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末帝,名諱為瑱,最初名為友貞,即位後改名為鍠,至貞明年間,又改為瑱。他是太祖的第四個兒子,血脈中流淌著皇族的尊貴,其母為元貞皇後張氏,為他賦予了無盡的榮耀與期望。


    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九月十二日,一個不平凡的日子,東京城內,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了寧靜,朱瑱便是在這金秋時節,帶著天命的預兆,降臨到了這個紛擾的世間。他自幼便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容貌俊美,如同畫中走出的仙人,性格沉穩厚重,少言寡語,卻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威嚴。他對儒士的喜好,更是為他日後的統治生涯埋下了伏筆,使得他在權謀與智慧之間,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


    時光荏苒,轉眼間,朱瑱已長成了一個英姿勃發的青年。唐光化三年(公元899年),他憑借自己的才華與背景,被授予了河南府參軍的職位,這是他政治生涯的起點,也是他逐步走向權力巔峰的第一步。太祖受禪讓建立新朝後,對他寄予厚望,封他為均王,更將新設立的天興軍這一最親近的護衛力量交到了他的手中,任命他為左天興軍使。這份信任,無疑是對他能力的極大肯定,也是他日後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重要基石。


    開平四年(公元910年)夏天,朱瑱的政治地位再次得到了提升,他進位為檢校司空,仍然擔任著天興軍使的重任,並兼任了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這一要職。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初出茅廬的青年,而是手握重兵,權傾一時的王爺。然而,權力的巔峰往往伴隨著無盡的挑戰與危機,朱瑱深知這一點,因此他更加謹慎地處理著每一件事情,以穩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打算讓他就這樣平穩地走下去。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六月二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叛亂打破了所有的寧靜。庶人友珪,這個曾經被太祖視為親信的人,竟然發動了叛亂,弑殺了太祖,並偽造了太祖的詔書,派遣供奉官丁昭溥急速趕往東京,密令朱瑱殺害博王友文。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朱瑱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他既不願成為友珪的幫兇,又無法直接反抗友珪的權威。然而,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他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與勇氣。


    友珪即位後,為了安撫朱瑱,任命他為東京留守,兼任開封府尹和檢校司徒。然而,友珪的篡逆行為,使得眾情並不歸附。朱瑱深知這一點,因此他並沒有因為友珪的封賞而放鬆警惕。相反,他更加積極地尋找著反抗友珪的機會。


    恰逢趙岩來到東京,朱瑱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私下宴請趙岩,並談及國家大事。在宴席上,朱瑱以誠意與趙岩謀劃,希望能夠找到一條推翻友珪、恢複太祖正統的道路。趙岩聽後,沉思片刻,然後緩緩說道:“這件事易如反掌,成敗關鍵在於招討使楊令公。隻要能得到他的一句話告知禁軍,事情就能立刻辦成。”趙岩的話,讓朱瑱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知道,隻要能夠爭取到楊令公的支持,那麽推翻友珪就有了一半的成功。


    當時趙岩掌管禁軍,他迴到洛陽後,便將密謀告知了侍衛親軍袁象先。袁象先聽後,立刻表示支持朱瑱的行動。有了袁象先的支持,朱瑱的信心更加堅定了。他知道,現在隻需要再爭取到師厚的支持,那麽推翻友珪的行動就指日可待了。


    於是,朱瑱派遣心腹馬慎交到魏州去見師厚。馬慎交是燕地人,一向有膽識和口才,他深知師厚在軍中的威望與影響力,因此他此行肩負著重要的使命。見到師厚後,馬慎交開門見山地說道:“郢王殺害君王和父親,篡奪了大位,在宮中荒淫無度,無所不為。洛下的人心已經離散,東京則是眾望所歸。您如果能趁機促成此事,就有輔佐立功的功勳和討伐逆賊的成效。”師厚聽後,沉默不語,顯然在權衡著利弊。


    馬慎交見狀,繼續說道:“您和郢王之間,君臣的名分雖然已經確定,但是如果無緣無故地改變主意,人們會怎麽說您呢?可是,郢王以子弑父,這是元兇。均王既是您的君王又是您的親人,他名正言順,仗義而行。如果他一旦事成,您又該如何自處呢?”師厚聽後,心中一震,他深知馬慎交所言非虛。如果他繼續支持友珪,那麽一旦朱瑱事成,他必將麵臨滅頂之災。而如果他現在轉而支持朱瑱,那麽他不僅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地位,還可以立下輔佐立功的功勳。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師厚終於做出了決定。他驚訝地說:“我差點誤了大事!”於是,他立刻派遣小校王舜賢到洛陽,與趙岩、袁象先密謀商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舊五代史品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生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生輝並收藏舊五代史品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