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經常自詡為英雄豪俠的父親來講,這樣的行為在他的口中,那便是梁山好漢中的“鼓上騷”時遷,和電視劇中的“燕子李三”。
但不管是時遷還是李三,人家幹得可都是光明磊落的俠義之事,但大俠卻幹的是“偷雞摸狗”、“不勞而獲”、好吃懶做的“狹義”之事!
絲毫不會以自己的“陋習”為恥,反以為榮。
不問自取便是偷,自私自利不知羞。
七尺男兒立天地,不良德行何時休?
畢竟是結婚20多年“磁婚”的“老夫老妻”,對彼此的脾氣自然是了如指掌,言行舉止之間便可識得對方意欲何為,更何況是習以為常之事?
根本不用想就知道他想幹什麽!
所以,大俠的行為早已在母親的預料之中,自然也明白是怎麽迴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就任由他去,自己假裝睡覺沒有發覺便可。
反正遲早是要交迴他手裏的,還不如讓他自己拿去。
母親如是想著。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在我心中不斷積壓,明知道都是大人之間的事,我無法且無力幹涉。
但一次又一次類似的事件不停的刺激著我的大腦神經,迫切改變命運的願望和期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演愈烈。
偶然的一次機會讓我翻到了小學課文中,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那篇課文,具體是怎麽表述的已經記不清楚了,但故事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12歲那年,總理離開家鄉,來到東三省。
那時的東三省,恰巧是侵華列強們在華爭奪的焦點之一。
他按照事先的約定在沈陽下車,伯父順利的接上他。
迴家的路上路過一片特別繁華、熱鬧且燈紅酒綠的區域,伯父鄭重其事對他說:“沒事一定不要去那個地方玩!這是沈陽的規矩!明白麽?”
“為什麽?”幼時的總理不解,指著區域裏的人詫異地問道:“那些人為什麽可以在裏麵,我們為什麽不能進去?”
“噓——小聲一點。”伯父趕緊把指向租界的手按了下來,環顧四周,確定沒有人注意才緊張的把總理拉到一邊,小聲地說:“小娃娃不能亂指,不懂得更不能亂說,那片區域是洋鬼子的租界地,進去玩的話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哪怕被人打死也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麽呢?沈陽不是咱們中國人的地方嗎?為什麽要設立租界地?我們不租給他們不就行了?”總理當然不明白,打破砂鍋問到底。
“為什麽?你以為這和你們鄉下那樣,想租就租,不想租就可以不租嗎?按你的意思來說咱們還是地主,洋鬼子是長工不成?”伯父歎了口氣,道:“孩子,洋鬼子租咱們的地方是不付租金的!而且這個租界地的實質就是城市裏的‘殖民地’啊!”
“中華不振啊!”說到這裏,伯父無奈的搖了搖頭,絲毫沒有再解釋下去的興致。
後來,總理在大伯的安排下進了東關模範學校讀書。
無論怎樣,他始終難以忘懷大伯接他時說的話,閑來無事經常想起此時,還常常帶有這樣的疑問:“租界到底地是什麽樣的呢?為什麽中國人不能入內,而外國人卻可以‘堂而皇之’的住在那裏?‘租借’中國的土地還不用付租金……”
一連串的問題使總理迷惑不解,好奇心不時的驅使著他,促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那裏看個究竟。
星期天,萬裏無雲,風和日麗。
總理沒有告訴大伯,偷偷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想要看看租借到底是怎樣的景象?
嘿!
這片區域果真和“外麵”大不相同:一條條幹淨整齊的街道,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房屋,霓虹燈在白天還不停閃爍,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正當總理和同學懷著激動和興奮的心情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著什麽。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
隻見,人群中間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央求著、哭訴著什麽,一個大個子、黃頭發、藍眼睛的洋人則耀武揚威、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一問得知,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撞死了,她原指望中國巡警局能給她撐腰,狠狠的懲罰這個氣焰囂張的洋鬼子,如此肆無忌憚的在路上橫衝直撞。
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鬼子,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還不停的在這個洋鬼子身邊“諂媚求寵”。
四周圍觀的中國人都緊緊的握著拳頭,一副躍躍欲試想要“抱打不平”的樣子。
但是,在外國租界地裏,誰又敢怎麽樣,又能夠怎麽樣呢?
唯一能夠做到的便是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規勸那個不幸的婦女,讓她節哀順變,趕緊離開“租界”這個法律規範和行為方式都十分“畸形”的地方。
經此一事總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從租界地迴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經常總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麽。問他的時候他總是在沉思,也不迴答。
直到在一次課上,聽了總理的發言才真正解開了這個所有同學心中的謎團。
那天的課恰恰是由學校的魏校長向大家講授。
興之所至時,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請各位同學認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大家究竟是為什麽而讀書呢?”
此問題一出,便得到了同學們的踴躍迴答。
“為明理而讀書。”
“為做官而讀書。”
“為掙錢而讀書。”
“為吃飯而讀書。”
“為名揚天下而讀書。”
“為改善生活而讀書。”
“為提高修養,規範德行而讀書”……
各類答案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魏校長聽而不語,隻是微笑的看著大家。
機緣巧合,魏校長在班級內掃視之下,無意中注意到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裏,沒有搶著發言的總理,於是打了個手勢,讓大家靜下來。
接著,故意踱步到總理身前,讓年幼的總理來迴答這個問題,“來,我請這位同學來迴答一下這個問題。”說的同時,還用手做了一個“請”的手勢,將全班的吸引力都集中在總理身上。
總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迴答道: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
他從來未曾想過,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
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麽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總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誌者當效總理啊!”
是的,少年總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侵華列強欺淩,就要振興中華。
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這裏我想說,我不是總理,沒有那樣的雄心壯誌和雄才大略,也沒有總理的偉大抱負,更不會奢望成為一代偉人流傳千古。但是,我知道,我是母親的孩子,家裏的男子漢,我應當且必須為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撐起一片天空。
沒有富裕的家庭,沒有雄厚的資產。
有的隻是自己的雙手和深藏在內心那顆勇往直前的信心和永不言棄的決心。
目前的我,唯有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好好讀書才符合我這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
正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作《讀書》一詩聞名天下:
幽沉謝世事,俯默窺唐虞。
上下觀古今,起伏千萬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籲。
縹帙各舒散,前後互相逾。
瘴痾擾靈府,日與往昔殊。
臨文乍了了,徹卷兀若無。
竟夕誰與言,但與竹素俱。
倦極便倒臥,熟寐乃一蘇。
欠伸展肢體,吟詠心自愉。
得意適其適,非願為世儒。
道盡即閉口,蕭散捐囚拘。
巧者為我拙,智者為我愚。
書史足自悅,安用勤與劬。
貴爾六尺軀,勿為名所驅。
全詩用二十八句五言詩,展示了柳宗元在讀書的時候,一副憨態可掬的書癡模樣:
時而聞趣事開心發笑,時而聞哀傷悲傷難受;
讀書累了倒頭便睡,醒來舒展身體,繼續吟誦詩文,時刻沉浸在讀書的海洋裏,何樂而不為?
所以詩人情不自禁的感慨著用最後四句結尾:“書史足自悅,安用勤與劬。貴爾六尺軀,勿為名所驅。”
從讀書的開心愜意領悟到世俗功利虛名皆為塵土,故以心胸曠達、包容天下的胸懷作為結尾。
在讀書過程中日滋月益,氣爽神清,
在讀書過程中修身養性,愉悅身心,
在讀書過程中發奮圖強,與時俱進,
在讀書過程中寧靜致遠,力學篤行。
那時,我效仿了柳宗元讀書明智的方法,效仿了總理讀書勵誌的決心,暗暗在心中為自己製定了一個簡單而又世俗的目標。
“為母親過上幸福的生活而讀書。”
但不管是時遷還是李三,人家幹得可都是光明磊落的俠義之事,但大俠卻幹的是“偷雞摸狗”、“不勞而獲”、好吃懶做的“狹義”之事!
絲毫不會以自己的“陋習”為恥,反以為榮。
不問自取便是偷,自私自利不知羞。
七尺男兒立天地,不良德行何時休?
畢竟是結婚20多年“磁婚”的“老夫老妻”,對彼此的脾氣自然是了如指掌,言行舉止之間便可識得對方意欲何為,更何況是習以為常之事?
根本不用想就知道他想幹什麽!
所以,大俠的行為早已在母親的預料之中,自然也明白是怎麽迴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就任由他去,自己假裝睡覺沒有發覺便可。
反正遲早是要交迴他手裏的,還不如讓他自己拿去。
母親如是想著。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在我心中不斷積壓,明知道都是大人之間的事,我無法且無力幹涉。
但一次又一次類似的事件不停的刺激著我的大腦神經,迫切改變命運的願望和期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演愈烈。
偶然的一次機會讓我翻到了小學課文中,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那篇課文,具體是怎麽表述的已經記不清楚了,但故事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12歲那年,總理離開家鄉,來到東三省。
那時的東三省,恰巧是侵華列強們在華爭奪的焦點之一。
他按照事先的約定在沈陽下車,伯父順利的接上他。
迴家的路上路過一片特別繁華、熱鬧且燈紅酒綠的區域,伯父鄭重其事對他說:“沒事一定不要去那個地方玩!這是沈陽的規矩!明白麽?”
“為什麽?”幼時的總理不解,指著區域裏的人詫異地問道:“那些人為什麽可以在裏麵,我們為什麽不能進去?”
“噓——小聲一點。”伯父趕緊把指向租界的手按了下來,環顧四周,確定沒有人注意才緊張的把總理拉到一邊,小聲地說:“小娃娃不能亂指,不懂得更不能亂說,那片區域是洋鬼子的租界地,進去玩的話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哪怕被人打死也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麽呢?沈陽不是咱們中國人的地方嗎?為什麽要設立租界地?我們不租給他們不就行了?”總理當然不明白,打破砂鍋問到底。
“為什麽?你以為這和你們鄉下那樣,想租就租,不想租就可以不租嗎?按你的意思來說咱們還是地主,洋鬼子是長工不成?”伯父歎了口氣,道:“孩子,洋鬼子租咱們的地方是不付租金的!而且這個租界地的實質就是城市裏的‘殖民地’啊!”
“中華不振啊!”說到這裏,伯父無奈的搖了搖頭,絲毫沒有再解釋下去的興致。
後來,總理在大伯的安排下進了東關模範學校讀書。
無論怎樣,他始終難以忘懷大伯接他時說的話,閑來無事經常想起此時,還常常帶有這樣的疑問:“租界到底地是什麽樣的呢?為什麽中國人不能入內,而外國人卻可以‘堂而皇之’的住在那裏?‘租借’中國的土地還不用付租金……”
一連串的問題使總理迷惑不解,好奇心不時的驅使著他,促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那裏看個究竟。
星期天,萬裏無雲,風和日麗。
總理沒有告訴大伯,偷偷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想要看看租借到底是怎樣的景象?
嘿!
這片區域果真和“外麵”大不相同:一條條幹淨整齊的街道,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房屋,霓虹燈在白天還不停閃爍,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正當總理和同學懷著激動和興奮的心情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著什麽。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
隻見,人群中間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央求著、哭訴著什麽,一個大個子、黃頭發、藍眼睛的洋人則耀武揚威、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一問得知,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撞死了,她原指望中國巡警局能給她撐腰,狠狠的懲罰這個氣焰囂張的洋鬼子,如此肆無忌憚的在路上橫衝直撞。
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鬼子,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還不停的在這個洋鬼子身邊“諂媚求寵”。
四周圍觀的中國人都緊緊的握著拳頭,一副躍躍欲試想要“抱打不平”的樣子。
但是,在外國租界地裏,誰又敢怎麽樣,又能夠怎麽樣呢?
唯一能夠做到的便是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規勸那個不幸的婦女,讓她節哀順變,趕緊離開“租界”這個法律規範和行為方式都十分“畸形”的地方。
經此一事總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從租界地迴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經常總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麽。問他的時候他總是在沉思,也不迴答。
直到在一次課上,聽了總理的發言才真正解開了這個所有同學心中的謎團。
那天的課恰恰是由學校的魏校長向大家講授。
興之所至時,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請各位同學認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大家究竟是為什麽而讀書呢?”
此問題一出,便得到了同學們的踴躍迴答。
“為明理而讀書。”
“為做官而讀書。”
“為掙錢而讀書。”
“為吃飯而讀書。”
“為名揚天下而讀書。”
“為改善生活而讀書。”
“為提高修養,規範德行而讀書”……
各類答案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魏校長聽而不語,隻是微笑的看著大家。
機緣巧合,魏校長在班級內掃視之下,無意中注意到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裏,沒有搶著發言的總理,於是打了個手勢,讓大家靜下來。
接著,故意踱步到總理身前,讓年幼的總理來迴答這個問題,“來,我請這位同學來迴答一下這個問題。”說的同時,還用手做了一個“請”的手勢,將全班的吸引力都集中在總理身上。
總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迴答道: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
他從來未曾想過,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
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麽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總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誌者當效總理啊!”
是的,少年總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侵華列強欺淩,就要振興中華。
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這裏我想說,我不是總理,沒有那樣的雄心壯誌和雄才大略,也沒有總理的偉大抱負,更不會奢望成為一代偉人流傳千古。但是,我知道,我是母親的孩子,家裏的男子漢,我應當且必須為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撐起一片天空。
沒有富裕的家庭,沒有雄厚的資產。
有的隻是自己的雙手和深藏在內心那顆勇往直前的信心和永不言棄的決心。
目前的我,唯有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好好讀書才符合我這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
正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作《讀書》一詩聞名天下:
幽沉謝世事,俯默窺唐虞。
上下觀古今,起伏千萬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籲。
縹帙各舒散,前後互相逾。
瘴痾擾靈府,日與往昔殊。
臨文乍了了,徹卷兀若無。
竟夕誰與言,但與竹素俱。
倦極便倒臥,熟寐乃一蘇。
欠伸展肢體,吟詠心自愉。
得意適其適,非願為世儒。
道盡即閉口,蕭散捐囚拘。
巧者為我拙,智者為我愚。
書史足自悅,安用勤與劬。
貴爾六尺軀,勿為名所驅。
全詩用二十八句五言詩,展示了柳宗元在讀書的時候,一副憨態可掬的書癡模樣:
時而聞趣事開心發笑,時而聞哀傷悲傷難受;
讀書累了倒頭便睡,醒來舒展身體,繼續吟誦詩文,時刻沉浸在讀書的海洋裏,何樂而不為?
所以詩人情不自禁的感慨著用最後四句結尾:“書史足自悅,安用勤與劬。貴爾六尺軀,勿為名所驅。”
從讀書的開心愜意領悟到世俗功利虛名皆為塵土,故以心胸曠達、包容天下的胸懷作為結尾。
在讀書過程中日滋月益,氣爽神清,
在讀書過程中修身養性,愉悅身心,
在讀書過程中發奮圖強,與時俱進,
在讀書過程中寧靜致遠,力學篤行。
那時,我效仿了柳宗元讀書明智的方法,效仿了總理讀書勵誌的決心,暗暗在心中為自己製定了一個簡單而又世俗的目標。
“為母親過上幸福的生活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