴滴、千姿百態,成群的羊兒像天上的白雲;一朵一朵灑落在大草原上。朝霞映在湖麵,金閃閃、黃燦燦的,像一幅銅鏡中的圖畫。
幾隻野鴨、魚鷹、水鳥盤旋在湖的低空,時而響箭般劃破水麵,嬉戲著玉珠迸跳的浪花,時而撞破水麵紮進湖裏,叨起一小魚兒飛上空中。趕上魚兒旺季,成百上千條魚兒在湖麵上下竄飛,有的擺動尾翼,有的來個“空翻”,靈性十足。
張緣一神色疑惑不解,他打量起四周令他陌生無比的環境,自言自語道:“這到底是怎麽迴事,我記得我明明已經打敗了朱雀啊,為什麽會發生如此之大的變化。”
朱雀是被鎮壓在青城山之下的,哪怕是因為她的存在,青城山之下也發生了一下改變,但是,將一座地底世界,改變成一個大草原,張緣一相信,事情絕對不簡單。
而在遠處,徐曉鋒高高在上,靜靜地俯瞰著張緣一,他觀察著張緣一的一言一行,說道:“朱雀的能力,可不僅僅是實力驚人那麽簡單,這也是為什麽朱雀在四聖獸如此超凡脫俗的原因,張緣一啊張緣一,如今才是真正的考驗,你接受得了嗎?”
他突然輕輕笑了起來,一想到若是張緣一成功突破了朱雀的這招式,那麽他的計劃也就越來越接近了,他為了這一天已經等了太久太久,甚至於有些迫不及待起來了。
徐曉鋒笑著笑著,想起了過去的總總,歎了一口氣道:“師兄啊,當初你我一同創造青城山,隻可惜了,我在你身邊這麽多年,你還是沒有看出我的私心,你我終究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啊。”
對於青城山的一切,他徐曉鋒都了如指掌,甚至於大多數的存在,都是他的監督之下一手打造而成,就連張德都不知道的是,這青城山遠遠不是常人所看到的,僅僅是一座道家宗門山峰那麽簡單。
在青城山的暗處,他已經密謀了上萬年的計劃,一個足以改變整個世界的計劃。
青城山位於玄陵潁川郡西南,東距潁川城區三百裏路,整個宗門麵積四百裏,最高峰朱雀峰拔地三千丈,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宗門內外,天師洞和圓明宮幽靜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青城山曆史悠久,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禦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並建觀(丈人觀)紀念。
在古時與武當山、龍虎山、齊雲山、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蕩魔大帝、五嶽丈人寧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
青城山人才輩出,被稱為“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曾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德。
上古時期,天下百廢俱興,在寫畢二十四道書兩年後,張德到達青城山,在此結茅傳道,創立了七星大陸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為了七星大陸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他入鶴鳴山(今潁川郡大邑縣境內)修道,創立五鬥米道,亦即天師道。鶴鳴山與青城山同屬古岷山山脈,張德最早從鶴鳴山來到青城山結茅傳道,並一直擔任青城山太上長老一職。
往後的發展,青城武術在吸收外來武技的同時,與丹道、自然辟穀、易學、醫學交融互匯形成獨特完整體係,成為七星大陸武林四大門派之一。
曆代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使這一時期的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特別是大梁時期道教興盛,青城山宮觀遍布,高道輩出。
玄陵崛起之亂後,大梁不寧,大梁先帝玄宗、僖宗先後入蜀避難。
玄宗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羅天大醮,設醮位兩千四百個。
玄陵王朝設立之後,道門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曉、陳摶等曾遊青城山,杜光庭、譚峭等皆終老於青城山。其中玄陵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長期隱居青城山白雲溪,整理和撰寫了大量道書。
後人在白雲溪畔建“杜光庭讀書台”,供人憑吊。
玄陵,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
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來此朝拜,在常道觀再興天師道脈。
玄陵年間,詩人白然來此,賦詩雲:“山中猶有讀書台,風掃清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與杜光庭同時的青城山常道觀道士張素卿,是玄陵五代畫家,以道教題材的繪畫而著名。
後又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受邀來青城山主持教務,當時的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不過並沒有持續多久,陳清覺便退去職務。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麵向川西平原。主峰朱雀峰拔地三千丈。
青城山背靠千裏岷江,俯瞰潁川平原,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全山有36座山峰,諸峰環繞狀如城廓,青城山地質地貌上以“丹岩溝穀,赤壁陡崖”為特征,土壤類型主要為山地黃壤。
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宗門的主體部分,約五十裏大小,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麵積100平方千米,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青城山景區分為前山和後山兩部分。
前山以常觀、上清宮為核心,宮觀相望。建福宮、祖師殿、朝陽洞等人文景觀與金鞭岩、石筍峰、丈人山等自然風光彼此增色。
主要景點為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圓明宮、建福宮。
後山景區,青城後山距潁川一百裏,總麵積約一百五十裏大小,與臥龍宗相鄰。
有“一山幽意論平分”之說,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泰安古鎮、水晶溶洞、三潭霧泉(金娃娃沱)、龍隱峽棧道、雙泉水簾、百丈長橋、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簷式的亭閣,建於大梁年間。
這裏風景優美,修道之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天然圖畫位於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兩峰夾峙。
遊人至此,可見亭閣矗立於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如置身畫中。亭閣後是常有丹鶴成群,唳於山間的駐鶴莊;右有橫石臥於兩山之間的懸崖上,被稱為“天仙橋”,傳為仙人聚會遊戲處。
建福宮坐落於丈人峰下。始建於大梁,後經曆代多次修複,現僅存兩殿三院。現存建築為當今重建。
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三百九十四字的對聯,被讚為“青城一絕”。
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
詩人範成大曾在此為梁帝祈禱,皇帝特授名為“會慶建福宮”。
詩人陸遊有詩描寫當時的確良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雲。岩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妝台遺址,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
祖師殿位於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官,創建於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張愈均在此隱居。
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殿內在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朝陽洞位於主峰老霄頂岩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即朱雀峰頂,或稱高台山、老霄頂,頂上原有唿應亭,取“登高一唿,眾山皆應”之意。
改亭建閣,今重建閣高五十丈,共九層,下方上圓,層有八角,象征天圓地方,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
閣內中空,莊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像高十丈,連座台高十二丈。閣外露天台封基,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海漫欄檻、曲折遷迴盤旋而上至閣頂。晴霽可眺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裏風光及天府平川數百裏秀色,可謂集天下之壯觀也。
青城山山門,重建以前老君閣造像,以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即“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為藍本,經許多道家高人、仙家門人精研,並由青城山道友繪製、塑造而成。
老君像高十丈,連牛身通高十六丈。雲泥澆鑄,精銅包裏,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絕無僅有!
其中東華殿的一百來方,長五間,中祀東華帝君,左右龕分祀呂純陽及鍾離權。老君閣,為八百裏青城聖境,又創一宏偉奇觀。
圓明宮,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魚山的緩坡穀地。始建於大梁萬曆年間,因供奉圓明道母天尊而得名。
宮內有四重殿堂:前為靈祖殿,供奉靈官神像;二殿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為鬥姆殿,鬥姆即圓明道母天尊,為北鬥眾星之母;後殿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呂祖、邱祖和重陽祖師。
殿堂之間,各有庭院,宮內宮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鬆竹繁茂,有即景聯雲:“栽竹栽鬆,竹隱鳳凰鬆隱鶴;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龍。”環境十分出靜宜人。圓明宮殿內設有道家辟穀養生研修院。
上清宮,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兩百丈的半坡上。上清宮始建於晉朝,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題寅。
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上清宮後為老霄頂、建有唿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天師洞,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德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自建福宮北行兩千米即至青城主觀——天師洞。
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三麵環山,一麵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張德曾在此講經傳道。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跡。
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一千八百餘年。
泰安古鎮泰安古鎮自古為扼潁川一帶西入金川必經之驛道——“花坪老澤路”重要的重鎮。設味江鎮,始依場後的古泰安寺,易名為泰安鎮。泰安寺即坐落於古鎮中央。
五龍溝古稱蠻河溝,三千尺,因傳說古時有五條神龍隱藏於溝中而得名。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絕佳的龍隱峽棧道,石筍岩,迴音壁等。
又一村位於五龍溝之上的桃花溪,得名於陸遊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村中有二十多戶農家以發展旅遊業為主,是又一個爬山歇腳的好地方。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園亦坐落於又一村。
白雲洞,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白雲洞古為佛教徒精修之地。
飛泉溝古名冷凝溝,由泰安寺過黃鶴橋即至。水源出鎣華山南天門,納白雲洞古磨溝、觀音岩溝、響水溝,流入味江,全長三十裏。其中又數“幽穀飛泉”、“百丈長橋”、“雙泉水簾”最為壯觀。
百丈橋位於翠映湖與白雲古寨之間,飛泉溝中遊,用木板鋪成曲橋,逆水而上,長約百餘米。兩岸老樹龍鍾,附生著草綠色的“木蘿莎”如薄紗飄舞。翠映湖:翠映湖是幾十米長的山間水潭,周圍景色秀麗。
白雲古塞,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
聖母洞,青城山聖母洞是一個天然沙頁岩溶洞,位於卦口山山腰,深藏在古木參天的密林中。聖母洞主洞長三百餘裏,支岔洞總長一千裏,曲折迂迴,緩慢向上延伸。洞內冬暖夏涼,鍾乳石山遍布,奇岩怪石叢生,清泉潺潺,碧潭粼粼。
朱雀峰,朱雀峰為青城山主峰,其最高處是老君閣,朱雀峰不僅僅在於景色優美,風光旖旎,寧靜靜寂,水的清澈溫柔,更有一個永恆的名字,有一個黃皮膚敬奉的財神趙公明財神爺祖廟。到了青城山不到朱雀峰,等於沒青城山。
青城山曆史上又叫“丈人山”、“清城山”。為什麽叫做“青城山”呢?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林木蔥鬱,好像一座綠色的城郭,故名“青城山”。
另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偏旁三點水。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清都、紫微,是天帝所居的地方”,也就是神仙居住之處,所以名為“清城山”。
曾經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於是玄宗下詔“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詔書中將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字,自此“清城山”更名為“青城山”。
既然青城山是仙都,那當然少不了仙人。在此修煉成仙之人,亦是曆代不絕。東漢時,張陵來到青城山傳道。張陵之後,從漢末至明清時期,來青城山修道的先後有李阿、陳勳、範長生、杜光庭、楊超遠、徐無極、陳清覺等名士。
早期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者在洞旁結茅舍。到了晉代,青城山始建宮觀,主要有:古常道觀、祖師殿、上清宮、老君閣、建福宮、圓明宮、玉清宮等。古常道觀又名天師洞,當年張陵就在此“結茅傳道”。
觀內還有黃帝祠和三皇殿,殿內供奉著伏羲、神農、黃帝。觀後的混元頂上有一個洞穴,相傳張陵曾經在此修煉,最後羽化成仙,被封為張天師。因此,青城山成為七星大陸道教的發源地和天師道的祖山祖庭。
青城四絕,一絕“洞天貢茶”,蜀州味江是天下七大產茶區之一。青城“紫背龍芽”、“白背龍芽”就被列為貢品。洞天貢茶茶質優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
二絕“白果燉雞”,潁川青城山地區的傳統名菜,湯汁濃白,雞肉異常鮮美。
三絕“青城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產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卜、大蒜、白菜、仔薑、良薑等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鹽、花椒等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鮮,深有迴味。
四絕“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產的獼猴桃鮮果為原料,按道家傳統工藝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許曲酒釀造加工而成。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
一想到這四絕,徐曉鋒的眼神之中多出了幾許懷念,他緩緩說道:“當真是令人懷念啊,那都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啊。”
遠處,為露的霞光中,馬匹在小丘上吃草,幾頭奶牛在山坡下舒懶地躺著,偶爾聽到馬的幾聲嘶鳴。一望無際的草原被這些牲畜點綴的生趣盎然。火紅的太陽從草原升起之後,開闊平緩的大地反射著遍野的綠色。
沒有高樓,沒有人煙,沒有商鋪,沒有喧器,有的隻是點綴在綠色海洋中的幾座乳白色的草垛。
琥珀色的陽光溫暖而晴柔,一碧萬頃的草色鋪開綠綢般的絨毯,在他的身後連綿逶迤,與遙遠的地平線挽手相連。而珍珠般潔白的羊群,滾滾流動著,仿佛一朵朵疏淡飄逸的雲,在層瀾疊湧的綠浪裏泛起微漪......
遠處日升而起,草原上的黎明,盡管熹微曙色給一些梁峁鑲金鍍銀。一些半融的灘淖泛著耀目的光。然而,羊群肯定還在圈裏惺忪待醒。乳牛佇立棚中咀嚼舊夢。看不到烈馬嘶鳴的壯闊,就不會有悠揚的馬頭琴韻掠過心弦。岑靜,如同另一番意境。
草原空氣濕潤而幹淨,雖然不想想象的遼闊無邊,卻讓人陶醉,不是雄壯而是柔和而連綿,是自然而實在的美。
看著那無際的草原如同一幅巨大的畫鋪展在天地間,綠得那麽純粹,綠得那麽渺遠,真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四下裏望過去,滿眼綠色,無遮無攔。將視線投射過去,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聚焦的點,四野茫茫,無邊無際,心裏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
這就是一片靜止的海洋,讓人感覺有些恐慌,又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站在四顧蒼茫間有些茫然和悵然。
放眼望去,草浪一波一波地蕩漾開去,幾朵金黃色的小花兒,點綴綠毯之上點點滴滴、千姿百態,成群的羊兒像天上的白雲;一朵一朵灑落在大草原上。朝霞映在湖麵,金閃閃、黃燦燦的,像一幅銅鏡中的圖畫。
幾隻野鴨、魚鷹、水鳥盤旋在湖的低空,時而響箭般劃破水麵,嬉戲著玉珠迸跳的浪花,時而撞破水麵紮進湖裏,叨起一小魚兒飛上空中。趕上魚兒旺季,成百上千條魚兒在湖麵上下竄飛,有的擺動尾翼,有的來個“空翻”,靈性十足。
張緣一神色疑惑不解,他打量起四周令他陌生無比的環境,自言自語道:“這到底是怎麽迴事,我記得我明明已經打敗了朱雀啊,為什麽會發生如此之大的變化。”
朱雀是被鎮壓在青城山之下的,哪怕是因為她的存在,青城山之下也發生了一下改變,但是,將一座地底世界,改變成一個大草原,張緣一相信,事情絕對不簡單。
而在遠處,徐曉鋒高高在上,靜靜地俯瞰著張緣一,他觀察著張緣一的一言一行,說道:“朱雀的能力,可不僅僅是實力驚人那麽簡單,這也是為什麽朱雀在四聖獸如此超凡脫俗的原因,張緣一啊張緣一,如今才是真正的考驗,你接受得了嗎?”
他突然輕輕笑了起來,一想到若是張緣一成功突破了朱雀的這招式,那麽他的計劃也就越來越接近了,他為了這一天已經等了太久太久,甚至於有些迫不及待起來了。
徐曉鋒笑著笑著,想起了過去的總總,歎了一口氣道:“師兄啊,當初你我一同創造青城山,隻可惜了,我在你身邊這麽多年,你還是沒有看出我的私心,你我終究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啊。”
對於青城山的一切,他徐曉鋒都了如指掌,甚至於大多數的存在,都是他的監督之下一手打造而成,就連張德都不知道的是,這青城山遠遠不是常人所看到的,僅僅是一座道家宗門山峰那麽簡單。
在青城山的暗處,他已經密謀了上萬年的計劃,一個足以改變整個世界的計劃。
青城山位於玄陵潁川郡西南,東距潁川城區三百裏路,整個宗門麵積四百裏,最高峰朱雀峰拔地三千丈,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宗門內外,天師洞和圓明宮幽靜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青城山曆史悠久,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禦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並建觀(丈人觀)紀念。
在古時與武當山、龍虎山、齊雲山、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蕩魔大帝、五嶽丈人寧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
青城山人才輩出,被稱為“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曾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德。
上古時期,天下百廢俱興,在寫畢二十四道書兩年後,張德到達青城山,在此結茅傳道,創立了七星大陸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為了七星大陸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他入鶴鳴山(今潁川郡大邑縣境內)修道,創立五鬥米道,亦即天師道。鶴鳴山與青城山同屬古岷山山脈,張德最早從鶴鳴山來到青城山結茅傳道,並一直擔任青城山太上長老一職。
往後的發展,青城武術在吸收外來武技的同時,與丹道、自然辟穀、易學、醫學交融互匯形成獨特完整體係,成為七星大陸武林四大門派之一。
曆代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使這一時期的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特別是大梁時期道教興盛,青城山宮觀遍布,高道輩出。
玄陵崛起之亂後,大梁不寧,大梁先帝玄宗、僖宗先後入蜀避難。
玄宗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羅天大醮,設醮位兩千四百個。
玄陵王朝設立之後,道門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曉、陳摶等曾遊青城山,杜光庭、譚峭等皆終老於青城山。其中玄陵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長期隱居青城山白雲溪,整理和撰寫了大量道書。
後人在白雲溪畔建“杜光庭讀書台”,供人憑吊。
玄陵,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
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來此朝拜,在常道觀再興天師道脈。
玄陵年間,詩人白然來此,賦詩雲:“山中猶有讀書台,風掃清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與杜光庭同時的青城山常道觀道士張素卿,是玄陵五代畫家,以道教題材的繪畫而著名。
後又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受邀來青城山主持教務,當時的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不過並沒有持續多久,陳清覺便退去職務。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麵向川西平原。主峰朱雀峰拔地三千丈。
青城山背靠千裏岷江,俯瞰潁川平原,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全山有36座山峰,諸峰環繞狀如城廓,青城山地質地貌上以“丹岩溝穀,赤壁陡崖”為特征,土壤類型主要為山地黃壤。
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宗門的主體部分,約五十裏大小,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麵積100平方千米,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青城山景區分為前山和後山兩部分。
前山以常觀、上清宮為核心,宮觀相望。建福宮、祖師殿、朝陽洞等人文景觀與金鞭岩、石筍峰、丈人山等自然風光彼此增色。
主要景點為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圓明宮、建福宮。
後山景區,青城後山距潁川一百裏,總麵積約一百五十裏大小,與臥龍宗相鄰。
有“一山幽意論平分”之說,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泰安古鎮、水晶溶洞、三潭霧泉(金娃娃沱)、龍隱峽棧道、雙泉水簾、百丈長橋、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簷式的亭閣,建於大梁年間。
這裏風景優美,修道之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天然圖畫位於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兩峰夾峙。
遊人至此,可見亭閣矗立於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如置身畫中。亭閣後是常有丹鶴成群,唳於山間的駐鶴莊;右有橫石臥於兩山之間的懸崖上,被稱為“天仙橋”,傳為仙人聚會遊戲處。
建福宮坐落於丈人峰下。始建於大梁,後經曆代多次修複,現僅存兩殿三院。現存建築為當今重建。
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三百九十四字的對聯,被讚為“青城一絕”。
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
詩人範成大曾在此為梁帝祈禱,皇帝特授名為“會慶建福宮”。
詩人陸遊有詩描寫當時的確良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雲。岩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妝台遺址,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
祖師殿位於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官,創建於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張愈均在此隱居。
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殿內在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朝陽洞位於主峰老霄頂岩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即朱雀峰頂,或稱高台山、老霄頂,頂上原有唿應亭,取“登高一唿,眾山皆應”之意。
改亭建閣,今重建閣高五十丈,共九層,下方上圓,層有八角,象征天圓地方,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
閣內中空,莊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像高十丈,連座台高十二丈。閣外露天台封基,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海漫欄檻、曲折遷迴盤旋而上至閣頂。晴霽可眺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裏風光及天府平川數百裏秀色,可謂集天下之壯觀也。
青城山山門,重建以前老君閣造像,以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即“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為藍本,經許多道家高人、仙家門人精研,並由青城山道友繪製、塑造而成。
老君像高十丈,連牛身通高十六丈。雲泥澆鑄,精銅包裏,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絕無僅有!
其中東華殿的一百來方,長五間,中祀東華帝君,左右龕分祀呂純陽及鍾離權。老君閣,為八百裏青城聖境,又創一宏偉奇觀。
圓明宮,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魚山的緩坡穀地。始建於大梁萬曆年間,因供奉圓明道母天尊而得名。
宮內有四重殿堂:前為靈祖殿,供奉靈官神像;二殿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為鬥姆殿,鬥姆即圓明道母天尊,為北鬥眾星之母;後殿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呂祖、邱祖和重陽祖師。
殿堂之間,各有庭院,宮內宮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鬆竹繁茂,有即景聯雲:“栽竹栽鬆,竹隱鳳凰鬆隱鶴;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龍。”環境十分出靜宜人。圓明宮殿內設有道家辟穀養生研修院。
上清宮,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兩百丈的半坡上。上清宮始建於晉朝,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題寅。
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上清宮後為老霄頂、建有唿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天師洞,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德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自建福宮北行兩千米即至青城主觀——天師洞。
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三麵環山,一麵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張德曾在此講經傳道。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跡。
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一千八百餘年。
泰安古鎮泰安古鎮自古為扼潁川一帶西入金川必經之驛道——“花坪老澤路”重要的重鎮。設味江鎮,始依場後的古泰安寺,易名為泰安鎮。泰安寺即坐落於古鎮中央。
五龍溝古稱蠻河溝,三千尺,因傳說古時有五條神龍隱藏於溝中而得名。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絕佳的龍隱峽棧道,石筍岩,迴音壁等。
又一村位於五龍溝之上的桃花溪,得名於陸遊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村中有二十多戶農家以發展旅遊業為主,是又一個爬山歇腳的好地方。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園亦坐落於又一村。
白雲洞,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白雲洞古為佛教徒精修之地。
飛泉溝古名冷凝溝,由泰安寺過黃鶴橋即至。水源出鎣華山南天門,納白雲洞古磨溝、觀音岩溝、響水溝,流入味江,全長三十裏。其中又數“幽穀飛泉”、“百丈長橋”、“雙泉水簾”最為壯觀。
百丈橋位於翠映湖與白雲古寨之間,飛泉溝中遊,用木板鋪成曲橋,逆水而上,長約百餘米。兩岸老樹龍鍾,附生著草綠色的“木蘿莎”如薄紗飄舞。翠映湖:翠映湖是幾十米長的山間水潭,周圍景色秀麗。
白雲古塞,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
聖母洞,青城山聖母洞是一個天然沙頁岩溶洞,位於卦口山山腰,深藏在古木參天的密林中。聖母洞主洞長三百餘裏,支岔洞總長一千裏,曲折迂迴,緩慢向上延伸。洞內冬暖夏涼,鍾乳石山遍布,奇岩怪石叢生,清泉潺潺,碧潭粼粼。
朱雀峰,朱雀峰為青城山主峰,其最高處是老君閣,朱雀峰不僅僅在於景色優美,風光旖旎,寧靜靜寂,水的清澈溫柔,更有一個永恆的名字,有一個黃皮膚敬奉的財神趙公明財神爺祖廟。到了青城山不到朱雀峰,等於沒青城山。
青城山曆史上又叫“丈人山”、“清城山”。為什麽叫做“青城山”呢?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林木蔥鬱,好像一座綠色的城郭,故名“青城山”。
另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偏旁三點水。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清都、紫微,是天帝所居的地方”,也就是神仙居住之處,所以名為“清城山”。
曾經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於是玄宗下詔“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詔書中將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字,自此“清城山”更名為“青城山”。
既然青城山是仙都,那當然少不了仙人。在此修煉成仙之人,亦是曆代不絕。東漢時,張陵來到青城山傳道。張陵之後,從漢末至明清時期,來青城山修道的先後有李阿、陳勳、範長生、杜光庭、楊超遠、徐無極、陳清覺等名士。
早期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者在洞旁結茅舍。到了晉代,青城山始建宮觀,主要有:古常道觀、祖師殿、上清宮、老君閣、建福宮、圓明宮、玉清宮等。古常道觀又名天師洞,當年張陵就在此“結茅傳道”。
觀內還有黃帝祠和三皇殿,殿內供奉著伏羲、神農、黃帝。觀後的混元頂上有一個洞穴,相傳張陵曾經在此修煉,最後羽化成仙,被封為張天師。因此,青城山成為七星大陸道教的發源地和天師道的祖山祖庭。
青城四絕,一絕“洞天貢茶”,蜀州味江是天下七大產茶區之一。青城“紫背龍芽”、“白背龍芽”就被列為貢品。洞天貢茶茶質優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
二絕“白果燉雞”,潁川青城山地區的傳統名菜,湯汁濃白,雞肉異常鮮美。
三絕“青城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產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卜、大蒜、白菜、仔薑、良薑等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鹽、花椒等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鮮,深有迴味。
四絕“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產的獼猴桃鮮果為原料,按道家傳統工藝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許曲酒釀造加工而成。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
一想到這四絕,徐曉鋒的眼神之中多出了幾許懷念,他緩緩說道:“當真是令人懷念啊,那都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