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初年,等於是這個清朝對台灣的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到了康熙七年,也就公元一六六八年,朝廷對武力征台的態度起了變化,下令裁撤福建水師,同時呢,也撤掉施琅福建水師提督的職務。將鄭家的舊部官兵調到北京,編入漢八旗,或者分散到各省混編。之前準備功台戰船全部焚毀。不再討論武力攻台的事兒。


    要說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朝廷對施琅不信任,因為施琅剛開始是多次改變政治立場的,從先投降清朝,再反叛清朝再投降清朝,這種人一般的主子都不會很用的。尤其是以鼇拜為首的這幫滿洲大臣,更是極力反對功台,所以施琅在北京,就做了十多年的冷板凳,一直出任這個正二品的內大臣,相當於皇上的侍衛啊,但是呢,這是個虛銜啊,也不管什麽實事,但是他依然關注福建沿海的這個動向,並且認真研究這個風朝啊,氣候啊,反思自己過去失敗的原因,四處拜訪在京任職的福建籍官員,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在這段時間,施朗已經從一員猛將變為了一個有勇有謀的名帥,你還別說,還真有不少官員,被他的這個軍武韜略所折服,一改前觀,這裏麵非常重要的兩人就是姚啟聖和李光地。


    姚啟聖,三人之中數姚啟聖年紀最大,他是明朝天啟年間出生的人,這一點倒與電視劇中姚啟聖那糟老頭形象差不多,不過曆史上的姚啟聖可與電視劇中碎嘴子姚啟聖不一樣,他頗有勇武之氣概,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軍事將領,而且他也不是施琅的老師。


    曆史上的姚啟聖是浙江紹興人士,他自幼好武,頗有豪俠之氣,為人慷慨豪邁,有古代俠士之風範。


    順治初期,清朝豫親王多鐸率軍占領江南,姚啟聖為了躲避清軍,遷居到了南通的通州一帶。後來姚啟聖被當地豪紳孫毅成所欺辱,姚啟聖因此憤而轉投清軍,因作戰勇敢被委任為通州知州,於是姚啟聖徹底報複了欺辱他的孫毅成,他利用職權將孫毅成判成支援明朝餘孽,並且將孫毅成當場杖殺,姚啟聖將欺辱自己的孫毅成杖殺之後就辭官而迴鄉了,雖說是利用職權但是也是快意恩仇。


    後來姚啟聖在迴鄉途中遇到兩名清兵欺辱婦女,姚啟聖俠義出手,殺掉兩名欺辱婦女的清兵,將其送還家中。從這些都能看出來姚啟聖頗有豪俠之風,有仇必報,還能見義勇為。


    姚啟聖見義勇為殺掉兩名為非作歹的清兵之後就迴鄉隱姓埋名,唯恐被查出來,並且姚啟聖一改勇武之風,開始專心向學,學習儒學經典。


    後來姚啟聖見殺清兵之後清廷並沒有太過於追究這兩名清兵之死的事情,姚啟聖又想不負平生所學,所以就想參加科舉,但是姚啟聖是半道才開始讀書習文,他怕參加正經的科舉未必能考中,於是姚啟聖依附家族中漢八旗子弟,頂上了漢八旗旗籍,隸屬於漢軍鑲紅旗,因此姚啟聖就有資格參加清朝時期特殊的八旗科舉。


    八旗科舉是清朝專門麵向八旗子弟開創的科舉考試,八旗科舉與傳統科舉不太一樣,在考察文化方麵難度相對要比傳統科舉低不少,但是八旗科舉要求中舉者必須文武兼備,因為滿洲人崇尚弓馬,所以中舉者不僅文化方麵要合格,還得能精通騎射,如果被查出中舉者隻會文化方麵,不通騎射,那中舉者和監考官全部要被治罪。


    所以八旗科舉是屬於比較全能的科舉考試,要中舉者文武兼備,但是同樣在文化方麵難度卻比傳統科舉弱的多,畢竟它隻麵向八旗子弟招考,這些八旗子弟很少有精通文化方麵的人,隻需能拉開弓,會騎馬即可中舉,所以競爭力就比傳統科舉弱了一些,而這些正是姚啟聖所擅長。


    姚啟聖早年習武,弓馬嫻熟,這些對他就是家常便飯,後來棄武習文,又學的是非常不錯,因此姚啟聖在有了漢八旗旗籍之後去參加八旗科舉,在康熙二年(1663年)一舉就考中鄉試第一名,因此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之職。


    康熙時期一直是秉承著明朝中後期的海禁政策,但是姚啟聖是對沿海貿易是持開放態度的人,所以他在香山知縣任上擅開海禁被禦史彈劾,康熙八年(1669年)僅做了不到六年官的姚啟聖就在彈劾之下被罷官了,姚啟聖也索性迴到家鄉賦閑家中。


    這就是姚啟聖的前半生,在仕途上並不是很順心,當然,曆史上的姚啟聖雖然當時仕途不得已,但好在家資富庶,所以生活並不貧苦,與電視劇中在盛京馬場貧寒交加的要飯花子姚啟聖形象完全不同。


    而且曆史上的姚啟聖也並不是被周培公所推薦在康熙收台灣時才被康熙所啟用,接上麵繼續說,康熙八年姚啟聖被罷官之後一直賦閑在家,直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帶頭掀起了三藩之亂,三藩也就是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之亂爆發後,福建耿精忠舉兵叛亂,率兵攻入浙江境內,浙江台州、溫州均被耿精忠所攻陷,這時候賦閑在家的姚啟聖覺得應該平叛報國,於是散盡家財招募鄉勇,他帶著招募來的鄉勇投到了康熙派來平叛的正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的後人康親王傑書的麾下。


    隨後幾年中姚啟聖一直跟隨康親王傑書對耿精忠進行剿滅,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啟聖一直跟隨傑書攻到福建,這一年傑書光複福建,耿精忠投降,後來在三藩之亂平息之後遭淩遲處死。


    姚啟聖在跟隨傑書收服福建戰鬥中非常英勇,得到了傑書的認可,當然,這其中也跟姚啟聖在中央有人有很大關係,姚啟聖的親妹夫乃是康熙朝初期漢人大學士黃錫袞,自古以來就是朝中有人好做官。


    正是黃錫袞當初拜托傑書關照大舅哥姚啟聖,外加姚啟聖作戰確實勇猛,所以傑書才十分重用姚啟聖,表功時傑書也把姚啟聖立為頭功上表康熙,因此康熙才知道有姚啟聖這麽一號勇將,姚啟聖也因平定耿精忠叛亂的功勞被康熙任命為福建布政使,這屬於地方大員了,一省第二號人物了。


    吳三桂在興起叛亂之初就曾經秘密聯絡台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希望鄭經從台灣出兵登陸福建漳州和泉州共同打擊清政府,同時為了響應鄭經,吳三桂還派出勇將韓大任從江西出兵入福建與鄭經會師。


    結果就是吳三桂部下的這名勇將韓大任看到福建耿精忠被滅,有預感三藩之亂早晚要失敗,於是起了投降之心,恰好韓大任與姚啟聖曾有一麵之緣,於是姚啟聖單身入營勸降了韓大任,所以韓大任所部3000餘人全部被姚啟聖收編。


    姚啟聖帶領韓大任直接將駐紮在漳州和泉州的鄭經擊退,鄭經一看韓大任投降了,嚇得趕緊撤軍迴了廈門,姚啟聖很順利的就收複了漳州和泉州。時任福建總督郎廷佐十分看好姚啟聖,恰好郎廷佐當時病重準備退休,臨退休前郎廷佐向康熙保舉姚啟聖接替自己出任福建總督,於是康熙批準了郎廷佐的建議,姚啟聖出任福建總督。


    也就是從姚啟聖出任福建總督起,他才和收複台灣結下了淵源。三藩之亂平定後,出任福建總督的姚啟聖就一直負責福建海防,主要就是與鄭經交戰。


    鄭經曾經多次率大將劉國軒和馮錫範等侵擾福建沿海地區,康熙十九年(1680年)姚啟聖率軍徹底擊退鄭經、劉國軒、馮錫範等人,收複了鄭經常年占據的金門和廈門,因此功勞,康熙加封姚啟聖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世襲騎都尉和雲騎尉爵位。


    李光地,李光地這個人呢,他是康熙朝非常有名的理學大臣,並且李光地後期在康熙朝成為了文淵閣大學士,在沒有宰相的清代也算是拜相了。後來呢,他幾次三番向這個康熙推薦施琅,請求以他為將。收複台灣,但是康熙皇帝非常遲疑,就問這個李光地啊,說你能擔保他沒有二心嗎?李光地說了八個字兒,琅必滅鄭氏報父仇。


    姚啟勝多次向康熙上書說,鄭軍成燎原之勢,其主要原因在於其獨善其長啊,且此時水戰。更重於陸戰以路攻水,斷難盡決。要想,在這個海戰中取勝,設立水師提督,乃重中之重。而且這個人應該,深識水性,並且會治水軍,所以在他的心目當中,唯有施琅能勝任此職,他甚至願意全家百餘口性命作為擔保。然而,這個康熙皇帝此時對施琅還是不信任,任誰請求都沒有用,最終,否定了他的請求。


    這個鄭經看到清朝拆解福建水師,就和這個吳三桂兒耿精忠聯手,不斷騷擾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占領了廈門呐,泉州啊,潮州啊這些地方兒。並且以金門廈門為據點,跟清軍對峙,清朝四次派人勸說鄭經退迴台灣,都沒有奏效。


    中國自古以來的智慧就是先禮後兵,打是肯定要打的,但是必須得是無奈之下才要打,隻要有一絲的希望也要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海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海瑞並收藏大清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