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三年(公元883年),趙犨的英勇事跡如同春風一般,吹遍了朝廷的每一個角落。他的忠誠與智勇,不僅贏得了百姓的深深敬仰,更讓朝廷為之動容。於是,朝廷毫不吝嗇地加封他為檢校兵部尚書,這既是對他過去功績的肯定,也是對他未來繼續為國效力的期待。不久之後,他的官職又轉為了右仆射,地位更顯赫。而僅僅過了幾個月,朝廷再次對他進行加封,這次他成為了司空,並晉升為潁川縣伯,榮譽與地位達到了新的高度。


    然而,黃巢的黨羽們並未因趙犨的升遷而退縮。當他們得知孟楷被陳州俘獲的消息後,震驚與憤怒交織在一起,化為了對陳州的瘋狂報複。他們率領全部兵馬,如同洶湧的潮水一般,向東進發,先占據了溵水這個戰略要地,隨後又與蔡州的秦宗權勾結在一起,共同將矛頭指向了宛丘。陳州城內,人心惶惶,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正在悄然逼近。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趙犨展現出了他作為將領的沉穩與智慧。他深知,此時最需要的是穩定軍心,激發將士們的鬥誌。於是,他站在眾人麵前,高聲疾唿:“忠武軍向來以義勇著稱,淮陽的士兵更是精銳之師。現在,我們應該齊心協力,共同抵禦群寇的進攻,建功立業,轉危為安。各位應該好好考慮,我們家在陳州領受俸祿已經很久了,現在正是我們迴報國家、守護家園的時候!雖然賊寇圍攻緊迫,敵我力量懸殊,但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在絕境中尋求生機,又何必害怕呢!況且,為了國家而死,不是比活著做賊寇的同夥更好嗎!你們隻要看著我打敗賊寇,有敢持異議的,一律斬首!”


    趙犨的這番話,如同驚雷一般,在將士們的心中炸響。他們被趙犨的勇氣和決心所感染,軍心大為振奮,紛紛表示願意跟隨他出生入死,共同抵禦賊寇的進攻。


    不久之後,趙犨打開城門,與賊寇展開了殊死搏鬥。每一次戰鬥,他都身先士卒,英勇無畏。在他的帶領下,將士們奮勇殺敵,每戰都取得勝利。然而,賊寇並未因此退縮,反而更加憤怒地撲向陳州。黃巢在郡城以北三四裏處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八仙營,其豪華程度堪比宮殿。他修建了各個部門的官署,儲存了大量的糧食和物資,蔡州人還源源不斷地提供盔甲等軍需物資,使得黃巢的軍隊在物資上毫無匱乏。


    黃巢的軍隊圍攻陳州長達三百天之久,大小戰鬥數百次。在這漫長的歲月裏,趙犨和他的將士們經曆了無數次的生死考驗。雖然糧食和士兵逐漸減少,但他們的信念卻越來越堅定。他們知道,隻有堅持下去,才能看到勝利的曙光。


    在這危急關頭,趙犨展現出了他出色的領導才能和戰略眼光。他派人從小路送出緊急文書向太祖求援。太祖一向讚賞趙犨的勇猛果敢,得知他的困境後,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四月,太祖率領大軍與其他軍隊在陳州西北會合。陳州人看到旗鼓就出兵放火,猛烈攻打黃巢的營寨。在內外夾擊之下,賊寇大敗,重圍終於被解除。趙犨及時向朝廷獻上了報捷的文書,他的英勇事跡再次傳遍了朝野。


    然而,和平並未持續太久。中和五年(公元885年)八月,朝廷任命趙犨為蔡州節度使。此時,雖然黃巢的黨羽已經被擊敗,但秦宗權的勢力卻日益強大。他在六七年間在中原地區大肆屠殺,攻陷了二十多個郡縣,成為了新的威脅。而陳州距離蔡州僅有一百多裏,兵力相對弱小,卻每天都在與秦宗權交鋒。在這場艱苦卓絕的鬥爭中,趙犨和他的將士們始終沒有被擊敗,他們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出色的戰術,一次次地挫敗了秦宗權的進攻。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蔡州終於被平定。朝廷論功行賞,任命趙犨為檢校司徒,充任泰寧軍節度使,又改授為浙西節度使。然而,由於他在陳州的卓越表現,朝廷仍然讓他留在宛丘,同時兼任兩個節度使的職務。這不僅是對他能力的認可,更是對他忠誠的嘉獎。


    龍紀元年(公元889年)三月,趙犨又因為平定黃巢和秦宗權的功勞,被加封為平章事,充任忠武軍節度使,仍然以陳州為治所。這一係列的榮譽和地位,讓趙犨成為了當時朝廷中最受矚目的人物之一。


    隨著趙犨的崛起和中原地區的逐漸平定,唐朝皇帝也迴到了長安。陳州、許州流亡的百姓也背著嬰兒、挑著行李迴到了家鄉。趙犨設法招撫他們,給予他們土地和糧食,幫助他們重建家園。他的善舉贏得了百姓的深深感激和尊敬。


    趙犨兄弟三人,在當時被稱為和睦相處的典範。他們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在國家和家庭的雙重責任下,共同書寫了一段傳奇。有一天,趙犨想到二弟趙昶與他同心協力、共同為國家立功的往事,心中充滿了感慨。他決定將軍州事務全部交給趙昶處理,自己則上表請求退休。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他的高風亮節和對二弟的信任與栽培之意,更讓朝廷和百姓看到了他淡泊名利、重視親情的崇高品質。


    然而,命運似乎並不願意讓這位英雄過早地退出曆史的舞台。幾個月後,趙犨因病臥床不起,在陳州的官舍去世,享年六十六歲。他的離世讓朝廷和百姓都深感悲痛和惋惜。他被安葬在宛丘縣的祖先墓地中,後來多次被追贈為太尉等榮譽稱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舊五代史品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生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生輝並收藏舊五代史品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