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營口墜龍,李成君也不清楚是怎麽迴事,畢竟那個年代的照片也不清晰,在他猜測看來,有可能真的是一條龍負傷墜落,然後被發現了,後來沒有留下遺跡則可能是分解後迴歸自然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墜落的不一定是龍,有可能是另一種可能會飛行的巨蛇,或者海裏的某種魚類或海獸,這些不是沒有可能,隻不過後來報道半天,大家發現這玩意兒不是龍,所以才冷處理了,後麵就沒人再去關注了。
對這些楊毅並不是很關心,他當然希望如今這個世界還有龍,但是這種可能性幾乎微乎其微,不過從李成君、謝忠他們的出現,楊毅覺得肯定那些地方還存在著龍族及附屬水族,所以出海的同時他也是打算發現這些族人,將他們都釋放出來。
楊毅化作的蛟龍將花旗國的航母編隊收了以後,就返迴了漁船,那些軍艦他倒也不著急,這玩意兒拿到外界去的話,花旗國肯定拚著跟全世界發動戰爭,也得先去弄死他,這畢竟關係到國家的臉麵,更關乎國力的競爭,花旗國軍事上領先最多的這些,基本上都被楊毅差點包圓了。
第二天上午,天氣還算不錯,用一句話說風和日麗的,漁船終於出了南海九段線的範圍,從現在起他們就是身處異國他鄉了,除了張非凡這個二杆子非拉著拍照之外,其他人一點興趣都沒有。
一部分是常年出海,對此早就不再新鮮,另一部分則是根本不懂什麽叫南海九段線,什麽叫國境線,他們以為得華夏最多到瓊州省也就完了,其他的三沙尤其是南沙,也從來沒覺得是屬於華夏的,是以感覺不大,這東西不在於他們不愛國,而是知識的貧瘠和見識的短淺。
有一位老人曾經說過,一個人吃都吃不飽,你不能要求他餓著肚子愛國,就是真愛國也沒有力氣說。雖然如今社會說吃不飽有些誇張了,但是到底欠發達地區還比較多,大家的為了生計學習的知識少,更多的是為生活在打拚,所以對他們來說愛國可以放在心裏,不一定要懂得國家所有東西。
曾母暗沙是一座位於華夏最南端南的暗沙,由曾母礁丘、八仙暗沙和立地暗沙組成的一組群礁,同樣是南沙群島的一部分。
這座島礁因為是暗沙,所以全部沉在海底之下,最淺的曾母礁丘最淺處也有17.5米,目前處於華夏實際控製,投放有主權碑,但是無法常駐軍隊。
曾母暗沙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華夏最靠近馬六甲海峽的海區,與柔佛、文萊、印尼、獅城國等國距離均較近,是個戰略要地。無論是維護華夏南海通道或印度洋通道,還是對於未來華夏收複經營南沙,此地都是必爭之地,是必不可少的戰略要地。
楊毅他們停船在這裏拍了張照片就繼續出發了,從曾母暗沙向西折過去,行駛了十多個小時,就到了另一處群島,這裏就屬於印尼國的地界了,這片群島就是著名的納土納群島,華夏出南海進入印度洋的必經之地,從這裏過去可以西南到馬六甲海峽,東南進入爪哇海,經過巽他海峽到澳洲附近海域。
說到納土納群島,現在國內許多人並不清楚,其實這片海域的群島原本也是屬於華夏的,隻不過隨著曆史變遷,如今已經成為印尼國的領土。
它位於柔佛半島和婆羅洲之間的海域,在華夏幾千年的封建曆史當中,王朝的不斷變化更替已經是一件常有發生的事情了,春去秋來,每個朝代的變化意味著需要征服當時的統治者以及會遇到極大的阻力。
清朝當時直接取代了明朝統治了華夏,大約有三百多名反清複明的殘兵敗將,因為不願意投降歸入滿清的統治當中,因此選擇了逃跑到一座島嶼,並且在當地開辟了一片新的地方,他們所到的島就是納土納群島。
說起納土納群島,就必須說道明朝初期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寶太監鄭和。鄭和下西洋家喻戶曉,可是為當年大明王朝宣揚明朝的繁榮盛世的一個偉大壯舉。
鄭和在下西洋的途中,正好找到了一個非常適宜作為中轉站的小島,因為這個島嶼交通十分便利。經過一係列的改造,還在這裏設立下了一個倉庫,專門安排人員駐守,然後收納入明帝國的海圖之中。
好景不長,七下西洋之後明朝就開始閉關鎖國,然後過了不久就被覆滅了。明朝滅亡以後,當年在南方的三百多人的部隊,誰也不願意臣服於滿清王朝的統治,於是乎逃跑到了這個當時鄭和下西洋的中轉島--納土納群島。
張傑緒是當時這三百多號人的領頭,由於此人很有領導才能,並且十分能幹,通過帶領了三百多人一番努力之下,趕走了原住民荷蘭人,並且嚐試在這個島嶼上生活並且繁衍下來,後來建立了與“蘭芳共和國”齊名的“南華公司”。
納土納群島本來是一片荒蕪和貧瘠的土地,但是這些東西是難不倒華夏人的。華夏人最擅長的是什麽,是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擁有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根本不愁吃喝。
在島上,他們主要是以漁業發展為主,之後張傑緒攜手身邊的三百多號人,把島嶼周邊接近一百二十多個附屬島嶼所占領,然後慢慢的帶領他們發展島嶼上的各種經濟,由三百多人慢慢發展到三萬多人。
可惜的是華夏人能夠共患難,卻極難共富貴,張傑緒死後,其他華夏人就有了別的心思了,開始爭奪起來當地的物產資源,而這片物產豐富的島嶼,因為其豐富的石油資源和獨特的戰略地位,漸漸的也引起了外國勢力的注意。
二戰後,印尼戰勝荷蘭人統一群島之後,後來的印尼政府把納土納群島收入囊中,不再歸這些當地華夏人管轄。也因為如此,納土納群島從始至終都沒有迴到過華夏的手中。
納土納群島東距曾母暗沙400公裏,緯度基本相同,由270多個島嶼組成,總麵積2100餘平方公裏,這個麵積要遠大於整個南沙群島陸地麵積總和,明朝時稱此為“萬生石塘嶼”,意指萬眾在此生活的島嶼。
納土納曾用名“安不納”,這跟一位明朝皇帝有關,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後有官員上奏,認為萬生石塘嶼扼守南海門戶,是出海必經之地,此後暫停遠洋是否棄守。
當明宣宗朱瞻基得知後,立即下旨:“萬生嶼,安不納”。意指有大明萬民生活於此,為何不納入王土呢?於是命名為安不納島。
荷蘭人占據之後,為切斷群島同華夏的聯係,幾經更改島名為“納土納”。到了現代,由於該群島位於主張的九段線外,印尼接收了荷蘭人的遺產,所以現在主權歸印尼所有。
這裏是南海的西南門戶,也是華夏進入印度洋的必經之地,幾乎所有的華夏船隻都會從此經過。所以95年的時候,華夏宣布對納土納群島擁有主權,但是在去年的時候,又公開承認了印尼對於納土納主權屬於印尼,華夏對此沒有主權爭議,但前提是印尼必須承認中國自古以來擁有南沙群島主權。
這個前提條件非常重要,因為華夏一旦放棄對納土納島的主權伸張,也就失去證明曆史上以該島作為華夏人生產生活區域中心的合法性。
其實近代曆史上,包括二戰前後荷蘭與印尼之間不斷鬥爭,一直都是荷蘭占據著此地,當時華夏根本不存在與印尼有此島的主權糾紛。直到後來,印尼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兩個月後,戰勝了荷蘭殖民者徹底宣布獨立,後來將納土納群島接收到手中。
當地的華夏人從張傑緒“南華公司”時代就一直想迴歸祖國,卻到如今依然漂泊在海外,也不得不說近代華夏曆史上,由於積貧積弱丟掉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印尼獨立後強行對納土納島實施了移民政策,原有的1.5萬華人主體人口被逐步稀釋,如今人口已經高達九萬多,華夏人也失去了對此地的主導地位。
近幾年,納土納群島這裏發現了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儲藏,因此柔佛和南越國也對這裏提出領土主張。隻是去年華夏首先撤出領土主張,隻是印尼在獲得華夏退讓之後依然拿南海問題做文章,騷擾華夏漁民,比之原來還要囂張。
所以華夏政府重新開始爭奪專屬經濟區,國際海洋法規定,國家領海基線200海裏為專屬經濟區,從南海九段線向外200海裏正好將納土納群島包裹進去,在專屬經濟區中別國不能在此進行經濟活動,這就是華夏的策略,既然你不認,那麽咱就慢慢玩,反正我時間多的是,等強大了直接搶迴來就完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墜落的不一定是龍,有可能是另一種可能會飛行的巨蛇,或者海裏的某種魚類或海獸,這些不是沒有可能,隻不過後來報道半天,大家發現這玩意兒不是龍,所以才冷處理了,後麵就沒人再去關注了。
對這些楊毅並不是很關心,他當然希望如今這個世界還有龍,但是這種可能性幾乎微乎其微,不過從李成君、謝忠他們的出現,楊毅覺得肯定那些地方還存在著龍族及附屬水族,所以出海的同時他也是打算發現這些族人,將他們都釋放出來。
楊毅化作的蛟龍將花旗國的航母編隊收了以後,就返迴了漁船,那些軍艦他倒也不著急,這玩意兒拿到外界去的話,花旗國肯定拚著跟全世界發動戰爭,也得先去弄死他,這畢竟關係到國家的臉麵,更關乎國力的競爭,花旗國軍事上領先最多的這些,基本上都被楊毅差點包圓了。
第二天上午,天氣還算不錯,用一句話說風和日麗的,漁船終於出了南海九段線的範圍,從現在起他們就是身處異國他鄉了,除了張非凡這個二杆子非拉著拍照之外,其他人一點興趣都沒有。
一部分是常年出海,對此早就不再新鮮,另一部分則是根本不懂什麽叫南海九段線,什麽叫國境線,他們以為得華夏最多到瓊州省也就完了,其他的三沙尤其是南沙,也從來沒覺得是屬於華夏的,是以感覺不大,這東西不在於他們不愛國,而是知識的貧瘠和見識的短淺。
有一位老人曾經說過,一個人吃都吃不飽,你不能要求他餓著肚子愛國,就是真愛國也沒有力氣說。雖然如今社會說吃不飽有些誇張了,但是到底欠發達地區還比較多,大家的為了生計學習的知識少,更多的是為生活在打拚,所以對他們來說愛國可以放在心裏,不一定要懂得國家所有東西。
曾母暗沙是一座位於華夏最南端南的暗沙,由曾母礁丘、八仙暗沙和立地暗沙組成的一組群礁,同樣是南沙群島的一部分。
這座島礁因為是暗沙,所以全部沉在海底之下,最淺的曾母礁丘最淺處也有17.5米,目前處於華夏實際控製,投放有主權碑,但是無法常駐軍隊。
曾母暗沙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華夏最靠近馬六甲海峽的海區,與柔佛、文萊、印尼、獅城國等國距離均較近,是個戰略要地。無論是維護華夏南海通道或印度洋通道,還是對於未來華夏收複經營南沙,此地都是必爭之地,是必不可少的戰略要地。
楊毅他們停船在這裏拍了張照片就繼續出發了,從曾母暗沙向西折過去,行駛了十多個小時,就到了另一處群島,這裏就屬於印尼國的地界了,這片群島就是著名的納土納群島,華夏出南海進入印度洋的必經之地,從這裏過去可以西南到馬六甲海峽,東南進入爪哇海,經過巽他海峽到澳洲附近海域。
說到納土納群島,現在國內許多人並不清楚,其實這片海域的群島原本也是屬於華夏的,隻不過隨著曆史變遷,如今已經成為印尼國的領土。
它位於柔佛半島和婆羅洲之間的海域,在華夏幾千年的封建曆史當中,王朝的不斷變化更替已經是一件常有發生的事情了,春去秋來,每個朝代的變化意味著需要征服當時的統治者以及會遇到極大的阻力。
清朝當時直接取代了明朝統治了華夏,大約有三百多名反清複明的殘兵敗將,因為不願意投降歸入滿清的統治當中,因此選擇了逃跑到一座島嶼,並且在當地開辟了一片新的地方,他們所到的島就是納土納群島。
說起納土納群島,就必須說道明朝初期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寶太監鄭和。鄭和下西洋家喻戶曉,可是為當年大明王朝宣揚明朝的繁榮盛世的一個偉大壯舉。
鄭和在下西洋的途中,正好找到了一個非常適宜作為中轉站的小島,因為這個島嶼交通十分便利。經過一係列的改造,還在這裏設立下了一個倉庫,專門安排人員駐守,然後收納入明帝國的海圖之中。
好景不長,七下西洋之後明朝就開始閉關鎖國,然後過了不久就被覆滅了。明朝滅亡以後,當年在南方的三百多人的部隊,誰也不願意臣服於滿清王朝的統治,於是乎逃跑到了這個當時鄭和下西洋的中轉島--納土納群島。
張傑緒是當時這三百多號人的領頭,由於此人很有領導才能,並且十分能幹,通過帶領了三百多人一番努力之下,趕走了原住民荷蘭人,並且嚐試在這個島嶼上生活並且繁衍下來,後來建立了與“蘭芳共和國”齊名的“南華公司”。
納土納群島本來是一片荒蕪和貧瘠的土地,但是這些東西是難不倒華夏人的。華夏人最擅長的是什麽,是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擁有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根本不愁吃喝。
在島上,他們主要是以漁業發展為主,之後張傑緒攜手身邊的三百多號人,把島嶼周邊接近一百二十多個附屬島嶼所占領,然後慢慢的帶領他們發展島嶼上的各種經濟,由三百多人慢慢發展到三萬多人。
可惜的是華夏人能夠共患難,卻極難共富貴,張傑緒死後,其他華夏人就有了別的心思了,開始爭奪起來當地的物產資源,而這片物產豐富的島嶼,因為其豐富的石油資源和獨特的戰略地位,漸漸的也引起了外國勢力的注意。
二戰後,印尼戰勝荷蘭人統一群島之後,後來的印尼政府把納土納群島收入囊中,不再歸這些當地華夏人管轄。也因為如此,納土納群島從始至終都沒有迴到過華夏的手中。
納土納群島東距曾母暗沙400公裏,緯度基本相同,由270多個島嶼組成,總麵積2100餘平方公裏,這個麵積要遠大於整個南沙群島陸地麵積總和,明朝時稱此為“萬生石塘嶼”,意指萬眾在此生活的島嶼。
納土納曾用名“安不納”,這跟一位明朝皇帝有關,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後有官員上奏,認為萬生石塘嶼扼守南海門戶,是出海必經之地,此後暫停遠洋是否棄守。
當明宣宗朱瞻基得知後,立即下旨:“萬生嶼,安不納”。意指有大明萬民生活於此,為何不納入王土呢?於是命名為安不納島。
荷蘭人占據之後,為切斷群島同華夏的聯係,幾經更改島名為“納土納”。到了現代,由於該群島位於主張的九段線外,印尼接收了荷蘭人的遺產,所以現在主權歸印尼所有。
這裏是南海的西南門戶,也是華夏進入印度洋的必經之地,幾乎所有的華夏船隻都會從此經過。所以95年的時候,華夏宣布對納土納群島擁有主權,但是在去年的時候,又公開承認了印尼對於納土納主權屬於印尼,華夏對此沒有主權爭議,但前提是印尼必須承認中國自古以來擁有南沙群島主權。
這個前提條件非常重要,因為華夏一旦放棄對納土納島的主權伸張,也就失去證明曆史上以該島作為華夏人生產生活區域中心的合法性。
其實近代曆史上,包括二戰前後荷蘭與印尼之間不斷鬥爭,一直都是荷蘭占據著此地,當時華夏根本不存在與印尼有此島的主權糾紛。直到後來,印尼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兩個月後,戰勝了荷蘭殖民者徹底宣布獨立,後來將納土納群島接收到手中。
當地的華夏人從張傑緒“南華公司”時代就一直想迴歸祖國,卻到如今依然漂泊在海外,也不得不說近代華夏曆史上,由於積貧積弱丟掉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印尼獨立後強行對納土納島實施了移民政策,原有的1.5萬華人主體人口被逐步稀釋,如今人口已經高達九萬多,華夏人也失去了對此地的主導地位。
近幾年,納土納群島這裏發現了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儲藏,因此柔佛和南越國也對這裏提出領土主張。隻是去年華夏首先撤出領土主張,隻是印尼在獲得華夏退讓之後依然拿南海問題做文章,騷擾華夏漁民,比之原來還要囂張。
所以華夏政府重新開始爭奪專屬經濟區,國際海洋法規定,國家領海基線200海裏為專屬經濟區,從南海九段線向外200海裏正好將納土納群島包裹進去,在專屬經濟區中別國不能在此進行經濟活動,這就是華夏的策略,既然你不認,那麽咱就慢慢玩,反正我時間多的是,等強大了直接搶迴來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