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和鄂爾泰兩位老臣不僅自己享受到了配享太廟的榮耀,連他們的兒子張若靄和鄂榮安也跟著沾光,雙雙被乾隆重用,進了南書房。這下子,張家和鄂家真是“一榮俱榮”,好不風光!
乾隆皇帝可不是個隻會享樂的小年輕,他深知自己的父親雍正帝在位時,治理國家多用雷霆手段,雖然成效顯著,但也讓不少老臣心有餘悸。因此,乾隆決定來點新氣象,一改往日的剛猛風格,采取了更為寬緩的政策。他對老臣們特別信任,尤其是那些在先帝身邊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臣,更是重用不疑。
這樣一來,張廷玉和鄂爾泰的地位愈發穩固,但他們也麵臨著一個老問題——漢官集團和滿官集團的對立。這可是個曆史遺留問題,就像兩個互不相讓的武林門派,各自有自己的套路和絕活。張廷玉作為漢官的代表,自然站在漢官這邊;而鄂爾泰則是滿官的領軍人物,自然也是滿官的代言人。
乾隆皇帝對此心知肚明,但他並沒有急於解決這個問題,反而巧妙地利用這種對立,保持了朝局的平衡。他時不時地會把兩位老臣叫到禦花園裏,一邊賞花,一邊聊些朝政。張廷玉和鄂爾泰每次見到對方,都會心照不宣地拱拱手,但心裏都在盤算著如何能在乾隆麵前多爭取一些優勢。
有一次,乾隆故意問他們:“兩位愛卿,你們覺得漢官和滿官誰更優秀呢?”
張廷玉微微一笑,迴答道:“皇上,漢官自古以來多才多藝,文采斐然,對治理國家頗有心得。”
鄂爾泰則不甘示弱,立刻接話:“皇上,滿官忠誠勇敢,軍事才能出眾,是保家衛國的棟梁之材。”
乾隆聽了,哈哈大笑:“兩位愛卿所言極是,漢官和滿官各有千秋,缺一不可。朕希望你們能團結一致,共同輔佐朕治理好大清江山。”
兩位老臣聞言,心中雖有各自的盤算,但表麵上還是齊聲應諾:“臣等定當竭盡全力,不負聖恩!”
就這樣,乾隆巧妙地利用了漢官和滿官的對立,既保持了朝局的穩定,又激發了官員們的積極性。
登基之初,朝中的老臣們可算是長了個心眼。他們深知前車之鑒,康熙爺那時候,索相和明珠鬥得那叫一個天昏地暗,最後落得個兩敗俱傷,誰也沒撈著好下場。這教訓可深刻得很,誰也不敢再玩什麽黨同伐異、官場惡鬥的把戲了。
於是,張廷玉和鄂爾泰兩位老臣雖然分別代表著漢官和滿官,但彼此之間卻默契十足。他們心裏清楚,要是再鬧出什麽亂子來,隻怕乾隆爺一怒之下,大家都要吃不了兜著走。因此,兩人雖然私下裏偶爾會發發牢騷,但表麵上卻是和和氣氣,互相敬重。
皇帝的翅膀漸漸豐滿,眼睛裏再也容不下半粒沙子。他對老臣們的寬容也逐漸變成了敲打,時不時地警告張廷玉和鄂爾泰:“你們兩個可別搞什麽結黨營私的小動作,否則小心我收拾你們!”
這兩位老臣心裏雖有些不是滋味,但也隻好忍氣吞聲,小心翼翼地應對乾隆皇帝的警示。畢竟,皇帝的話可不能不當迴事兒。
就在這緊張的氛圍中,乾隆六年的一天,左都禦史劉統勳突然站了出來,抖了抖袖子,挺胸抬頭地上了一道奏折。這劉統勳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清朝四大書法家之一,字寫得那叫一個漂亮,而且他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兒子——劉墉,就是那位人稱“劉羅鍋”的大清名臣。不過,這裏先不說劉墉和和珅的恩怨情仇,單說這位劉統勳,他的書法也是相當了得,四大書法家之一嘛,可不是吹的。
劉統勳在奏折中直指張廷玉一門權勢太過顯赫,請求乾隆皇帝在三年內停止所有張氏子弟的升遷。這一招可真是石破天驚,朝堂上頓時炸開了鍋。大臣們竊竊私語,都在猜測乾隆皇帝會如何反應。
乾隆皇帝看完奏折,眉頭緊鎖,心中暗自思量:“張廷玉啊張廷玉,你這門生故吏遍布朝野,權勢的確不小啊。劉統勳這番話雖然刺耳,但也不無道理。”
其實,劉統勳這番舉動還真不是無的放矢。在張廷玉的提攜下,張家的子弟一個個飛黃騰達,登科及第者不勝枚舉,以至於朝中有傳言:“同人之受國恩,登世吉者,皆出於張氏之門。”這話傳到乾隆皇帝耳朵裏,他心中更是五味雜陳。
乾隆皇帝想了想,決定暫時按兵不動,但心中已經對張廷玉多了幾分警惕。他暗自告誡自己:“老臣們雖有功於國,但也不能任其坐大。劉統勳這番提醒,倒是讓我更清醒了一些。”
張廷玉得知此事後,心中也是五味雜陳。他深知自己雖然忠心耿耿,但樹大招風,難免會惹人非議。於是,他主動向乾隆皇帝上表,表示願意約束門生故吏,避免再有類似的傳言。
乾隆皇帝見張廷玉態度誠懇,也便暫時擱置了劉統勳的奏折,但心中的警鍾已經敲響。從此,朝堂上雖然表麵平靜,但暗流湧動,老臣們的日子也開始變得不再那麽好過了。
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對老鄉的關照自然是不在話下。這就好比民國時期的蔣介石,最愛用浙江老鄉,所以有說法他隻用奴才不用人才,同鄉之情嘛,張廷玉提拔自己的老鄉,合情合理,無可厚非。
劉統勳的矛頭不僅指向了張廷玉,還狠狠地批評了滿人親貴政壇的新星——軍機大臣訥親,言辭之激烈,讓人咋舌。
乾隆皇帝看了劉統勳的奏折,心中暗喜:“嘿,正想瞌睡呢,有人給我送枕頭來了!”原來,乾隆皇帝正愁如何敲打滿漢之爭,劉統勳這一招簡直是雪中送炭。皇帝心中暗自感歎:“這劉統勳真是個難得的人才,不僅敢言,還能抓住要害。”
不過,乾隆皇帝畢竟是個老謀深算的人,他知道時機尚未成熟,不能貿然采納劉統勳的意見。於是,他靈機一動,把劉統勳的奏折遍示群臣,讓大家傳閱學習。
“眾位愛卿,”乾隆皇帝朗聲道,“劉統勳的奏折,你們都好好看看。他提出的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尤其是關於滿漢之爭的部分,更需要我們警惕。大家要引以為戒,不要陷入黨爭之中,影響朝廷的大局。”
大臣們接過奏折,紛紛傳閱,心中五味雜陳。有的人暗自點頭,覺得劉統勳說得有理;有的人則心中不安,擔心自己的位置不保。但無論如何,劉統勳的這番言論確實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陣波瀾。
訥親顯得更加謹慎,他知道劉統勳的批評不僅僅是針對張廷玉,更是對自己的一種警告。於是,他也開始低調行事,盡量避免引起乾隆皇帝的不滿。
至於劉統勳,他這一舉動不僅贏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也在朝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畢竟,敢於直言不諱的人,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劉統勳也因此成為了朝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為後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乾隆皇帝可不是個隻會享樂的小年輕,他深知自己的父親雍正帝在位時,治理國家多用雷霆手段,雖然成效顯著,但也讓不少老臣心有餘悸。因此,乾隆決定來點新氣象,一改往日的剛猛風格,采取了更為寬緩的政策。他對老臣們特別信任,尤其是那些在先帝身邊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臣,更是重用不疑。
這樣一來,張廷玉和鄂爾泰的地位愈發穩固,但他們也麵臨著一個老問題——漢官集團和滿官集團的對立。這可是個曆史遺留問題,就像兩個互不相讓的武林門派,各自有自己的套路和絕活。張廷玉作為漢官的代表,自然站在漢官這邊;而鄂爾泰則是滿官的領軍人物,自然也是滿官的代言人。
乾隆皇帝對此心知肚明,但他並沒有急於解決這個問題,反而巧妙地利用這種對立,保持了朝局的平衡。他時不時地會把兩位老臣叫到禦花園裏,一邊賞花,一邊聊些朝政。張廷玉和鄂爾泰每次見到對方,都會心照不宣地拱拱手,但心裏都在盤算著如何能在乾隆麵前多爭取一些優勢。
有一次,乾隆故意問他們:“兩位愛卿,你們覺得漢官和滿官誰更優秀呢?”
張廷玉微微一笑,迴答道:“皇上,漢官自古以來多才多藝,文采斐然,對治理國家頗有心得。”
鄂爾泰則不甘示弱,立刻接話:“皇上,滿官忠誠勇敢,軍事才能出眾,是保家衛國的棟梁之材。”
乾隆聽了,哈哈大笑:“兩位愛卿所言極是,漢官和滿官各有千秋,缺一不可。朕希望你們能團結一致,共同輔佐朕治理好大清江山。”
兩位老臣聞言,心中雖有各自的盤算,但表麵上還是齊聲應諾:“臣等定當竭盡全力,不負聖恩!”
就這樣,乾隆巧妙地利用了漢官和滿官的對立,既保持了朝局的穩定,又激發了官員們的積極性。
登基之初,朝中的老臣們可算是長了個心眼。他們深知前車之鑒,康熙爺那時候,索相和明珠鬥得那叫一個天昏地暗,最後落得個兩敗俱傷,誰也沒撈著好下場。這教訓可深刻得很,誰也不敢再玩什麽黨同伐異、官場惡鬥的把戲了。
於是,張廷玉和鄂爾泰兩位老臣雖然分別代表著漢官和滿官,但彼此之間卻默契十足。他們心裏清楚,要是再鬧出什麽亂子來,隻怕乾隆爺一怒之下,大家都要吃不了兜著走。因此,兩人雖然私下裏偶爾會發發牢騷,但表麵上卻是和和氣氣,互相敬重。
皇帝的翅膀漸漸豐滿,眼睛裏再也容不下半粒沙子。他對老臣們的寬容也逐漸變成了敲打,時不時地警告張廷玉和鄂爾泰:“你們兩個可別搞什麽結黨營私的小動作,否則小心我收拾你們!”
這兩位老臣心裏雖有些不是滋味,但也隻好忍氣吞聲,小心翼翼地應對乾隆皇帝的警示。畢竟,皇帝的話可不能不當迴事兒。
就在這緊張的氛圍中,乾隆六年的一天,左都禦史劉統勳突然站了出來,抖了抖袖子,挺胸抬頭地上了一道奏折。這劉統勳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清朝四大書法家之一,字寫得那叫一個漂亮,而且他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兒子——劉墉,就是那位人稱“劉羅鍋”的大清名臣。不過,這裏先不說劉墉和和珅的恩怨情仇,單說這位劉統勳,他的書法也是相當了得,四大書法家之一嘛,可不是吹的。
劉統勳在奏折中直指張廷玉一門權勢太過顯赫,請求乾隆皇帝在三年內停止所有張氏子弟的升遷。這一招可真是石破天驚,朝堂上頓時炸開了鍋。大臣們竊竊私語,都在猜測乾隆皇帝會如何反應。
乾隆皇帝看完奏折,眉頭緊鎖,心中暗自思量:“張廷玉啊張廷玉,你這門生故吏遍布朝野,權勢的確不小啊。劉統勳這番話雖然刺耳,但也不無道理。”
其實,劉統勳這番舉動還真不是無的放矢。在張廷玉的提攜下,張家的子弟一個個飛黃騰達,登科及第者不勝枚舉,以至於朝中有傳言:“同人之受國恩,登世吉者,皆出於張氏之門。”這話傳到乾隆皇帝耳朵裏,他心中更是五味雜陳。
乾隆皇帝想了想,決定暫時按兵不動,但心中已經對張廷玉多了幾分警惕。他暗自告誡自己:“老臣們雖有功於國,但也不能任其坐大。劉統勳這番提醒,倒是讓我更清醒了一些。”
張廷玉得知此事後,心中也是五味雜陳。他深知自己雖然忠心耿耿,但樹大招風,難免會惹人非議。於是,他主動向乾隆皇帝上表,表示願意約束門生故吏,避免再有類似的傳言。
乾隆皇帝見張廷玉態度誠懇,也便暫時擱置了劉統勳的奏折,但心中的警鍾已經敲響。從此,朝堂上雖然表麵平靜,但暗流湧動,老臣們的日子也開始變得不再那麽好過了。
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對老鄉的關照自然是不在話下。這就好比民國時期的蔣介石,最愛用浙江老鄉,所以有說法他隻用奴才不用人才,同鄉之情嘛,張廷玉提拔自己的老鄉,合情合理,無可厚非。
劉統勳的矛頭不僅指向了張廷玉,還狠狠地批評了滿人親貴政壇的新星——軍機大臣訥親,言辭之激烈,讓人咋舌。
乾隆皇帝看了劉統勳的奏折,心中暗喜:“嘿,正想瞌睡呢,有人給我送枕頭來了!”原來,乾隆皇帝正愁如何敲打滿漢之爭,劉統勳這一招簡直是雪中送炭。皇帝心中暗自感歎:“這劉統勳真是個難得的人才,不僅敢言,還能抓住要害。”
不過,乾隆皇帝畢竟是個老謀深算的人,他知道時機尚未成熟,不能貿然采納劉統勳的意見。於是,他靈機一動,把劉統勳的奏折遍示群臣,讓大家傳閱學習。
“眾位愛卿,”乾隆皇帝朗聲道,“劉統勳的奏折,你們都好好看看。他提出的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尤其是關於滿漢之爭的部分,更需要我們警惕。大家要引以為戒,不要陷入黨爭之中,影響朝廷的大局。”
大臣們接過奏折,紛紛傳閱,心中五味雜陳。有的人暗自點頭,覺得劉統勳說得有理;有的人則心中不安,擔心自己的位置不保。但無論如何,劉統勳的這番言論確實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陣波瀾。
訥親顯得更加謹慎,他知道劉統勳的批評不僅僅是針對張廷玉,更是對自己的一種警告。於是,他也開始低調行事,盡量避免引起乾隆皇帝的不滿。
至於劉統勳,他這一舉動不僅贏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也在朝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畢竟,敢於直言不諱的人,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劉統勳也因此成為了朝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為後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