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楚王鍾相幾乎滅門,其一脈僅存少子鍾子義。
按常理子繼父誌,由鍾子義繼任楚王,吸取失敗教訓,繼續領導義軍征伐朝廷,這對義軍來說是當前最佳選擇。
然而隻要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不安分的人存在,這些人自私自利,不顧大局,鑽營取巧,唯利是圖,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達不到目的決不罷休,就算毀了整個楚國也在所不惜。
鍾相生性敦厚,自稱楚王後大封有功之人,拜相的拜相,封將的封將,雖說大將軍不如大白菜,但跟自己出生入死的都有封賞。
其中他把軍權集中起來,封五個王統領。仁王鍾彪是他堂弟,雖領五萬人馬,但權力極大,他兼領軍權製衡其他四王。忠王夏誠、義王楊幺、信王劉衡、禮王黃佐各率十餘萬軍隊,負責攻城拔寨,而鍾相這個國王也沒有閑著,親自籌備糧草供將士食用。
本來鍾子義繼位無可爭議,但信王劉衡、禮王黃佐卻突然站出來唱反調,稱國難臨頭應有德高望重者繼位力挽狂瀾,鍾子義年少輕狂難擔重任,他繼位大楚便離亡國不遠了。
而後眾官詢問誰是德高望重者時候,二王露出咄咄之勢,均言仁王鍾彪就是德高望重者。
雖然鍾彪做出驚愕狀,還尋些不痛不癢的理由拒絕,但明眼人都清楚,鍾彪演戲是假,篡權才是真的。
想想鍾相待他如父,如今亡者屍骨未寒,他就算盡機關奪弱侄王位,仁王無德更無仁可言。
能當官者均是伶俐之輩,心中雖鄙視鍾彪千百遍,然出言反對者寥寥無幾。這就是官場規則,在結果不明朗之前,最好保持緘默靜觀事態發展,倘若跳得早了,反對者上位,永遠有穿不完的小鞋。
當結果明朗後,自己不論是願意,還是違心都可以義正言辭的支持,錦上添花永遠比雪中送炭保險。
然而並非所有官員都是這樣的心態,忠良之輩雖少,但不是沒有。
忠王夏誠、義王楊幺不辱先王封賜的忠義二字,率先跳出來反對,二人均言自古王位父子相傳,哪有兄弟相傳的道理?且仁王鍾彪非鍾相親弟,傳位與他義軍多不服,內部有裂縫才會成為亡國的原因。
劉衡、黃佐知其二人必會反駁,準備好的說辭脫口而辯,皇位兄弟相傳並非空穴來風,其實早已有之,遠的不說,就說本朝太祖趙匡胤仙逝,皇位就是由太宗趙光義繼承,兄終弟及也開拓了大宋泱泱河山。
夏誠立刻反駁,義軍反的就是趙氏天下,你們拿趙家的規矩來處理鍾家的事,這種趙冠鍾戴的做法誰服?你們左一個太宗右一個太祖叫得歡,聽起來更像是宋朝的大臣,一點都不像大楚國的官員,那你們不去臨安,冒著殺頭危險呆在這裏幹什麽?
楊幺更是恨恨咒罵,別提趙光義這個六親不認的東西,殺了哥哥搶了帝位,當了婊子還立牌坊,滿嘴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
咒罵立刻引起不滿,劉衡、黃佐認為楊幺在指桑罵槐,楊幺卻說這是就事論事,誰讓你們對號入座。
此話罷爭論升級,四王怒目相向,劍拔弩張,大有一言不合就火拚的架勢。
仁王鍾彪坐不住了,他以權強嗬才平息武鬥。轉而打圓場說,都是為大楚將來出謀劃策,何必壞了兄弟情分。再說辯歸辯,就事不就人,不能含沙射影,暗中傷人。
這架拉的雖偏,夏誠、楊幺也算給他麵子,沒有再發飆。這時候劉衡再言,鍾彪坐王位隻是解燃眉之急,效仿周公暫坐王位,封鍾子義為太子,待鍾彪將大楚治理平穩,那時候太子也成熟了,能挑的動肩上的擔子了,再禪位太子。
這次可真正惹惱了夏誠和楊幺,篡位就篡位,還說的冠冕堂皇,蛇蠍之輩卻裝菩薩心腸,這些狼心狗肺的東西,我怎能讓你們陰謀得逞。小小書屋
夏誠說你們那個眼睛看出鍾子義不能勝任?少年帝王比比皆是,成大事者不計其數,有鍾子義繼位便離亡國不遠念頭者,便是有司馬昭之心者。
楊幺更是直接發火,大罵劉衡、黃佐忘恩負義,不知廉恥,信王無信,禮王無禮,愧對先王封賜。
一刹那兩派勢同水火,拔刀對峙,勢不並存。眾官極力相勸,眾王才怏怏而散,鍾彪更是記恨夏誠與楊幺。
不用說,鍾彪才是始作俑者,他貪戀王權,便拉弄劉衡、黃佐籌劃一出奪位大戲。鍾彪也明白,鍾相對夏誠、楊幺有救命之恩,二者肯定會力挺鍾子義上位,倘若明目張膽拉弄,必會適得其反。
於是他們三人密謀後,便導出這樣的大戲,打出國家危難的悲情牌,先從心理上打動二人,就算說不通,五王投票也是三比二。誰知剛有提議,便被忠義二王識破,隨即兩派水火不容,此事隻能擱淺。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三人密謀言非常時期得用非常手段,為大楚運轉正常,成立臨時指揮部處理國事。仁王為首,暫時處理大楚軍政各事,其餘四王均輔佐之。
夏誠、楊幺怎會答應其欲蓋彌彰的之舉,一口拒絕,而後楊幺做了一件更徹底的事情,擁立楚王少子鍾子義繼楚王,下旨令其餘臣屬皆來拜賀。
氣急敗壞的鍾彪立刻針鋒相對,稱夏誠、楊幺挾持太子,欲效仿曹賊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心可誅。不但不承認新楚王的合法地位,還陳兵夏誠、楊幺營前,聲稱清佞誅奸。
楊幺二人豈是善輩,早就列陣等待,楚王鍾子義便在陣前,如果鍾彪衝陣,反叛之事坐實,便是義軍公敵。
鍾彪見沒有勝算,也不敢造次,便率兵退卻,隨即也自稱楚王,封相拜將,儼然正統。
兩個大楚,兩個楚王,自此義軍分兩部,水火不容,內訌不斷升級,摩擦時有發生。
花迎喜氣皆知笑,鳥識歡心亦解歌。
義軍噩夢不斷,孔彥舟便是喜事連連。先是他突出奇兵,親率三千虎賁奇襲,斬楚王及一眾臣屬;後來賊人主動退卻,他兵不血刃收複了好幾座城池;現在賊人內訌一盤散沙,隻要他巧妙用作,剿賊不在話下。
功勞大,獎勵就大,高宗給孔彥舟加官進爵後,再次催促他進兵滅賊。
孔彥舟卻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快速剿滅賊人後就顯不出他的重要性了,兔死狗烹的道理他還懂,而且這樣一來孔家軍必有損傷,自己的實力下降才是滅頂之災。
因此他明麵上上表稱兵微將寡,請求朝廷派兵支援,這樣衝鋒陷陣的就是朝廷的隊伍,他的隊伍則坐陣後方撿現成桃子。
暗地裏他派楊華、鍾傑偷偷招降義軍首領,從內部瓦解,並讓降軍打義軍。故而,聖旨再三催促,他仍巍然不動,拖字訣玩得得心應手。
“啟奏陛下!孔彥舟八百裏加急求援,鼎州兵微將寡,剿匪兵力捉襟見肘,奏請朝廷派兵十萬相助!”
趙構七竅生煙,猛地從龍椅上站起來,明知道是孔彥舟故意拖延,卻無法發火,隻能恨恨坐下,無奈地道:“此事重大,暫緩再議!”
別說出兵十萬,就算出三分之一兵,朝廷的投入也是極大,而且還不知道要打多長時間,如果不能速戰速決,就變成無底洞,變法後的收入得源源不斷填這個無底洞。
趙構越心疼就越恨孔彥舟,越恨孔彥舟就越心疼,可他隻能忍著,孔彥舟是降將,反戈成為習慣,逼急了什麽事情都做得出來。現在用人之際,等平定了鼎州亂民,再慢慢收拾他。
</p>
楚王鍾相幾乎滅門,其一脈僅存少子鍾子義。
按常理子繼父誌,由鍾子義繼任楚王,吸取失敗教訓,繼續領導義軍征伐朝廷,這對義軍來說是當前最佳選擇。
然而隻要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不安分的人存在,這些人自私自利,不顧大局,鑽營取巧,唯利是圖,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達不到目的決不罷休,就算毀了整個楚國也在所不惜。
鍾相生性敦厚,自稱楚王後大封有功之人,拜相的拜相,封將的封將,雖說大將軍不如大白菜,但跟自己出生入死的都有封賞。
其中他把軍權集中起來,封五個王統領。仁王鍾彪是他堂弟,雖領五萬人馬,但權力極大,他兼領軍權製衡其他四王。忠王夏誠、義王楊幺、信王劉衡、禮王黃佐各率十餘萬軍隊,負責攻城拔寨,而鍾相這個國王也沒有閑著,親自籌備糧草供將士食用。
本來鍾子義繼位無可爭議,但信王劉衡、禮王黃佐卻突然站出來唱反調,稱國難臨頭應有德高望重者繼位力挽狂瀾,鍾子義年少輕狂難擔重任,他繼位大楚便離亡國不遠了。
而後眾官詢問誰是德高望重者時候,二王露出咄咄之勢,均言仁王鍾彪就是德高望重者。
雖然鍾彪做出驚愕狀,還尋些不痛不癢的理由拒絕,但明眼人都清楚,鍾彪演戲是假,篡權才是真的。
想想鍾相待他如父,如今亡者屍骨未寒,他就算盡機關奪弱侄王位,仁王無德更無仁可言。
能當官者均是伶俐之輩,心中雖鄙視鍾彪千百遍,然出言反對者寥寥無幾。這就是官場規則,在結果不明朗之前,最好保持緘默靜觀事態發展,倘若跳得早了,反對者上位,永遠有穿不完的小鞋。
當結果明朗後,自己不論是願意,還是違心都可以義正言辭的支持,錦上添花永遠比雪中送炭保險。
然而並非所有官員都是這樣的心態,忠良之輩雖少,但不是沒有。
忠王夏誠、義王楊幺不辱先王封賜的忠義二字,率先跳出來反對,二人均言自古王位父子相傳,哪有兄弟相傳的道理?且仁王鍾彪非鍾相親弟,傳位與他義軍多不服,內部有裂縫才會成為亡國的原因。
劉衡、黃佐知其二人必會反駁,準備好的說辭脫口而辯,皇位兄弟相傳並非空穴來風,其實早已有之,遠的不說,就說本朝太祖趙匡胤仙逝,皇位就是由太宗趙光義繼承,兄終弟及也開拓了大宋泱泱河山。
夏誠立刻反駁,義軍反的就是趙氏天下,你們拿趙家的規矩來處理鍾家的事,這種趙冠鍾戴的做法誰服?你們左一個太宗右一個太祖叫得歡,聽起來更像是宋朝的大臣,一點都不像大楚國的官員,那你們不去臨安,冒著殺頭危險呆在這裏幹什麽?
楊幺更是恨恨咒罵,別提趙光義這個六親不認的東西,殺了哥哥搶了帝位,當了婊子還立牌坊,滿嘴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
咒罵立刻引起不滿,劉衡、黃佐認為楊幺在指桑罵槐,楊幺卻說這是就事論事,誰讓你們對號入座。
此話罷爭論升級,四王怒目相向,劍拔弩張,大有一言不合就火拚的架勢。
仁王鍾彪坐不住了,他以權強嗬才平息武鬥。轉而打圓場說,都是為大楚將來出謀劃策,何必壞了兄弟情分。再說辯歸辯,就事不就人,不能含沙射影,暗中傷人。
這架拉的雖偏,夏誠、楊幺也算給他麵子,沒有再發飆。這時候劉衡再言,鍾彪坐王位隻是解燃眉之急,效仿周公暫坐王位,封鍾子義為太子,待鍾彪將大楚治理平穩,那時候太子也成熟了,能挑的動肩上的擔子了,再禪位太子。
這次可真正惹惱了夏誠和楊幺,篡位就篡位,還說的冠冕堂皇,蛇蠍之輩卻裝菩薩心腸,這些狼心狗肺的東西,我怎能讓你們陰謀得逞。小小書屋
夏誠說你們那個眼睛看出鍾子義不能勝任?少年帝王比比皆是,成大事者不計其數,有鍾子義繼位便離亡國不遠念頭者,便是有司馬昭之心者。
楊幺更是直接發火,大罵劉衡、黃佐忘恩負義,不知廉恥,信王無信,禮王無禮,愧對先王封賜。
一刹那兩派勢同水火,拔刀對峙,勢不並存。眾官極力相勸,眾王才怏怏而散,鍾彪更是記恨夏誠與楊幺。
不用說,鍾彪才是始作俑者,他貪戀王權,便拉弄劉衡、黃佐籌劃一出奪位大戲。鍾彪也明白,鍾相對夏誠、楊幺有救命之恩,二者肯定會力挺鍾子義上位,倘若明目張膽拉弄,必會適得其反。
於是他們三人密謀後,便導出這樣的大戲,打出國家危難的悲情牌,先從心理上打動二人,就算說不通,五王投票也是三比二。誰知剛有提議,便被忠義二王識破,隨即兩派水火不容,此事隻能擱淺。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三人密謀言非常時期得用非常手段,為大楚運轉正常,成立臨時指揮部處理國事。仁王為首,暫時處理大楚軍政各事,其餘四王均輔佐之。
夏誠、楊幺怎會答應其欲蓋彌彰的之舉,一口拒絕,而後楊幺做了一件更徹底的事情,擁立楚王少子鍾子義繼楚王,下旨令其餘臣屬皆來拜賀。
氣急敗壞的鍾彪立刻針鋒相對,稱夏誠、楊幺挾持太子,欲效仿曹賊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心可誅。不但不承認新楚王的合法地位,還陳兵夏誠、楊幺營前,聲稱清佞誅奸。
楊幺二人豈是善輩,早就列陣等待,楚王鍾子義便在陣前,如果鍾彪衝陣,反叛之事坐實,便是義軍公敵。
鍾彪見沒有勝算,也不敢造次,便率兵退卻,隨即也自稱楚王,封相拜將,儼然正統。
兩個大楚,兩個楚王,自此義軍分兩部,水火不容,內訌不斷升級,摩擦時有發生。
花迎喜氣皆知笑,鳥識歡心亦解歌。
義軍噩夢不斷,孔彥舟便是喜事連連。先是他突出奇兵,親率三千虎賁奇襲,斬楚王及一眾臣屬;後來賊人主動退卻,他兵不血刃收複了好幾座城池;現在賊人內訌一盤散沙,隻要他巧妙用作,剿賊不在話下。
功勞大,獎勵就大,高宗給孔彥舟加官進爵後,再次催促他進兵滅賊。
孔彥舟卻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快速剿滅賊人後就顯不出他的重要性了,兔死狗烹的道理他還懂,而且這樣一來孔家軍必有損傷,自己的實力下降才是滅頂之災。
因此他明麵上上表稱兵微將寡,請求朝廷派兵支援,這樣衝鋒陷陣的就是朝廷的隊伍,他的隊伍則坐陣後方撿現成桃子。
暗地裏他派楊華、鍾傑偷偷招降義軍首領,從內部瓦解,並讓降軍打義軍。故而,聖旨再三催促,他仍巍然不動,拖字訣玩得得心應手。
“啟奏陛下!孔彥舟八百裏加急求援,鼎州兵微將寡,剿匪兵力捉襟見肘,奏請朝廷派兵十萬相助!”
趙構七竅生煙,猛地從龍椅上站起來,明知道是孔彥舟故意拖延,卻無法發火,隻能恨恨坐下,無奈地道:“此事重大,暫緩再議!”
別說出兵十萬,就算出三分之一兵,朝廷的投入也是極大,而且還不知道要打多長時間,如果不能速戰速決,就變成無底洞,變法後的收入得源源不斷填這個無底洞。
趙構越心疼就越恨孔彥舟,越恨孔彥舟就越心疼,可他隻能忍著,孔彥舟是降將,反戈成為習慣,逼急了什麽事情都做得出來。現在用人之際,等平定了鼎州亂民,再慢慢收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