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兵戈再起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 作者:庚午199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棣所料不錯,此時駐紮在德州的李景隆感覺頭疼無比,李景隆好不容易從此前鄭村壩大敗的陰影和對戰場慘烈景象的恐懼中恢複了一點點,還沒來得及得有所動作,大過年的就又得知燕王朱棣居然率軍攻打大同的消息,身為大將軍的李景隆也不能眼見著大同失守放任不管,任由朱棣日漸壯大,大同此前雖是代王封地,可代王和寧王的情況不一樣,他早已被貶為庶民,所以大同如今實際上是在朝廷的管轄之下。
李景隆不禁想到,如果代王還沒有被削藩,八成也會是個作壁上觀的主,那此番朱棣攻打大同,他李景隆說不救也就不救了,可眼下李景隆不得不在冰天雪地裏率軍馳援大同,但等他辛辛苦苦的率軍到了大同附近,竟連燕軍的一個人影都沒見到,聽說朱棣還接收了一支蒙古降兵,反觀自己的隊伍卻冒著嚴寒奔襲死傷不少,更丟下了武數輜重。在得知保定府歸降朱棣之後,李景隆更覺得窩囊無比。
如放到王玨前世的時代,李景隆一定會無奈的說一句,“趕緊的,毀滅吧,累了。”對於這場關乎大明國運的戰爭,李景隆更多的倒覺得像是朱家叔侄之間的打鬧。皇帝礙於對方是自己的親叔叔又勞苦功高,想動手又一直找不到借口,就算是如今北伐也是一再叮囑讓自己生擒燕王。那燕王朱棣呢,與之交戰過的李景隆也不傻,自然能從對方的人馬軍械和戰術上判斷出對方早有反心,之前隻不過是因為力量不足以與對抗朝廷才百般忍讓甚至裝瘋賣傻,直到雙方忍無可忍、退無可退這才紅起臉動了手。可打來打去不還是一家叔侄?不都是洪武高皇帝的子孫後代?這天下還不是你們老朱家的?
李景隆雖說沒有什麽實戰經驗,也自覺帶兵打仗的才能不敵燕王,可在外練兵多年,李景隆也並非毫無見識。若是真的拉開陣仗兩軍生死搏殺,憑借著自己數倍於燕軍的人馬和麾下的將領也未嚐不可大敗燕王。可難就難受在皇帝之前下詔令自己領兵鎮壓叛亂,還不允許傷害他的親叔叔燕王,這仗萬一打紅了眼,輸了還好說,隻是丟些顏麵,若是打贏了又一不小心把燕王弄沒了,即使是贏了,這戕害皇室宗親的罵名可能還得自己來背。
想到這裏李景隆更加頭疼,因為朱棣這家夥偏偏還喜歡親上陣帶兵作戰,在這種情況下與燕軍交戰,燕軍背水一戰奮力搏殺,自己這一邊則是一遇到燕王就得束手束腳,這仗怎麽打?李景隆現在有些後悔,如果攻打北平時自己當時不想貪功,而是直接派兵快速支援瞿能的話,說不定早就攻下北平生擒燕王家眷,有了這些人在手,說不得就能逼燕王就範,還哪來的後麵這些亂七八糟的窩心事兒?
李景隆不禁感歎這場仗太難打。如今自己這邊連連受挫,損失無數糧草輜重,自己雖然上書請罪,可陛下又沒有換帥的意思,李景隆也隻隻能想個緩兵之計整頓兵馬重整士氣,等到春暖花開再視情況行北伐之事。
從接連失敗的沮喪失落和恐懼中恢複以後,李景隆也複盤總結了一下自己接連失敗的經驗教訓,他覺得自己失敗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麾下的將士大多出自南方,根本不擅長在冰天雪地的天氣下與這些戰力彪悍的北方蠻子作戰。北平之所以能堅守那麽久也不過是朱高熾那家夥占盡了天時和地利,隻要自己想辦法重整隊伍恢複士氣,待開春迴暖之後再揮師北伐,自己麾下的將士們也就不會出現不適應氣候的情況了,燕軍沒了天時地利,雙方真刀真槍的打一場,憑借自己一方的巨大兵力優勢,說不定還真能有機會大敗燕軍生擒燕王朱棣。
苦思良久,李景隆這才決定親自修書一封給燕王朱棣請求休戰,雖然明知沒什麽用,李景隆還是在信中迴憶二人之間的情誼,表明陛下也是不得已才削藩,更是闡述了內戰對周邊百姓帶來的影響,再說咱們倆打歸打,可我也是奉命行事不得已而為之,可不能傷了感情。
可還沒得到朱棣的迴信,軍中就有傳言說李景隆接連敗給燕王之後已經有了二心,已經暗中派人給燕王送上親筆信打算投降,準備與燕王暗通款曲。李景隆得知後大怒,馬上下令處決傳播謠言之人,並立即上書朝廷,意在表明自己絕無二心,此舉乃是自己的緩兵之計,同時下令全軍整備軍械,天氣轉暖以後立即揮師北伐。
好不容易才得到了朱棣迴信的李景隆看後並沒有感到意外,明眼人都看得清楚,此時的燕王已經是離弦之箭,再無收手迴頭的可能,什麽靖國難,清君側不過都是用來哄騙百姓,掩蓋自己起兵造反的幌子罷了。但李景隆心裏其實還是比較滿意的,好歹也給自己爭取了一個月的時間,等到了四月,天氣轉暖了,自己手下兵力更勝,到時候不用燕王南下,自己還要北伐呢!
雖然明知結果,李景隆還是差人把朱棣的請求上書了朝廷,做戲也得做全套不是,再說萬一陛下真的將齊泰和黃子澄交出去任由燕王處置,自己也就不用再陷進這場叔侄間的戰爭旋渦裏了,舒舒服服的迴家做個國公他不香麽?
根本不用等朝廷的迴複,李景隆直接開始積極備戰補充兵源,同時傳信給屯兵真定的郭英、吳傑等人,下令他們整頓兵馬,等期限一到便誓師北伐,迎頭痛擊燕軍,這一次一定要生擒燕王!
轉眼間就到了四月清明時節,本是百姓春耕農忙的時節,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百姓們都指望著在這個春雨貴如油的時節種下一年的希望,數月之後能收獲豐收的果實。而此時早已知曉朝廷決議的李景隆感覺自己扭轉頹勢、建功立業的時機已經到了。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從山東德州,郭英、吳傑等從真定誓師北伐燕軍,目標定在白溝河。經過這一段時間的休整,李景隆麾下的南軍兵力已經增至六十萬,李景隆為壯大聲勢,更是對外號稱朝廷雄兵多達百萬。。本身早有準備,又得到了李景隆卷土重來消息的燕王朱棣亦親自率馬步軍十萬出戰,戰爭的陰雲又開始籠罩中原大地,四月二十日,燕軍度過白馬河在蘇家橋駐紮備戰。
李景隆在大帳中與麾下部將商討戰術,雖說此時兵力更勝,但是真的對上朱棣的燕軍,李景隆一時間還是有點兒心裏打鼓,正一籌莫展之際,帳下先鋒平安出列行禮,“大將軍,屬下早年曾隨燕王出塞,頗為了解和熟悉燕軍的戰法,屬下覺得燕軍此前僥幸獲勝正是驕縱之時,燕軍若與我大軍會戰必會無所顧忌,循河而進,我軍則可趁此機會沿河設下伏兵,待燕軍出兵經過之時我軍伏兵盡出,屆時大將軍再遣一員猛將率兵與伏兵合擊,必能大破燕軍!”
平安看偷瞄了一眼李景隆臉色補充道,“另外屬下還有一計,此前攻打北平時,守城燕軍的火器給我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燕軍以騎兵步兵為主,屬下建議預先在燕軍的行進路線上埋好火藥,待燕軍行至之時引爆,必能使燕軍人馬大亂,屆時大軍再配合伏兵合擊,燕軍兵力本就遠少於我,定會大敗而迴!”
李景隆越聽平安之言眼睛越亮,絲毫沒有兵力遠超對方還要想辦法打伏擊的羞恥感,反而有些興奮道,“果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平安將軍熟悉燕軍戰法,所言更是上上策,本將軍便命你在沿途埋好火藥設伏,待燕軍中伏,再命人率軍出擊與你合擊燕軍!”
李景隆視線掃過眾將,目光停留在瞿能身上,“瞿將軍父子驍勇善戰,就命你率大軍屆時與伏兵合擊,大破燕軍!”
平安和瞿能紛紛領命,見戰術安排妥當,李景隆又幽幽開口,“諸將,燕王雖然起兵,但是說到底也是洪武高皇帝的第四子,當今陛下的親叔叔!陛下仁德,我率兵出征之時陛下就曾下令一定要留下燕王性命生擒之,燕王素來喜歡率兵征戰衝殺在前,戰場之上刀劍無眼,諸位在對戰之時要是到燕王千萬要小心,萬萬不可取了燕王性命,否則即使此戰獲勝贏下軍功,也逃不過一個戕害皇族之罪!”
蘇家橋,朱棣率領燕軍在此駐紮之後便下令全軍枕戈待旦,不日出兵與南軍會戰。朱棣一如既往的輕視李景隆,如今朝中無大將,而自己麾下卻有著張玉、朱能、丘福這樣的猛將,聽聞南軍擔任先鋒的是曾經在自己麾下效力過的平安,朱棣更是暗道一聲朝中無人,便沒有放在心上,早年平安在朱棣帳下出征塞北時,朱棣就有些瞧不上平安。
朱棣也得到探子迴報,雖然南軍號稱百萬之眾,其實數量隻有六十萬,雖然數倍於燕軍,可是在朱棣眼中不過是一群沒有實戰經驗的烏合之眾,根本經不住自己麾下騎兵和朵顏三衛的幾輪衝殺。
李景隆不禁想到,如果代王還沒有被削藩,八成也會是個作壁上觀的主,那此番朱棣攻打大同,他李景隆說不救也就不救了,可眼下李景隆不得不在冰天雪地裏率軍馳援大同,但等他辛辛苦苦的率軍到了大同附近,竟連燕軍的一個人影都沒見到,聽說朱棣還接收了一支蒙古降兵,反觀自己的隊伍卻冒著嚴寒奔襲死傷不少,更丟下了武數輜重。在得知保定府歸降朱棣之後,李景隆更覺得窩囊無比。
如放到王玨前世的時代,李景隆一定會無奈的說一句,“趕緊的,毀滅吧,累了。”對於這場關乎大明國運的戰爭,李景隆更多的倒覺得像是朱家叔侄之間的打鬧。皇帝礙於對方是自己的親叔叔又勞苦功高,想動手又一直找不到借口,就算是如今北伐也是一再叮囑讓自己生擒燕王。那燕王朱棣呢,與之交戰過的李景隆也不傻,自然能從對方的人馬軍械和戰術上判斷出對方早有反心,之前隻不過是因為力量不足以與對抗朝廷才百般忍讓甚至裝瘋賣傻,直到雙方忍無可忍、退無可退這才紅起臉動了手。可打來打去不還是一家叔侄?不都是洪武高皇帝的子孫後代?這天下還不是你們老朱家的?
李景隆雖說沒有什麽實戰經驗,也自覺帶兵打仗的才能不敵燕王,可在外練兵多年,李景隆也並非毫無見識。若是真的拉開陣仗兩軍生死搏殺,憑借著自己數倍於燕軍的人馬和麾下的將領也未嚐不可大敗燕王。可難就難受在皇帝之前下詔令自己領兵鎮壓叛亂,還不允許傷害他的親叔叔燕王,這仗萬一打紅了眼,輸了還好說,隻是丟些顏麵,若是打贏了又一不小心把燕王弄沒了,即使是贏了,這戕害皇室宗親的罵名可能還得自己來背。
想到這裏李景隆更加頭疼,因為朱棣這家夥偏偏還喜歡親上陣帶兵作戰,在這種情況下與燕軍交戰,燕軍背水一戰奮力搏殺,自己這一邊則是一遇到燕王就得束手束腳,這仗怎麽打?李景隆現在有些後悔,如果攻打北平時自己當時不想貪功,而是直接派兵快速支援瞿能的話,說不定早就攻下北平生擒燕王家眷,有了這些人在手,說不得就能逼燕王就範,還哪來的後麵這些亂七八糟的窩心事兒?
李景隆不禁感歎這場仗太難打。如今自己這邊連連受挫,損失無數糧草輜重,自己雖然上書請罪,可陛下又沒有換帥的意思,李景隆也隻隻能想個緩兵之計整頓兵馬重整士氣,等到春暖花開再視情況行北伐之事。
從接連失敗的沮喪失落和恐懼中恢複以後,李景隆也複盤總結了一下自己接連失敗的經驗教訓,他覺得自己失敗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麾下的將士大多出自南方,根本不擅長在冰天雪地的天氣下與這些戰力彪悍的北方蠻子作戰。北平之所以能堅守那麽久也不過是朱高熾那家夥占盡了天時和地利,隻要自己想辦法重整隊伍恢複士氣,待開春迴暖之後再揮師北伐,自己麾下的將士們也就不會出現不適應氣候的情況了,燕軍沒了天時地利,雙方真刀真槍的打一場,憑借自己一方的巨大兵力優勢,說不定還真能有機會大敗燕軍生擒燕王朱棣。
苦思良久,李景隆這才決定親自修書一封給燕王朱棣請求休戰,雖然明知沒什麽用,李景隆還是在信中迴憶二人之間的情誼,表明陛下也是不得已才削藩,更是闡述了內戰對周邊百姓帶來的影響,再說咱們倆打歸打,可我也是奉命行事不得已而為之,可不能傷了感情。
可還沒得到朱棣的迴信,軍中就有傳言說李景隆接連敗給燕王之後已經有了二心,已經暗中派人給燕王送上親筆信打算投降,準備與燕王暗通款曲。李景隆得知後大怒,馬上下令處決傳播謠言之人,並立即上書朝廷,意在表明自己絕無二心,此舉乃是自己的緩兵之計,同時下令全軍整備軍械,天氣轉暖以後立即揮師北伐。
好不容易才得到了朱棣迴信的李景隆看後並沒有感到意外,明眼人都看得清楚,此時的燕王已經是離弦之箭,再無收手迴頭的可能,什麽靖國難,清君側不過都是用來哄騙百姓,掩蓋自己起兵造反的幌子罷了。但李景隆心裏其實還是比較滿意的,好歹也給自己爭取了一個月的時間,等到了四月,天氣轉暖了,自己手下兵力更勝,到時候不用燕王南下,自己還要北伐呢!
雖然明知結果,李景隆還是差人把朱棣的請求上書了朝廷,做戲也得做全套不是,再說萬一陛下真的將齊泰和黃子澄交出去任由燕王處置,自己也就不用再陷進這場叔侄間的戰爭旋渦裏了,舒舒服服的迴家做個國公他不香麽?
根本不用等朝廷的迴複,李景隆直接開始積極備戰補充兵源,同時傳信給屯兵真定的郭英、吳傑等人,下令他們整頓兵馬,等期限一到便誓師北伐,迎頭痛擊燕軍,這一次一定要生擒燕王!
轉眼間就到了四月清明時節,本是百姓春耕農忙的時節,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百姓們都指望著在這個春雨貴如油的時節種下一年的希望,數月之後能收獲豐收的果實。而此時早已知曉朝廷決議的李景隆感覺自己扭轉頹勢、建功立業的時機已經到了。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從山東德州,郭英、吳傑等從真定誓師北伐燕軍,目標定在白溝河。經過這一段時間的休整,李景隆麾下的南軍兵力已經增至六十萬,李景隆為壯大聲勢,更是對外號稱朝廷雄兵多達百萬。。本身早有準備,又得到了李景隆卷土重來消息的燕王朱棣亦親自率馬步軍十萬出戰,戰爭的陰雲又開始籠罩中原大地,四月二十日,燕軍度過白馬河在蘇家橋駐紮備戰。
李景隆在大帳中與麾下部將商討戰術,雖說此時兵力更勝,但是真的對上朱棣的燕軍,李景隆一時間還是有點兒心裏打鼓,正一籌莫展之際,帳下先鋒平安出列行禮,“大將軍,屬下早年曾隨燕王出塞,頗為了解和熟悉燕軍的戰法,屬下覺得燕軍此前僥幸獲勝正是驕縱之時,燕軍若與我大軍會戰必會無所顧忌,循河而進,我軍則可趁此機會沿河設下伏兵,待燕軍出兵經過之時我軍伏兵盡出,屆時大將軍再遣一員猛將率兵與伏兵合擊,必能大破燕軍!”
平安看偷瞄了一眼李景隆臉色補充道,“另外屬下還有一計,此前攻打北平時,守城燕軍的火器給我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燕軍以騎兵步兵為主,屬下建議預先在燕軍的行進路線上埋好火藥,待燕軍行至之時引爆,必能使燕軍人馬大亂,屆時大軍再配合伏兵合擊,燕軍兵力本就遠少於我,定會大敗而迴!”
李景隆越聽平安之言眼睛越亮,絲毫沒有兵力遠超對方還要想辦法打伏擊的羞恥感,反而有些興奮道,“果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平安將軍熟悉燕軍戰法,所言更是上上策,本將軍便命你在沿途埋好火藥設伏,待燕軍中伏,再命人率軍出擊與你合擊燕軍!”
李景隆視線掃過眾將,目光停留在瞿能身上,“瞿將軍父子驍勇善戰,就命你率大軍屆時與伏兵合擊,大破燕軍!”
平安和瞿能紛紛領命,見戰術安排妥當,李景隆又幽幽開口,“諸將,燕王雖然起兵,但是說到底也是洪武高皇帝的第四子,當今陛下的親叔叔!陛下仁德,我率兵出征之時陛下就曾下令一定要留下燕王性命生擒之,燕王素來喜歡率兵征戰衝殺在前,戰場之上刀劍無眼,諸位在對戰之時要是到燕王千萬要小心,萬萬不可取了燕王性命,否則即使此戰獲勝贏下軍功,也逃不過一個戕害皇族之罪!”
蘇家橋,朱棣率領燕軍在此駐紮之後便下令全軍枕戈待旦,不日出兵與南軍會戰。朱棣一如既往的輕視李景隆,如今朝中無大將,而自己麾下卻有著張玉、朱能、丘福這樣的猛將,聽聞南軍擔任先鋒的是曾經在自己麾下效力過的平安,朱棣更是暗道一聲朝中無人,便沒有放在心上,早年平安在朱棣帳下出征塞北時,朱棣就有些瞧不上平安。
朱棣也得到探子迴報,雖然南軍號稱百萬之眾,其實數量隻有六十萬,雖然數倍於燕軍,可是在朱棣眼中不過是一群沒有實戰經驗的烏合之眾,根本經不住自己麾下騎兵和朵顏三衛的幾輪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