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還天真的以為,當我說出含有這個詞的語句時,之所以沒有得到我所希望的,讚許目光。
隻是因為,這些人住的,離我的爺爺家太近了。
都知道了,我正在經曆著“亡父”之痛,不方便在這個時候表揚我。
當我來到了,一戶做豆腐人家的門口,繼續看似無意、卻又有心地朝著裏邊張望時,我才終於,在與這個新搬來的街坊的交談中,理解了“出殯”的真正意思。
起先,那個微胖的女老板,問我是不是要買豆腐時,我本以為,我新學會的那個詞,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她一定不認識我,才會問我要不要買東西的。
因為,熟悉我的都知道,多數情況下,我就隻是會去賒東西而已。
極少會有錢去買什麽的我,無論走到哪個商店的門口,都會迎來一個,可憐中透露著些許厭惡的,複雜眼神。
即便是,我那個教會了我賒東西的爸爸,已經死了。
於是,我輕輕地搖了搖頭,迴答了一句:“不買。”後,便迫不及待地主動開口“炫耀”道:“阿姨,我的爸爸,明天就出殯啦!”
我是一個很會察言觀色的人,可以輕易地從別人的眼神裏,準確地讀出,那個人心中,對我的真正態度。
每當我有了,不屬於我這個年齡段會有的“不俗”談吐時,都可以從別人的眼神裏,看到讚賞。
這種讚賞,便是我的精神食糧。
可我一路賣弄過來,得到的卻全是可憐。
雖然當時的我,也很喜歡那種來自於別人的可憐。
但一萬次可憐,也不及一次讚賞。
當我說出這句話後,那個賣豆腐的阿姨,立刻露出了一副驚訝的神情。
我盯著她的眼睛,期待著她的眼神,可以從驚訝,變成我想要的讚賞。
“誰出殯?”
看著她最後還是變成了“可憐”的眼神,我低下頭,失望地答道:“我爸。”
可憐,一如既往地可憐。為什麽都是可憐呢?
那個隻會讓我感到害怕的人,終於再也不會迴來了,這到底有什麽好值得可憐的呢?
“在哪個殯儀館呀?”
“五公裏!”我脫口而出道,語氣已經有些不耐煩了。
但當我迴答完畢後,突然又覺得哪裏有些不對。
立刻警覺地重新抬起頭,認真地打量起,眼前這個微胖的女人來。
其實她並不是真的胖,隻是有些地方顯胖而已。
當我認真去看時才發現,她的臉,竟是小巧而精致的。
再與她纖細的腰肢湊在一起後,更是與“胖”字毫無幹係。
或許,是因為我當時的身材,太過矮小。
抬起頭,視線又被其它地方擋住了,根本無法看見她的臉。
所以,才會在初見她時,用“微胖”的感官去形容她吧。
但當時的我,在意的,卻隻是她的“聰明”。
“你怎麽會知道,我爸在殯儀館的?”
聽到我的問題,她看向我的眼神裏,閃過了一抹詫異後,又重新被可憐填滿。
“哎……”她隻是輕輕地歎了口氣,並沒有迴答我的問題。
而是麻利地從竹製托盤中,取出了兩塊豆腐。又扯過一個塑料袋,將那兩塊豆腐小心地裝了進去,遞給了我。
“給你,拿迴家吃去吧。”
那應該是一盤剛做好的豆腐,氤氳的水氣裏,還夾雜著淡淡的豆香。
我就隻是輕輕地聞了一下,便有大股的口水,自嘴內瘋狂地湧出。
看著那誘人地兩塊豆腐,我先是用力地將滿嘴的口水,吞到了肚子裏後,方才搓著手,心虛地說道:“我……沒有錢。”
其實我已經猜到,她是要白送給我吃了。
隻不過,戲精附體的我,隨手掏出了一張,更能使人生憐的麵具,戴在了臉上而已。
果然,她拿著塑料袋的手,朝著我輕輕一晃,溫柔地說道:“拿著吧,我這個豆腐店新開張,在做活動。這是姐姐送給你吃的。”
聽有此話,我隻好假意忐忑,實則滿心歡喜地接過了那個塑料袋。
在接過塑料袋時,我看到了,那個自稱是“姐姐”的阿姨,剛剛抽迴的手。
還有那被手臂帶動的,微微顫動的肩膀。
又低頭看了看袋子裏,正微微顫動的豆腐。
突然覺得那個畫麵,挺美的。
多年以後,上初中的我,接觸到了魯迅的《故鄉》。在讀到了關於“豆腐西施”楊二嫂的片段時,滿腦子浮現的,都是那個“姐姐”的樣子。
三十年來,我吃過無數塊豆腐。卻再也吃不出,那兩塊的味道了。
於是,那也便成了我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豆腐。
那天,在迴家吃著那兩塊美味豆腐的過程中,我漸漸地想明白了,“出殯”的意思。
所謂“出殯”,應該就是從“殯儀館”裏出來吧。
而出殯的“殯”字,應該和殯儀館的“殯”字,是同一個字。
但這個“殯”字,到底應該怎麽寫呢?
其實我很感謝那個字,在“它”的陪伴下,我充實地度過了,接下來的一整天。
也是因為有了“它”的陪伴,我才會在爸爸出殯前的那一晚,睡的很香。
第二天,被奶奶早早地帶到了殯儀館門口的我,終於見到了“它”的尊容。
在我盯著“它”出神,心中比劃著“它”的寫法時,我的奶奶,拉著我的手,指著“它”背後的一個房子,輕聲地對我說道:“涯,你爸就在裏邊躺著呢。”
我隨意的“嗯”了一聲後,便繼續全神貫注地淩空臨摹著“殯”字的寫法。
對於奶奶的話中所指,全然不覺……
直到她又拉著我的手,走進了那個,據說是躺著我爸爸的房間。
那個大大的房間裏,早已站滿了人。
在發現我的奶奶,領著我推門而入後,那些人便紛紛朝著我倆走來。
走到了我倆的麵前時,又排著隊,依次在奶奶的耳邊低語幾句。
有的,還會時不時地,撫摸一下我的腦袋,再歎息著搖搖頭。
這些天裏,我早已習慣了這種得到眾人關注的感覺。
以至於,我已不再像初“受寵”時那樣,對每份善意,都會小心翼翼地迴應。
隻是因為,這些人住的,離我的爺爺家太近了。
都知道了,我正在經曆著“亡父”之痛,不方便在這個時候表揚我。
當我來到了,一戶做豆腐人家的門口,繼續看似無意、卻又有心地朝著裏邊張望時,我才終於,在與這個新搬來的街坊的交談中,理解了“出殯”的真正意思。
起先,那個微胖的女老板,問我是不是要買豆腐時,我本以為,我新學會的那個詞,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她一定不認識我,才會問我要不要買東西的。
因為,熟悉我的都知道,多數情況下,我就隻是會去賒東西而已。
極少會有錢去買什麽的我,無論走到哪個商店的門口,都會迎來一個,可憐中透露著些許厭惡的,複雜眼神。
即便是,我那個教會了我賒東西的爸爸,已經死了。
於是,我輕輕地搖了搖頭,迴答了一句:“不買。”後,便迫不及待地主動開口“炫耀”道:“阿姨,我的爸爸,明天就出殯啦!”
我是一個很會察言觀色的人,可以輕易地從別人的眼神裏,準確地讀出,那個人心中,對我的真正態度。
每當我有了,不屬於我這個年齡段會有的“不俗”談吐時,都可以從別人的眼神裏,看到讚賞。
這種讚賞,便是我的精神食糧。
可我一路賣弄過來,得到的卻全是可憐。
雖然當時的我,也很喜歡那種來自於別人的可憐。
但一萬次可憐,也不及一次讚賞。
當我說出這句話後,那個賣豆腐的阿姨,立刻露出了一副驚訝的神情。
我盯著她的眼睛,期待著她的眼神,可以從驚訝,變成我想要的讚賞。
“誰出殯?”
看著她最後還是變成了“可憐”的眼神,我低下頭,失望地答道:“我爸。”
可憐,一如既往地可憐。為什麽都是可憐呢?
那個隻會讓我感到害怕的人,終於再也不會迴來了,這到底有什麽好值得可憐的呢?
“在哪個殯儀館呀?”
“五公裏!”我脫口而出道,語氣已經有些不耐煩了。
但當我迴答完畢後,突然又覺得哪裏有些不對。
立刻警覺地重新抬起頭,認真地打量起,眼前這個微胖的女人來。
其實她並不是真的胖,隻是有些地方顯胖而已。
當我認真去看時才發現,她的臉,竟是小巧而精致的。
再與她纖細的腰肢湊在一起後,更是與“胖”字毫無幹係。
或許,是因為我當時的身材,太過矮小。
抬起頭,視線又被其它地方擋住了,根本無法看見她的臉。
所以,才會在初見她時,用“微胖”的感官去形容她吧。
但當時的我,在意的,卻隻是她的“聰明”。
“你怎麽會知道,我爸在殯儀館的?”
聽到我的問題,她看向我的眼神裏,閃過了一抹詫異後,又重新被可憐填滿。
“哎……”她隻是輕輕地歎了口氣,並沒有迴答我的問題。
而是麻利地從竹製托盤中,取出了兩塊豆腐。又扯過一個塑料袋,將那兩塊豆腐小心地裝了進去,遞給了我。
“給你,拿迴家吃去吧。”
那應該是一盤剛做好的豆腐,氤氳的水氣裏,還夾雜著淡淡的豆香。
我就隻是輕輕地聞了一下,便有大股的口水,自嘴內瘋狂地湧出。
看著那誘人地兩塊豆腐,我先是用力地將滿嘴的口水,吞到了肚子裏後,方才搓著手,心虛地說道:“我……沒有錢。”
其實我已經猜到,她是要白送給我吃了。
隻不過,戲精附體的我,隨手掏出了一張,更能使人生憐的麵具,戴在了臉上而已。
果然,她拿著塑料袋的手,朝著我輕輕一晃,溫柔地說道:“拿著吧,我這個豆腐店新開張,在做活動。這是姐姐送給你吃的。”
聽有此話,我隻好假意忐忑,實則滿心歡喜地接過了那個塑料袋。
在接過塑料袋時,我看到了,那個自稱是“姐姐”的阿姨,剛剛抽迴的手。
還有那被手臂帶動的,微微顫動的肩膀。
又低頭看了看袋子裏,正微微顫動的豆腐。
突然覺得那個畫麵,挺美的。
多年以後,上初中的我,接觸到了魯迅的《故鄉》。在讀到了關於“豆腐西施”楊二嫂的片段時,滿腦子浮現的,都是那個“姐姐”的樣子。
三十年來,我吃過無數塊豆腐。卻再也吃不出,那兩塊的味道了。
於是,那也便成了我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豆腐。
那天,在迴家吃著那兩塊美味豆腐的過程中,我漸漸地想明白了,“出殯”的意思。
所謂“出殯”,應該就是從“殯儀館”裏出來吧。
而出殯的“殯”字,應該和殯儀館的“殯”字,是同一個字。
但這個“殯”字,到底應該怎麽寫呢?
其實我很感謝那個字,在“它”的陪伴下,我充實地度過了,接下來的一整天。
也是因為有了“它”的陪伴,我才會在爸爸出殯前的那一晚,睡的很香。
第二天,被奶奶早早地帶到了殯儀館門口的我,終於見到了“它”的尊容。
在我盯著“它”出神,心中比劃著“它”的寫法時,我的奶奶,拉著我的手,指著“它”背後的一個房子,輕聲地對我說道:“涯,你爸就在裏邊躺著呢。”
我隨意的“嗯”了一聲後,便繼續全神貫注地淩空臨摹著“殯”字的寫法。
對於奶奶的話中所指,全然不覺……
直到她又拉著我的手,走進了那個,據說是躺著我爸爸的房間。
那個大大的房間裏,早已站滿了人。
在發現我的奶奶,領著我推門而入後,那些人便紛紛朝著我倆走來。
走到了我倆的麵前時,又排著隊,依次在奶奶的耳邊低語幾句。
有的,還會時不時地,撫摸一下我的腦袋,再歎息著搖搖頭。
這些天裏,我早已習慣了這種得到眾人關注的感覺。
以至於,我已不再像初“受寵”時那樣,對每份善意,都會小心翼翼地迴應。