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命運總是波瀾起伏。或許是因其疆域遼闊,總有各類災情在某地悄然爆發;又或許是上蒼有意考驗朱棣與這新興的大明,除了饑荒等人禍,天災亦接踵而至。


    六府饑荒之事剛剛趨於平穩,浙西之地卻又突遭水災。相關官員治水不力,致使朱棣龍顏大怒。於四月三日,朱棣頒下旨意,命戶部尚書夏原吉前往治理蘇、鬆、嘉、湖等地的水患。不久之後,又指派侍郎李文鬱作為其副手,並遣僉都禦史俞士吉攜帶水利典籍賜予夏原吉,以助其治水。


    夏原吉抵達災區後,即刻展開實地勘察。他先是懇請依照大禹所開辟的三江入海故道,對吳淞江下遊進行疏浚,使其上連太湖。而後,根據地勢度量,規劃建造水閘,依照季節差異開閉閘門,以此調節水流。


    朱棣對其方案深以為然,當即下旨應允。此前,夏原吉與朱棣探討賑災之策時,便提出以工代賑之法甚佳。於是,他直接征調十幾萬民工投入治水工程。


    夏原吉身著布衣,在工地上徒步往來,日夜操勞籌劃。即便是盛夏酷熱難耐之際,他亦不撐傘蓋,全然不顧烈日暴曬,一心隻為治水之事。


    彼時,亦有人相勸夏原吉,稱其身為朝廷重臣,大可不必事必躬親。然而,夏原吉卻正色道:“這些受災百姓皆在辛苦勞作,我怎可忍心獨自貪圖安逸享樂?”其言鏗鏘,其行堅毅,盡顯一代賢臣的擔當與情懷。


    待工程竣工,夏原吉返迴京城複命。朱棣問詢水患治理情形,夏原吉如實迴稟:“水雖已循故道入海,但支流尚未全然疏通,此非長久萬全之策。”其言雖簡短,卻透露出對治水大業的深謀遠慮與未雨綢繆。


    而在大明的北方,就仿佛厄運專挑苦命之人一般,山東百姓先是飽經靖難戰火多年的無情摧殘,待天下初定,又遭遇饑荒之苦。好不容易稍有緩解,卻又被蝗災席卷。


    山東地方官員麵對蝗災,竟選擇隱瞞不報,未在第一時間將災情上奏朝廷。如此行徑,致使蝗災在山東境內迅速蔓延開來。蝗蟲所過之處,寸草不留,一片荒蕪,仿若綠色的生機被瞬間吞噬。


    不久之後,蝗災又蔓延至河南境內,局勢愈發嚴峻。 待消息傳至京城,朱棣得知後怒發衝冠,當即下旨將那些知情不報的官員治罪,以儆效尤。


    隨後,朱棣又下令兩地官府即刻組織人力捕捉蝗蟲,並免除河南當年賦稅,以期緩解百姓困境。


    朱棣與朝中大臣們緊急商討應對蝗災之策。在當下,在治理措施方麵並沒有什麽科學防治和姚芳芳值得辦法,主要還是依靠多年的經驗。


    其一乃是通過政策引導。官府組織人力滅蝗,並製定捕蝗獎勵製度,以激勵百姓踴躍參與。百姓每捕獲一定數量的蝗蟲,便可獲得相應的賞賜,或為糧食,或為錢財,以此激發民眾滅蝗的積極性。


    其二是進行類似後世的生態防治。例如開墾荒地,減少蝗蟲滋生之地。因蝗蟲偏好於荒草叢生之處產卵繁殖,若將荒地開墾,使其變為可耕種之地,便能破壞蝗蟲的繁殖環境,從根源上遏製蝗災。


    其三則是開展農作防治,鼓勵農民種植蝗蟲不喜食用的作物,如芋頭之類。如此,可減少蝗蟲對糧食作物的破壞,保障百姓的收成。


    然而,山東剛剛曆經饑荒,民生凋敝,百姓們尚在溫飽線上掙紮,又何來力量去組織起行之有效的治理舉措?


    朱棣對此亦是眉頭緊鎖,苦無良策。大明境內連連遭災,難道真的是上天對他的警示或懲罰?朱棣自是不信這些虛妄之說。


    他忽然想起道衍的弟子王玨,暗自思忖:“那小子頗具奇思妙想,說不定能想出應對蝗蟲的絕佳辦法!”


    隨後,朱棣即刻派人向北平傳旨,向朱高熾通報山東、河南兩地的蝗災詳情,並責令其召集人手商討賑災之策。朱高熾接獲消息後,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即召集眾人商議應對之法。


    北平因未受太多饑荒波及,王玨這邊經過一段時間的悉心經營,焦炭和煤焦油的工坊已頗具規模。自溫度計研製成功後,工坊的生產規模更是迅速擴張。這不僅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焦炭和煤焦油的大量產出,亦開始對北京的相關產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與推動。


    考慮到周邊地區爆發饑荒的狀況,王玨與二狗、陳妍商議後決定暫且擱置酒樓和肥皂工坊的擴張計劃。他們打算集中這些資金全力發展以焦炭和煤焦油為核心的產業,力求在工業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與發展。


    為保障工人們生產時的安全,三人經商議後決定籌建一個口罩工坊,大量製作口罩以滿足西山煤礦和自家工坊的需求。與此同時,為拓寬煤焦油的應用領域,二狗和陳妍還決意尋覓製墨匠人,計劃開設製墨工坊,探索煤焦油在製墨工藝中的創新應用。


    而王玨則著手籌備製作瀝青,並計劃將瀝青應用於道路建設之上,期望以此改善交通狀況,促進地區間的交流與貿易,而且也可以由此組建出一支專門鋪設道路的工程隊伍,開始催承包工程的探索。


    然而,這些才剛剛起步,便收到了朱高熾召集眾人議事的消息。


    議事廳內,朱高熾見眾人齊聚,滿臉憂慮地開口道:


    “諸位,孤剛剛收到父王派人傳來的消息,山東、河南兩地爆發了嚴重的蝗災。父王已下令官府組織人手捕捉蝗蟲,並補種芋頭之類的作物。但山東接連遭災,先是饑荒,如今又是蝗災。若任由蝗災肆意蔓延,恐將導致大量糧食絕收,這對當地百姓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長此以往,恐生民變啊!父王下旨,令我等商討滅蝗之良策,諸位可有什麽好主意?”


    道衍手掐佛珠,默默念了一聲佛號,隨後緩緩開口:“朝廷諸位大臣皆是治世能臣,想必尋常應對蝗災之法早已下令執行。陛下此番旨意,實則是期望尋得更快更好的滅蝗之策。此事,恐怕還得仰仗王玨了。”


    朱高熾亦點頭稱是。王玨平日裏總能搗鼓出一些稀奇古怪卻又頗具成效的物件,說不定麵對蝗災亦能想出新穎之法。


    他目光轉向王玨,輕聲問道:“王玨,你可有什麽好主意?”


    王玨聽聞兩地遭受蝗災,心中對中原地區百姓的遭遇深感同情。這些百姓久曆戰火洗禮,如今又屢屢遭受天災摧殘,實在令人痛心。


    但要他即刻想出有效的應對蝗災之策,王玨亦是絞盡腦汁,苦無良策,隻能無奈地開口說道:


    “世子,屬下一時之間實在難以想出什麽好辦法。可否容屬下迴去仔細思量一番,再來向世子稟告?”


    朱高熾輕歎了一口氣,說道:“也隻能如此了。災情緊急,刻不容緩,王玨你一旦想到法子,便趕緊上報。若是實在想不出,也無妨,盡力而為便好。”


    眾人皆深知此次蝗災的嚴重性與緊迫性,議事廳內彌漫著凝重的氛圍。王玨心中暗自焦急,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雖暫無頭緒,但亦決心全力以赴,思索應對之策,以解兩地百姓於倒懸之急,護大明江山之安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庚午199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庚午1990並收藏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