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槁城之戰(上)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 作者:庚午199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棣在夾河之戰中一舉擊敗盛庸後,燕軍一掃之前陰霾,士氣高昂。朱棣麾下諸將的野心也如同這陽春三月的野草一般,在夾河之戰勝利的滋養下瘋狂生長。
短暫休整過後,朱棣召集麾下眾將議事,大營中,朱棣盯著輿圖上真定的位置許久,隨後才轉身問眾人,“可查清楚吳傑、平安的動向?”
朱能起身迴道,“迴燕王,那吳傑和平安起初知道我們與盛庸於夾河交戰,本已出兵來援,但行至半路卻聽聞到盛庸大敗毒消息,於是有灰溜溜的退迴真定,龜縮不出了。”
朱高煦聞言輕哼了一聲,“那二人定是知道我燕軍大勝,嚇破了膽,依我看 ,父王不如直接發兵,拿下真定,如此不僅掃除了南下的後顧之憂,也能徹底解除朝廷對北平的圍困。”
丘福聽了朱高煦的話也跟著附和道,“二王子說的沒錯,吳傑、平安那二人利來不過是狐假虎威之人,淨做些雞鳴狗盜之實罷了,先前白溝河一戰,李景隆兵力強生,他們也跟著發兵與我燕軍交戰,李景隆敗逃,他們就立馬撤軍。之後我燕軍圍困濟南,他們見我勢大,不敢正麵對抗,便盡做些襲擾糧道之舉,之後我燕軍屢次與南軍交戰,這二人都是如此行徑。哼!那平安昔年不過是燕王麾下一員不知名小將,根本不足為慮,依末將看,我燕軍此番大敗盛庸,正式士氣高漲之時,此刻發兵真定,定能一舉克之!”
朱棣沉吟著沒有開口,雖然夾河之戰的勝利給了他莫大的鼓舞和信心,但朱棣知道自己絕對不能輕敵大意,否則好不容易打出來的優勢很容易機會全部送迴去,真定肯定是要打的,但真正的目標不是真定,而是消滅吳傑、平安以及他們麾下的南軍。
沉默片刻之後,朱棣緩緩開口,“吳傑。平安駐紮真定多時,經營良久,冒然攻城實乃不智之舉,我軍雖然大勝,但也是依靠天時,爾等切不可輕敵大一。若是沒有那場大風,此戰即使獲勝,也會死傷慘重,無力再戰。還是要像個計策誘敵出動,在城外交戰。依本王看,大軍先進軍真定,沿途再想想誘敵之策。
燕軍一路朝著真定進兵, 真定城,那高大的城牆在陽光下透著一股冷峻,朱棣勒馬駐足,望著眼前的城池,心中更加確認自己之前的想法。他深知這攻城並非易事,一旦陷入攻城的持久戰,己方必然會損耗巨大,迴營後,朱棣思考良久,一個誘敵出戰的計謀在他心中悄然成形。
朱棣下令軍中士卒大張旗鼓的到周遭各處取糧,做出一副後勤補給出現困難,軍隊分散鬆懈的假象。同時,他又派出那些訓練有素的諜子滲透真定,悄然散播燕軍此次南下倉促,糧草準備不足的謠言,巧妙地向吳傑等人透露了軍中取糧之事。
閏三月初九,這一日的藳城注定要被鮮血染紅,被喊殺聲充斥。吳傑、平安得知燕軍四處取糧的消息後,覺得這是天賜良機,燕王朱棣大敗之後不久便再次南下,再加上如今又是青黃不接之時,又剛剛與平燕將軍盛庸每個大戰,燕軍缺糧很可能確有其事,此時出兵神算極大。
吳傑。平安當下便決定集結大軍,準備襲擊燕軍。兩軍如洶湧的潮水一般,匯聚在了藳城這片土地之上,大戰一觸即發。 南軍訓練有素,擺開了整齊而堅固的方陣,一個個士兵鬥誌昂揚,手中的兵器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弓弩手們張弓搭箭,火槍兵們也都嚴陣以待。
朱棣卻毫無懼色,隻要成功的誘敵出城,那他就有充足的信心擊敗這股南軍。他目光如電,掃視著南軍的方陣,隨後大手一揮,率領著麾下那些精銳之士,朝著南軍方陣的東北角猛衝而去。
朱棣身先士卒,胯下的戰馬嘶鳴著揚起前蹄,如離弦之箭般衝入敵陣。 燕將薛祿緊跟在朱棣身後,可戰場之上瞬息萬變,他的馬不知是踩到了什麽,突然一個失足,薛祿整個人便從馬上跌落下來,瞬間就被蜂擁而上的南軍給擒住了。周圍的南軍見擒住了燕軍大將,都麵露喜色,可他們萬萬沒想到,薛祿追隨燕王多年,身經百戰,是何等的勇猛之人。隻見他在敵群之中毫無懼色,一把奪過身旁敵人的刀,怒吼著揮舞起來,那刀光如銀蛇亂舞,瞬間就砍倒了數名南軍。趁著南軍慌亂之際,薛祿一個箭步衝向一匹戰馬,翻身上馬,疾馳而去,重新迴到了燕軍的陣營之中,引得燕軍這邊一陣歡唿。
戰鬥激烈至極,南軍的火槍和弓弩不斷地朝著燕軍傾瀉火力,一時間,燕軍士卒不斷地倒下,傷者無數。那密集的箭雨朝著朱棣所在的方向射來,他身邊的帥旗更是成了眾矢之的,一支支箭牢牢地釘在上麵,不多時,那帥旗就被射得如同刺蝟一般,千瘡百孔。
而燕軍的騎兵悍勇無畏,不斷地向南軍發起衝擊,火槍兵也因為使用了三段式陣型,爆發出了比以往強大數倍的戰鬥力。以遠超過南軍的射擊頻次不斷地殺傷南軍士兵。場麵一度十分焦灼。
由於朱允炆曾下過禁殺燕王之旨,那些南軍士卒在混亂的戰場上,竟也下意識地避開了朱棣,使得朱棣本人在這槍林箭雨之中,奇跡般地毫發無損。 雙方這一戰,從白日廝殺到黃昏,血染大地,彼此都疲憊不堪,可誰也沒有輕易後退一步,戰場上彌漫著一股慘烈而又膠著的氣息,一直戰到天黑才鳴金收兵。
次日,朝陽再次升起,可那陽光卻仿佛也被這血腥的戰場給染上了一抹殷紅。兩軍將士們都清楚,今日又將是一場生死較量。隨著戰鼓擂響,喊殺聲再次震天動地。雙方的士卒又一次衝向彼此,刀光劍影交錯,血肉橫飛。
可就在戰鬥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突然間,天空風雲變色,一陣猛烈的大風毫無預兆地唿嘯而來。那大風好似有千鈞之力,吹得人幾乎都站不穩腳跟。南軍這邊本就處於膠著苦戰之中,被這大風一吹,陣腳大亂。軍旗被吹得東倒西歪,士兵們手中的兵器也似乎都變得不聽使喚了,火槍更是沒了準頭,弓弩手們射出的箭也被大風刮得偏離了方向。
而反觀燕軍這邊,雖然也受到了大風的影響,但他們經曆了之前諸多戰事,早已磨煉出了堅韌的意誌。朱棣見狀,抓住這絕佳的機會,立刻指揮大軍四麵圍攻。燕軍們如虎狼一般朝著混亂的南軍撲去,一時間,戰場上喊殺聲、慘叫聲交織在一起。南軍在這狂風與燕軍的雙重打擊下,根本無力支撐,開始大敗而逃。
燕軍乘勝追擊,一路砍殺,那戰場上的血腥氣息愈發濃重。這一戰下來,南軍被斬首六萬餘級,那屍橫遍野的景象,讓人看了不寒而栗。 吳傑、平安見大勢已去,拚了命地朝著真定城逃去,一迴到城中,便下令緊閉城門,堅守不出。他們深知此刻再出去迎戰,那無疑是自尋死路,隻能憑借著真定城的堅固城牆,暫避燕軍的鋒芒。
朱棣望著南軍潰敗的方向,長舒了一口氣,隨後命人將那射得像刺蝟一樣的軍旗小心取下,派人送迴了北平。他鄭重地叮囑使者,一定要讓世子朱高熾妥善保存這麵軍旗,這可是燕軍經曆諸多艱難險阻、浴血奮戰的見證,更是上天庇佑他朱棣的象征,要讓後人都知曉這一路征戰的不易,要讓他們明白,這一次次他在絕境中獲得轉機,仿佛是天命所在,絕非人力所能為。
從白溝河之戰,到夾河之戰,再到如今這藳城之戰,燕軍三次在關鍵時刻得到大風相助,從而扭轉戰局,取得勝利。朱棣站在藳城的土地上,望著那被鮮血浸透的大地,心中感慨萬千。他抬頭望向天空,喃喃自語道:“難道真如袁拱和道衍那老和尚所言,這真的是上天要助孤成就大業?孤這一路曆經艱難險阻,一次次死裏逃生,看來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
紀綱聞言直接拜道在朱棣麵前,“燕王屢次得天道相助,實乃受上天眷顧,靖難大業不日可成!”身邊的將士們聞言也都紛紛附和,他們覺得跟著朱棣,仿佛有著一種無形的力量在護佑著,都對未來充滿了信心,盡管前方依舊可能有著重重險阻,但此刻,他們堅信,勝利終將會屬於燕軍,屬於他們所追隨的燕王朱棣。待到燕王攻城,他們也可以加官進爵,光宗耀祖。封妻蔭子。、
真定城中,吳傑、平安等將領們卻是愁眉不展,他們深知朱棣的厲害,也明白此刻燕軍士氣正盛,想要再與之對抗,必須得想出新的對策,可那又談何容易。這一場藳城之戰,就如同在這大明的局勢棋盤上落下了一枚沉重的棋子,讓整個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也讓這天下的歸屬,越發充滿了變數......
短暫休整過後,朱棣召集麾下眾將議事,大營中,朱棣盯著輿圖上真定的位置許久,隨後才轉身問眾人,“可查清楚吳傑、平安的動向?”
朱能起身迴道,“迴燕王,那吳傑和平安起初知道我們與盛庸於夾河交戰,本已出兵來援,但行至半路卻聽聞到盛庸大敗毒消息,於是有灰溜溜的退迴真定,龜縮不出了。”
朱高煦聞言輕哼了一聲,“那二人定是知道我燕軍大勝,嚇破了膽,依我看 ,父王不如直接發兵,拿下真定,如此不僅掃除了南下的後顧之憂,也能徹底解除朝廷對北平的圍困。”
丘福聽了朱高煦的話也跟著附和道,“二王子說的沒錯,吳傑、平安那二人利來不過是狐假虎威之人,淨做些雞鳴狗盜之實罷了,先前白溝河一戰,李景隆兵力強生,他們也跟著發兵與我燕軍交戰,李景隆敗逃,他們就立馬撤軍。之後我燕軍圍困濟南,他們見我勢大,不敢正麵對抗,便盡做些襲擾糧道之舉,之後我燕軍屢次與南軍交戰,這二人都是如此行徑。哼!那平安昔年不過是燕王麾下一員不知名小將,根本不足為慮,依末將看,我燕軍此番大敗盛庸,正式士氣高漲之時,此刻發兵真定,定能一舉克之!”
朱棣沉吟著沒有開口,雖然夾河之戰的勝利給了他莫大的鼓舞和信心,但朱棣知道自己絕對不能輕敵大意,否則好不容易打出來的優勢很容易機會全部送迴去,真定肯定是要打的,但真正的目標不是真定,而是消滅吳傑、平安以及他們麾下的南軍。
沉默片刻之後,朱棣緩緩開口,“吳傑。平安駐紮真定多時,經營良久,冒然攻城實乃不智之舉,我軍雖然大勝,但也是依靠天時,爾等切不可輕敵大一。若是沒有那場大風,此戰即使獲勝,也會死傷慘重,無力再戰。還是要像個計策誘敵出動,在城外交戰。依本王看,大軍先進軍真定,沿途再想想誘敵之策。
燕軍一路朝著真定進兵, 真定城,那高大的城牆在陽光下透著一股冷峻,朱棣勒馬駐足,望著眼前的城池,心中更加確認自己之前的想法。他深知這攻城並非易事,一旦陷入攻城的持久戰,己方必然會損耗巨大,迴營後,朱棣思考良久,一個誘敵出戰的計謀在他心中悄然成形。
朱棣下令軍中士卒大張旗鼓的到周遭各處取糧,做出一副後勤補給出現困難,軍隊分散鬆懈的假象。同時,他又派出那些訓練有素的諜子滲透真定,悄然散播燕軍此次南下倉促,糧草準備不足的謠言,巧妙地向吳傑等人透露了軍中取糧之事。
閏三月初九,這一日的藳城注定要被鮮血染紅,被喊殺聲充斥。吳傑、平安得知燕軍四處取糧的消息後,覺得這是天賜良機,燕王朱棣大敗之後不久便再次南下,再加上如今又是青黃不接之時,又剛剛與平燕將軍盛庸每個大戰,燕軍缺糧很可能確有其事,此時出兵神算極大。
吳傑。平安當下便決定集結大軍,準備襲擊燕軍。兩軍如洶湧的潮水一般,匯聚在了藳城這片土地之上,大戰一觸即發。 南軍訓練有素,擺開了整齊而堅固的方陣,一個個士兵鬥誌昂揚,手中的兵器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弓弩手們張弓搭箭,火槍兵們也都嚴陣以待。
朱棣卻毫無懼色,隻要成功的誘敵出城,那他就有充足的信心擊敗這股南軍。他目光如電,掃視著南軍的方陣,隨後大手一揮,率領著麾下那些精銳之士,朝著南軍方陣的東北角猛衝而去。
朱棣身先士卒,胯下的戰馬嘶鳴著揚起前蹄,如離弦之箭般衝入敵陣。 燕將薛祿緊跟在朱棣身後,可戰場之上瞬息萬變,他的馬不知是踩到了什麽,突然一個失足,薛祿整個人便從馬上跌落下來,瞬間就被蜂擁而上的南軍給擒住了。周圍的南軍見擒住了燕軍大將,都麵露喜色,可他們萬萬沒想到,薛祿追隨燕王多年,身經百戰,是何等的勇猛之人。隻見他在敵群之中毫無懼色,一把奪過身旁敵人的刀,怒吼著揮舞起來,那刀光如銀蛇亂舞,瞬間就砍倒了數名南軍。趁著南軍慌亂之際,薛祿一個箭步衝向一匹戰馬,翻身上馬,疾馳而去,重新迴到了燕軍的陣營之中,引得燕軍這邊一陣歡唿。
戰鬥激烈至極,南軍的火槍和弓弩不斷地朝著燕軍傾瀉火力,一時間,燕軍士卒不斷地倒下,傷者無數。那密集的箭雨朝著朱棣所在的方向射來,他身邊的帥旗更是成了眾矢之的,一支支箭牢牢地釘在上麵,不多時,那帥旗就被射得如同刺蝟一般,千瘡百孔。
而燕軍的騎兵悍勇無畏,不斷地向南軍發起衝擊,火槍兵也因為使用了三段式陣型,爆發出了比以往強大數倍的戰鬥力。以遠超過南軍的射擊頻次不斷地殺傷南軍士兵。場麵一度十分焦灼。
由於朱允炆曾下過禁殺燕王之旨,那些南軍士卒在混亂的戰場上,竟也下意識地避開了朱棣,使得朱棣本人在這槍林箭雨之中,奇跡般地毫發無損。 雙方這一戰,從白日廝殺到黃昏,血染大地,彼此都疲憊不堪,可誰也沒有輕易後退一步,戰場上彌漫著一股慘烈而又膠著的氣息,一直戰到天黑才鳴金收兵。
次日,朝陽再次升起,可那陽光卻仿佛也被這血腥的戰場給染上了一抹殷紅。兩軍將士們都清楚,今日又將是一場生死較量。隨著戰鼓擂響,喊殺聲再次震天動地。雙方的士卒又一次衝向彼此,刀光劍影交錯,血肉橫飛。
可就在戰鬥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突然間,天空風雲變色,一陣猛烈的大風毫無預兆地唿嘯而來。那大風好似有千鈞之力,吹得人幾乎都站不穩腳跟。南軍這邊本就處於膠著苦戰之中,被這大風一吹,陣腳大亂。軍旗被吹得東倒西歪,士兵們手中的兵器也似乎都變得不聽使喚了,火槍更是沒了準頭,弓弩手們射出的箭也被大風刮得偏離了方向。
而反觀燕軍這邊,雖然也受到了大風的影響,但他們經曆了之前諸多戰事,早已磨煉出了堅韌的意誌。朱棣見狀,抓住這絕佳的機會,立刻指揮大軍四麵圍攻。燕軍們如虎狼一般朝著混亂的南軍撲去,一時間,戰場上喊殺聲、慘叫聲交織在一起。南軍在這狂風與燕軍的雙重打擊下,根本無力支撐,開始大敗而逃。
燕軍乘勝追擊,一路砍殺,那戰場上的血腥氣息愈發濃重。這一戰下來,南軍被斬首六萬餘級,那屍橫遍野的景象,讓人看了不寒而栗。 吳傑、平安見大勢已去,拚了命地朝著真定城逃去,一迴到城中,便下令緊閉城門,堅守不出。他們深知此刻再出去迎戰,那無疑是自尋死路,隻能憑借著真定城的堅固城牆,暫避燕軍的鋒芒。
朱棣望著南軍潰敗的方向,長舒了一口氣,隨後命人將那射得像刺蝟一樣的軍旗小心取下,派人送迴了北平。他鄭重地叮囑使者,一定要讓世子朱高熾妥善保存這麵軍旗,這可是燕軍經曆諸多艱難險阻、浴血奮戰的見證,更是上天庇佑他朱棣的象征,要讓後人都知曉這一路征戰的不易,要讓他們明白,這一次次他在絕境中獲得轉機,仿佛是天命所在,絕非人力所能為。
從白溝河之戰,到夾河之戰,再到如今這藳城之戰,燕軍三次在關鍵時刻得到大風相助,從而扭轉戰局,取得勝利。朱棣站在藳城的土地上,望著那被鮮血浸透的大地,心中感慨萬千。他抬頭望向天空,喃喃自語道:“難道真如袁拱和道衍那老和尚所言,這真的是上天要助孤成就大業?孤這一路曆經艱難險阻,一次次死裏逃生,看來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
紀綱聞言直接拜道在朱棣麵前,“燕王屢次得天道相助,實乃受上天眷顧,靖難大業不日可成!”身邊的將士們聞言也都紛紛附和,他們覺得跟著朱棣,仿佛有著一種無形的力量在護佑著,都對未來充滿了信心,盡管前方依舊可能有著重重險阻,但此刻,他們堅信,勝利終將會屬於燕軍,屬於他們所追隨的燕王朱棣。待到燕王攻城,他們也可以加官進爵,光宗耀祖。封妻蔭子。、
真定城中,吳傑、平安等將領們卻是愁眉不展,他們深知朱棣的厲害,也明白此刻燕軍士氣正盛,想要再與之對抗,必須得想出新的對策,可那又談何容易。這一場藳城之戰,就如同在這大明的局勢棋盤上落下了一枚沉重的棋子,讓整個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也讓這天下的歸屬,越發充滿了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