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定謀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 作者:庚午199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大明藩王,朱棣再兵敗迴到北平後也一道到了燕軍再南下作戰中的缺點和自己戰術指揮上的失誤,眼見燕軍兵敗之後士氣低落,朱棣這段時間安撫麾下將士,下令撫恤陣亡將士家眷,頻頻慰問傷兵鼓舞士氣,同時也再密切關注著朝廷方麵的動向。時刻準備著找迴場子,一吐心裏的憋悶。
想到自己的熟人鐵鉉,朱棣是又氣又愛,氣的是鐵鉉這人讀書讀傻了,不僅麵對自己的頻頻招安不為所動,還想出如此多的陰謀詭計設計自己。但雖然從他和盛庸的手上吃了個大虧,朱棣卻從內心裏由衷的欣賞和敬佩鐵鉉的品德才能,隻恨這樣的人才不能為自己所用。還有那盛庸也一樣,麵對自己許諾的高官厚祿也是油鹽不進。朱棣也知道自己此前有些輕敵大意了,沒想到朝中將領也不盡是李景隆一樣的廢物,就連當初在自己麾下效力過,被自己輕視的的平安也給自己造成了不曉得麻煩。
十月,鐵鉉和盛庸見兵馬征損完畢,便想著趁寒冬到來之前出兵北上伐燕,消息很快傳迴北平,朱棣聽聞南軍的動向後,立即召集麾下謀士、將領議事,商討應對之策。之前長子朱高熾對他說過的那些王玨的建議給了朱棣很多啟發,而且朱棣自己就深諳兵法,當然也明白起兵不善於攻城,同樣的,起兵在守城上也發揮不出太大的作用。
大廳裏氣氛嚴肅,朱棣目光一一掃過眾人,“諸位,孤收到消息,鐵鉉與盛庸已經打算率軍北上,大家覺得孤該如何應對?”
丘福略加思考後立即起身行禮,“燕王,此時已經十月,轉眼就要進入寒冬,末將覺得燕王可以派兵沿途阻擊南軍,且戰且退以拖住南軍北上速度,等到上凍以後,我軍便可效仿世子之前據守北平時的打法,潑水成冰以築城,占據天時地利堅守,南軍大多不適應北方的嚴寒天氣,到時候再燕王再派出騎兵偷襲南軍糧道,切斷南軍糧草和禦寒物資供給,南軍便可不攻自破,等到南軍退兵,我燕軍再趁機追殺而出,必能大敗南軍。”
朱棣不置可否,示意丘福坐下後轉頭看了一眼道衍,“老和尚,你弟子向高熾所獻之策孤也看過了,到算的上老成持重之言,孤也受到些啟發,你想必早就知道了,對於這次南軍北上,你有什麽看法?”
道衍轉了轉手中的佛珠,起身向朱棣和丘福試了個佛理,:“燕王,老僧與丘將軍的意見恰恰相左,老僧認為此次南軍北上,燕王絕對不可據城堅守,反倒是應該主動出擊,迫使南軍無法北伐!”
朱棣身體微微前傾,顯然是有了興趣,對著道衍說道,“何來此言?老和尚你快細細說來聽聽!”
道衍整了整衣袖,緩慢開口,“去歲李景隆率南軍大舉攻城,世子憑借天時地利率北平軍民據城堅守一月,雖最後等到燕王迴援大敗南軍,但情況也是兇險務必。而此次南軍再度北上,應該已經對北方嚴寒有所適應,所以雙方再戰,情況定是不複從前。另外鐵鉉、盛庸二人深諳兵法,用兵嫻熟,並非是李景隆那般誌大才疏、膽小如鼠之人,此次南軍北上已經籌備有些時日,想必哪兒人也定會從之前的失利中汲取教訓,一應糧草輜重、軍械和禦寒物資定會準備充足。且南軍兵力遠勝於我燕軍,一旦被南軍圍困,起兵也不得而出,如今再想故技重施怕是不容易!”
朱棣點了點頭,他也不想把戰火蔓延到自己滴土地上,更不想麵對悲傷的南軍隻能窩窩囊囊的防守,“你說的沒錯,我燕軍多騎兵,對守城作用不大,堅守不出是非上策!孤也不想讓北平百姓再受戰火摧殘,老和尚你說說到底該怎麽個主動出擊法?”
道衍盤著手裏的佛珠沉默了一會兒,開口笑道 ,“老僧的弟子所獻之策其實總結起來就一點,那就是在我燕軍兵力處於弱勢的情況下,盡量不要與南軍正麵決戰。他此前多次提及若是燕王能確認應天府內空虛,不妨直接率軍南下趁虛而入,直搗黃龍完成靖難,畢竟是個年輕人,他雖說有些急於求成,但這倒也不失為一哥很好騙的思路。老夫由此而發便想到,鐵鉉、盛庸如今既然率大軍北上,其後方必然空虛,燕王何不來個暗度陳倉,率軍避開南軍,繞路南下襲擊南軍後方,切斷南軍糧道,到時南軍立足未穩,又不得不南下迴救,燕王便可事先選擇有利的地形與南軍交戰,如此一來可接燕地之危,避免北平再生戰火,二來也有可能借此大敗南軍,削弱朝廷兵力。”
朱棣聞言思考良久,默默點了點頭,“言之有理......”
朱棣起身來到輿圖前仔細觀看許久,最終把視線放到了滄州之上,“既然如此,孤就給他們來個反其道而行之,你們過來看!”
眾人聞言全都立即起身圍到輿圖前,朱棣指著輿圖上滄州的位置說道,“孤自濟南撤軍後,盛庸屯兵德州,平安和吳傑駐紮在定州,而徐凱則駐守於滄州,此三處的南軍兵馬互為掎角,對我北平形成圍困之勢。我燕軍若要南下,必須先打破這種掎角之勢。南軍如今重奪德州,定州,二城有盛庸、平安朱兵,兵力眾多,又經營了許久,想要快速攻取絕非易事,這滄州相對德州和定州,兵力較為薄弱,是眼下最容易突破的一環。拿下滄州,孤就可以打亂南軍的部署,為後續南下創造有利條件,葉玲他們無法安心北伐。”
馬三保聽了朱棣的話深以為然,也跟著附和道,“滄州地處我燕軍南下必經之路,是連接北方和南方的重要交通樞紐。燕王若能拿下滄州,不僅可以控製這一地帶的交通要道,以此鉗製南軍,還能夠以常州為繼為我燕軍後續南下提供物資補給和支撐,減少我燕軍糧道的的危險。”
張玉一直盯著輿圖查看,聞言也點了點頭,“從南邊傳迴的情報來看,這滄州的城牆因年久失修,已有倒塌毀壞的情況出現,其防禦工事定不那麽牢固。相比之下,盛庸吞並的德州城池堅固,兵力眾多,平安戍守的定州城池也已修繕,防禦工事完備,而且二人新勝,此刻定然士氣高漲。照這麽看,南下奪取滄州確實是上佳之選。”
丘福心知燕王已經決定聽從道衍的計策南下,便也跟著大家的思路思考起來,思索了片刻便開口,“滄州確實是最好的選擇,要是以往我燕軍南下攻滄州,其他兩地必會派兵救援,如今陳南軍北上也是時機正好,但我燕軍南下的路線選擇很重要,務必得做的足夠隱蔽而且要繞開南軍,切不可讓南軍提前知曉,否則滄州守將徐凱一旦提前知道我燕軍動向,必然會加固城牆大力防備,若果短時間內不能拿下滄州,其他兩路南軍轉頭南下,燕軍就很可能陷入重圍。”
朱棣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所以此戰不僅要隱蔽,還務必要快!孤想著給他們來一個聲東擊西。高熾,你派人向南邊傳出傳消息,就說我燕王朱棣決定率軍出征遼東,大軍也配合行動,即日向遼東開拔。”
還不等眾人疑惑,朱棣繼續指著輿圖上的直沽開口,“另外高熾你暗中派人到這直沽秘密搭建浮橋,務必要快!我率軍北上之後便會在中途轉頭南下直奔此處,到時大軍繞開南軍,經浮橋取道滄州!那滄州守將徐凱知我燕軍北上定然疏於防備,到時我燕軍神兵天降,滄州便唾手可得!”
朱能和張玉對視了一眼,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如此看來,這滄州定是我燕軍囊中之物了,還請燕王下令!”
其實朱棣之所以做出如此決定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無論是他還是他麾下的燕軍,都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提升士氣。朱棣起兵一年多,雖然多次再與南軍的作戰中獲勝,但在濟南之戰中失利,被迫撤兵,還丟掉了德州,且麾下將領陳亨身受重傷去世,這一係列挫折導致如今燕軍士氣低落。朱棣雖然用了很多辦法來哦鼓舞士氣但都收效甚微,此時的他和燕軍急需一場大勝來鼓舞士氣,而奪取滄州相對於其他辦法來說勝算最大,勝利後便可以極大地提升燕軍的信心和士氣,讓朱棣一舉扭轉頹勢。
朱棣下定了決心,目光掃過眾人,“此次南下,高熾和道衍依舊離手北平,為大軍籌措糧草輜重,同時製造我燕軍北伐遼東的假象。諸位將軍迴營後令將士們養足精神,備足糧草,不日北上!待大軍行至通州,便立即揮師南下,務必星夜兼程趕赴直沽,如此方可奪下滄州,以解南軍北伐之危!”
眾將聞言紛紛抱拳領命,“謹遵燕王之命!”
想到自己的熟人鐵鉉,朱棣是又氣又愛,氣的是鐵鉉這人讀書讀傻了,不僅麵對自己的頻頻招安不為所動,還想出如此多的陰謀詭計設計自己。但雖然從他和盛庸的手上吃了個大虧,朱棣卻從內心裏由衷的欣賞和敬佩鐵鉉的品德才能,隻恨這樣的人才不能為自己所用。還有那盛庸也一樣,麵對自己許諾的高官厚祿也是油鹽不進。朱棣也知道自己此前有些輕敵大意了,沒想到朝中將領也不盡是李景隆一樣的廢物,就連當初在自己麾下效力過,被自己輕視的的平安也給自己造成了不曉得麻煩。
十月,鐵鉉和盛庸見兵馬征損完畢,便想著趁寒冬到來之前出兵北上伐燕,消息很快傳迴北平,朱棣聽聞南軍的動向後,立即召集麾下謀士、將領議事,商討應對之策。之前長子朱高熾對他說過的那些王玨的建議給了朱棣很多啟發,而且朱棣自己就深諳兵法,當然也明白起兵不善於攻城,同樣的,起兵在守城上也發揮不出太大的作用。
大廳裏氣氛嚴肅,朱棣目光一一掃過眾人,“諸位,孤收到消息,鐵鉉與盛庸已經打算率軍北上,大家覺得孤該如何應對?”
丘福略加思考後立即起身行禮,“燕王,此時已經十月,轉眼就要進入寒冬,末將覺得燕王可以派兵沿途阻擊南軍,且戰且退以拖住南軍北上速度,等到上凍以後,我軍便可效仿世子之前據守北平時的打法,潑水成冰以築城,占據天時地利堅守,南軍大多不適應北方的嚴寒天氣,到時候再燕王再派出騎兵偷襲南軍糧道,切斷南軍糧草和禦寒物資供給,南軍便可不攻自破,等到南軍退兵,我燕軍再趁機追殺而出,必能大敗南軍。”
朱棣不置可否,示意丘福坐下後轉頭看了一眼道衍,“老和尚,你弟子向高熾所獻之策孤也看過了,到算的上老成持重之言,孤也受到些啟發,你想必早就知道了,對於這次南軍北上,你有什麽看法?”
道衍轉了轉手中的佛珠,起身向朱棣和丘福試了個佛理,:“燕王,老僧與丘將軍的意見恰恰相左,老僧認為此次南軍北上,燕王絕對不可據城堅守,反倒是應該主動出擊,迫使南軍無法北伐!”
朱棣身體微微前傾,顯然是有了興趣,對著道衍說道,“何來此言?老和尚你快細細說來聽聽!”
道衍整了整衣袖,緩慢開口,“去歲李景隆率南軍大舉攻城,世子憑借天時地利率北平軍民據城堅守一月,雖最後等到燕王迴援大敗南軍,但情況也是兇險務必。而此次南軍再度北上,應該已經對北方嚴寒有所適應,所以雙方再戰,情況定是不複從前。另外鐵鉉、盛庸二人深諳兵法,用兵嫻熟,並非是李景隆那般誌大才疏、膽小如鼠之人,此次南軍北上已經籌備有些時日,想必哪兒人也定會從之前的失利中汲取教訓,一應糧草輜重、軍械和禦寒物資定會準備充足。且南軍兵力遠勝於我燕軍,一旦被南軍圍困,起兵也不得而出,如今再想故技重施怕是不容易!”
朱棣點了點頭,他也不想把戰火蔓延到自己滴土地上,更不想麵對悲傷的南軍隻能窩窩囊囊的防守,“你說的沒錯,我燕軍多騎兵,對守城作用不大,堅守不出是非上策!孤也不想讓北平百姓再受戰火摧殘,老和尚你說說到底該怎麽個主動出擊法?”
道衍盤著手裏的佛珠沉默了一會兒,開口笑道 ,“老僧的弟子所獻之策其實總結起來就一點,那就是在我燕軍兵力處於弱勢的情況下,盡量不要與南軍正麵決戰。他此前多次提及若是燕王能確認應天府內空虛,不妨直接率軍南下趁虛而入,直搗黃龍完成靖難,畢竟是個年輕人,他雖說有些急於求成,但這倒也不失為一哥很好騙的思路。老夫由此而發便想到,鐵鉉、盛庸如今既然率大軍北上,其後方必然空虛,燕王何不來個暗度陳倉,率軍避開南軍,繞路南下襲擊南軍後方,切斷南軍糧道,到時南軍立足未穩,又不得不南下迴救,燕王便可事先選擇有利的地形與南軍交戰,如此一來可接燕地之危,避免北平再生戰火,二來也有可能借此大敗南軍,削弱朝廷兵力。”
朱棣聞言思考良久,默默點了點頭,“言之有理......”
朱棣起身來到輿圖前仔細觀看許久,最終把視線放到了滄州之上,“既然如此,孤就給他們來個反其道而行之,你們過來看!”
眾人聞言全都立即起身圍到輿圖前,朱棣指著輿圖上滄州的位置說道,“孤自濟南撤軍後,盛庸屯兵德州,平安和吳傑駐紮在定州,而徐凱則駐守於滄州,此三處的南軍兵馬互為掎角,對我北平形成圍困之勢。我燕軍若要南下,必須先打破這種掎角之勢。南軍如今重奪德州,定州,二城有盛庸、平安朱兵,兵力眾多,又經營了許久,想要快速攻取絕非易事,這滄州相對德州和定州,兵力較為薄弱,是眼下最容易突破的一環。拿下滄州,孤就可以打亂南軍的部署,為後續南下創造有利條件,葉玲他們無法安心北伐。”
馬三保聽了朱棣的話深以為然,也跟著附和道,“滄州地處我燕軍南下必經之路,是連接北方和南方的重要交通樞紐。燕王若能拿下滄州,不僅可以控製這一地帶的交通要道,以此鉗製南軍,還能夠以常州為繼為我燕軍後續南下提供物資補給和支撐,減少我燕軍糧道的的危險。”
張玉一直盯著輿圖查看,聞言也點了點頭,“從南邊傳迴的情報來看,這滄州的城牆因年久失修,已有倒塌毀壞的情況出現,其防禦工事定不那麽牢固。相比之下,盛庸吞並的德州城池堅固,兵力眾多,平安戍守的定州城池也已修繕,防禦工事完備,而且二人新勝,此刻定然士氣高漲。照這麽看,南下奪取滄州確實是上佳之選。”
丘福心知燕王已經決定聽從道衍的計策南下,便也跟著大家的思路思考起來,思索了片刻便開口,“滄州確實是最好的選擇,要是以往我燕軍南下攻滄州,其他兩地必會派兵救援,如今陳南軍北上也是時機正好,但我燕軍南下的路線選擇很重要,務必得做的足夠隱蔽而且要繞開南軍,切不可讓南軍提前知曉,否則滄州守將徐凱一旦提前知道我燕軍動向,必然會加固城牆大力防備,若果短時間內不能拿下滄州,其他兩路南軍轉頭南下,燕軍就很可能陷入重圍。”
朱棣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所以此戰不僅要隱蔽,還務必要快!孤想著給他們來一個聲東擊西。高熾,你派人向南邊傳出傳消息,就說我燕王朱棣決定率軍出征遼東,大軍也配合行動,即日向遼東開拔。”
還不等眾人疑惑,朱棣繼續指著輿圖上的直沽開口,“另外高熾你暗中派人到這直沽秘密搭建浮橋,務必要快!我率軍北上之後便會在中途轉頭南下直奔此處,到時大軍繞開南軍,經浮橋取道滄州!那滄州守將徐凱知我燕軍北上定然疏於防備,到時我燕軍神兵天降,滄州便唾手可得!”
朱能和張玉對視了一眼,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如此看來,這滄州定是我燕軍囊中之物了,還請燕王下令!”
其實朱棣之所以做出如此決定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無論是他還是他麾下的燕軍,都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提升士氣。朱棣起兵一年多,雖然多次再與南軍的作戰中獲勝,但在濟南之戰中失利,被迫撤兵,還丟掉了德州,且麾下將領陳亨身受重傷去世,這一係列挫折導致如今燕軍士氣低落。朱棣雖然用了很多辦法來哦鼓舞士氣但都收效甚微,此時的他和燕軍急需一場大勝來鼓舞士氣,而奪取滄州相對於其他辦法來說勝算最大,勝利後便可以極大地提升燕軍的信心和士氣,讓朱棣一舉扭轉頹勢。
朱棣下定了決心,目光掃過眾人,“此次南下,高熾和道衍依舊離手北平,為大軍籌措糧草輜重,同時製造我燕軍北伐遼東的假象。諸位將軍迴營後令將士們養足精神,備足糧草,不日北上!待大軍行至通州,便立即揮師南下,務必星夜兼程趕赴直沽,如此方可奪下滄州,以解南軍北伐之危!”
眾將聞言紛紛抱拳領命,“謹遵燕王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