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勸諫朱棣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 作者:庚午199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幾天後,一臉疲憊的朱高熾找到道衍和王玨,“大師,此次東昌之戰大敗,父王整日消沉,更因為還在張玉將軍和無數燕軍的戰死而愧疚萬分,食不下咽。孤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父王往日心情不佳還有母妃勸慰,如今母妃也臥病在床,孤又脫不開身,大師深得父王器重信任,還請大師想想辦法勸慰父王,讓父王振作!”
道衍默默地轉動手裏的佛珠,良久之後才緩緩開口,“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張玉將軍生前乃燕王愛將,將軍為救燕王而死,燕王如何能不悲痛,世子放心,燕王乃帝王之姿,些許挫敗而已,不足為懼,過段時間便可恢複,世子眼下需要考慮的還是嚴防南軍和遼東趁虛而入,同時設法快速恢複我燕軍元氣,重振軍心!”
朱高熾深以為然,“大師所言不錯,當務之急便是這幾件事,我已經下令國姿向北平周圍征兵,補充燕軍兵力,二位也幫我謀劃一下還有是什麽法子,至於鼓舞燕軍士氣,父王在軍中聲望最高,孤覺得此事還是由父王出麵最好。”
道衍點了點頭,“世子所言不差,老僧這幾日便會覲見進燕王,與燕王商討對策。”
隨著朱棣漸漸的從東昌慘敗的陰影和張玉陣亡的悲痛中走出來,朱棣開始思索接下來的路該怎麽走,該如何鼓舞燕軍低靡的士氣,接下來是龜縮在封地慢慢恢複元氣靜待時機還是繼續南下,還有以後與南軍作戰的戰略戰術。
朱棣想了許久內心還是無法決斷,於是便想找道衍商議,恰巧趕上朱高熾帶著道衍和王玨求見。王玨自從過年後定下了選址建設實驗室的計劃後就把具體的工作交給了二狗和兩個學生負責,自從燕王兵敗東昌之後他便一直住在慶壽寺,一方麵客歲近距離與師父交流,另一方也是方便朱棣和朱高熾隨時召見。
大廳內,朱棣雖然眸光中已經恢複了往日的光芒,但難掩一臉憔悴,,目光掃過朱高熾和道衍師徒,歎了口氣,聲音有些沙啞,“孤正想著派人去叫你這個老和尚來聊聊,高熾就把你們帶來了。唉,悔不該忘記你們三人的諫言,孤這幾日每每複盤東昌之戰,都會發現很多錯誤,唉,幾番連勝還是讓孤有些大意輕敵了,如果不選擇強攻東昌,也不會落得如此慘敗,張玉也不會為救孤而死!”
道衍施了個佛禮,“往事不可追,逝者已矣,燕王不必愧疚自責,還是要振奮精神,準備接下來的行動,早日為張玉將軍和陣亡將士報仇。”
朱棣點了點頭,“老和尚你說的沒錯,但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鼓舞燕軍士氣,恢複兵力!郭資雖已經在北平周邊征兵,但北平四周如今人丁稀少,恐怕收效不會那麽明顯,而且新兵也需要一段時日訓練才能上戰場,你們還有什麽建議?”
道衍沉默片刻後開口,“想要從北平周邊補充兵源定是不夠的,燕王不妨試試與北方部落溝通,許諾可以開放貿易提供一些北地稀少的資源,或者答應他們在燕王事成之後可給予他們一定的領地自治權來換取他們出兵支持或是允許燕王在其部落內招募兵馬的權限。”
道衍看了眼朱棣臉色繼續開口,“另外,燕王還可以收編南軍俘虜和各地地方武裝,這些人都有一定的戰鬥經驗,隻要稍加訓練便可立即投入戰鬥。”
朱棣點了點,看餓了一眼道衍身後的王玨,“王玨,你還有什麽想法?盡管道來!”
王玨立馬上前行禮,“騎兵燕王,除了師父說的那幾條,屬下建議燕王下令招收各地流民,燕王靖難,兩軍交戰之處和一些受災之地多會有流民滋生,燕王和世子可招募一些有作戰經驗的流民補充燕軍。”
想到就快要春耕了,王玨補充道,“為長遠計,燕王也可招募流民到北平周邊開荒一補充北平人口增加糧食產量,為吸引流民,燕王可對外宣稱願意來北平開荒種地著,可麵漆三年賦稅,燕王府也會提供第一年的種子,若是舉家來投並且家中有參軍著,可免五年賦稅!而且吸納這些流民來北平附近開荒,對今後的雜交育種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朱棣閉上眼睛思索了片刻開口,“言之有理,高熾,你且一一記下,稍後交代郭資去辦!”
朱高熾見父王已經漸漸恢複了玩給的神氣,心裏不禁有些喜悅,聽了朱棣的吩咐自然不敢怠慢,將大燕師徒的謀劃一一記在心中。
朱棣長歎一聲,“唉,此次兵敗對我燕軍打擊甚大,再加上張玉戰死,如今燕軍士氣低靡,需得想辦法鼓舞士氣,所謂哀兵必勝,孤擬為張玉和此戰陣亡的燕軍將士們操辦葬禮以示哀悼,以此激勵軍心!你們可還有什麽想法?”
道衍想了一會兒開口道,“張玉將軍的葬禮是一定要好生操辦的,張將軍在燕軍中威望極高,燕王借葬禮告慰將軍和我燕軍陣亡將士英靈,此舉定可以激發燕軍複仇之意誌,重振軍心,至於其他方法麽,我這弟子倒是有個不錯的想法,不妨讓他說來聽聽。”
“哦?”朱棣頓時起了興趣,看著才剛剛長出一絲胡須的王玨問道,“有何主意,直說便是!”
早在之前跟道衍和朱高熾討論的時候王玨便有了一些想法,畢竟也是學習過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人,又看過那麽多革命題材的影視劇,搞搞統戰這一類的思想教育工作還是能說道說道的,隻是沒想到師父把這個機會留給了自己。
“迴稟燕王,張玉將軍戰功赫赫,為燕王李霞嗬嗬戰功,所以此次葬禮一定要大辦特辦,同時,燕王可以令工匠打造紀念碑,比如靖難之役燕軍將士紀念碑之類,以超度那些陣亡將士之亡魂,證明燕王殿下並沒有忘記這些將使得付出和貢獻,同時也能激發燕軍熱血,以後作戰更加勇猛。”
朱棣眯著眼點點頭,“還有呢?”
王玨大量了一下朱棣的臉色,見他心情尚可,又看了眼師父道衍,見師父投來了鼓勵的眼神,這才開口,“燕王可在軍中由上到下組織將士分析討論東昌之戰失敗的原因,並商討以後應對南軍的策略,同時也通過一定的引導讓燕軍將士們明白南軍並不可怕,相反,南軍的戰鬥力其實遠遠不如我燕軍,隻要掌握足夠的情報信息,有針對性的指定戰略戰術,再加上將士們勇猛作戰是可以輕易地擊敗南軍的,以此來消除東昌一站給將士們帶來恐懼軍和陰影,也通過這種討論並讓全軍學習,讓他們知恥而後勇,在今後的作戰中更加勇猛。”
王玨頓了一下,見朱棣饒有興致的聽著,便接著開口,“在燕王和世子的征兵舉措下,屬下相信很快就會有大批的新兵補充到燕軍當中,通過這種討論還可以篩選出一些有才能的將士進行提升來激勵士氣,另外,燕王和世子也可在軍中和南方加大宣傳力度,強調燕王靖難是為了除奸佞清君側,起兵是合乎民心,順應天意,以此來獲得軍民的擁戴。”
朱棣有些意外的看了王玨一眼,隨即又看向麵帶微笑的道衍,“老和尚,你這弟子可不簡單呐!才十幾歲的年紀,就已經懂得收攏人心了,要不是咱們相識多年,我還以為這計策是出自你之口呢!”
道衍躬身行禮,“燕王過譽了,這些確實是我這弟子所想,王玨他經曆奇特命理特殊,所思所想也就比同齡人成熟穩重一些,王爺倒也不必稀奇。”
朱棣點點頭,“你們說的沒錯,這段時日本王茶飯不思,除了悲憤於張玉之死和我燕軍損失的大批精銳,也在不斷分析複盤此戰失利的原因,現在看來,一是孤自靖難以來接連獲勝,起了驕縱輕敵之心。二是對南軍的動向掌握不足,顯然沒想到那盛庸早早地紮好口袋等孤往裏麵鑽。三則是孤沿用了以往戰術不思求變,指揮不當,沒有充分發揮我燕軍優勢,還有一點就是,兩軍交戰,有些士兵麵對大量的南軍火器毒弩心生膽怯,不敢奮勇衝殺,自然是無法取勝。”
道衍聞言讚歎道,“聖人雲一日三省吾身,燕王能如此乃是我燕軍上下之福,靖難大業必成!”
朱棣有些沒好氣的白了一眼道衍,“孤真要是如你吹捧的那樣,也不會落得如此慘敗,老和尚,你幫古想想,孤經此一敗,今後是該繼續揮兵南下還是休養生息等待時機?”
道衍沉聲開口,“燕王,此一戰雖損失我燕軍大量精銳,但老僧認為此時切不可斷了南下的安排,相反,此時正該是一鼓作氣直搗黃龍之時!”
朱棣不動聲色,沉默片刻後開口,“老和尚你何出此言?”
“自起兵靖難以來,燕王殿下屢屢獲勝,已經消耗了大量南軍軍隊,盡管東昌之戰失敗,但朝廷內部的矛盾和危機還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各路藩王依舊會作壁上觀,而且南軍大軍來迴奔波作戰,必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若繼續鏖戰下去應該已無後繼之力。再者,我燕軍核心戰力尚存,騎兵優勢猶在,隻要戰法得當,取勝應該不難,若是選擇與朝廷僵持,以如今燕王掌控的範圍,休養生息的速度定無法與整個朝廷想比,一旦被朝廷大軍圍困,切斷糧道,燕王就再無取勝隻可能!”
朱棣聽完道衍的建議心中已經有了決定,眼神中重新露出堅定的光芒,他把目光轉向一邊正在發呆的王玨,“你覺得你師父的輸的如何?”
王玨正驚歎於世道對朱棣的pua大法,聽道朱棣的詢問立馬迴過神來。“屬下亦十分讚同師父所言,此時正是燕王重整旗鼓、一舉南下、直搗黃龍之時,燕王切不可給朝廷喘息之機!”
朱棣小小沒有說話,而是轉身看起了輿圖,想到已經接連兩次在盛庸身上吃了敗仗,感慨道,“若再要南下,須由徐沛,切不可再走山東。”
道衍默默地轉動手裏的佛珠,良久之後才緩緩開口,“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張玉將軍生前乃燕王愛將,將軍為救燕王而死,燕王如何能不悲痛,世子放心,燕王乃帝王之姿,些許挫敗而已,不足為懼,過段時間便可恢複,世子眼下需要考慮的還是嚴防南軍和遼東趁虛而入,同時設法快速恢複我燕軍元氣,重振軍心!”
朱高熾深以為然,“大師所言不錯,當務之急便是這幾件事,我已經下令國姿向北平周圍征兵,補充燕軍兵力,二位也幫我謀劃一下還有是什麽法子,至於鼓舞燕軍士氣,父王在軍中聲望最高,孤覺得此事還是由父王出麵最好。”
道衍點了點頭,“世子所言不差,老僧這幾日便會覲見進燕王,與燕王商討對策。”
隨著朱棣漸漸的從東昌慘敗的陰影和張玉陣亡的悲痛中走出來,朱棣開始思索接下來的路該怎麽走,該如何鼓舞燕軍低靡的士氣,接下來是龜縮在封地慢慢恢複元氣靜待時機還是繼續南下,還有以後與南軍作戰的戰略戰術。
朱棣想了許久內心還是無法決斷,於是便想找道衍商議,恰巧趕上朱高熾帶著道衍和王玨求見。王玨自從過年後定下了選址建設實驗室的計劃後就把具體的工作交給了二狗和兩個學生負責,自從燕王兵敗東昌之後他便一直住在慶壽寺,一方麵客歲近距離與師父交流,另一方也是方便朱棣和朱高熾隨時召見。
大廳內,朱棣雖然眸光中已經恢複了往日的光芒,但難掩一臉憔悴,,目光掃過朱高熾和道衍師徒,歎了口氣,聲音有些沙啞,“孤正想著派人去叫你這個老和尚來聊聊,高熾就把你們帶來了。唉,悔不該忘記你們三人的諫言,孤這幾日每每複盤東昌之戰,都會發現很多錯誤,唉,幾番連勝還是讓孤有些大意輕敵了,如果不選擇強攻東昌,也不會落得如此慘敗,張玉也不會為救孤而死!”
道衍施了個佛禮,“往事不可追,逝者已矣,燕王不必愧疚自責,還是要振奮精神,準備接下來的行動,早日為張玉將軍和陣亡將士報仇。”
朱棣點了點頭,“老和尚你說的沒錯,但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鼓舞燕軍士氣,恢複兵力!郭資雖已經在北平周邊征兵,但北平四周如今人丁稀少,恐怕收效不會那麽明顯,而且新兵也需要一段時日訓練才能上戰場,你們還有什麽建議?”
道衍沉默片刻後開口,“想要從北平周邊補充兵源定是不夠的,燕王不妨試試與北方部落溝通,許諾可以開放貿易提供一些北地稀少的資源,或者答應他們在燕王事成之後可給予他們一定的領地自治權來換取他們出兵支持或是允許燕王在其部落內招募兵馬的權限。”
道衍看了眼朱棣臉色繼續開口,“另外,燕王還可以收編南軍俘虜和各地地方武裝,這些人都有一定的戰鬥經驗,隻要稍加訓練便可立即投入戰鬥。”
朱棣點了點,看餓了一眼道衍身後的王玨,“王玨,你還有什麽想法?盡管道來!”
王玨立馬上前行禮,“騎兵燕王,除了師父說的那幾條,屬下建議燕王下令招收各地流民,燕王靖難,兩軍交戰之處和一些受災之地多會有流民滋生,燕王和世子可招募一些有作戰經驗的流民補充燕軍。”
想到就快要春耕了,王玨補充道,“為長遠計,燕王也可招募流民到北平周邊開荒一補充北平人口增加糧食產量,為吸引流民,燕王可對外宣稱願意來北平開荒種地著,可麵漆三年賦稅,燕王府也會提供第一年的種子,若是舉家來投並且家中有參軍著,可免五年賦稅!而且吸納這些流民來北平附近開荒,對今後的雜交育種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朱棣閉上眼睛思索了片刻開口,“言之有理,高熾,你且一一記下,稍後交代郭資去辦!”
朱高熾見父王已經漸漸恢複了玩給的神氣,心裏不禁有些喜悅,聽了朱棣的吩咐自然不敢怠慢,將大燕師徒的謀劃一一記在心中。
朱棣長歎一聲,“唉,此次兵敗對我燕軍打擊甚大,再加上張玉戰死,如今燕軍士氣低靡,需得想辦法鼓舞士氣,所謂哀兵必勝,孤擬為張玉和此戰陣亡的燕軍將士們操辦葬禮以示哀悼,以此激勵軍心!你們可還有什麽想法?”
道衍想了一會兒開口道,“張玉將軍的葬禮是一定要好生操辦的,張將軍在燕軍中威望極高,燕王借葬禮告慰將軍和我燕軍陣亡將士英靈,此舉定可以激發燕軍複仇之意誌,重振軍心,至於其他方法麽,我這弟子倒是有個不錯的想法,不妨讓他說來聽聽。”
“哦?”朱棣頓時起了興趣,看著才剛剛長出一絲胡須的王玨問道,“有何主意,直說便是!”
早在之前跟道衍和朱高熾討論的時候王玨便有了一些想法,畢竟也是學習過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人,又看過那麽多革命題材的影視劇,搞搞統戰這一類的思想教育工作還是能說道說道的,隻是沒想到師父把這個機會留給了自己。
“迴稟燕王,張玉將軍戰功赫赫,為燕王李霞嗬嗬戰功,所以此次葬禮一定要大辦特辦,同時,燕王可以令工匠打造紀念碑,比如靖難之役燕軍將士紀念碑之類,以超度那些陣亡將士之亡魂,證明燕王殿下並沒有忘記這些將使得付出和貢獻,同時也能激發燕軍熱血,以後作戰更加勇猛。”
朱棣眯著眼點點頭,“還有呢?”
王玨大量了一下朱棣的臉色,見他心情尚可,又看了眼師父道衍,見師父投來了鼓勵的眼神,這才開口,“燕王可在軍中由上到下組織將士分析討論東昌之戰失敗的原因,並商討以後應對南軍的策略,同時也通過一定的引導讓燕軍將士們明白南軍並不可怕,相反,南軍的戰鬥力其實遠遠不如我燕軍,隻要掌握足夠的情報信息,有針對性的指定戰略戰術,再加上將士們勇猛作戰是可以輕易地擊敗南軍的,以此來消除東昌一站給將士們帶來恐懼軍和陰影,也通過這種討論並讓全軍學習,讓他們知恥而後勇,在今後的作戰中更加勇猛。”
王玨頓了一下,見朱棣饒有興致的聽著,便接著開口,“在燕王和世子的征兵舉措下,屬下相信很快就會有大批的新兵補充到燕軍當中,通過這種討論還可以篩選出一些有才能的將士進行提升來激勵士氣,另外,燕王和世子也可在軍中和南方加大宣傳力度,強調燕王靖難是為了除奸佞清君側,起兵是合乎民心,順應天意,以此來獲得軍民的擁戴。”
朱棣有些意外的看了王玨一眼,隨即又看向麵帶微笑的道衍,“老和尚,你這弟子可不簡單呐!才十幾歲的年紀,就已經懂得收攏人心了,要不是咱們相識多年,我還以為這計策是出自你之口呢!”
道衍躬身行禮,“燕王過譽了,這些確實是我這弟子所想,王玨他經曆奇特命理特殊,所思所想也就比同齡人成熟穩重一些,王爺倒也不必稀奇。”
朱棣點點頭,“你們說的沒錯,這段時日本王茶飯不思,除了悲憤於張玉之死和我燕軍損失的大批精銳,也在不斷分析複盤此戰失利的原因,現在看來,一是孤自靖難以來接連獲勝,起了驕縱輕敵之心。二是對南軍的動向掌握不足,顯然沒想到那盛庸早早地紮好口袋等孤往裏麵鑽。三則是孤沿用了以往戰術不思求變,指揮不當,沒有充分發揮我燕軍優勢,還有一點就是,兩軍交戰,有些士兵麵對大量的南軍火器毒弩心生膽怯,不敢奮勇衝殺,自然是無法取勝。”
道衍聞言讚歎道,“聖人雲一日三省吾身,燕王能如此乃是我燕軍上下之福,靖難大業必成!”
朱棣有些沒好氣的白了一眼道衍,“孤真要是如你吹捧的那樣,也不會落得如此慘敗,老和尚,你幫古想想,孤經此一敗,今後是該繼續揮兵南下還是休養生息等待時機?”
道衍沉聲開口,“燕王,此一戰雖損失我燕軍大量精銳,但老僧認為此時切不可斷了南下的安排,相反,此時正該是一鼓作氣直搗黃龍之時!”
朱棣不動聲色,沉默片刻後開口,“老和尚你何出此言?”
“自起兵靖難以來,燕王殿下屢屢獲勝,已經消耗了大量南軍軍隊,盡管東昌之戰失敗,但朝廷內部的矛盾和危機還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各路藩王依舊會作壁上觀,而且南軍大軍來迴奔波作戰,必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若繼續鏖戰下去應該已無後繼之力。再者,我燕軍核心戰力尚存,騎兵優勢猶在,隻要戰法得當,取勝應該不難,若是選擇與朝廷僵持,以如今燕王掌控的範圍,休養生息的速度定無法與整個朝廷想比,一旦被朝廷大軍圍困,切斷糧道,燕王就再無取勝隻可能!”
朱棣聽完道衍的建議心中已經有了決定,眼神中重新露出堅定的光芒,他把目光轉向一邊正在發呆的王玨,“你覺得你師父的輸的如何?”
王玨正驚歎於世道對朱棣的pua大法,聽道朱棣的詢問立馬迴過神來。“屬下亦十分讚同師父所言,此時正是燕王重整旗鼓、一舉南下、直搗黃龍之時,燕王切不可給朝廷喘息之機!”
朱棣小小沒有說話,而是轉身看起了輿圖,想到已經接連兩次在盛庸身上吃了敗仗,感慨道,“若再要南下,須由徐沛,切不可再走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