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遠近緩急
大秦:重生博浪沙,怒射張良! 作者:破虜將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本是扶蘇要竭力迴避的問題,因為叔孫通剛剛出發,後續究竟如何應對還有變數,想不到竟然被李信一言捅破,心中甚是惱火。
但他終究還算氣度不凡,淡淡一笑,說道:“李信將軍所言甚是,那些假冒禁軍之人的來曆牽扯到了兩位丞相,這也是本案需要調查之事。”
“不過,此事關係重大,而李信將軍又在嫌疑之中,因此具體處置暫時無需勞煩!來人!”
扶蘇一聲唿喊,便有兩名膀大腰圓的禁軍進入營帳之內,拱手行禮,等候吩咐。
“將李信將軍依舊押迴營帳,嚴加看管!未得本公子的允許,嚴禁任何人前往探視,違令者斬!”
待李信被帶走之後,扶蘇才歎了口氣說道:“雖說父皇有旨,涉及謀逆大罪,無論是誰都不可例外,但終究還是有所差別的。”
“王綰、李斯兩位大人乃是我大秦統一前後的百官之首,功勳卓著,深孚眾望,朝野之中聲名遠播。”
“因此,我揣摩父皇的意圖,此事不可不查,但也不能搞的滿城風雨,更不能因此寒了元老重臣之心,引得滿城風雨、朝局動蕩。”
自此之前,趙高、蒙恬都已經先後感受到了嬴政的態度,便紛紛拱手道:“公子所言,深得陛下之真意,我等甚是欽佩。”
“不知兩位大人認為應該如何去查,才能兩全其美?”扶蘇反問道。
趙高甚是精乖,聽扶蘇口氣,便是心中已有了定計,便垂首道:“公子聰明睿智,必有良法,我等一切聽從吩咐便是。”
與其因為提出建議而得罪兩位丞相,日後對於自己、胡亥公子不利,倒不如讓扶蘇主導此事,這就是趙高的想法。
扶蘇對他的盤算了然於胸,眼中閃出了鄙夷的光芒,隨後溫言道:“內史大人有何高見?”
蒙恬卻是真心實意為扶蘇考慮,沉吟片刻之後才說道:“此事所涉及的兩人,一在鹹陽,一在三川郡,鹹陽遠而三川近,公子可以先近後遠。”
蒙恬此言不僅合理,而且正合扶蘇的心意,他讚許的說道:“蒙內史所言正合我意,不妨說的更詳細一些,以便參詳。”
“陛下東巡沿途經過各郡縣的主要官員,按例都要向陛下稟報最近幾年的治政和當地民生,這件事具體便是由丞相大人主持。”
“據我所知,原本各郡隻需要郡守、郡尉兩人前來即可,而博浪沙所在的陽武縣便是隸屬三川郡,出了這等大事,讓他們多來幾個人應該也屬正常吧。”
李斯的長子李由如今正在擔任三川郡的郡丞,若是以這個名義讓他們前來詳詢,估計也不會引起太大的風浪。
“好!好!就依蒙內史之言。”蒙恬的計劃比起扶蘇、茅朔之前的謀劃更為正大光明,令扶蘇擊節讚歎。
“讓李由先隨郡守、郡尉一並覲見,然後就說父子之間尚有私事晤談即可。”
扶蘇心裏清楚,以李斯在朝中、軍中的影響力,應該早就知道了那群刺客與自己的兒子有所牽連,應該早就有所準備。
但既然他裝作不知,那彼此場麵上的程序還是要走的,他會提前告知李斯一聲。
說到底李斯雖有些牆頭草的性格,但至少目前還是扶蘇的支持者。
“此事還需要陛下發一道詔令,並且在此地暫且多駐留幾日,此事就勞煩趙府令了!”
既然扶蘇開了口,趙高豈敢不從,再說蒙恬的建議最大限度避免了朝局動蕩、謠言紛傳,嬴政也必然允準。
“鹹陽距離此地路途遙遠,即便快馬加鞭,也需要十餘日才能到達。”
蒙恬皺眉道,“我倒認為不用急於一時,等到李由對於此事有了說法之後,再派專人迴去詳詢對比即可。”
“再說,王綰大人終究已然退養林泉,不問政事,對於朝局的影響力也在日漸削弱,晚一點不會有太多後患。”
“又或許,等到李由的口供出來之後,陛下會有其他考慮。”
此言一出,引得眾人頻頻點頭,蒙恬簡單幾句話的剖析,將事情的遠近緩急說的清清楚楚,稱得上“深謀遠慮”這四個字。
其中最驚訝的反而是茅朔!
他素來自負才華無雙,在他眼中蒙恬不過是一個粗通文墨的武將而已,論起對其朝局和人心的把握,與自己無法相比。
在過往的接觸中,蒙恬說話行事一板一眼,並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往往隻是執行朝廷和陛下的決策而已,似乎印證了他的想法。
而蒙恬今日的一番話,則讓茅朔有些無地自容,這才知道蒙恬眼光之遠,還在自己之上,用“出將入相”來形容並非誇讚,而隻是事實而已。
果然如趙高所料,嬴政爽快的同意了扶蘇的想法,並且即刻下了一道詔:令三川郡郡守、郡丞、郡尉即刻前來覲見,東巡隊伍暫停休整。
不僅如此,嬴政對於扶蘇的相關處置也表現出了讚賞,認為他能夠做到兼聽則明,並且選擇了最優的建議,實屬難得。
“作為統禦萬方的帝王,不可能通曉世間一切,但又要對所有重大的事情做出決策,關係千萬百姓的福祉和朝廷的穩定,不可不慎!”
“因此,朕也會尊重他的決定,李信必須暫時扣押,要拿到切實證據之後才能釋放。”
嬴政駁迴了趙高試圖為李信說情的諫言,冷然道:“朕當然相信李信,同樣也相信李斯,相信王綰,但相信不能等同於證據。”
“越是在這種時候,越可以試煉一個人究竟是不是一塊真金,若是連這點磨難都無法承受,那就當朕看錯了人吧。”
雖然已經將政務盡數交付於扶蘇,但鬆弛下來的嬴政並沒有輕鬆快樂的感覺,即便是隨行的十幾位美人也沒能讓他有多大的興趣。
反而是好幾天沒有出現的頭疼,又有卷土重來的趨勢,覺得眼前的光芒分外刺眼,就連趙高一貫柔順的嗓音也令他煩躁不安。
翻閱趙高呈上來的刺客供狀之時,倒讓他的精神暫時提了起來,他反複看了好幾遍,目光始終停留在“通曉尋仙問道之術”這幾個字上。
“傳旨!從隨朕東巡的禦醫之中,挑選出兩三個,去給那個叫張良的刺客好好診治!若是救不活,他們也就不用迴來了!”
但他終究還算氣度不凡,淡淡一笑,說道:“李信將軍所言甚是,那些假冒禁軍之人的來曆牽扯到了兩位丞相,這也是本案需要調查之事。”
“不過,此事關係重大,而李信將軍又在嫌疑之中,因此具體處置暫時無需勞煩!來人!”
扶蘇一聲唿喊,便有兩名膀大腰圓的禁軍進入營帳之內,拱手行禮,等候吩咐。
“將李信將軍依舊押迴營帳,嚴加看管!未得本公子的允許,嚴禁任何人前往探視,違令者斬!”
待李信被帶走之後,扶蘇才歎了口氣說道:“雖說父皇有旨,涉及謀逆大罪,無論是誰都不可例外,但終究還是有所差別的。”
“王綰、李斯兩位大人乃是我大秦統一前後的百官之首,功勳卓著,深孚眾望,朝野之中聲名遠播。”
“因此,我揣摩父皇的意圖,此事不可不查,但也不能搞的滿城風雨,更不能因此寒了元老重臣之心,引得滿城風雨、朝局動蕩。”
自此之前,趙高、蒙恬都已經先後感受到了嬴政的態度,便紛紛拱手道:“公子所言,深得陛下之真意,我等甚是欽佩。”
“不知兩位大人認為應該如何去查,才能兩全其美?”扶蘇反問道。
趙高甚是精乖,聽扶蘇口氣,便是心中已有了定計,便垂首道:“公子聰明睿智,必有良法,我等一切聽從吩咐便是。”
與其因為提出建議而得罪兩位丞相,日後對於自己、胡亥公子不利,倒不如讓扶蘇主導此事,這就是趙高的想法。
扶蘇對他的盤算了然於胸,眼中閃出了鄙夷的光芒,隨後溫言道:“內史大人有何高見?”
蒙恬卻是真心實意為扶蘇考慮,沉吟片刻之後才說道:“此事所涉及的兩人,一在鹹陽,一在三川郡,鹹陽遠而三川近,公子可以先近後遠。”
蒙恬此言不僅合理,而且正合扶蘇的心意,他讚許的說道:“蒙內史所言正合我意,不妨說的更詳細一些,以便參詳。”
“陛下東巡沿途經過各郡縣的主要官員,按例都要向陛下稟報最近幾年的治政和當地民生,這件事具體便是由丞相大人主持。”
“據我所知,原本各郡隻需要郡守、郡尉兩人前來即可,而博浪沙所在的陽武縣便是隸屬三川郡,出了這等大事,讓他們多來幾個人應該也屬正常吧。”
李斯的長子李由如今正在擔任三川郡的郡丞,若是以這個名義讓他們前來詳詢,估計也不會引起太大的風浪。
“好!好!就依蒙內史之言。”蒙恬的計劃比起扶蘇、茅朔之前的謀劃更為正大光明,令扶蘇擊節讚歎。
“讓李由先隨郡守、郡尉一並覲見,然後就說父子之間尚有私事晤談即可。”
扶蘇心裏清楚,以李斯在朝中、軍中的影響力,應該早就知道了那群刺客與自己的兒子有所牽連,應該早就有所準備。
但既然他裝作不知,那彼此場麵上的程序還是要走的,他會提前告知李斯一聲。
說到底李斯雖有些牆頭草的性格,但至少目前還是扶蘇的支持者。
“此事還需要陛下發一道詔令,並且在此地暫且多駐留幾日,此事就勞煩趙府令了!”
既然扶蘇開了口,趙高豈敢不從,再說蒙恬的建議最大限度避免了朝局動蕩、謠言紛傳,嬴政也必然允準。
“鹹陽距離此地路途遙遠,即便快馬加鞭,也需要十餘日才能到達。”
蒙恬皺眉道,“我倒認為不用急於一時,等到李由對於此事有了說法之後,再派專人迴去詳詢對比即可。”
“再說,王綰大人終究已然退養林泉,不問政事,對於朝局的影響力也在日漸削弱,晚一點不會有太多後患。”
“又或許,等到李由的口供出來之後,陛下會有其他考慮。”
此言一出,引得眾人頻頻點頭,蒙恬簡單幾句話的剖析,將事情的遠近緩急說的清清楚楚,稱得上“深謀遠慮”這四個字。
其中最驚訝的反而是茅朔!
他素來自負才華無雙,在他眼中蒙恬不過是一個粗通文墨的武將而已,論起對其朝局和人心的把握,與自己無法相比。
在過往的接觸中,蒙恬說話行事一板一眼,並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往往隻是執行朝廷和陛下的決策而已,似乎印證了他的想法。
而蒙恬今日的一番話,則讓茅朔有些無地自容,這才知道蒙恬眼光之遠,還在自己之上,用“出將入相”來形容並非誇讚,而隻是事實而已。
果然如趙高所料,嬴政爽快的同意了扶蘇的想法,並且即刻下了一道詔:令三川郡郡守、郡丞、郡尉即刻前來覲見,東巡隊伍暫停休整。
不僅如此,嬴政對於扶蘇的相關處置也表現出了讚賞,認為他能夠做到兼聽則明,並且選擇了最優的建議,實屬難得。
“作為統禦萬方的帝王,不可能通曉世間一切,但又要對所有重大的事情做出決策,關係千萬百姓的福祉和朝廷的穩定,不可不慎!”
“因此,朕也會尊重他的決定,李信必須暫時扣押,要拿到切實證據之後才能釋放。”
嬴政駁迴了趙高試圖為李信說情的諫言,冷然道:“朕當然相信李信,同樣也相信李斯,相信王綰,但相信不能等同於證據。”
“越是在這種時候,越可以試煉一個人究竟是不是一塊真金,若是連這點磨難都無法承受,那就當朕看錯了人吧。”
雖然已經將政務盡數交付於扶蘇,但鬆弛下來的嬴政並沒有輕鬆快樂的感覺,即便是隨行的十幾位美人也沒能讓他有多大的興趣。
反而是好幾天沒有出現的頭疼,又有卷土重來的趨勢,覺得眼前的光芒分外刺眼,就連趙高一貫柔順的嗓音也令他煩躁不安。
翻閱趙高呈上來的刺客供狀之時,倒讓他的精神暫時提了起來,他反複看了好幾遍,目光始終停留在“通曉尋仙問道之術”這幾個字上。
“傳旨!從隨朕東巡的禦醫之中,挑選出兩三個,去給那個叫張良的刺客好好診治!若是救不活,他們也就不用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