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補》中記載,在晚唐的動蕩歲月裏,黃巢的起義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席卷了整個中原大地。而在這場風暴中,有一位名叫朱溫的猛將,他起初是黃巢麾下的先鋒,以其勇猛無畏、智謀過人著稱。當黃巢的大軍浩浩蕩蕩地攻入長安,那座曾經輝煌一時的都城,在戰火中顫抖。黃巢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派遣刺史王鐸去圍攻同州,這個戰略要地。


    麵對王鐸的強攻,朱溫展現出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審時度勢的智慧。他深知,黃巢的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但內部矛盾重重,加之長途征戰,士氣已不如初。於是,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投降。這一舉動,不僅使他免於戰火的吞噬,更讓他在新的勢力中找到了立足之地。王鐸對朱溫的投降大為讚賞,承製任命他為同州刺史,這標誌著朱溫正式踏上了仕途的快車道。


    然而,朱溫的野心遠不止於此。黃巢的起義最終被朝廷鎮壓,但中原的局勢並未因此平靜下來。淮、蔡之間的秦宗權又迅速崛起,成為新的威脅。朝廷深知,要平定秦宗權,必須找到一個既熟悉當地情況,又具備卓越軍事才能的人。於是,他們看中了朱溫。


    朱溫接到朝廷的調任令,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他知道,這是他展現自己才華、實現抱負的絕佳機會。他毅然決然地接受了朝廷的任命,調任為宣武軍節度使,肩負起討伐秦宗權的重任。


    在朱溫的帶領下,宣武軍如同一把鋒利的刀,直插秦宗權的心髒。他們奮勇殺敵,所向披靡。不久,秦宗權就被滅掉了,中原大地再次迎來了短暫的和平。而朱溫,也在這場戰爭中樹立了自己的威望,成為了朝廷中不可小覷的力量。


    然而,權力的誘惑總是讓人難以自拔。隨著朱溫的勢力日益壯大,他開始萌生了更大的野心。他威福自專,朝廷已經不能製約他。他利用手中的權力,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最終擁有了天下。


    在這個過程中,民間流傳著一種神秘的讖言——“五公符”,又稱為“李淳風轉天歌”。其中有一句“八牛之年”,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注意。他們認為,“八牛”合起來就是一個“朱”字,這無疑是太祖改朝換代的預兆。這種神秘的讖言,無疑為朱溫的登基加冕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朱溫在用兵時,法令嚴峻,治軍嚴明。每當戰鬥時,他都要求士兵們奮勇殺敵,不惜一切代價取得勝利。如果隊伍的主帥有人戰死而沒有返迴,其餘的人都要被斬首,這叫做“跋隊斬”。這種殘酷的軍法,雖然讓士兵們感到恐懼,但也激發了他們的鬥誌。他們知道,隻有奮勇殺敵,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因此,在朱溫的帶領下,他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然而,這種殘酷的軍法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許多健壯的士兵因為害怕戰死而選擇逃竄藏匿在州郡中。他們不敢再迴到軍隊中,生怕一不小心就丟了性命。為了追捕這些逃竄的士兵,朝廷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士兵逃脫了追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溫下令在臉上刺字。這種刺字不僅是一種懲罰,更是一種標記。它讓逃竄的士兵無法再隱藏自己的身份,也讓他們無法再迴到正常的生活中。從此,健壯士兵臉上刺字就成為了一種製度,被沿用了下來。


    在《五代史闕文》中,關於朱溫的故事又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和細化。世人傳說,梁太祖朱溫在鳳翔迎接唐昭宗時,曾經穿著素服等待治罪。這一舉動,既表現了他對唐昭宗的敬畏之情,也展示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


    當時,唐昭宗被朱溫的勢力所包圍,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他深知自己的生死存亡都掌握在朱溫的手中。為了保住性命,他不得不暫時向朱溫低頭。於是,他假裝鞋帶鬆了,叫朱溫過來說:“全忠(朱溫的字)為我係鞋。”


    這一舉動,無疑是對朱溫的一種羞辱和考驗。朱溫雖然心中不滿,但礙於形勢所迫,不得不跪下來為唐昭宗係鞋。他汗流浹背,心中充滿了屈辱和憤怒。但他知道,這是自己必須承受的。因為隻有這樣,他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


    然而,唐昭宗並未因此放過朱溫。他趁機想讓身邊的護衛士兵擒住朱溫殺掉他。但可惜的是,那些士兵都畏懼朱溫的勢力,沒有人敢動手。這一事件,讓朱溫對唐昭宗產生了更深的戒備和敵意。從此,他被召見時大多不去,而是把昭宗的禁衛全都撤換,都用汴州人。這一舉動,無疑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勢力。


    關於這段曆史,《五代史闕文》的作者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和補充。他指出,梁太祖在天複三年(公元903年)在岐下迎接唐昭宗時,那一年是甲子年。後來改元天佑,到國初建隆庚申年(公元960年),才五十六年。因此,乾德年間七十歲的人都親眼目睹了這件事。這一考證,為我們提供了更加準確的曆史背景和時間線索。


    同時,作者還指出,從唐懿宗失政開始,天下亂離,武宗以下的實錄沒有流傳於世。昭宗一朝完全沒有記注。這使得我們對於這段曆史的了解更加困難。而梁太祖在位隻有六年,均帝朝時詔令史臣修撰梁太祖實錄時,岐下係鞋的事情因為羞恥而沒有記載。這一遺漏,無疑是我們了解這段曆史的一個重要遺憾。


    然而,後晉天福年間史臣張昭重修《唐史》時,才開始有《昭宗本紀》。但其中隻說即位之初有會昌年間的風氣,岐陽的事跡卻不能追補。這一記載,雖然簡略,但卻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唐昭宗和朱溫之間關係的重要線索。


    從這段曆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昭宗雖然有著英明睿智的氣質,但無奈國家運勢衰敗,不能振興。同時,他身邊也缺乏忠義奮發的臣子,導致朱溫能夠實現他的誌向。這一曆史教訓,對於我們今天來說,依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它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不僅取決於君主的智慧和才能,更取決於臣子的忠誠和奮發。隻有君臣一心,共同努力,才能創造出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舊五代史品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生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生輝並收藏舊五代史品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