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很享受這種教弟子的感覺,教聰明人,一點就會太省心了。
溫婉越級考核過關,升為丁一班,而皇後的長女卻因為文章隻得中等成績,書法同樣中等,太學先生宣布,如果下次再考中等,就得留級。
皇後氣得在宮裏大罵長女,隻說她比趙華陽長了三歲,要是她留級,趙華陽升上去了,真是打了她的臉,豈不是說她的女兒比福寧的長女差。
太後聽到後,魯帝來時,“怎是皇家的事?是華陽隨了哀家,哀家自小就有讀書天賦。趙家人也比鄭家人會讀書。皇後自己個兒十八歲連個進士功名都未考過,偏要求十一歲的孩子做得比她好……”
她說這話時,赤果果的得意與驕傲,還意味深長地看了魯帝一眼,“我瞧賢妃的兒子也是個會讀書的,比大公主還小一歲,人家都順利升到丙一班了……”
賢妃與皇後私下鬥得厲害,比子女、比家族,比寵愛,甚至比妝容、打扮……
齊、魯二國俱是重文輕武,即便有將軍也是儒將,俱是兵家弟子擔任將領與武官職務。
溫婉就在太後炫耀中順利晉級,之後一年的知識半年讀完,來到魯國的第三年她參加了童試,成功取得秀才功名,她自己也晉丙四班,準備衝刺鄉試,考取舉人功名。
太後大感欣慰,每值假期,她教得更用心了,賢妃把自己的兒子塞過來讓她一起教。
溫婉感覺到來自真正天才的激勵,更是刻苦,在與大皇子競爭中前進,原以為還過一年參加舉人試,硬是下場曆練舉人試的氛圍,居然擦著邊球,吊在倒數第六名之列過關了。
太後拿著這事炫耀了足足半年。
皇後與大公主、五公主都不敢再去太後宮裏小坐,賢妃因為兒子會讀書,一有空就過去,與太後探討著如何培養天才小輩的問題。
這日,賢妃拉著大皇子道:“皇後,讓你華陽表妹做你嫡妻怎麽樣?”
太後一聽這話,臉都快氣白了,給賢妃臉麵了,打上她最疼愛的孫女主意。
她正要訓斥時,就聽溫婉道:“皇子妃有造福黎民香嗎?有證明女子不輸男好嗎?賢妃舅母下次可別說這樣的話,我趙華陽的誌向是星辰大海、飛升成仙。”
太後哈哈大笑,笑得賢妃不好意思。
大皇子眼神灼灼:“表妹的誌向如此高遠?”
“也不瞧瞧我是誰帶大的,有祖母這樣英明的長輩,我怎會落俗。所以表哥,你可別阻我的大道,我趙華陽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我才不會將自己一生折在後院相夫教子之上,我有崇高的理想。”
大皇子埋下頭,“我在這裏預祝表妹早日達成所願。”
以前被大家嘲笑的“呆瓜”、“腦笨”趙華陽,一騎紅塵千萬裏,又兩年後取得了進士功名,光榮晉級乙二班。
她與太後商量後,決定要在農術入道之路,要造福黎民,提升黎民糧食產量。
太後舉雙手讚成。
這時候,魯帝也知自己妹妹留下的孩子不一般,若是真讓她在農術上有所作為,憑本事飛升世外,那可是自家最光耀的一筆記錄。
魯國的靜郡王、安郡王輪番入宮,說服太後,要將溫婉記到自己名下,改皇家姓氏——姚。
溫婉從太學乙班申請到了二畝試驗田,她直接將喬蘭香等身邊服侍的內侍、丫頭全都發展成自己的幫手、助理,幫著她一起種田,她動口,他們動手。
喬蘭香後期跟不上,那也取得秀才功名的女子。
內侍們都是太後精心挑選出來的,有的是舉人功名,有的是秀才功名,其間還有農術世家的子弟。
溫婉裝模作樣的種了蕃薯,又劃出一分試驗地,但裏頭隻種了十幾株水稻,搞什麽雜交水稻,還從其他地方尋來野生稻,與家稻進行培育,時不時用木靈力疏理。不錯,她用趙華陽吞服了木靈根仙果後,生出了木靈根,雖然是純度隻得73分,但也足夠用了。
第一年時,她的番薯畝產達到六千二百斤, 挖出的番薯偌大,又香又甜,引得農術大家與工部官員齊齊聚在她的實驗田。
因她改良番薯有功,一個月後被破例封為正五品的司農大夫,就連喬蘭香與一個會種田的內侍都被破例封為農司編修、農司抄錄,雖是九品官吏,好歹也是官身,算是入仕了。
喬奶娘捧著喬蘭香的農司編修官服,又笑又哭,隻覺跟做夢一樣。
溫婉出名了。
旁人說到她,就會說“華陽郡主自幼喪母,親父不仁,乃當朝太後教養長大,頗有太後之風。”
出名的壞處是,每次溫婉出去采買,挑選試種的種子、買花肥時,總會時不時地遇到一些風度翩翩的少年,還遇到了幾迴靜郡王、安郡王,關切地詢問她的起居生活,更是大方地塞她一疊銀票。
當然,她也遇到了崔陵。
博州崔氏的人覺得崔陵委實晦氣,為了生兒子,把一個嫡長女弄丟了,看看華陽郡主現在的才幹,畝產六千斤的大番薯啊,這能飽腹,而且還能做點心等,還做出了粉條,同樣是子女,實在太爭氣了,不僅在農術上天份極高,就是在廚道上也頗有研究。
崔陵被父親逼著在溫婉麵前刷存在感。
他眼神切切,看著已經長成少女的溫婉,正要開口,同行的內侍道:“郡主,天變了,要趕著在下雨前追肥!要是晚了,怕是趕不上,這次追肥能增加產量!”
另幾個宮娥跟著催促,若是郡主再立功,他們幾個也會有官銜。誰不想證明自己,為了到郡主身邊當差,他們可是搶破了腦袋。
溫婉客客氣氣地道:“崔大人,本宮得搶天氣,追肥後畝產能多一百斤。小路子,快趕車!”
春雨貴如油,搶著下雨前,溫婉的追肥撒進去了。
這一年,她的水稻大豐收,工部官員與農術大師過稱量產,一畝水稻達到了七百餘斤,古代的一斤是十六兩,在現代便是一千二百餘斤。八百多年前,曾有齊國農術大師提升產量,但最多隻達到了三百斤。
溫婉越級考核過關,升為丁一班,而皇後的長女卻因為文章隻得中等成績,書法同樣中等,太學先生宣布,如果下次再考中等,就得留級。
皇後氣得在宮裏大罵長女,隻說她比趙華陽長了三歲,要是她留級,趙華陽升上去了,真是打了她的臉,豈不是說她的女兒比福寧的長女差。
太後聽到後,魯帝來時,“怎是皇家的事?是華陽隨了哀家,哀家自小就有讀書天賦。趙家人也比鄭家人會讀書。皇後自己個兒十八歲連個進士功名都未考過,偏要求十一歲的孩子做得比她好……”
她說這話時,赤果果的得意與驕傲,還意味深長地看了魯帝一眼,“我瞧賢妃的兒子也是個會讀書的,比大公主還小一歲,人家都順利升到丙一班了……”
賢妃與皇後私下鬥得厲害,比子女、比家族,比寵愛,甚至比妝容、打扮……
齊、魯二國俱是重文輕武,即便有將軍也是儒將,俱是兵家弟子擔任將領與武官職務。
溫婉就在太後炫耀中順利晉級,之後一年的知識半年讀完,來到魯國的第三年她參加了童試,成功取得秀才功名,她自己也晉丙四班,準備衝刺鄉試,考取舉人功名。
太後大感欣慰,每值假期,她教得更用心了,賢妃把自己的兒子塞過來讓她一起教。
溫婉感覺到來自真正天才的激勵,更是刻苦,在與大皇子競爭中前進,原以為還過一年參加舉人試,硬是下場曆練舉人試的氛圍,居然擦著邊球,吊在倒數第六名之列過關了。
太後拿著這事炫耀了足足半年。
皇後與大公主、五公主都不敢再去太後宮裏小坐,賢妃因為兒子會讀書,一有空就過去,與太後探討著如何培養天才小輩的問題。
這日,賢妃拉著大皇子道:“皇後,讓你華陽表妹做你嫡妻怎麽樣?”
太後一聽這話,臉都快氣白了,給賢妃臉麵了,打上她最疼愛的孫女主意。
她正要訓斥時,就聽溫婉道:“皇子妃有造福黎民香嗎?有證明女子不輸男好嗎?賢妃舅母下次可別說這樣的話,我趙華陽的誌向是星辰大海、飛升成仙。”
太後哈哈大笑,笑得賢妃不好意思。
大皇子眼神灼灼:“表妹的誌向如此高遠?”
“也不瞧瞧我是誰帶大的,有祖母這樣英明的長輩,我怎會落俗。所以表哥,你可別阻我的大道,我趙華陽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我才不會將自己一生折在後院相夫教子之上,我有崇高的理想。”
大皇子埋下頭,“我在這裏預祝表妹早日達成所願。”
以前被大家嘲笑的“呆瓜”、“腦笨”趙華陽,一騎紅塵千萬裏,又兩年後取得了進士功名,光榮晉級乙二班。
她與太後商量後,決定要在農術入道之路,要造福黎民,提升黎民糧食產量。
太後舉雙手讚成。
這時候,魯帝也知自己妹妹留下的孩子不一般,若是真讓她在農術上有所作為,憑本事飛升世外,那可是自家最光耀的一筆記錄。
魯國的靜郡王、安郡王輪番入宮,說服太後,要將溫婉記到自己名下,改皇家姓氏——姚。
溫婉從太學乙班申請到了二畝試驗田,她直接將喬蘭香等身邊服侍的內侍、丫頭全都發展成自己的幫手、助理,幫著她一起種田,她動口,他們動手。
喬蘭香後期跟不上,那也取得秀才功名的女子。
內侍們都是太後精心挑選出來的,有的是舉人功名,有的是秀才功名,其間還有農術世家的子弟。
溫婉裝模作樣的種了蕃薯,又劃出一分試驗地,但裏頭隻種了十幾株水稻,搞什麽雜交水稻,還從其他地方尋來野生稻,與家稻進行培育,時不時用木靈力疏理。不錯,她用趙華陽吞服了木靈根仙果後,生出了木靈根,雖然是純度隻得73分,但也足夠用了。
第一年時,她的番薯畝產達到六千二百斤, 挖出的番薯偌大,又香又甜,引得農術大家與工部官員齊齊聚在她的實驗田。
因她改良番薯有功,一個月後被破例封為正五品的司農大夫,就連喬蘭香與一個會種田的內侍都被破例封為農司編修、農司抄錄,雖是九品官吏,好歹也是官身,算是入仕了。
喬奶娘捧著喬蘭香的農司編修官服,又笑又哭,隻覺跟做夢一樣。
溫婉出名了。
旁人說到她,就會說“華陽郡主自幼喪母,親父不仁,乃當朝太後教養長大,頗有太後之風。”
出名的壞處是,每次溫婉出去采買,挑選試種的種子、買花肥時,總會時不時地遇到一些風度翩翩的少年,還遇到了幾迴靜郡王、安郡王,關切地詢問她的起居生活,更是大方地塞她一疊銀票。
當然,她也遇到了崔陵。
博州崔氏的人覺得崔陵委實晦氣,為了生兒子,把一個嫡長女弄丟了,看看華陽郡主現在的才幹,畝產六千斤的大番薯啊,這能飽腹,而且還能做點心等,還做出了粉條,同樣是子女,實在太爭氣了,不僅在農術上天份極高,就是在廚道上也頗有研究。
崔陵被父親逼著在溫婉麵前刷存在感。
他眼神切切,看著已經長成少女的溫婉,正要開口,同行的內侍道:“郡主,天變了,要趕著在下雨前追肥!要是晚了,怕是趕不上,這次追肥能增加產量!”
另幾個宮娥跟著催促,若是郡主再立功,他們幾個也會有官銜。誰不想證明自己,為了到郡主身邊當差,他們可是搶破了腦袋。
溫婉客客氣氣地道:“崔大人,本宮得搶天氣,追肥後畝產能多一百斤。小路子,快趕車!”
春雨貴如油,搶著下雨前,溫婉的追肥撒進去了。
這一年,她的水稻大豐收,工部官員與農術大師過稱量產,一畝水稻達到了七百餘斤,古代的一斤是十六兩,在現代便是一千二百餘斤。八百多年前,曾有齊國農術大師提升產量,但最多隻達到了三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